- 相關推薦
教學設計講座心得體會
我們從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后,將其記錄在心得體會里,讓自己銘記于心,這樣就可以總結出具體的經驗和想法。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教學設計講座心得體會,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通過觀看趙才欣有效教學設計講座,深有感悟。所謂“有效教學”并非僅指教師的課上得好不好、有沒有完成教學任務,更是要看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有沒有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去學習,在知識掌握、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和終身可持續(xù)發(fā)展上有無進步。也就是說,學生有無進步或發(fā)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唯一指標。教學有沒有效果,并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真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真正的掌握知識、能力得到發(fā)展。如果學生厭學或者學生學無所得,即使教師教得再苦也是無效教學,同樣,如果學生學得很累,但各方面沒有得到應有的發(fā)展,也是效率低下的教學。要想提高教學效率,首先必須摒棄一些錯誤的教學理念:
(1)“講”得越多越有效
有些教師覺得:上課時老師多“講”一些,就可以幫助其掌握好所學知識,就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這種教學,由于把學生當成了存儲知識的容器,盡管教師盡心盡力,但往往向學生:“灌”得越多,他們的依賴性也就越強,自主學習的能力也就越差,從而造成他們不愿意動腦筋,效果常常適得其反。
(2)片面追求“時尚”的教學方式
在當前教學改革中,有些老師脫離學生的實際,片面追求“時尚”的教學方式,比如在現(xiàn)有的職校學生實際狀況下為:學生普遍存在著“讀中職是接受下等教育”、“上中職沒出息”的錯誤偏見,缺乏理想信念,學習目的不明確,無心向學,癡迷網絡聊天、游戲,不做作業(yè)和抄襲作業(yè);以初中階段成績中下者居多,內心的悲觀情緒較重,有自暴自棄的心理缺陷。在還沒有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的情況下,進行所謂的項目教學法、合作探究學習、小組合作學習等等都不能取得好的教學效果。
那么如何進行有效教學呢?趙才欣老師說的好;要先學后教,多學少教。對此我深有同感,也很贊成。
。1)在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同時,著重要指導學生如何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
一定要養(yǎng)成學生的預習習慣,盡管老師會在上課時告訴學生今天課的重點和學習任務是什么,但是學生很少有人會在其腦中形成印跡。因此我覺得老師要引導學生進行課前預學,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學生只有通過預習,才能知道在課堂上老師所要教的內容。才能更好的跟著老師的教學思路去學習,否則會造成老師在前面講的天花亂墜,而學生卻不知所云。那么如何預習呢?
預習通常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先把教科書通讀一遍,在不甚了解的地方做個記號,上課時針對這些疑點提出問題,直到了解為止。
第二階段:研究課本后的問題或習題,將它們解答出來,上課時將答案與老師講解的正確答案對照。
第三階段:利用參考材料,將沒有學過的內容做一番預習。能做到這一步,不僅預習的興趣會迅速增加,而且預習的功夫也會漸漸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少講多學,講學結合
。2)記得趙才欣老師講了這樣一個案例,一位老師上課時并沒有按照教案直接上課,而是詢問學生通過預習已經掌握了那些知識,還有那些不是太清楚。然后老師著重講解同學們共同存在的問題,講完后請同學們結合老師的講解再看書,直到弄懂為止。這樣的教學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能夠大大的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
(3)結合情境教學
職業(yè)學校教學不能僅局限于課堂上,因為職業(yè)學校的課程將來大多要到企業(yè)去用,比如計算機專業(yè),你在課堂上講計算機的硬件,不如到機房去上來的有效,打開一臺計算機,里面的硬件一目了然,比你老師講得要來的清楚,如果條件,還可以帶學生到企業(yè)去參觀,使學生直接了解裝配一臺計算機的過程。
總之,要想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一是在課堂教學的理念上,應明確樹立為能力而教、圍繞問題而教,而不是單純?yōu)橹R而教、為考試而教。要相信學生,不僅要關心學生的行為投入,還要關心學生的認知和情感投入。只有這樣,才不會上“糊涂課”。二是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師生應善于分別學會選擇到最適合自己的教法或學法,只有引導學生實現(xiàn)由“學會”到“會學”,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才有可能得到張揚、主題精神得到凸現(xiàn),其靈活性、天性和“野性”得到保護。
【教學設計講座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課程教學設計分享講座心得體會08-08
設計講座心得體會05-12
課程教學設計分享講座心得體會3篇[優(yōu)選]10-07
教學講座心得體會(精選7篇)06-03
教學講座心得體會(精選5篇)06-18
教學講座心得體會范文(精選6篇)11-01
教學設計的心得體會02-24
教學設計心得體會01-07
雙減背景下的作業(yè)設計講座心得體會(精選23篇)07-04
講座的心得體會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