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陜北人飲食風俗三題散文
陜北人喝酒
陜北人喝酒特點明顯,內(nèi)涵豐富,要體味其中情趣,你就得一看二聽三品摸。只有這樣,你才會在不同地方、不同場合上感受到陜北人的豪爽、血性和大氣,體會到陜北人的誠實、淳樸和熱情,了解到陜北的民俗、民風和民情,領略到陜北人喝酒的氣勢、內(nèi)涵和精神。
看點有三處:一看熱鬧,二看氣勢,三看醉漢。
看熱鬧,最好的地方是婚慶嫁娶、開張慶典,最佳的時候是“酒過三巡、菜過五味”。這時候的宴會:桌桌人扎堆,個個綻笑臉,席口有人“打通關”,桌子四周人圍滿!按蜿P”人多為氣壯量大的男子、喜歡熱鬧的老漢、給姑娘們展現(xiàn)的青年,只要有機會,個個爭逞能:袖口挽過肘,臉紅脖子粗,指頭甩得展,胳膊輪了個圓,不管拳藝歪與好,聲音一個比一個高。圍觀者站著說話腰不疼,盡管糊弄人:一邊夸“打關”的酒量大,一邊捧“應關”的拳藝好,喝彩聲中帶煽惑,笑容背后藏捉弄,目的就一個,讓他們最好都喝醉;原因很簡單,攤場上醉漢少,“事情”(陜北語待客)就沒過好。劃拳聲一浪高過一浪,喝彩聲一波接著一波,管事人不喊“打空”(陜北語結束宴會),酒場就不得消停。
看氣勢,你就得選一個朋友聚會的場所,最好是情趣投合的“拜識”相遇,或是水火不容的冤家碰面。只要幾盅酒下肚,人對路、話對頭,陜北人的豪爽勁、憨實勁就來了,你有量他給你多敬,你沒量他給你代酒,不管你是當官帶長的,還是受苦打工的,他們都把你當皇帝尊,當神神敬,喝不好不收場,不盡興不罷休。相反,人不對路、話不投機,陜北人的倔犟勁、粗野勁也就來了,不是拿起瓶子和你碰,就是端一老碗讓你喝,無論你身家有多大,銀錢有多“!保麄兌紩床黄鹉,不把你灌個稀啪醉,絕對不放行。不論是義氣喝也好,賭氣喝也罷,陜北人同樣都喝得痛快、喝得瀟灑、喝得有氣勢,始終不失風范?此麄兒染疲瑝讶四憵,提人精神,讓人覺得處處都安全,人人是靠山。
看醉漢,晚上下午見得多,十冬臘月最普遍。在眾多醉漢中,不同醉漢有不同的醉態(tài),不同人群有不同的醉因,如何去辨別區(qū)分,你得先觀看醉態(tài),再分析醉因。面色如土灰,神情若木雞,眼屎不去擦,一步三倒退,那一定是嗜酒如命、早被酒精麻醉了神經(jīng)的資深醉漢;站著好像雞啄米,走路恰似驢抬蹄,拉起扯成一團面,放下如同一堆泥,那必然是酒量不大、酒齡不長還不適應酒精的初級醉漢;尿在褲襠不服輸,吐下一灘不說醉,一頭載進蘿卜窖,拉起還說沒喝好,那肯定是酒場上受了排擠、生了閑氣才喝醉的負重醉漢;三杯酒下肚就興奮,五杯酒到嘴必吹牛,人一勸說就生氣,誰一攙扶就動手,那就是陜北人最看不起、最不喜歡的死皮醉漢;零點鐘聲早已過,昏黃燈下人一名,不用人勸自斟飲,酩酊大醉忘歸程,那十有八九是戀人分道、妻子出軌借酒消愁的悲情醉漢;見人微微笑,禮多言語少,雖然人傾斜,始終手背抄,那才是久經(jīng)考驗但偶爾喝多的達人醉漢。
聽陜北人喝酒,宜冬閑、宜夜晚,那可是另一種興致、另一種感覺、另一種韻味。如果遇到“搭平伙”攤場,一上鹼畔你就會聞到羊肉的濃香味,聽到骰子的碰撞聲,這時候你最好收住腳步,放慢呼吸,點一支香煙,把耳朵打靈,你就能聽到“單的一寶三盅子,雙回一寶十杯子,撲面招手帶跺腳,酒不請人自己喝!钡馁u寶聲;聽到“三星高照二人好,四季發(fā)財五魁首,七步橋呀八大仙,六六大順酒你喝!钡膭澣暋u寶節(jié)奏勻,賣寶聲音響,喝酒氣氛濃,彼此情意深,不知不覺中,你已經(jīng)站到了喝酒的桌前。若遇上唱酒曲的場合,你最好把地點選在對面的溝畔,找一個平緩的場院,老皮襖一裹,往草垛上一靠,一邊賞明月,一邊聽酒曲。這時候,你就會聽到“年輕人看見年輕人好,長胡子老漢球逝了”的老漢唱腔;你也會聽到“捉住你胳膊攔住你手,難說難笑難開口”的后生曲調(diào);你還能聽到“酒壞君子水壞路,神仙也逃不出酒的手”的婆姨歌聲。那歌兒悠、聲兒柔、曲兒甜、情兒切、味兒濃,加上半山月影、一絲游云,你不知什么時候已醉在了甜甜的夢中。
品陜北人喝酒,你就得在陜北多轉些地方,多呆些時日,慢慢價喝,細細價悟,才能從中品出其規(guī)矩之講究、內(nèi)涵之深厚、文化之豐富。
陜北人喝酒,簡單中講究多,豪爽中禮數(shù)周,淳樸而不失文雅,憨厚而不少智慧。他們倒酒有倒酒的標準,上菜有上菜的要求,敬酒有敬酒的講究,座次有座次的規(guī)矩。盛酒時,一般用壺不用瓶,因為用壺盛酒倒酒時不灑酒,分的勻,顯文雅;倒酒時,拿酒瓶捉瓶身不捉瓶頸,捉瓶頸意為對客人不尊。上菜時,葷素有先后,擺放有講究,紅白事有區(qū)別,動筷子分主次,時時得小心,缺一是大忌。敬酒時,人要站席口,臉要露微笑,杯要斟得滿,酒要雙手端。坐席時,子輩和父輩不能同席,小輩不能坐在長輩前面,子輩和父輩不能劃拳,長輩不給小輩敬酒。
陜北人喝酒,場場有內(nèi)涵,處處皆文化,這里頭的詩情畫意,外行人很難看懂。兩相好對飲,他們能喝出“三杯竹葉穿心過,兩朵桃花上臉來”的感覺;為朋友餞行,他們能喝出“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留戀;為知己祝賀,他們能喝出“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的豪爽;思情人獨斟,他們能喝出“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的惆悵。敬酒時,他們敬一杯有敬一杯的禮數(shù),敬三盅有敬三盅的講究,老的碰有老的碰的說法,小的勸有小的勸的理由,你雖然已經(jīng)喝醉,還覺得內(nèi)心欠疚。調(diào)解矛盾時,一桌人不住地表揚一個人好,不停地批評一個差,這實際是大家?guī)椭慌u者解決問題,法院判不了的案,縣長說不好的事,酒攤場上這么幾個人就能在笑聲中化解。
喝酒喲,成了陜北人的生活特征,交際平臺,文化縮影。這個幾千年流傳至今的文化,讓人看了有勁,聽了有趣,品了有味,且永遠也看不夠,聽不厭,品不完。
陜北人吃餃子
陜北人有一句豪邁的俗話:寧窮一年,不窮一天。無論在多么困難的時期,大年初一的這頓餃子說啥也不能少。陜北人還有一句溫馨的俗話:不管窮窮富富,都要團團圓圓。家人無論在千里萬里之外,大年初一之前也要趕回來,目的就是全家人一塊吃這頓餃子。
餃子是年輕人的叫法,上年紀的陜北人都叫它扁食。但據(jù)此說餃子是扁食的時新叫法,那也是不對的,因為餃子的叫法至少比扁食的叫法早一千年。前者出現(xiàn)在東漢,后者則出現(xiàn)在元初。
最先發(fā)明餃子的人是東漢的醫(yī)生張仲景,開初不是食品而是藥品。張仲景是個好醫(yī)生,不但醫(yī)術高超,對病人的關心也令人感動。在行醫(yī)實踐中,他發(fā)現(xiàn)有些苦藥病人很難吃下去,大大地影響了治療效果。于是他就想了個辦法,把這些藥研成面,包進面皮里煮熟了讓病人吃。結果不但病人喜歡吃,沒病的人也喜歡吃,只是把里邊包著的藥換成了餡,于是就出現(xiàn)了餃子。不過,當時還不叫餃子,而叫“嬌耳”,因其形狀像嬌小耳朵。后來才叫成餃子,并還為此專門造了這個“餃”字!帮湣弊质莻形聲字,右邊的“交”字繼承了嬌的讀音,左邊的“食”字旁則確定了其食品的性質(zhì)。由此可以證明餃子的古老程度和普及的程度。而扁食則是元朝時蒙古人對此的叫法,以形得名,從此傳開。
至于正月初一吃餃子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現(xiàn)在很難說清。清朝有關史料記載:元旦子時吃餃子意在取其諧音“交”,舊年的最后一天和新年的第一天相交的意思。但這也有問題,子時在23時和1時之間,按這種說法,應該在大年夜吃,可陜北人不在那時吃,而是在第二天的早晨吃。這和民間對時間的認知程度有關。具體到幾時幾分是鐘表出現(xiàn)之后的事情,在這之前,夜是以“更”來劃分的。設官衙的地方有打更人,而偏僻的陜北農(nóng)村哪里有人打更,只能以雞叫為準,雞未叫就是昨夜,雞叫了就是今晨,加上吃飯本應該就在白天,所以就把吃餃子的時間定在了早晨。
和富庶地區(qū)相比,陜北的餃子更香。不是他們的面粉精,餡兒鮮,手藝高,而是因為吃得少才覺得好。陜北是個干旱少雨的苦焦地區(qū),年饉饑荒較多,吃飯問題一直困擾著祖祖輩輩的陜北人。就連填飽肚子都成了問題,那吃餃子簡直就成了人們的一種奢望,除了正月初一這樣特殊的日子,平時想也不敢想。陜北說書人在描寫富人的生活時,總用夸張的口吻唱:“包子餃子是家常飯,豬肉片子還蘸辣蒜”。一邊唱,一邊大口地吞咽著向往的口水。這是為什么呢?因為在他們的實際生活中,餃子是稀罕物,平時很少能吃到。因為少吃,所以多香。
既然是稀罕食物,又吃在關鍵時刻,所以就格外地重視。不但做時重視,就連準備時也重視。為了這頓餃子,主婦們個個提早就開始準備。夏天收麥時,把最好的小麥放在甕甕里備磨;年前磨面時,把頭籮子面隔出來盛在罐罐里備用;初秋挖蒜時,把個頭最大的單另辮起來作為調(diào)料;深秋砍高粱桿時,把桿桿最長最白最凈的撿出納成篦子作為盛盤。至于說主打的蘿卜青菜、調(diào)餡的花椒大茴、提味的香油紅蔥、吃餃子時用的細盤小碗,則早就準備妥貼了。
包餃子工序繁,用人多,必須全家總動員,老少齊上手。當炕上放一塊大案板,一家人就圍在邊上,男的“旋”,女的包,孩子“丸蛋蛋”,老人則一邊燒水一邊搗蒜,沒有一個閑著的。妯娌姑娘多的,那就更加紅火了。女人們一邊包餃子,一邊拉家常,只要提起個話頭,張三家的好處,李四家的壞處,上莊里的新聞,下院里的丑事,就能被她們反反復復議論個遍。嘴上雖然不失閑地說著,手上卻暗地里比較誰包餃子形狀巧,速度快,皮兒旋得薄,餡兒分得勻,都不想落下個拙名聲。碎娃娃愛表現(xiàn),愛讓人夸,只要有誰一表揚,干得就是個勤快,累得鼻子疙瘩都掛上了汗珠,就是不歇工。有誰說一句什么逗趣話,那怕是咳嗽一聲,或者打一個噴涕,一家人都會笑得格丹丹的。在這包餃子的過程中,婆媳間的矛盾、妯娌間的隔閡、姑嫂間的恩怨、父子間的疙瘩,都在這融洽的氣氛中迎刃而解了。雖然大家都忙活,但人人心情都舒暢。
可惜的是這種舒暢的時間并不長,隨著吃餃子開始,新矛盾又出現(xiàn)了。矛盾不是出在別處,而是出在餃子餡里頭。陜北人有個鄉(xiāng)俗,在正月初一的餃子里提前包點硬幣,以此來測算人的財命,誰吃出來就說誰有財運。這本來是個好事情,但總能成為事非根子。問題就出在孩子上。小孩子不懂事,吃出來的就高興,沒吃出的就喪氣;高興的就忘情地樂,不高興的就由不得哭。男主人當下就不高興了,說:“大正月你哭什么?”女主人則不這樣,悄悄地尋找“有內(nèi)容”的餃子安慰那些孩子。盡管她們在包的時候做了記號,但真要尋時且不容易。先是一盤一盤地細細看,后是一個一個地用筷子扎,好容易尋到了,餃子也大多被扎爛了。總以為這下把問題解決了,誰知這才把問題挑開了。扎的出硬幣的面額比前面的小,這個孩子還要鬧,嫌自己不如人;扎的出硬幣面額比前面的大,那個孩子也要鬧,嫌別人超過自己了;就是前后一樣大,兩個孩子還要鬧,后面的說自己的比前面的新,前面的說后面的“?蘖ǎ黾倭,算不上數(shù)。”非鬧到當家男人終于忍不住罵開了為止。
男主人一開罵,孩子不敢吵了,大人又吵了。女人嫌男人沒疼心,大過年就開始罵孩子;男人嫌女人沒原則,硬硬把孩子慣壞了。你一句,我一句,說著說著就離了譜,前三皇,后五帝,陳年的舊事全部翻起,多年的積怨一齊抖出。兩個老人終于看不下去了,老漢罵兒子,老婆勸兒媳,罵完了,勸畢了,領著孫子出門了,只留下當事的兩個人洗鍋涮盤子。開始兩人還瓦著黑臉,生著悶氣,相互誰也不理誰,但做著做著就忘記了,說也有了,笑也有了,大年初一誰還有個真計較。
陜北人做年茶飯
一進臘月,陜北的碾子就忙了。天還不亮,就能看見碾盤上放滿了驢夾板或笸籮、簸箕。這些東西不是散亂放著,而是規(guī)規(guī)矩矩地排成一行,上面有一層白霜,很顯然是前一天晚上就放下的。這不是隨便放著玩的,人們用這樣的辦法排隊等著用碾子。
當?shù)谝患疫沒有用完時,第二家的人就已經(jīng)來了。先來的總是男人,擔著泡好的黃米或軟米。一放下?lián)泳烷_始幫忙,哪里需要到那里,什么急需做什么,目的只有一個:想讓他們盡快完成,然后好讓自己開始。就在第二家上了碾子的時候,第一家已經(jīng)開始蒸糕了。人們剛下碾子,就得上鍋頭,中間不能有太多的間隔——糕米是事先浸過水的,不及時蒸就會餿掉;加上蒸好了還要炸,因此就更費時間。如果從早上開始,就得忙到天黑;如果是下午開始,就得忙到天明。
米是一家家輪流碾的,所以蒸糕也是一家家漸次開始。這家還在壓米,那家就開始炸了。于是滿村只聽碾子響,滿村都聞見油糕香,家家門窗都大開著,煙囪里冒的是柴煙,窗子里冒的是熱氣。有人會問:既然碾子那么緊張,為什么如此扎堆?這就是問話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了。油糕是稀罕吃食,一年只有這一次;大人們還倒罷了,孩子們就鬧騰得不行。緊做慢做,孩子們還是等不上,因此就有了一個習俗:誰家先做出來了,就分頭給本族和鄰居送一點去,先喂一喂孩子們嘴里的饞蟲。
做糕是這樣,做豆腐的情況也類似。陜北人做豆腐用的是特制小磨:磨頂上開一個眼眼,磨盤是一個槽槽,不用毛驢來拉,而是架上兩根連枷棍由兩個人來拐。這東西平時沒人用,所以一個村里也沒有幾個。一進臘月它也就忙了,人們也為它來排隊。和用碾子時不同,不是排著隊前來用,而抬回家里用。每到早晨或黃昏,總有人抬著豆腐磨顫兢兢地走過冰灘,后邊跟一群看稀罕的娃娃。
做豆腐更是個麻煩事,先是磨,后是煮,還得用鹵水來點,點好還得在篩篩里壓,一折騰也得一整天。無論是做糕還是做豆腐,都很費柴禾。兩樣做完后,土炕就燙得像炒鍋一樣,不要說睡人了,連炕席都快烤焦了。家家炕席下都插著些棍子,鋪蓋都壘在箱蓋上,人們只好在另邊窯或后窯掌里的柴堆里睡覺。雖然很受罪,但心里卻很暢快,那種暢快的心情局外人無法理解。
豆腐做完后,豬羊就開始享受了。為啥呢?有豆腐渣吃了。能吃上豆腐渣的不是全部豬羊,而是少數(shù)肥豬和站羊。它們的這種特殊待遇引起了其它豬羊的眼紅,都用仇視的眼睛看著,心里充滿了不平?蓻]過兩天情況就大變了,吃了豆腐渣的豬羊陸續(xù)都被抓起來了,人們殺開它們了,滿村都是它們的嚎叫聲。殺豬宰羊的人家雖然不少,但能直接操刀卻不多,特別是殺豬的一個村也找不出幾個。這活需要勇氣,更需要技術,沒有“兩把刷子”的人拿不下來,因此這些人除過受到尊敬之外,還有一定的報酬:掙一塊豬胸腔肉。
大部分殺豬人都很客氣,再三推辭不收這份禮物,實在推辭不掉了,就會把豬胸腔肉割得很小,有個意思就行了。但也有個別不識抬舉的殺豬人,卸肉時會削掉好大一塊。這是做人的大忌,雖然主家不會說什么,但從此就再沒有人請他殺豬了。他用自己的小聰明親手殺絕了日后的生意,從此只能作一個殺豬場上的看客。
陜北人孝順,殺了豬羊都會請老人來吃一頓。老人不僅僅指自己的父母,還有爺爺奶奶伯伯叔叔和嬸嬸,一請就是好幾位,像辦喜事一樣。由于平時缺少油水,大家都是吃肉的能手。不吃瘦的,專吃肥的。最被他們看重的是“一乍厚的膘肉”。這樣的肥肉他們像吃面片子一樣,有人甚至能吃一碗?上У氖呛檬聲兂蓧氖拢行┥眢w不好的老人吃得上吐下瀉,好長時間緩不過來,但沒有人敢給別人說,說了怕別人笑話,只好咬著牙忍耐。
殺豬宰羊之后就到了臘月下旬,這時候的人更忙了,忙著將準備好的年茶飯進一步加工。有燒肉的,有酥雞的,有炸油麻花的,有做酥肉丸子的,有濾米酒的,有生豆芽的,有攤攤黃的,有搓涼粉的,還有蒸紅點點饃饃的。這里不說別的,只說紅點點饃饃。
所謂紅點點饃饃,是指一種比核桃大不了多少的小饃饃,上面點著兩個或者四個紅點。在陜北,這是一種禮儀食品,用途有二:一是請重要客人時的主食,二是出門走親戚時的禮物。正月里請客,形式大于內(nèi)容,總是一客到來全村請,吃了這家吃那家,從前村里直能吃到后村。因為客人吃不多,這種饃饃才能派上用場,如果真正想解饑,肯定不用這種。陜北的莊稼漢飯量大,這樣的饃饃一頓二三十個也不一定夠。作為禮品那就更意思了,不是計個,而是計碟。大碟為八個,小碟為六個。走一般的親戚用兩碟就夠了,新親戚則用四碟,所謂雙份茶飯。但兩碟也好,四碟也罷,碟是計量單位,沒有真實的碟子存在,只是一種很古老的禮儀。
做年茶飯是對女主人最大的考驗,做得好的人人夸獎,做不了惹人笑話。因此村里心靈手巧的女人就更忙了,不但要給自家做,還得幫助親戚鄰居做。雖然忙,她們也開心,因為這是一種榮譽。一到大年三十,年茶飯就做停當了。整整一個正月,人們都很少做新飯了,只熱著吃做好的茶飯,算是對臘月里辛苦的補償。
【陜北人飲食風俗三題散文】相關文章:
以蜂花蝶為題的散文10-06
以雜感為題的散文五篇10-06
以夜,安慰誰的孤獨為題的散文10-06
散文三則10-08
風俗的作文三篇03-15
有關風俗的作文三篇05-22
【熱門】風俗的作文三篇05-31
【實用】風俗的作文三篇04-23
以風住塵香花已盡為題的散文07-11
【精選】飲食作文300字三篇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