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國富論觀后感
當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后,這次觀看讓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觀后感簡單來說就是觀賞過后的感觸。那么我們如何去寫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國富論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共分五卷。它從國富的源泉――勞動,說到增進勞動生產力的手段――分工,因分工而起交換,論及作為交換媒介的貨幣,再探究商品的價格,以及價格構成的成分――工資、地租和利潤。我比較感興趣的分工這部分。
分工是增進勞動生產力的手段。斯密認為,勞動生產力上最大的改善,以及勞動時所表現的更多的嫻熟程度、技巧和確定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結果。這句話在《國富論》居于開篇之位,足能夠讓我們認識到分工的重要性。
在書中,斯密為我們舉了一個制針的例子:“一個工人,如果沒有受過制針這種職業(yè)的相當訓練,也不明白怎樣使用它的機械,那么即使再努力工作,一天也許也造不出一枚針,當然更不可能造出20枚針了?墒乾F代商業(yè)已經使這種工作成為專門職業(yè),并且將這種工作非為若干工序,其中大多數也同樣成為專門的職業(yè)!幸粋這種小工廠,只雇用十個工人,有幾個工人擔任二三種操作。一日也能成針48000枚,即一人一日可成針4800枚!
如果他們不分工合作,不由每個人專門操作某道工序,那么不論他們怎樣努力,一天也不可能造出20枚針,說不定連一枚也造不出來。
凡是能夠分工的工作,一旦使用分工制,就能夠相應地增加勞動的生產力。汽車生產商福特公司的創(chuàng)始人福特先生就是因為改傳統的汽車生產車間模式為流水生產,從而大大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擊敗競爭對手,占據汽車市場的半壁江山。
上述的例子此刻對于我們來說都是比較遙遠的,不能親身體驗那種分工的效果。就拿我們平時在家做飯來舉個例吧。過節(jié)時家里都會做一頓豐盛的大餐,如果這個時候只由媽媽一個人負責煮飯做菜,那她大概就得從中午開始忙活,不然是不夠時間煮大餐的,可是如果全家出動,媽媽負責炒菜,爸爸負責殺雞,姐姐負責切菜,我負責洗菜,全家人分工合作,那么很快就能夠煮出一頓美味的盛宴,并且所需時間也不多,可能只需要媽媽一個人工作時的四分之一的時間。這就是分工合作的高效率。
我們此刻認識到分工的重要性是前人留下來的知識,而斯密認識到分工的重要性卻是他從生活中工作中認真觀察,分析研究出來的。在《國富論》一書中,斯密充分的展示了他站在時代前端的對各種經濟現象的發(fā)現和體會認識。
《國富論》這本書中值得好好品味的資料還有很多很多,我此刻只能看到很表面的一層。它不是我只讀那么一遍就能深入了解的,在以后,我還會好好的再次研讀這本書,期望有興趣的各位同學,也去圖書館借來看看吧。
【國富論觀后感】相關文章:
國富論讀書筆記(精選17篇)06-29
《國富論》讀書筆記(精選16篇)06-29
國富論讀書筆記(精選15篇)06-29
國富論讀書筆記(通用20篇)07-03
讀《國富論》有感10-07
國富論的讀書心得03-18
《國富論》讀后感08-06
國富論讀后感10-06
國富論讀后感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