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越成熟的人看不慣的事越少哲理文章
前陣子,在南京地鐵上,一名中年男子給老人讓座后,“特看不慣”身邊一個小伙子,怪他不給老人讓座。
后來,他又以“蹺二郎腿”、“腳尖對著我”為理由,踹了小伙子一腳。
當時就有位小哥站出來說:“讓座是本分,不讓是情分。”
好多人為這個小哥點贊。
生活中,很多站在道德高地上的人,都會用自己的“看不慣”去要求別人。
明星掙錢容易,就該多做慈善!”
身為年輕人,買到火車下鋪,讓給老人家有什么關系!”
你工資那么高,借我點錢怎么了!”
這些“看不慣”背后,都藏著一句“你應該”。
在他們眼里,所有人只有符合自己的想象,才是對的,否則他們就會“看不慣”。
在伍綺詩的暢銷小說《小小小小的火》里,理查德太太就是一個容易看不慣別人的人。
她住在最好的街區(qū),平時出入上流社會,四個孩子的未來,也都照著她的理想藍圖,在逐步實現(xiàn),但是她有一個讓她特看不慣的房客米婭。
米婭是個藝術家,總是居無定所,在她有錢時,她常常醉心于藝術創(chuàng)作,而到了經濟困難期,她才不得不外出兼職,補貼家用。
在理查德太太看來,米婭完全有能力讓日子過得更舒坦,所以,她不理解為什么米婭會用這種方式去生活。
表面上,她勸米婭迎合市場,是為了她好,可實際上,她是希望米婭按自己想象的方式生活。
就像她會去安排孩子的未來一樣,她希望米婭的未來,也能如她所想。
那些動不動就“看不慣”別人,還打著“為你好”的旗幟。
對你進行道德綁架的人,總有一種自己就是世界中心的錯覺。
好像世間的萬事萬物,都該符合他們的認知。
當他們的價值觀和別人的價值觀不一樣時,他們就用“看不慣”,去要求別人改變,可實際上,他們只是暴露了自己的狹隘。
小安發(fā)朋友圈說:
我看到同事翻我抽屜,還拿走了我的東西。可為了顧全她的面子,我什么都沒說,但我真看不慣這種自私的人。一件小事,就能體現(xiàn)一個人的格局。
這條朋友圈,最有意思的地方是,當別人侵犯你的利益時,你不去阻止他,反而去“原諒”。
而這個“原諒”又不是真的原諒,而是在說:“我格局大,她自私無恥!
事實上,這不是小安第一次發(fā)朋友圈抱怨。
幾個月前,她群發(fā)過一條信息,大概內容是她現(xiàn)在特別窮,想借50塊錢,等發(fā)了工資就還。
收到信息時,我以為自己不小心加了騙子,所以沒理,畢竟,我們從沒私聊過。
幾個小時后,她發(fā)朋友圈說:
借錢的事是真的,我確實遇到了困難。之所以特意給不熟悉的人發(fā),是想看看大家的反映。果然,一件小事,就暴露了人性……
后面的內容,是她對各種回應方式給出的評價,除了借錢給她,其它的回應,她都看不慣,還大肆感嘆“人性黑暗”。
我想不明白的是,你找一群幾乎不認識的人借錢,有人不借,不是很正常嗎?
在收到消息的幾百個人里,有人借了,并且相信你會還,這才是值得感恩的地方。
而她的“看不慣”,實際上是在表達:“我都這樣了,你為什么不能照顧我的感受?”
所以在這里,看不慣,是一種索取。
當我們用“看不慣”去指責別人自私時,就等于在要求別人,必須滿足我。
有讀者留言說,她特看不慣自己的室友,因為她說話很強勢,根本不顧別人的感受。
有次聊天,室友談起某個明星的八卦,結果她不知道這個明星是誰。
室友因此回了一句:“這你都不知道?”
她覺得,室友這樣說話,就是瞧不起人。
在她看來,人應該無私一點,要多考慮別人。
話是沒錯,但放在這個情景中,就等于在說:“你應該更無私一點,這樣才能照顧到我”。
無私”這種特質,原本是用來要求自己的,如果變成了要求別人,無異于在向別人索取,要求別人用無私,來滿足自己的自私。
有人向咨詢師求助,說自己在人際交往中,總是看不慣對方的言行,雖然從沒說出口,但心里特別討厭對方。
我身邊也有這樣的朋友,他本身對自己的要求很高,連帶的,對別人的要求也很高。
平時聚個會,他總能從餐桌禮儀到言行舉止,一一找出對方的問題。
他嫌棄別人粗魯、沒教養(yǎng)、各種看不慣,當著別人的面,他當然沒有表露,可在背后里,他總在吐槽。
有一次,他給我推薦了一部電影,我認真地跑去看,可結果并不是我喜歡的類型,所以我的評價也不高。
沒想到,就是這樣一件小事,竟讓他勃然大怒。
他生氣地說:“你還是寫作的人,這么好的電影都不看,寫什么寫?最看不慣你這樣的,沒思想,沒靈魂,隨隨便便就否定一個東西!
其實,“喜歡”是個很主觀的感受,它跟事物本身的好壞,沒有太大聯(lián)系。
事實上,這部電影后來還獲了獎,只是我確實不喜歡。
我的不喜歡,之所以讓他“看不慣”,是因為在他那里,我否定的不是電影,而是他這個人。
當一個人自我價值感很低時,就容易在爭論中,以非常極端的方式,去攻擊另一個人。
因為這時,他們腦中的世界是二元對立的,也就是“如果你對了,說明我錯了”。
這種“我錯了”的感覺,會進一步降低自我價值,而為了防止這種感受出現(xiàn),他們干脆一直“看不慣”別人,覺得都是別人的問題。
這個現(xiàn)象,被心理學大師榮格稱為陰影投射。
也就是說,當我們特看不慣別人,覺得別人身上有很多缺點時,這些缺點,也同樣存在于我們自身。
可攻擊自己是痛苦的,所以我們干脆去攻擊別人身上的這個部分,以回避自己這方面的問題。
有個太太多年來,一直不斷抱怨對面那家的女主人說:
她晾在外面的衣服,總是有斑點。我真搞不懂她,怎么連衣服都不會洗!
一天,太太的朋友來家里做客,這才發(fā)現(xiàn),不是對面那個太太的衣服沒洗干凈,而是窗戶臟了。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有時就像照鏡子,我們心中的斑點越多,就越容易看到別人身上,那些不完美的地方。
而成熟的人,恰恰能通過彼此的相處模式,去照見自己心中的斑點。
這些斑點,有的能通過努力被擦除,而另一些,即便努力,也擦不掉。
這時,去正視它,接納它,就等于為自己撐開了另一片天空。
【越成熟的人看不慣的事越少哲理文章】相關文章:
越理性的人,活得越淡然美文10-07
關于簡短的積極的人生哲理文章09-23
關于警醒他人的人生哲理文章09-28
關于成功的梯子的人生哲理文章05-12
哲理文章的哲理故事10-07
對身邊的人好點,因為重要的人越來越少美文10-07
成熟哲理的勵志簽名10-07
我看不慣的一件事作文10-07
大學里,越堅持越痛苦的11件事美文10-06
生活哲理文章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