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后感范文(通用6篇)
看完一部經典作品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為此就要認真思考觀后感如何寫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觀后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后感范文(通用6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后感1
9月26日學校組織集中觀看電影《海的盡頭是草原》,影片再現(xiàn)了60年前那一段民族大愛的共和國往事,上演了三千孤兒入內蒙的歷史佳話。
我被草原人民無私的大愛和民族團結的強大精神力量所感染,一位位被孩子們喚作額吉的“草原媽媽”們用超越地域、超越血緣的大愛和溫暖點亮了一顆顆善行的火種挽救了三千名孤兒的'人生,使我一次次留下了感動的熱淚。今后我將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發(fā)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為促進民族團結、推動學校事業(yè)高質量發(fā)展做出應有的貢獻,以優(yōu)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后感2
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新中國遭遇嚴重自然災害,大批南方孤兒面臨營養(yǎng)不足的危機。在這個關頭,內蒙古自治區(qū)黨委、政府主動向中央請纓,將近3000名孤兒接到了大草原上,交給淳樸善良的牧民們收養(yǎng)。
“三千孤兒入內蒙古”就是在繪就民族進步的“同心圓”,搭建民族團結的“連心橋”。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這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心愿,也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目標。作為新時代的內蒙古自治區(qū)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和黨員干部,我們要在今后的'工作、學習和生活中,用實際行動踐行“三個離不開”、“四個與共”、“五個認同”,促進各族人民更加同心同德,同向同行,互幫互助,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共同建設偉大祖國,以優(yōu)異的成績喜迎二十大勝利召開。
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后感3
草原至美,人間大愛。根據(jù)歷史上“三千孤兒入內蒙”的真實事件改編的影片再一次重現(xiàn)了中國人民克服萬難的民族特性。
內蒙古自治區(qū)黨委、政府主動向中央請纓,本著“接一個,活一個,壯一個”的原則,將近3000名孤兒接到了大草原上,交給淳樸的草原人民。他們在困難時期以博愛的胸懷和溫情的懷抱迎接來自南方的一眾孤兒,養(yǎng)育了國家的孩子。這是一場關乎生命的.傳動接力,這是一曲民族團結的大美頌歌。無論期間有過多少可歌可泣的悲歡離合,終會永久留存在中國記憶當中,散發(fā)著人性的光輝。
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后感4
《海的盡頭是草原》這個電影的名字很有吸引力。給人一種想象:海的開闊和草原的寬廣連在一起,會是什么樣的情景呢?當然故事更有時代感和意義。
以前也通過《國家的孩子》和《額吉》等影片來了解過“三千孤兒入內蒙”的'故事。上世紀60年代初“海”一帶因為糧食匱乏,孤兒院的孩子沒飯吃了,國家讓這些孩子遷移到內蒙古草原,善良、吃苦耐勞的內蒙古人民把他們當國家孩子養(yǎng)大的事跡!逗5谋M頭是草原》中的歷史的沉積與回望,更能讓人思考內蒙古人民的寬大胸懷,跨越民族的親近感成為歷史佳話,感動著全國人民。
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后感5
影片講述了上海“三千孤兒入內蒙”,質樸無私的蒙古族同胞,用愛維系著一個又一個超越血緣的家庭,彌合了這一道道傷痕的一段大愛的故事。演繹了未曾謀面的兩位母親,跨越“!焙汀安菰,用愛共同養(yǎng)育了一個孩子,反映了生活可能有時很殘酷,但愛、善良和同理心最終叫人釋懷,也叫人勇敢。正如演員陳寶國所說的,走進影院的我是幸福的.,“在我們國家這么遼闊的土地上,從來沒有缺過愛的故事,這是其中的一個,特別動人的一個。”
56個民族一家親,56個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地抱在一起的一個大團體,只有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團結在一起才能迎風破浪贏得未來,走向更美好未來。
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后感6
這是一段關于漂泊與安定、托付與承載、承諾與守護的故事。
當時也剛剛經歷過自然災害的內蒙古,仍舊細致又快速地做好所有準備工作,以寬廣又溫柔的姿態(tài)擁抱了三千個孤兒的'命運,這種接納絕非簡單的一張床、一碗飯,而是草原給這些孩子一生的約定。就是這樣的守候,將本是漂泊無依的悲情故事,重新改寫成愛與奉獻溫情故事。
自此,漂泊的盡頭不再是孤苦,而是安穩(wěn)與遼闊,海的盡頭也不是無盡的深遠而是遼闊的草原;海的盡頭是草原,是只屬于中國人的浪漫。
【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后感】相關文章:
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后感11-03
《海的盡頭是草原》的觀后感11-16
《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后感11-16
《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后感(精選6篇)09-28
《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后感(精選32篇)11-03
《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后感(精選10篇)10-12
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后感8篇12-06
《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后感7篇06-22
《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后感(精選13篇)10-12
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后感(精選6篇)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