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家鄉(xiāng)的年味兒散文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不知不覺又到年終了。
每天早上五點起床,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開電腦。當電腦打開后,我用鼠標點右下方的時間一看,今天已是1月29日。這讓我突然感覺到年已臨近,不禁讓我想起家鄉(xiāng)的過年習俗來。
我老家是榆社。榆社位于山西中部,我的村子就處在榆社、左權、武鄉(xiāng)三縣交界處。家鄉(xiāng)的年,從臘月二十一就正式進入程序了。
二十一,制新衣。其實新衣早就都打理好了,只是這天因平時忙沒有顧上打理的今天都要趕制新衣,就是打理好的人家,今天也要拿出來試穿試穿,晾曬晾曬,看合不合身,色彩亮麗不亮麗,尤其是姑娘們更愛攀比。
二十二,剪窗花兒。這天是婦女們忙乎的一天,家家把早準備好的紅紙攤在炕頭就開始剪了。經(jīng)濟好些的人家準備得是手工紙,多數(shù)人家都用梅紅紙。剪好的窗花整齊地疊放在一塊兒,準備使用。
二十三,打掃壁虱跳蚤上南山。壁虱、跳蚤現(xiàn)在絕跡了,當年可是不得不面對的!當年跟這些“鬼子”決戰(zhàn)的場面現(xiàn)在都歷歷在目。掃屋是項大工程,因為人們深受壁虱、跳蚤之害,都想借這良辰吉日把“鬼子”統(tǒng)統(tǒng)趕到南山,所以這天家家戶戶都早早吃完早飯,很快就進入“項目”實施中。這項工程我家往往是全員上陣,先把盤盤罐罐能端的都端到院子里,能挪的挪開,騰空屋子。我家端盤盤罐罐的往往是我們這些孩子,我爸挪那些大物件,比如柜子呀、裝滿糧食的甕子呀等等。剩下掃除就是我媽的事了。記得我媽總是頭上罩個頭巾,夠不著的地方踩上凳子,每次掃完,身上總是披那么一層灰塵。打掃完后再把那些端挪的東西全都復回原位,這時已就到下午了。這天午飯一般吃得很晚,午飯后就開始糊窗戶貼窗花了。那時不比現(xiàn)在,窗戶都用玻璃,那時條件好些的人家用麻頭紙,差些的就用白凌紙。打掃后的家,清潔了好多,亮麗了好多,確實給人一種煥然一新的感覺。
二十五,做豆腐。記得那時一年很少吃到豆腐,就是過年做這一次。我家做豆腐是我父親的事了,打下作的就是我。我一般負責燒火、跑腿的事。那時的豆腐真香,我無法描繪出那種香味兒,F(xiàn)在幾乎天天可以吃到豆腐,但始終沒有找到當年吃豆腐的感覺。做好的豆腐在荊條框里包壓一夜后,取出切塊,就放置酸菜甕里了。酸菜甕里可以放置正月十五,有的人家還要放到二月二。
二十六,買豬肉。到了這天村里就殺豬,不過只殺一頭,因為再多了就分不了了。我說分不說賣,是因為那時殺豬,真的無利潤可賺,只是想解決鄉(xiāng)親們過年吃肉問題,省得大老遠跑食品公司買去。殺豬跟賣到食品公司獲利差不多。甚至還不如賣食品公司,賣食品公司起碼得到是現(xiàn)金,殺豬多半得到是糧食。如果一定要說利,可能就是能留點豬頭下水了。因此,那時殺豬都是事先約好的,一旦有誰要殺,就沒有人再殺了。鄉(xiāng)親們那種純樸、厚重、謙讓、關照的情感,現(xiàn)在想起來都讓我感動。
二十七,宰公雞。說是這么說,那時窮,很少有人家宰,宰的大部分是條件好些的或者是家里有人在外工作或上學的,難得回來過年,特宰殺兩只。多數(shù)人家都把公雞賣出換油鹽醬醋了。
二十八,把面發(fā)。這天發(fā)了的面,一般都是到年三十才蒸饃。蒸饃也是一項大工程,我記得我媽這天要忙大半天的。蒸出來的饃涼冷后就都放甕里了,要放兩大甕子呢。這些饃和大年初一蒸的棗糕存放下要吃到正月十五前的。
二十九,訪親友。這天一般是走親串友的日子,朋友親戚相互間送點準備好的吃的喝的,送長輩以敬孝心,送朋友增進感情。
三十晚上熬一宿。到了除夕是大人們更忙乎的一天,女人蒸饃、洗菜制餡,男人們打里打外,到了太陽快落山了,就開始貼春聯(lián),備旺草。旺草其實就是一捆谷子秸稈,供初一大早出門點燃的。晚上就忙著包餃子、砸蒜、切菜,真是忙個不亦樂乎。
這些程序進行完了,春節(jié)準備工作也就緒了,接下來就開始正式享受節(jié)日的快樂了。
初一大早醒來第一件事,就是咬sao,咬sao前不能說話。據(jù)說只要咬sao了這年就可消災避禍。咬sao實際就是吃著一塊干饃。這饃是上年七月十五蒸的,形是魚兒,半彎狀。七月十五用于供奉趙王爺(經(jīng)考證趙王爺即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后趙石勒,榆社為石勒故鄉(xiāng))后就一直存放在年初這天。隨后便是大人出門點旺草。旺草點燃后,熊熊大火伴隨著噼里啪啦的聲音在院子里燃燒,火光照亮了整個院子。燃旺草表達了人們一種美好愿望,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家庭興旺發(fā)達,日子過得紅紅火火。接著就是放鞭炮。鞭炮一響,就意味著春節(jié)就正式拉開了序幕。這天講究很多,除了這些外,還有太陽未升起前不得往地下灑水,不得撕麻抖線,不得用剪刀等等。早飯后,孩子們就開始串門拜年了,穿上新衣新褲,衣服里面還特別穿上了大肚兜,群群打伙,這家進了那家出,爺爺奶奶、大爺大娘、叔叔嬸嬸、表爺表婆、表叔表嬸,磕半天頭。所有家門都串完之后,每個孩子肚兜里都裝滿了核桃,高興得蹦來跳去。想起曾經(jīng)為伍的我,不覺好笑,但又令我難忘。
春節(jié)最熱鬧的事就是看秧歌隊表演了。我村盡管村子小,全村僅百來口人,但秧歌隊表演的節(jié)目還分文武兩類呢,一類是小花戲,一類就是武術了。那時,我不是觀眾而是小花戲節(jié)目的表演者。我在秧歌隊里的任務是吹笛子或拉二把子。記得我十余歲起就開始入秧歌隊了。就因為我吹笛子、拉胡琴,就沒學會武術。村里的男孩兒都會武術,都是從十幾歲就學開了。春節(jié)之后,村民們可天天看表演。那時雖然窮,但人們精神狀態(tài)非常好,幾乎村村都有秧歌隊。秧歌隊在村排練二十余天后(臘月二十幾起就開始排練了),一般從十三起就出村表演了,一直要表演到二十幾。這樣村民們每天不是看自己村秧歌隊就是看外村來的秧歌隊表演。秧歌隊有踩高蹺的、有舞龍的、有斗獅的,有小花戲、有武術,真是五花八門、應有盡有啊。秧歌隊的表演給村民帶來無窮的歡樂。我村的秧歌隊從正月二十幾停演后,一般都要歇息幾天,到了二月二那天還要特地為村民作最后一次表演。這次表演完了,整個春節(jié)也就結(jié)束了。
家鄉(xiāng)的年是豐富多彩的,它雖已成往事,但特耐咀嚼,特耐回味。
難忘那家鄉(xiāng)的年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