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死亡詩社觀后感
當我們觀看最新的高水平影片時,能夠給我們不少啟示,觀后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于議論范疇,但寫法不同于一般議論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觀看后的基礎上發(fā)感想?墒怯^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電影死亡詩社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電影死亡詩社觀后感1
在美國一所著名預備教育學校的高中里,一個教英語文學的老師基丁,用特別的教學方法,引導一個班的高中生尋找自我。在充滿激情與夢想的青春時期,學生們非常喜歡這種方式,開始釋放自己的天性,不再被壓抑。
基丁老師在第一節(jié)課時就帶領學生們觀看走廊里的偉人像,鼓勵他們像偉人一樣思考,一樣抓緊時間,越早找到自我越好。我們也會想一想,其實偉人們都是各有天性,各不相同的,世界上哪有兩個一樣的天才呢?他們的成就與性格都很獨特,他們很早就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即使沒有那么早,也會按照自己的意志在前行。抓緊時間找到自己熱愛的是多么重要。
基丁老師在教詩歌的時候,讓學生們把現實主義詩人的詩歌都撕掉,直接進入到浪漫主義詩歌的講解上。就像他說的,我們讀詩寫詩不是為了好玩兒,而是要表達人類的激情,證明自身的存在,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詩歌,人們要多關注自身的天性品質。人人都熱愛戲劇,人人也都在上演戲劇。要證明自己的與眾不同,要浪漫,要活得有熱情。站在平地上與站在桌子上能看到的世界是不同的,要敢于站到桌子上去,要敢于飛得高遠去看世界,更要敢于去開拓新的世界。
基丁老師在體育課上讓學生看到從眾的害處,人應該有自己的思想,獨立思考,不能輕易跟隨他人,要有主見,要努力保持自我。
基丁老師也畢業(yè)于這所著名的高中,考上了著名的大學,他的種種教學都是對那個時期被壓抑的思考。他們那個時候成立了詩社,當時同學們所做的詩歌都被收錄到一本厚厚的書里,放進了圖書館。如今基丁老師又回母校教課,他難以忘懷自己的高中時期,在教學中就光明正大的引導學生們釋放天性,追尋自我。但這并沒有得到校長與其他老師的贊美,而是要求他停止這種教學。現在比基丁老師在高中的那個時期還要現實,這所高中就是要送學生們去著名的大學,將來做律師、醫(yī)生、銀行家等。而且現在的教學都是以前反復使用過,驗證過,保證能清洗學生們的頭腦,最后達到學校與家長的要求,光榮畢業(yè),無論學生的理想是什么,最內心的要求是什么,都將會被埋沒起來。一套教育方法就這樣形成了傳統(tǒng)與經驗,而忽視了因材施教。
基丁的學生們暗地里效仿基丁的時期,也成立了詩社,開始熱熱鬧鬧,學生們找到了快樂,在迷茫中探尋著自己前方的路。其中一個學生特別熱愛戲劇,報名去參加了演出,但遭到了父親的.堅決反對,雖然同意他演完,盡管他那么有演戲的天賦,但他的父親還是堅決把他帶回家,要為他轉學,一心讓他上哈佛成為醫(yī)生,當天晚上這個學生開槍自殺了。
這個悲劇發(fā)生以后,校長進行深入調查,叫停了詩社。把詩社成員的家長請來,在校長和家長的威嚴逼迫下,學生們一個一個的屈服了,最后的責任都要由所謂的基丁老師不當的教學來負。
基丁老師來教室取東西,其中一個寡言的學生,在基丁老師的教學中被激發(fā)了內心的熱情,寫出了自己心中的詩歌,與同學們一起度過詩社快樂時光。突然站起來,大膽說出這不怪基丁老師,又突然站到桌子上,大膽說不是基丁老師的責任,緊接著,很多同學都站到了桌子上去。他們心里非常清楚,這一切的責任應該誰來負。
這部電影與我們如今的高考何其相似,學生們只能聽從學校和家長為他們指定的路,沒有多少其他路可以走,學生們只能壓抑自己的熱情,把熱情虛偽地放到為高考的學習中去,于他們是一種痛苦,也許這是時代的痛苦,是生不逢時的痛苦。在過去的年代,可以不學習,天性釋放,卻少了引導。如今的年代,學習過重,甚至壓抑天性,循規(guī)蹈矩。我們一直在走著兩級的教育之路。
如今更少了基丁這樣敢于改革的老師,傳統(tǒng)與浪漫一直都在叫板,只是傳統(tǒng)的勢力越來越大,浪漫的時間都被吞噬了,看來浪漫只能在夾縫里生存下來了,但浪漫是永遠不會消失的,一代一代的詩人在踐行著浪漫的腳步,希望這個時代有人能跟著一起前行。
電影很是感動人,電影狠狠地印證了青春的魅力與沖動,學生們不但是熱情的,但也是能分清是非的,只是所有的路上都會有錯誤與死亡的影子。
電影死亡詩社觀后感2
生命是什么?在影片《死亡詩社》中,生命是詩,生命是音符,是戲劇中最華彩的篇章;生命是理想,生命是自由,是一個人所應具有的全部自信與獨立;它引導著你,鼓舞著你,激勵著你以向死而生的勇氣去追求真正的青春年華與高貴信仰。
《死亡詩社》的故事發(fā)生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末一所名叫威爾頓預備學院的中學里。這所升學率不錯的重點學校,擁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及良好的聲譽。學院的校旨是所謂的四大支柱:傳統(tǒng),榮譽,紀律,卓越?僧攲W生們關上房門,這四大支柱卻變成了:虛偽,恐怖,頹廢與污穢。同時,學生們還為它起了一個非常形象的名字:地獄。影片開場的一組鏡頭就以沉郁的影像表現了這一“地獄”對學生強大的威攝力與禁錮力,它就像一部毫無熱度與感情色彩的機器,將每一名學生加工成面目一致的合格產品?墒沁@一切,卻因為基廷這個異類老師的出現而改變了。
基廷老師的第一次出場是在學校的開學典禮上,他彬彬有禮地微笑著,就像一出自己的聲音。他甚至將課堂搬到操場上,讓學生在他面前排隊行走,從走路的姿勢分析他們的精神之父。在基廷的感召下,年輕的心在呼喚中得到指引和鼓舞,在意氣風發(fā)的青春歲月里,深深地感受到生命本真的喜悅和自由的照耀。而”卡匹迪恩”這個古老的詩句,也像一個神秘的咒語,將學生們引向了一個全新的領地,并且擁有了與世俗抗衡的力量與勇氣。于是,他們成立了死亡詩社,查理開始施展他惡作劇的才能;諾克斯不顧一切地去追求他的愛情;尼爾第一次違背父親的意愿,去實現自己的演員夢,就連一向膽小的托德,也在基廷的鼓舞下,跳到桌子上朗誦自己的詩歌。基廷就像一個船長,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著這一群在禁錮里壓抑太久的年輕人,讓他們明白生命就應該如野馬般在原野上肆意馳騁,如群鳥般在天空中展翅飛翔。
除了基廷,影片對孩子們的角色塑造也非常成功。雖然人物眾多,但精神振奮地率先重組“死亡詩社”,在激情與夢想的鼓舞下,他在《仲夏夜之夢》中找到了自己人生的坐標。面對來自父親的強大壓力,倔強的尼爾還是站上了夢寐以求的舞臺,他把精靈演繹的惟妙惟肖,光芒四射。然而當帷幕落下,簇擁著歡呼與掌聲的他,也為夢想付出高昂的代價。聲色俱厲的父親對兒子所思所想并不關心,在自我選擇與家庭制約的尖銳矛盾中,他既不想成為父親期望的那個人,也無力成為真正的自己。于是在那個飛雪的'寒夜,尼爾戴著精靈花冠回溯了自我盛放的璀璨一刻之后,決絕地將年輕的生命終結在夢想的祭臺。
一部關于詩歌的電影,自然少不了表現詩給人的精神力量和鼓舞。影片最生動的一個場景就是“死亡詩社”的社員們第一次前往山洞的那個夜晚。鏡頭迷幻而空靈,學生們穿著黑色風衣,穿行于迷霧森林中,像是一群游蕩于夜色中的精靈,又像一群奔向自由的天使。在山洞中,他們講故事,演奏音樂,朗誦詩歌……一張張手電光里晃動的面孔,呈現出一種詩境的純真和無邪。
濃烈的生命質感和靈魂光華,讓《死亡詩社》在上映的當年榮獲了奧斯卡、金球、英國學院、法國愷撒等多項大獎。作為一部以劇情取勝的電影,《死亡詩社》對電影音樂的運用可以說是恰到好處又言簡意賅。曾為《阿拉伯的勞倫斯》、《日瓦格醫(yī)生》奉獻過經典樂章的配樂大師莫里斯?雅爾譜寫的配樂充分顯示出他出色的創(chuàng)作才華。時而恬靜憂郁、時而激越奔放、時而清澈悠揚的旋律和流動的畫面情景交融地演繹出青春的飛揚與激情,理想的美好與迷茫;影片最為動人的一段旋律是貫穿劇情發(fā)展始終的主題曲,它大多出現于托德的段落,并追隨著他的情緒變化。當托德終于勇敢地跳上講臺,朗讀自己的詩歌時,音樂中融入了《歡樂頌》的旋律,而當托德得知尼爾的死訊,一個人在雪地上哭泣奔跑時,音樂又重新陷入低回,凄涼而無力。影片結尾,當基廷帶著行李準備離開時,主旋律又最后一次響起,先是一只鍵盤靜靜地敲擊,托德在遲疑,而當他終于鼓起勇氣跳上桌子的那一刻,管風琴與弦樂突然鼓擊出明亮有力的節(jié)奏,高亢而激越,似乎內心深入壓抑已久的所有情感與希望都在這一瞬間噴薄而出。一雙雙匯聚了敬意與感激的目光,所有了然于心的情懷與熱望,在這一刻與音樂交織在了一起,不斷升騰,不斷沉淀,彷佛眩目而跳躍的火焰,在每一個人的心底傳承,深沉而熾烈。
【電影死亡詩社觀后感】相關文章:
電影《死亡詩社》的觀后感11-04
死亡詩社電影觀后感11-05
死亡詩社電影觀后感【精選】08-25
觀《死亡詩社》電影有感09-20
《死亡詩社》心得體會04-15
死亡詩社心得體會04-22
死亡詩社電影觀后感3篇11-30
死亡詩社電影觀后感(3篇)11-30
死亡詩社電影觀后感2篇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