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漢代歷史故事(精選9篇)
了解一個國家就要先了解它的歷史,歷史故事是讓我們最容易了解中國歷史、外國歷史、世界歷史、清朝歷史等不同地域,不同朝代歷史最快捷方法。經(jīng)典歷史故事等你來品味。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漢代歷史故事,歡迎大家分享。
漢代歷史故事 篇1
劉弗陵是漢武帝的小兒子,八歲登基,二十一歲駕崩,在位十三年間,史稱漢昭帝。對于漢昭帝之死,《漢書昭帝紀》和《資治通鑒》均這般記載,“元平元年(前74年),……夏四月癸未,帝崩于未央宮”,但是寥寥數(shù)語,并沒有提及死因和相關細節(jié),讓人疑竇頓生。漢昭帝是病死還是暴斃,是正常死亡還是死于非命,千百年來猜想不斷。漢昭帝之死,也一向是史學界的一個難解之謎。
漢昭帝身體一向不錯,《漢書外戚傳》稱他“年五六歲,壯大多知”,“始冠,長八尺二寸”,從小壯得像頭小牛,加上他自小錦衣玉食,養(yǎng)尊處優(yōu),還不至于二十一歲時就一命嗚呼。有人妄加猜測,說權臣霍光為了長久把持朝政,秘密害死了漢昭帝,屬于暗殺或謀殺,這種觀點顯然與史實相悖。筆者分析認為,漢昭帝雖然不是直接死于霍光之手,但他的死,終究跟霍光脫不開干系。
漢昭帝沖齡即,既無處事經(jīng)驗,也無理政本領,所以國家大事由首輔霍光處理,“帝年八歲,政事一決于光”,霍光成為“天下想聞其風采”(《漢書霍光傳》)的風云人物。按漢武帝送給霍光“周公背成王”那幅畫的意思,是讓霍光學“周公行政七年,成王長,周公返政成王,北面就群臣之位”(《史記周本紀》),等漢昭帝長大后立即歸還權力,急流勇退。然而到了“元鳳四年……帝加元服”,理應親政時,霍光仍不肯放權,“時政事壹決大將軍光”(《資治通鑒》)。
權力是個怪東西,總讓人為之去折腰,去追求,去捍衛(wèi),作為權臣如此,作為帝王更甚。漢昭帝年幼時,霍光“初輔幼主,政自己出”(《漢書霍光傳》),這無可厚非,也是漢武帝的遺命和囑托。隨著時間推移,漢昭帝成長成人,必然想收回權力,霍光仍不歸政,這就說但是去了。念及霍光還算忠于漢室,更忌憚其在朝中的根基和勢力,漢昭帝自知斗但是霍光,只能繼續(xù)坐在龍椅上充當近似玩偶的傀儡皇帝,這讓心氣和天賦極高的漢昭帝感到很憋屈。至于班固所論“孝昭委任霍光,各因其時以成名,大矣哉!”,但是是漢昭帝的無奈之舉罷了。
除了皇權旁落,漢昭帝在私生活上也受到了霍光的極大限制。漢昭帝九歲時,“穿淋池,廣千步……乃命文梓為舟,木蘭為枻……畢景忘歸,乃至通夜”,讓自幼長于深宮之中的漢昭帝玩得很歡暢,“帝大悅”,可惜好景不長,“及乎末歲,諫者多。遂省游蕩奢侈,堙毀臺池,鸞舟荷芰,隨時廢滅”,漢昭帝不得不就此作罷。能發(fā)動群臣掃皇帝興趣的,也只有霍光了。此后十余年,一向到駕崩,漢昭帝再也沒能感受“萬歲為樂豈為多”(晉王嘉《拾遺記前漢下》)的樂趣。
霍光專權,除了限制漢昭帝玩樂,連宮闈之事也橫加干涉。十二歲時,漢昭帝大婚,立上官桀之子上官安之女,也就是霍光的外孫女,年僅六歲的上官氏為皇后。拋開諸多人情因素,這終究是一樁政治婚姻,也是上官皇后被冷落的根源所在。之后,上官桀父子密謀造反失敗后被霍光誅殺,夷滅宗族,牽連甚廣,因“皇后以年少不與謀,亦光外孫,故得不廢”(《漢書外戚傳》)。盡管沒有廢掉上官皇后,但經(jīng)此一變,漢昭帝對皇后越發(fā)冷落,已經(jīng)透漏出了對霍光的不滿。
上官皇后畢竟是霍光的外孫女,又居后宮之首,霍光出于私心,“欲皇后擅寵有子,……言宜禁內(nèi)……后宮莫有進者”,(《漢書外戚傳》),意思是說,霍光為了讓外孫女獲得專寵,增加懷孕幾率,不許后宮諸妃嬪進御。對此,《漢書五行志》也有記載,“光欲后有子,……禁內(nèi)后宮皆不得進,唯皇后顓寢”,陪皇帝睡覺,替皇帝傳宗接代,成為皇后一個人的專利,其他妃嬪一概靠邊。
為了確保上官皇后專寵受孕,防止?jié)h昭帝隨意與其他宮嬪云雨,霍光干脆玩了手絕的,“雖宮人使令皆為窮绔,多其帶”(《漢書外戚傳》)。窮绔,類似于此刻形制的褲子,即開襠褲;多其帶,即多用絲帶纏繞。對于窮绔,唐代語言文字學家顏師古稱:“窮绔有前后當(襠),不得交通也。”這樣一來,漢昭帝連男歡女愛之事也不得隨心所欲。有花不能采,有欲不能泄,每一天只能和那位毫無感情甚至厭惡的上官皇后背對背,漢昭帝的心境和處境可想而知。
想當權不能當權,想玩不能玩,想寵幸宮嬪不能寵幸宮嬪,漢昭帝在權威、玩樂、性趣上均受到了權臣霍光的嚴格扼制。不能玩樂也就算了,但作為當朝皇帝,無實權可抓為一大恨;作為正常男人,無女人可御又為一大恨,如此毫無尊嚴、毫無活力的屈辱遭際,還不如一個王侯將相,不如一個平民百姓,你說他苦惱不苦惱,忿恨不忿恨,憋屈不憋屈時間一長,漢昭帝也只有生病的份了。
漢昭帝身體出問題,史料角落中有零碎記載,如《漢書五行志》云“元鳳四年(前77年)……光欲后有子,因上侍疾醫(yī)言”,《漢書外戚傳》云“光欲皇后擅寵有子,帝時體不安,左右及醫(yī)皆阿意”等。從“左右及醫(yī)皆阿意”中的.“阿”(即迎合)字來看,漢昭帝所謂的“侍疾”和“體不安”,狀況未必屬實。一種可能,是霍光夸大其詞,以阻止?jié)h昭帝寵幸宮嬪;另一種可能,漢昭帝確是不舒服,但無大礙。這一年,漢昭帝十八歲。真正交代漢昭帝生病,而且病得不輕,文字隱藏在《漢書杜周傳》中,“昭帝末,寢疾,征天下名醫(yī),延年典領方藥!睂嫾,說明病癥加重,漢昭帝已經(jīng)臥病在床。這一年,漢昭帝二十一歲。
從“侍疾”、“體不安”到“寢疾”,僅僅三年,就讓一個原本生龍活虎的青年皇帝倒在了病床上。究其原因,就是因為“光亡周公之德,秉政九年,久于周公,上既已冠而不歸政”(《漢書五行志》),以及對漢昭帝私生活的無恥干涉和橫加限制,使?jié)h昭帝有苦難言,有怨難訴,有忿難平,欲哭無淚,最終肝火內(nèi)熾,病入膏肓。漢昭帝看似突然死亡,其實有個漫長的煎熬過程,他是因處處受制于霍光,長期郁悶憋屈而死。能夠說,漢昭帝是中國歷史上死得最憋屈的皇帝。
漢昭帝是被專權自私的霍光累年欺壓而染病身亡,在當時就應不是什么秘密。至于《漢書昭帝紀》對漢昭帝死亡記載的含含糊糊的只言片語,多半是霍光授意史官所為,歷代權力斗爭的勝利者概莫如是。但是,良心未泯、骨氣剛硬的史官們還是在其他傳志中留下了不少蛛絲馬跡,用字字千鈞的“春秋曲筆”記述了霍光的霸道和漢昭帝的憋屈。畢竟,那時距司馬遷去世還不久。
漢代歷史故事 篇2
漢文帝劉恒,西漢開國皇帝高祖劉邦之第四子。公元前197年,在蕭何等33位朝臣的舉薦下,七歲的劉恒被封為代王。劉恒的母親薄氏,終劉邦之世,一向處在“諸姬”當中,從沒有升到“夫人”的行列,故此其母子才能躲過呂后的迫害,平安地活下來。公元前188年,只有22歲的漢惠帝英年早逝,呂后分立劉恭、劉弘為帝(史稱西漢前、后少帝,因處在呂后專權時期,且被認為非盈帝后代,故未被正史承認)。公元前180年(呂后8年),呂后死,宮廷發(fā)生變亂,齊王兄弟興兵伐呂,太尉周勃、丞相陳平見勢亦響應,夷滅呂氏一族,史稱“蕩滌諸呂”。功臣派畏齊王勢壯,貪代王勢孤,擁立之。公元前180年,劉恒登基為帝,是為西漢史上第三位皇帝(若算上上述提到的前后少帝,則是第五位)漢文帝;公元前157年,漢文帝劉恒駕崩,在位23年,享年46歲,葬于霸陵(在今陜西長安區(qū)東),廟號太宗,謚號孝文皇帝,他也是《二十四孝》中親嘗湯藥的主角。
北宋文學家吳坰《五總志》上有這樣的記載:漢文帝劉恒以“履不藉以視朝”。草鞋最早的名字叫“屨”。由于草鞋材料以草與麻為主,十分經(jīng)濟,且取之無盡,用之不竭,平民百姓都能自備,漢代稱之為“不借”。在漢文帝時,已經(jīng)有了布鞋,草鞋已經(jīng)淪為貧民的穿著,而漢文帝劉恒以“履不藉以視朝”,就是說他穿著草鞋上殿辦公,做了節(jié)儉的表率。不僅僅是草鞋,就連他的龍袍,也叫是“綈衣”,綈在當時就是一種很粗糙的色彩暗淡的絲綢。就是這樣的龍袍,也一穿多年,舊了,也讓皇后給他補一補,再穿。
漢文帝自己穿粗布衣服不說,后宮也是樸素服飾。當時,貴夫人們長衣拖地是很時髦的,而他為了節(jié)約布料,即使給自己最寵幸的夫人,也不準衣服長得下擺拖到地上。宮里的帳幕、帷子全沒刺繡、不帶花邊。
古代皇帝住的宮殿,大都要修又大又漂亮的露臺,好欣賞山水風光。漢文帝本來也想造一個露臺,他找到了工匠,讓他們算算該花多少錢。工匠們說:“不算多,一百斤金子就夠了!睗h文帝聽了,吃了一驚,忙問:“這一百斤金子合多少戶中等人家的財產(chǎn)”工匠們粗粗地算了一下,說:“十戶!睗h文帝聽了,又搖頭又擺手,說:“快不要造露臺了,此刻朝廷的錢很少,還是把這些錢省下吧!彼抉R遷在《史記》中記載:文帝“即位二十三年宮室苑囿狗馬服御無所增益”。宮室就是宮殿建筑,苑囿就是皇家園林以及供皇室打獵游玩的場所,狗馬即供皇帝娛樂使用的動物、設施等,服御即為皇帝服務的服飾車輛儀仗等。這些都是皇帝們講排場、顯威嚴、享樂游玩必不可少的,皇帝們大都十分重視。然而文帝當皇帝二十三年,居然沒有蓋宮殿,沒有修園林,沒有增添車輛儀仗,甚至連狗馬都沒有增添。
漢文帝屢次下詔禁止郡國貢獻奇珍異寶,本皇帝決不當收藏家。他還能關心百姓的疾苦,剛當皇帝不久,就下令:由國家供養(yǎng)八十歲以上的老人,每月都要發(fā)給他們米、肉和酒;對九十歲以上的老人,還要再發(fā)一些麻布、綢緞和絲棉,給他們做衣服。春耕時,漢文帝親自帶著大臣們下地耕種,皇后也率宮女采桑、養(yǎng)蠶。
在他死前,最后安排了一次節(jié)儉的活動—他的喪事。他在遺詔中痛斥了厚葬的陋俗,要求為自己從簡辦喪事,對待自己的歸宿“霸陵”,明確要求:“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銀銅錫為飾,不治墳,欲為省,毋煩民!薄鞍粤晟酱ㄒ蚱涔剩鹩兴摹,即按照山川原先的樣貌因地制宜,建一座簡陋的墳地,不要因為給自己建墓而大興土木,改變了山川原先的模樣!
漢文帝還主張死后把夫人以下的宮女遣送回家,讓她們改嫁。
漢文帝在位期間,輕徭薄賦,甚至12年免收全國田賦。他還親自耕作,做天下之表率,推動了生產(chǎn)力的迅速恢復與發(fā)展。政治上對內(nèi)加強中央集權,鞏固了國家政權,對外妥善處理同南越和匈奴的關系,對南越王趙佗實行安撫政策,對匈奴在實行和親政策的同時,加強了邊防的力量。匈奴曾三次侵犯漢境,漢文帝均及時派兵還擊擊退強敵。漢文帝廢除嚴邢苛法,帶頭執(zhí)行法制判決,并且知人善任,虛心納諫,提拔重用人才,使?jié)h朝從國家初定逐步走向繁榮昌盛,為之后漢武帝的`橫掃四方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像這樣一生為民、儉樸勤政,并不斷改善政策,為強國富民孜孜以求的皇帝,歷史上實不多見。由于漢文帝這種廉潔愛民的精神和勵精圖治的實踐,才造就了“文景之治”的盛世。據(jù)歷史記載,當時國庫里的錢多得數(shù)不清,穿錢的繩子都爛了;糧倉的糧食一年年往上堆,都堆到糧倉外面來了。因此,司馬遷高度評價漢文帝說:“德至盛焉”,“豈不仁哉!”似乎,皇帝做到漢文帝這份上,真是虧死了。你想,做皇帝的沒吃好穿好,花錢都不舍得,不是白當了嗎可老百姓喜歡呀,千秋萬世都想著你。之后赤眉軍攻進長安,所有皇帝的陵墓都被挖了,唯獨沒動漢文帝的陵墓,因為明白里面沒啥好東西。
漢代歷史故事 篇3
劉邦,秦末沛縣豐邑人。早年任沛縣泗水亭長時奉命押送一批勞工去驪山為秦始皇修筑陵墓,途中許多勞工趁機脫逃。劉邦暗想即使到達驪山,勞工也都逃光了,無法交差。于是在芒碭山澤前休息進食,晚上釋放所有的勞工說:“你們各自逃生去吧!我從此也逃亡去了!眲诠ぶ杏惺畮孜粔咽恳妱顚捄甏蠖,豪爽義氣,便愿意追隨他。
晚上,劉邦喝了不少酒,乘著酒興繼續(xù)趕路。月色蒼茫,小徑蜿蜒。在逃往芒碭山澤的小路上,走到前面的人忽然驚叫一聲,忙回頭向劉邦報告:“前面有一大蛇擋道,請繞道而行吧!”劉邦醉意朦朧,朗聲大笑道:“英雄豪氣,所向披靡,區(qū)區(qū)一蛇,安敢擋吾道路”說話間,撥開眾人,仗劍前行,果見一巨蛇橫臥路中,搖頭擺尾。劉邦正欲用劍砍去,只見那白蛇道:“我乃貴為天子,焉游四海,誅秦平分天下!眲畈辉,白蛇道:“你斬吧,你斬我頭,我亂你頭,你斬我尾,我亂你尾!眲罹茐延⑿勰,說:“我不斬你頭,也不斷你尾,讓你從中間一刀兩斷”。說吧一劍下去把白蛇斬為兩段,頓時蛇血噴濺,染紅了土地,至今那里長出的草還是紅的。白蛇化作一股青氣飄蕩空中,喊道:“劉邦還吾命來,劉邦還我吾命來!眲畹溃骸按颂幧钌揭傲衷踹你命,待到平地準還你命來!眲钯F為大于,金口玉言,之后王莽篡權殺了漢平帝,把四百年的漢室分成兩半。傳說王莽乃是白蛇投世,至此也算還了劉邦所許之愿。此是后話。
劉邦斬蛇之后,繼續(xù)前行,又行數(shù)里,酒勁上涌,醉臥道旁。
第二天早上,有人經(jīng)過斬蛇之處,見一老嫗痛哭不已,問道:“你為什么痛哭”老婦人道:“我兒子被人殺了。”行人問道:“是誰殺的”老婦人道:“我兒子本是白帝子,在此化蛇擋道本是向赤帝子討封而來,卻被赤帝子殺了!崩蠇D人說完就不見蹤影。這人來到劉邦一群人跟前,把他所見到的`講了一遍,劉邦聽后內(nèi)心大喜,認為自己就是赤帝子,更加堅定了反秦起義的決心,沛縣弟子聽說后都愿意歸附他。劉邦先隱藏于芒碭山澤中,后又回到沛縣,殺了縣令,被擁立為沛公,扯旗造反。經(jīng)過楚漢爭霸最后登上了帝王的寶座。
漢代歷史故事 篇4
自從在秦始皇統(tǒng)治時期打敗匈奴以后,北方平靜了十幾年。到秦滅亡之后,中原發(fā)生了楚漢相爭,匈奴就趁機一步一步向南打過來。
漢高祖的時候,匈奴的冒頓單于(音mòAdúchánAyú,冒頓是人名,單于是匈奴王)帶領了四十萬人馬包圍了韓王信(原韓國貴族,和韓信是兩個人)的封地馬邑(今山西朔縣)。韓王信抵擋不了,向冒頓求和。漢高祖得到這個消息,派使者責備韓王信。韓王信害怕漢高祖辦他的罪,向匈奴投降了。
冒頓占領了馬邑,又繼續(xù)向南進攻,圍住晉陽。漢高祖親自趕到晉陽,和匈奴對敵。
公元前200年冬天,天空下著大雪,氣候個性冷,中原的兵士沒碰到過這樣冷的天氣,凍壞了不少人,有的人竟凍得掉下了手指。但是,漢朝的軍隊和匈奴兵一接觸,匈奴兵就敗走。一連打贏了幾陣。之后,聽說冒頓單于逃到代谷(今山西代縣西北)。
漢高祖進了晉陽,派出兵士去偵察,回來的人都說冒頓的部下全是一些老弱殘兵,連他們的馬都是挺瘦的。如果趁勢打過去,準能打勝仗。
漢高祖還怕這些兵士的偵察不可靠,又派劉敬到匈奴營地去刺探。
劉敬回來說:“我們看到的匈奴人馬的確都是些老弱殘兵,但我認為冒頓必須是把精兵埋伏起來,陛下千萬不能上這個當!
漢高祖大怒,說:“你膽敢胡說八道,想阻攔我進軍!闭f著,就把劉敬關押起來。
漢高祖率領一隊人馬剛到平城(今山西大同市東北),突然四下里涌出無數(shù)匈奴兵來,個個人強馬壯,原先的老弱殘兵全不見了。漢高祖拚命殺出一條血路,退到平城東面的白登出。
冒頓單于派出四十萬精兵,把漢高祖圍困在白登山。周圍的漢軍沒法救援,漢高祖的一部分人馬在白登,整整被圍了七天,沒法脫身。
高祖身邊的謀士陳平打發(fā)了一個使者帶著黃金、珠寶去見冒頓的閼氏(音yānAzhī,就是匈奴的王后),請她在單于面前說些好話。閼氏一見這么多的禮物,心里挺高興。
當天晚上,閼氏對冒頓說:“我們占領了漢朝地方,沒法長期住下來,再說,漢朝皇帝也有人會來救他。咱們不如早點撤兵回去吧!”
冒頓聽了閼氏的.話,第二天一清早,就下令將包圍網(wǎng)撤開一角,放漢兵出去。
第二天清早,天正下著濃霧,漢高祖悄悄地撤離了白登。陳平還不放心,叫弓箭手朝著左右兩旁拉滿了弓,保護漢高祖下山。
漢高祖提心吊膽走出了匈奴的包圍圈,快馬加鞭,一口氣逃到廣武。他定了定神,首先把劉敬放出來,說:“我沒聽你的話,弄得在白登被匈奴圍了起來,差點兒不能和你見面了。”
漢高祖逃出了虎口,自己明白沒有力量再去征服匈奴,只好回到長安。以后,匈奴一向侵犯北方,叫漢高祖大傷腦筋。他問劉敬該怎樣辦劉敬說:“最好采用‘和親’的辦法,大家講和,結為親戚,彼此能夠和和平平地過日子!
漢高祖同意劉敬的意見,派劉敬到匈奴去說親,冒頓同意了。漢高祖挑了一個宮女所生的女兒,稱作大公主,送到匈奴去,冒頓就把她立為閼氏。
打那時候起,漢朝開始采取“和親”的政策,跟匈奴的關系暫時緩和了下來。
漢代歷史故事 篇5
劉邦很得意地進入了咸陽城,并以“關中王”自居。看著富麗堂皇的宮殿,劉邦有些留戀起來,準備就此住下,享受享受。妹夫樊噲勸他注意天下還沒有平定,別忘了秦的前車之鑒。劉邦根本聽不進去,直到張良親自來勸,他這才認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于是,劉邦將軍隊撤退到了灞上。
劉邦到達灞上之后,便召集當?shù)氐拿,和他們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其他秦朝的苛刻法制一律廢除,這使他得到了民心支持。
項羽在打敗章邯,迫使他投降之后,也領兵直奔關中而來,爭奪做天下王的資格。等到了函谷關,見劉邦不但已經(jīng)平定了關中,而且還派兵把守函谷關,不由得大怒,立即命令英布領兵攻下了函谷關,然后領兵四十萬直奔咸陽,駐扎在了戲下(此刻的陜西臨潼東北的戲水西岸)。劉邦的屬下曹無傷對劉邦很不滿,為了得到更大的官職,他暗地里派人向項羽挑撥說:“沛公劉邦想在關中做王,然后讓子嬰做宰相,自己將秦的財物都納入私囊。”項羽聽了不禁火冒三丈,范曾也勸他趁機除掉劉邦這個對手。項羽就下令準備,要在第二天進攻。這時的劉邦在兵力上無法和強大的'項羽相抗衡,他只有十萬軍隊,不可能戰(zhàn)勝項羽的四十萬精兵。最后是項羽的叔叔項伯“救”了劉邦:項伯和劉邦的謀士張良很要好,見項羽要進攻了,便連夜?jié)撊霠I中找到張良,讓他趕緊走,以免被殺。張良卻說不能丟下劉邦,就將消息透露給了劉邦。驚慌之下,劉邦趕忙向張良要計策,張良讓劉邦趕緊去見項伯,說明自己沒有野心和項羽爭奪王位。
于是,劉邦設盛宴招待項伯,還和他約定為親家。他對項伯說:“我自從入關之后,沒有敢占有絲毫財物,將吏民進行登記造冊,把府庫封存起來,就是等著將軍來的。我之所以派兵把守函谷關,并不是阻止將軍你們?nèi)腙P,而是更好地守好關中地區(qū),也防止強盜入侵。我和將士們?nèi)找苟寂瓮麑④娔銈兡茉琰c來,怎樣會有造反之心呢請您回去務必向項羽將軍說明此事,消除誤會!表棽疂M口答應,然后對劉邦說:“將軍你明天必須要到我們的營帳親自向項羽說明狀況,當面賠禮才能得到項羽的原諒。”劉邦聽了也答應了。
項伯當天夜里就回到了軍營,他對項羽說:“因為沛公先行進入關中,為我們掃除了入關的障礙,我們這才能順利地透過函谷關,沛公是有功勞的人,我們不就應猜疑他,就應真誠相待。”項羽聽了,便決定不再進攻劉邦。
第二天,劉邦如約來到了項羽的軍營,只帶了樊噲、張良和一百名精銳親兵。到了項羽的大帳鴻門,當面向迎接他的是項羽賠禮道歉。項羽請劉邦入內(nèi)赴宴,在酒宴上,雙方你來我往,項羽明里暗里殺機不斷。項莊在席間借舞劍為名,想趁機刺殺劉邦,沒有成功。這就是成語“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由來。之后劉邦借故離開,回到了大營。
鴻門宴之后,項羽便領兵西進,在咸陽城大肆屠殺,秦王子嬰也被殺死,秦的宮殿阿房宮被項羽放火焚燒;馃⒎繉m后,項羽分封各路將軍為王,共封了十九個諸侯王。劉邦被封為漢王,領地是巴、蜀和漢中共四十一縣,國都為南鄭(此刻的陜西南鄭)。項羽自己為西楚霸王,掌握軍隊最高統(tǒng)帥權,楚王被尊為義帝。
分封完后,項羽讓大家到各自的諸侯國去就職,劉邦也只好到南鄭去。項羽只分給了劉邦三萬軍隊,之后又有一些人追隨他到了南鄭,但總兵力也不足十萬,劉邦暫時還無法和項羽抗衡,只能坐待時機。為了消除項羽對他的猜疑,也為了斷絕其他王侯從漢中襲擊,張良推薦劉邦將通向漢中的棧道燒毀了。
漢代歷史故事 篇6
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了西漢政權。劉邦的三兒子劉恒,即後來的漢文帝是一個有名的大孝子。劉恒對他的母親皇太後很孝順,從來也不怠慢。
有一次,他的母親患了重病,這可急壞了劉恒。他母親一病就是三年,臥床不起。劉恒親自為母親煎藥湯,并且日夜守護在母親的床前。每次看到母親睡了,才趴在母親床邊睡一會兒。劉恒天天為母親煎藥,每次煎完,自己總先嘗一嘗,看看湯藥苦不苦,燙不燙,自己覺得差不多了,才給母親喝。
劉恒孝順母親的事,在朝野廣為流傳。人們都稱贊他是一個仁孝之子。
有詩頌曰︰
仁孝聞天下,巍巍冠百王;
母後三載病,湯藥必先嘗。
己亥日,劉恒病死于長安未央宮。死后的廟號為太宗,謚號為文帝。后人為了紀念他的偉業(yè)和仁政以及他的孝道,將其列為二十四孝之第二孝。
閱讀此文,再結合劉恒的特殊地位和時代,他親嘗湯藥,是時時刻刻在預防母親被謀害。宮廷內(nèi)部的'復雜性,是能夠理解的。我們學習劉恒的孝道是要學習他“奉養(yǎng)母親薄太后,從不怠慢。母親有一次患病竟三年之久,文帝親自殷勤看護,在側(cè)伺候竟目不交睫,衣不解帶。”的耐心。自古道:“久病床前無孝子”,而劉恒卻能做到日復一日。
漢代歷史故事 篇7
西漢末年,王莽篡位,殺了漢平帝。漢平帝的皇后是王莽的女兒,生下一子劉秀,王莽為斬草除根,非殺掉劉秀不可。正在危急時刻,一個忠臣巧使掉包計,用自己妻子剛生下的女兒將襁褓中的劉秀換了過來,對外保密,說是自己的兒子,之后不明白怎樣被王莽明白了,下令追查,看掩藏不住,就叫劉秀連夜只身逃出京城長安。那時,劉秀已是十幾歲的小伙了,他隱名埋姓,受盡風霜饑寒,輾轉(zhuǎn)潛逃到河南南陽一帶,求賢訪才,積蓄力量,起兵討伐王莽。
白河灘一仗,初戰(zhàn)不利,人馬被打散,劉秀獨自一人向南陽西北方向伏牛山逃去,王莽帶兵在后面緊緊追趕。這天,劉秀跑到一座荒山下面,當時正是六月盛夏,赤日炎炎似火燒,又加上久旱不雨,劉秀又饑又渴,癱倒在一塊立陡的石壁下邊,熱得劉秀張開大口直喘粗氣,劉秀心想,莫非這天我要死在那里不由得自言自語道:“山哪,你歪歪頭轉(zhuǎn)轉(zhuǎn)身,給我遮個蔭涼,讓我逃出一條活命吧!”話音剛落,那山峰真的向劉秀歪了過來,一片蔭涼正好把劉秀遮住,劉秀幸免一死。
劉秀喘息一會兒,嘴里渴得冒火肚子又餓。這時從山腳下叫“來溝”的村莊上走來一位老婆婆,手提一只小瓦罐,劉秀勉強掙扎起身子,向那老婆婆深施一禮,說:“大娘,我快要餓死了,救救命吧!給口吃的吧!”劉秀雙手捧著飯罐,臉一仰嘴一張,一口氣把一罐小米湯喝得只剩下半罐。老婆婆把剩下的提到老伴那里,老伴一看惱了,斥責老婆婆給他送飯送的.少,老婆婆把剛才的事情一說,老頭不但不生氣,還把剩下的又讓劉秀喝了。正說話之間,山那邊傳來人喊馬叫,劉秀慌忙拜謝老人,掏出一錠銀子,轉(zhuǎn)身向附近山溝躲藏。
之后,劉秀到洛陽登基稱帝,回憶起這件事,派一位大臣到這座山下的“來溝”村查訪老倆口,要重謝老人,一問老兩口早已下世。劉秀為報答老人恩情,下旨在此山上修建一座廟,這座廟命名為“先亡廟”,就在遮山頂上。
漢代歷史故事 篇8
雄才大略的漢武帝一生開疆拓土,治國理政,北逐匈奴,戰(zhàn)功顯赫。然而,這樣一位杰出的君主,卻有自己難言的苦痛。晚年時,他迷信巫術,一手制造了“巫蠱之禍”,并因此失去了自己心愛的妻兒與皇孫。
晚年多疑
漢武帝劉徹于公元前140年登基,公元前87年去世,在位時間長達五十四年。他統(tǒng)治的前期和中期屬于漢朝的鼎盛時期,國家統(tǒng)一,政局穩(wěn)定,經(jīng)濟強盛,政治清明。然而到了晚年,這位圣明君主的執(zhí)政潛力卻逐漸開始下降。
晚年的漢武帝志得意滿,寵信佞臣,聽不進忠言逆耳的諫諍。他的獨裁思想越來越嚴重,對群臣無端猜忌,而且偏執(zhí)嗜殺,動不動就將冒犯自己的臣子滅族,興起了數(shù)次株連萬人的慘案。漢武帝晚年曾一連誅殺了李蔡、嚴青翟、趙周、公孫賀、劉屈等五位當朝丞相,弄得當時的朝臣人人自危,無人敢擔任丞相。
據(jù)史料記載,當漢武帝決定任命公孫賀為丞相時,公孫賀極力推辭,死活不肯理解丞相印綬,跪地痛哭乞求道:“臣是從邊遠地區(qū)來的,憑借騎馬射箭當了官,潛力有限,實在當不了丞相啊!”漢武帝命左右:“扶起丞相。”公孫賀還是不肯起身。漢武帝大怒,拂袖而去。公孫賀無奈之下,只好勉強上任。結果沒過幾年,公孫賀就因兒子犯罪被株連入獄,活活凍死在獄中,家族也慘遭誅滅。
晚年的漢武帝還越發(fā)迷信鬼神,整日求仙煉丹,行事荒唐。他組織很多巫師術士建造樓臺,煉丹制藥,期望自己能夠長生不死。有一個叫做李少君的術士告訴漢武帝,祭灶能夠招來鬼神,鬼神來了就能夠把丹砂煉成黃金,使用由這種黃金制成的餐具用餐,有延年益壽的作用。漢武帝對他的話深信不疑,親自行祭灶禮,沉溺于把丹砂變成黃金的神話,還派遣術士到海中尋找仙人。之后李少君死了,漢武帝認為他是成仙了,竟然派人去尋找。類似的荒唐事數(shù)不勝數(shù),結果漢武帝身邊走邪門歪道的人越來越多,他自己也越來越疑神疑鬼。
巫蠱之禍
漢武帝晚年的昏聵、猜忌、疑神疑鬼,最后釀成了他執(zhí)政后期最嚴重的一場禍亂——巫蠱之禍。
所謂“巫蠱”,指的是一種巫術,“巫”指的是祈求鬼神加害于人,“蠱”則是使人受迷惑,昏狂失去本性。用巫蠱之術害人的方式有很多:有的用桐木刻成仇人的形象,然后刺心釘眼,期望給仇人帶來禍患;有的假裝鬼神附體,借以欺弄或恐嚇他人……巫蠱本是一種荒唐的迷信風俗,但在蒙昧的`古代,它卻是人人忌諱的致命妖術。漢朝“巫蠱”之風盛行,并從民間傳入皇宮,宮中一些妃子和宮女為了爭寵,也常用這種辦法詛咒別人。
漢武帝到了晚年,身體每況愈下,聽力和視力都有所下降,精神恍惚。他認為這是有人在暗中詛咒他,因此對“巫蠱”一類的妖術十分反感,一旦發(fā)現(xiàn)便嚴厲懲辦。于是,不少小人借此大做文章,陷害無辜。佞臣江充是漢武帝身邊的寵臣,平日里為非作歹,肆意妄為。正直的太子劉據(jù)對他的所作所為一向十分不滿。江充擔心太子即位后會懲辦自己,便向漢武帝進讒言道:“您的病不見好轉(zhuǎn),是因為宮里有‘巫蠱’之氣詛咒您。”憤怒的漢武帝立刻派江充去調(diào)查,并下令按道侯韓說、御史章贛、黃門蘇文等一干小人協(xié)助江充。
江充帶人闖入太子宮中,四處搜尋、挖掘,但一無所獲。為了誣陷太子,江充趁人不注意,悄悄拿出事先準備好的木頭人,大肆宣揚說:“在太子宮中挖出來的木頭人最多,還發(fā)現(xiàn)了太子寫的帛書,上面寫著詛咒皇上的話,我們就應立刻奏明皇上!碧觽涓性┣肴h武帝避暑的甘泉宮當面解釋。太子少傅石德連忙勸說道:“皇帝原本就忌諱‘巫蠱’,您就是去了恐怕也說不清楚。況且皇帝此刻遠在甘泉宮,家人都不允許去探望,是生是死都不清楚。您忘了秦朝皇子扶蘇的教訓(指秦始皇死后,胡亥與大臣趙高、李斯秘不發(fā)喪,假傳圣旨賜死了扶蘇)嗎此刻不如先把江充這些人抓起來審問!
太子聽完這一番話,不由緊張起來,立即命人去抓捕江充等人。江充被捕,以謀反的罪名被斬首示眾;按道侯韓說拒捕被殺;但御史章贛卻僥幸逃脫了。
章贛一口氣逃到甘泉宮,向漢武帝誣告太子謀反。盛怒之下的漢武帝不分青紅皂白,下令丞相劉屈率兵捉拿太子。太子見有人逃脫告密,自知禍事將至,趕緊面見母后衛(wèi)子夫,詳細講述了事情的來龍去脈。衛(wèi)子夫聽說漢武帝派兵來捉拿自己的兒子,立即下令打開未央宮的武庫,發(fā)放兵器給支持太子的百姓,并將京城的囚犯武裝起來,準備對抗皇帝的征討部隊。為了贏得京城官民的支持,太子昭告全城道:“皇帝在甘泉宮養(yǎng)病期間,奸臣作亂謀反,請大家與我合力剿滅叛軍!”之后,太子又去征調(diào)胡人軍團與北軍,但胡人軍團早就接到了漢武帝的命令,準備鎮(zhèn)壓太子的叛亂;北軍監(jiān)護使任安則明哲保身,理解了太子的符節(jié)后卻閉門不出。一時間,文武百官與京城百姓也難辨是非,形勢一片混亂。
漢武帝的征討軍隊與太子的軍隊在京城大戰(zhàn)數(shù)日,雙方死傷數(shù)萬人。但太子的臨時武裝畢竟敵但是皇帝的正規(guī)軍,最終兵敗。太子帶著自己的兩個兒子倉皇逃出城,躲進了湖縣(今河南靈寶)的一個平民家里;屎笮l(wèi)子夫在宮中上吊自盡。
漢代歷史故事 篇9
昭君出塞指的是什么意思
昭君出塞是我國歷史上一個真實的故事。講述的是西漢一位宮女代替公主主動和親到匈奴,為漢匈之間的和平友好做出了偉大貢獻的故事。
漢宣帝去世后,漢元帝劉奭繼位,正值漢朝最鼎盛時期,同時也是一個下滑的起點。自漢武帝之后,邊境安寧了幾十年。匈奴內(nèi)部發(fā)生內(nèi)亂,呼韓邪單于主張與漢友好,郅支單于卻主戰(zhàn),兩人意見不合,再加上爭奪單于之位,匈奴內(nèi)亂,呼韓邪敗走于光祿塞下。呼韓邪曾三次到大漢朝見,皇帝親派護衛(wèi)護送,漢匈關系還算平和。呼韓邪提出和親的要求,漢元帝欣然答應。但是他嫁給單于的卻不是自己的公主,而是在他的后宮中尋找一位自愿的女子送去和親。
王昭君便是這位女子。王昭君是皇帝選美的時候選入后庭的,只是后宮嬪妃眾多,更何況她還只是個宮女。雖說她有傾國傾城的容貌,但是她生性高潔,無意爭寵,便一直沒有被皇上發(fā)現(xiàn),直到匈奴求親,她才有機會在眾人眼前驚艷,只是這樣一位美女要送去被和親,這事情也無可奈何了。王昭君與自己的親人辭別,便跟著呼韓邪單于出了長安,去往匈奴,因為出的是光祿塞,又去的.是塞外之地,故歷史留下的典故便是昭君出塞。
王昭君出塞,帶去了漢朝的文化和先進技術,對邊疆地區(qū)的發(fā)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她也能與匈奴民族和平共處,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話,因為她的出塞,免去了百姓遭受戰(zhàn)亂之苦,王昭君也因此名留青史。
昭君出塞的歷史背景解析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民族關系也一直作為政治問題被重視。公元前206年,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以來,一直到王昭君出塞,漢匈關系一直時戰(zhàn)時和,漢武帝之前,漢匈一直以和親來換取邊境安寧。漢武帝即位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漢朝得以興旺,兵強馬壯,打的匈奴俯首稱臣。
公元前60年,匈奴部族內(nèi)亂,郅支單于與呼韓邪單于對抗,呼韓邪失敗后南遷于光祿山塞下。呼韓邪一直有心與漢朝交好,這也是其與郅支分歧之處,便親自南下到漢朝面見皇帝,表示親和。郅支單于得知后,害怕漢朝會和呼韓邪聯(lián)手,便派使臣隨帶質(zhì)子到漢,以示親厚。獲悉漢朝派兵護衛(wèi)呼韓邪時,便索還質(zhì)子,殺了漢朝使臣,與漢決裂。
公元33年,呼韓邪單于帶著“漢匈一家”的誠意請求和親,漢元帝同意和親,但并不打算以公主嫁他,欲尋找一女子嫁入匈奴。
王昭君,名嬙。選美入宮,一直未能面見皇上。此女若空谷幽蘭,善通音律,知曉詩文,更有花容月貌。得知匈奴求親之事,便自薦出塞。皇帝未見過此女子,便欣然同意。適逢和親之日,王昭君一襲華服,略施粉黛出現(xiàn)在大殿之上,六宮粉黛頓無顏色,元帝有心向往,只是君無戲言,王昭君隨著年邁的呼韓邪遠去匈奴。
王昭君嫁到匈奴,被封為“寧胡閼氏”,是為安寧、和平之意。王昭君出塞,使得邊境免于戰(zhàn)火一百多年,她的子孫后代也為漢匈和平作出了極大的貢獻。
“一去心知更不歸,可憐著盡漢宮衣;寄聲欲問塞南事,只有年年鴻雁飛”。王安石《明妃曲》中所寫就是王昭君。王昭君,名嬙,小名皓月。
人如其名一樣,王昭君猶如一輪明月,難掩其光芒。王昭君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擁有沉魚落雁的容貌,聰慧賢淑。只是這般女子也難逃被應召入宮的命運,就這樣,美麗的一朵花從此被困與層層的宮墻之中。按常理說,王昭君進入宮廷,單單憑借其萬里挑一的容貌,理應寵冠后宮,就算入主中宮都在情理之中?墒撬腿缙涿┰乱话悖邼崯o暇。因為沒有賄賂畫師毛延壽,再加上后宮之中有人不愿意讓皇帝看見她,因此一顆明珠就這樣被藏于后宮之中。
公元前33年,匈奴單于呼韓邪再一次南下中原覲見皇帝,請求和親,皇帝應允了。只是,他并不打算真的嫁一位公主給他,他打算在后宮之中選取一名女子,賜以公主之身遠嫁塞外。后宮女子聽說有機會出宮時,個個都翹首以盼,但是聽說所去之地乃是塞外漠北,就都不愿意了。只有王昭君,毅然請求去那黃沙漫天之地,在長安與親人辭別后,她就踏上了去匈奴的路途。后世杜甫曾作詩《詠懷古跡》中有寫“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王昭君去到匈奴之后,與呼韓邪單于很恩愛,被封為“寧胡閼氏”。嫁入匈奴的同時也帶去漢朝的文化與科技,促進了當?shù)厣鐣陌l(fā)展,在大漢與匈奴的關系上起到了溝通和交流的作用,換回了邊境的安寧。
【漢代歷史故事】相關文章:
歷史故事成語07-26
源于歷史故事的成語07-07
歷史成語故事12-02
短篇歷史故事(精選20篇)07-18
含歷史故事的成語錦集11-23
來源于歷史故事的成語07-07
關于故宮的歷史故事(精選13篇)10-12
歷史上感人的愛情故事07-07
歷史故事作文300字5篇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