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讀后感 15篇
讀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后感了。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人生》讀后感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人生》讀后感 1
升入初中以來,最不愛看的大概是散文吧,它不如小說那樣情節(jié)波瀾起伏,人物形象個性鮮明,更多的在于于細微的敘述中抒發(fā)作者的人生感悟?墒罴,閱讀了梁實秋先生的《淡品人生》這部散文集后,卻讓人記憶猶新,有一種萍水相逢又如重逢故友的感覺。
談理發(fā),作者認為理發(fā)是一件不愉快的事,我深以為然,小時候,理發(fā)帶給我的`恐懼確實不小,常常理到后頸時,有一種十分瘆人的感覺,教你不由自主的想遠離那理發(fā)剪,你卻不能動,一動就要后悔,若不是稚嫩的我沒什么審美觀念,也足夠我后悔好幾回了罷理發(fā)時常有碎頭發(fā),天女散花般的,落在睫毛上,落在鼻孔下,教你不敢有太多表情,一張臉面如死灰。
“其中比較愉快的一段經驗是洗頭!崩戆l(fā)師的指甲,我覺得應該有一個標準,若不然,當那細長的指甲搔過你的發(fā)間,若是硌在了什么東西上,那滋味也不大好受。后來換了發(fā)型,為了自己的外貌,也只能咬咬牙,在理發(fā)店的椅子上撐過那黑暗的二十分鐘,雖已習慣,但自幼的那份畏懼還是沒有遺忘。
談豆腐,先生有許多喜歡的吃法,涼拌豆腐、香椿拌豆腐、黃瓜拌豆腐……諸如此類,教人看了回憶起曾經風靡的《舌尖上的中國》,也引起諸多感慨。記得那次去外婆家,早上所吃豆腐花,取老豆腐,加淡湯鹽須而成之,清淡中帶著一股苦澀,卻是叫人沒了食欲,不禁想起從前放學路上賣的豆腐花,嫩豆腐加蝦皮榨菜,鹽須撒之,卻是另一般風味,是兒時的念想,也是無數上班族的家常便飯。如今步入初中,卻再也吃不到哪樣的美味,但熟悉的滋味,不會被遺忘。
老先生將這一部分稱為“縈繞在舌尖的滋味,長留在心中的念想”,也許表達的就是鄉(xiāng)愁罷。
縱觀全書,作者以獨特的見解解剖生活中的萬物,文詞精煉,平和淡雅,不刻意去買弄辭藻,卻勾起了每一個人的回憶,如今忙碌在家庭、學校、社會的我們,又有多少時間去靜下心來,欣賞黎明的薄霧吐朝陽,黃昏的夕日擁大地呢?我們有多少時間沒留意窗外的星空了呢?
至少現在,你還可以珍惜,你還可以選一個閑暇的下午,躺在躺椅上,抿著一杯氤氳著霧氣的清茶,縱觀人生百態(tài)。
淡品人生,意蘊悠長。
《人生》讀后感 2
來到豐海工作已經七年了,在這里,我養(yǎng)成了每天睡前讀書的習慣。這幾天,睡前的我總會拿起床頭那本《不抱怨的人生》,看兩篇小故事,學著豁達自己的心胸,書中的每篇小故事都給我很多的啟示,總會感覺那故事中的內容都是自己的真實寫照。在我們的身邊,恰恰有很多人無時不在抱怨生活,抱怨身邊的人和事。當然,我也抱怨過,我抱怨沒有一個很好的工作環(huán)境,抱怨自己的付出沒有得到同事的認可,抱怨工資拿得太少……然而,讀了這本書后,我才發(fā)現在工作和生活中,我們應保持一種平衡的心態(tài),工作環(huán)境的好與壞要取決于你對工作付出的多與少,我們不能因為自己的能力有限就不去做某件事,而面對一件困難的事情,你做了沒有做好只是能力問題,但你如果根本沒有去做,那就是態(tài)度問題了。總是想要有一番成就,可是卻害怕工作,怕被那些無聊的,煩瑣的小事拖住,耗盡精力,磨滅心志。當內心的矛盾升級時,我選擇了逃避。逃避我眼中所謂地無聊,枯燥的生活,其實則不然。我明白,生活就是由這些乏味的,一再重復的,繁瑣的小事情組成,只是我心里不愿意接受罷了。我想,我之所以選擇,是因為我知道,我終究會融入這樣的生活,而我不愿面對。當內心感覺不到滿足時,便產生了一些抱怨。我們抱怨,是為了獲取同情心和注意力,以及避免去做我們不敢做的事,抱怨是簡單的',改變是痛苦的。許多時候,自己并非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只是不愿意面對,并且積極做出改變。
人生的責任無法逃避,我必須面對現實,我要積極的改變,只要改變心態(tài)去愉快的工作,開心的生活,那么枯燥的工作會變得讓人愉快,新的一天會有好的心情,每一天都要提醒自己,勇敢面對人生,正視自己,我想收獲一個更加開闊的人生。
最后我想用書上的一句話來和同齡人分享,“要努力把每項工作做到完美,讓自己成為不可多得的人!迸笥褌儯埐灰俦г鼓愕娜松,去努力工作和生活吧,現在的努力終將成為你最美好的回憶!
《人生》讀后感 3
偶然中在博客里看到了一本好書《好教育好人生》,這是北京師范大學肖川教授從他的《教育的理想與信念》《教育的智慧與真情》《教育的使命與責任》《教育的情趣與藝術》四本書中精選出一百來篇編成本書。收錄在這本集子中的文字表現出作者對歷史、社會、人生和教育問題的明睿洞察,對教育理想的熱切追求,對人類不滅良知的深沉呼喚,對人生當有境界的祈望與希冀。用生命教育和公民教育“為學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為自由社會培養(yǎng)人”,成為本書的主線和靈魂,字里行間彰顯出作者力圖用熱忱與真情去點燃希望之火,用生命去守護正義與光明的良苦用心。
肖川先生的《好教育,好人生》這本書對原來我們固有的思維和做法進行了批判,也給我們今后如何更好地從事教育指明了方向。思想即行為。我們的教育教學計劃有很多,關鍵是我們的思想定位是什么,愿用肖川先生文中的`三句很有啟迪的話與大家分享,同時也是勉勵自己,促進學習與提高。
1、第一句:一個不難確認的真理是:任何一個學習者,如果在學習過程中不能獲得成就感,或者懷疑所學知識的價值,就會很容易失去學習的興趣以及主動性。相反,好教育要著力培養(yǎng)學生對自己學業(yè)成敗的責任感,學會放棄,能夠放眼未來,學會規(guī)劃自己的人生。
2、第二句話:好人生的境界:明確的目標追求、和諧的人際關系、豐富的內心世界、寬廣的活動舞臺,構成了他們燦爛的人生。對于我們普通人,同樣可以擁有好人生:掌握好謀生的技能,衣食無憂地發(fā)展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尊重并善待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好人生如香茗,淡雅純凈;好人生如佳釀,醇厚悠長。
3、第三句話:教育就是服務:就是要使我們的教育在制度、目標、措施、方法層面真正做到“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真正做到“為了全體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特別是能夠公正地對待每一個人,向他們提供最恰切的教育,使具有不同天賦、潛能,不同氣質、性格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都能得到最充分的發(fā)展,以便他們在社會生活中能夠找到他們應處的位置,最充分地實現他們作為“大寫的人”的價值。
《人生》讀后感 4
人生的道路雖然慢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
沒有一個人的生活道路是筆直的,沒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口,事業(yè)上的岔道口,個人生活上岔道口,你走錯一步,可以影響人生的一個時期,也可以影響一生!
第一次接觸《人生》一書,是在念小學五年級時,書是一個擬任教的年輕老師帶來的,他叫李景洪,我記得。老師到校的那天是個傍晚,我們幾個幫忙的小屁孩給他打完下手,已是夜幕四下,也是在偶然間發(fā)現了那本書,于是借著昏黃的燈光草草翻了一翻,但就因為柳青的那句話,我便突然的熱血沸騰了一番,有了一種對知識的渴望,于是便從老師那借走了書,回去還及時把柳青那話摘錄了下來。后來的我,僅僅看了幾頁就把書擱置一旁了,再后來便把書還給了老師,漸漸的,連柳青的那句話也忘了……
其實,當時年幼,學識尚淺,也不喜歡文學,看這種純文字的書,實屬是一種折磨。不過,就算那時真的`堅持把書看完了,在那個懵懂的年紀,除了書中的愛情,其它的好像也吸收不到什么吧!
讀這書,不論是那些曲折的故事還是略帶悲情的結局,主旨都是在給年輕人一個勸誡吧:“現實是不能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一個人應該有理想,甚至應該有幻想,但他千萬不能拋開現實生活,去盲目追求實際上還不能得到的東西!庇绕涫菍τ趧偺と肷畹缆返哪贻p人來說,這應該是一個重要的認識。有時讀著讀著,好像能從書中找到一些契合自身的描寫,另一呢,隨著情節(jié)的波動,會有感傷、有憤慨,個人的情緒還是會受蠻大的牽觸!
人物故事創(chuàng)作于七十年代,關于書中的高加林,我有同情,更多的則是憎恨,我討厭他那幾近急功近利的樣子,丟了該有的樸實和本分。然而不論什么時候,在大多年輕人身上,都能找到一些高加林的縮影,包括我自己,那是年輕人身上多有的躁動。我更同情和欽佩巧珍,命運待她不公,但她卻不失勇敢,張馳有度,能體恤他人,看透生活卻一如既往地的熱愛著生活,這才是真正的勇者……
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的常常只有幾步,有些路,一旦走錯,再回首,已無歸途!
《人生》讀后感 5
我今天看了一個小故事,感觸很大,決定和大家分享一下:故事的主人公是珍妮,她是一個害羞的女孩,總是低著頭,因為她總是覺得自己不夠美。有一天,珍妮去飾品店買了一個綠色的蝴蝶結,店主不斷贊美她戴上這蝴蝶結挺漂亮,珍妮雖然有些不信,但她感到非常高興。急于讓大家看看,出門與人撞了一下都沒在意。
珍妮走進教室,遇到了老師,老師微笑著對她說:“珍妮,你昂著頭走起來真美,我希望你一直這樣!”老師拍了拍她的肩膀,同學們都欣賞地看著她。那一天,她得到了許多人的贊賞。她認為這是蝴蝶結的功勞,是蝴蝶結把她變美了。當她回到家時,這才發(fā)現,她頭上根本沒有那個蝴蝶結。她急急忙忙的奔向小飾品店,或許自己掉到路上了。結果,到了飾品店。店主說:“早上你慌慌忙忙的跑出去,蝴蝶結就掉了,你不知道嗎?”這時候,店主把蝴蝶結給了珍妮。但,從此珍妮沒有戴過它。因為她突然明白了,這一天的贊賞和自己的好感覺和這個蝴蝶結沒有絲毫關系!
當讀完這則小故事時,我知道文章最后的寓意就是兩個字——自信!做到自信其實很簡單,就是昂起頭,挺起胸膛,雄赳赳氣昂昂的走下去,這就是自信!故事主人公珍妮因為店主的一句話,自信了起來,但她誤認為是蝴蝶結把她變美了,她終于明白了事實,別人的贊賞聲是因為這個平時羞怯的'小女孩有一天挺起了胸膛,擁有了自信!
說起自信,我自己其實也不是很自信。那是學校的公開課,我一緊張就會忘記一些環(huán)節(jié),開始我還不是那么害怕,但到最后幾句,我的嘴越來越不利索,不知道該怎樣說下去。只能在腦子中憑空想象了幾個字,疙疙瘩瘩的串成了幾句話,敷衍了事了下來。
其實,面對這些公開課,我應該大膽的、自信的完成?墒,就是缺乏自信,我講課效果不好。不過我不氣餒,只要有機會,我都會盡量的參與。自信是成功的基石,想要成功,首先要學會自信。自信原本是一種美麗,而很多人卻因為太在意外表而失去很多快樂。公開課時,我太在意別人的評價,一味的追求別人的好評,結果因為緊張而缺失了自己真正的亮點。
所以,從現在開始,我要每天都昂起頭,笑一笑。做每一件事都能夠帶著自信的心態(tài)。我相信,昂起頭,即使我相貌平平,我也會很美!
《人生》讀后感 6
書中的人物處于不同社會階層,基本可總結為:
1層:巧珍(好看,沒文化,有錢,農民)
2層:高加林(好看,有文化,窮,農民)
3層:張克南(不好看,有文化,有錢,城里人)
4層:黃亞萍(好看,有文化,有錢,城里人)
下層的都在渴望著上層的。人人都有追尋美好的權利,這無可厚非,同時,當這個美好遠遠大于你的能力,即使你拼命努力一時得到了,也需要處處細心呵護,隨時承擔有可能失去它的風險。
圈層相同門當戶對的結合相對來說更穩(wěn)定,比如巧珍和馬拴。身份階級差別太大的組合需要有一方承擔和付出的更多,但這個人也能收獲許多他本不可能得到的東西?梢哉f風險與機遇并存。
在小說中的那個年代,改變自己的農民身份是何等的困難!換成其他人有這個條件,應該也會像高加林一樣不甘心一輩子在山溝里蹉跎。他掙扎著向外撲騰,代表和鼓勵了多少以前和現在仍在掙扎的農村青年!只不過,他的努力是有限的,時代大背景是一只更強大的手,輕輕一撥,便可將人的命運轉了又轉。
感情上,總是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如果高加林仍然是記者,選擇和巧珍在一起,我估計也不會太幸福。巧珍對他的包容和順從他會認為是理所當然,他只會看到巧珍的沒文化不能和他精神共鳴,從而無限思念黃亞萍,萬分懊悔當初放棄了寶貴的`幸福機會。
但如果他和黃亞萍在一起,每逢亞萍耍公主脾氣時,高加林定會憶起巧珍的溫柔體貼?上瞬皇峭昝赖,黃亞萍的配置太高了,要是連公主病也沒有那根本不合邏輯。(平凡的世界里的田曉霞純屬例外)
命運看他跟哪個都不會好,就直接把倆都弄走了,省得他以后后悔當初選錯......
不管怎樣,敢于沖破圈層,勇敢追尋自己的夢想,這勇氣和毅力都是十分可敬的(這一點孫少安不如高加林,他要是和潤葉在一起了,也許會很幸福呢)。
未來的生活,幸福和不幸,每個幾率都是50%。遇到更優(yōu)選擇,還是值得勇敢一試的,萬一成功了呢?
《人生》讀后感 7
看完這本路遙寫的《人生》,我想用柳青的話來說: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
這本書描述的是高加林,在他那美好而年輕的時光里,他教了三年的書,卻被一個剛剛高中畢業(yè)的人頂替了他的位置,他不甘心,于是一個人自暴自棄。在他人生最低谷的時候,遇見了巧珍。
巧珍對他的愛意,令他感動,他也下定了決心要跟巧珍永遠在一起。不過,就在我們認為這便是最好的結局時,加林的叔父讓加林擔任了縣里的記者,因為他叔父的這一舉措,使加林和巧珍,不能每天都如膠似漆地在一起……
在他住在縣里的時間里,他又遇見了中學時期的相好黃亞萍,他為了黃亞萍,放棄了巧珍。當巧珍被他所拋棄時,她選擇了嫁給一個追求者:馬栓。
人的一生總是那么地戲劇性,到后來,加林才發(fā)覺,原來自己一直深愛的是巧珍,并不是亞萍,可當他回過神來的時候,一切都已太晚了。
當我得到一件東西的時候,我并不會很珍惜,但當我失去它時,我才發(fā)覺,我其實是很喜愛這件東西的……但,當我發(fā)覺時,為時已晚。
讀完這本書,我發(fā)覺,原來,每對戀人的愛情都是無價的,平等的,真正的愛情里,并沒有任何物質的干擾。文中的巧珍對加林的愛亦是如此,巧珍她對加林的愛,不用金錢來衡量,因為,再多的`金錢也比不上這份濃濃的愛意。
巧珍就像一盞街燈,平凡而單純,傾盡所有來照亮他,卻得在最后退出他的世界……亞萍就像一個水晶球,美麗而易碎,但到最后,她還是被“摔碎”了,摔碎的不止是她的心,更多的是她的愛。亞萍給予加林的是物質上的愛,巧珍給予加林的是精神上的愛。這兩份愛的重量都難以想象,但到最后,加林都無法把握住這兩份愛。
人生中的每一步,都非常重要,因為,走錯一步,可能會影響你人生的一個時期,也可能會影響你的一生……
人生就是一部戲,而我們都是戲中的主角。
《人生》讀后感 8
路遙的《人生》是看完一陣之后,感觸才來的越發(fā)強烈,當下浮躁現實的社會,讓我們越來越能感受得到巧珍給的那份純真善良愛情,是那么的不容易,給我個人感受最深的是,當我們面臨人生的未知和選擇時,我們或許迷;蛟S糾結。如果走錯,愿歸來你還是少年。尤其是愛情里,希望我們每個人遇到的愛情都是純潔的美好的不摻任何雜質的,對待那個將要陪伴你一生的人,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拿出最起碼的尊重和最尊貴禮遇,善待。不將它褻瀆,不將它利用。
封面上的'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柳青)。這句話正是對高加林人生的概括,從民辦教師到農民,從農民到新聞干事,從城市到農村,高加林的人生正是他一步一步選擇出來的。
主人公高加林讓人又愛又恨,他身上有知識分子的優(yōu)越感,他在物質或出身上或許不如他人,但他在精神上超出他人太多了。從民辦教師到農民,他的人生遭遇了巨大挫折,他沒有放棄,他在掙扎。
生在農村,他渴望去看外面更廣闊的世界,他代表了城鄉(xiāng)三角地帶的知識分子,他是那個時代的產物。但他又有知識分子的傲氣與虛榮,去縣城賣饅頭卻不叫賣,在大街上遇見同學很尷尬,去掏糞卻怕遇見同學家長。
從農村到城市是主人公人生的轉折點,也是小說上下篇的分界點。我讀到這的時候,莫名的松了口氣,感覺自己的命運和高加林聯系在一起,高加林出人頭地了,像自己出息了一樣。
高加林的愛情和他的人生軌跡聯系在一起,巧珍代表了理想的戀愛:完美、純真。黃亞萍代表成功人士的伴侶:家庭好、有文化。高加林人生重大抉擇正是愛情。
小說的結局呢,高加林奮斗的結果是又回到了農村,事業(yè)、愛情都失去了。一切回到了起點。前后的巨大反差讓人唏噓、惋惜?扇绻屛覀冞x擇結局也一樣,這因為人的局限性和知識分子的局限性。
路遙關注了城鄉(xiāng)交叉地帶的知識分子的迷茫,這也是現代應該關注的問題書中還有利己主義的黃亞萍、趨炎附勢的馬占勝、手先富起來的劉立本和因為關系當上民辦教師的三星、淳樸的高玉德夫婦,那個時代在離我們遠去,但那些人、那些事在重演,這就是人生。
讀路遙的書莫名有種向上的力量,讓人思考,讓人拼搏,然后去奮斗自己的人生。
《人生》讀后感 9
路遙的小說讀起來總是那么苦澀、艱難、悲苦和凄涼,也許在那個艱苦、貧瘠、混亂、動亂的時代背景之下,舉步維艱、吃苦耐勞、勤儉節(jié)約、敗于現實、趨于命運就是人生該有的樣子,因此無論是路遙本身,還是小說的主人公高加林,他們都只能努力的活著、拼命的活著、不甘心的活著、磕磕絆絆的活著、平凡的活著,比較后在無聲無息、不情不愿、不由自主的消逝而去,然后為自己傳奇的一生畫上句號。
小說《人生》中的男主人公高加林是一個悲情的人物,作為陜北高原的一份子,他迫于凄涼的宿命只能作出一個又一個艱難的抉擇,因此他內心充滿了煎熬、痛苦、迷茫和失意。所以也就有了高加林離開故土,回到故土,再離開故土,再度回到故土的曲折經歷,這讓讀者覺得很是難受、震撼、心疼和憐惜不已。而讓我感觸比較深的一幕就是高加林失去工作的瞬間,那一刻我似乎能感同身受的體會到高加林內心的質疑、不公、委屈和絕望,所以當高加林內心在哭泣嘶吼的時候,我也忍不住淚流滿面、心痛如絞。
高加林是一個有志青年,當他憑借著努力、拼搏、辛酸和成為村里的教師時,他是激動、開心、滿足和甘愿的,自此他也以為自己真的'做到工作穩(wěn)定、前途光明、命運坦蕩了,他也是真的堅信讀書的真理了?墒菚r不逢人,高加林出生的年代給他戴上了沉重的枷鎖,所以當他的工作被有權有勢的大隊書記的兒子頂替掉的時候,他連掙扎、投訴、控告、爭取、抗議的機會和平臺都沒有,這真是讓人覺得無奈、可悲又憤懣不已?墒钦绺呒恿值母赣H所說,為了好好生存下去,人就要學會圓滑、妥協、忍耐和犧牲,因為當人處于低位的時候,那就得以低姿態(tài)的模樣去生活,而這就是殘酷的現實。
《人生》這部小說的悲苦基調極其符合當時那個艱苦的時代,而通過這部作品,我也再一次真切領略到了那個時期的文化、背景、生活和風情,這讓我觸動很深。再者,通過高加林這個人物,我也深刻了解了父輩們艱辛、悲慘、困苦的生活,這讓我更加懂得了艱苦奮斗、勤奮上進、不卑不亢、頑強堅韌的重要性,所以我很喜歡《人生》這本佳作,也很欣賞路遙這個傳奇作家。
《人生》讀后感 10
《季羨林談人生》由數十篇千字隨筆組成。以前看到談論人生的文章,大都是“主義”一統(tǒng),“口號”滿篇,而季老先生用十分樸實的話語談論了人生繞不開的酸甜苦辣、進退榮辱,語言樸實無華,但從一個“看慣了人生百態(tài),明了了世間春秋”的世紀老人筆下繪出,漸覺啟迪之意非同尋常。
人生的真諦是什么?這是哲學永恒的話題。季先生強調,對人生問題的思考不是那些坐在神圣殿堂里的哲學家們的專利,“吾輩凡人”也要捫心自問:你為什么活著?人無法選取生與死,但人不能總處在被動和糊涂之中,我們應有所作為。他對人生好處與價值的一句評價:“如果人生真有好處與價值的話,其好處與價值就在于對人類發(fā)展的承上啟下,承前啟后的職責感”!坝兴鳛椤薄俺袚氊煛边@類詞如果從一個普通人口里蹦出,實有平庸教化之嫌,但聯系季老的'學識與人品,又不由得暗自認同。季老的文字初讀平淡如水,索然寡味,并無多少新奇高深的教誨。掩卷深思,頓悟:大智大慧者,自然反璞歸真;世間之真理,又何需華麗的辭藻來修飾呢?
先生思考人生的見解是獨到的。但他并不特立獨行,只是從不人云亦云。在人生的旅途上,上天給了每個人不一樣的天時、地利、人和,如果個人的經歷是一個個句點,把點連成線便成了走過的人生。人生的契合就應在線上而不在點上,或許一樣平淡無味的連成直線,或許一樣跌宕起伏的連成曲線。先生走過的人生道路無疑是曲折的,這無數條曲線迂回蜿蜒,爬滿了老人往昔光澤紅潤的臉。飽經滄桑的他告訴我們:“不完滿才是人生。”
整本書讀完,發(fā)現人生總是有潮起潮落,但是在任何時刻都不能放下。發(fā)現作者最終的成績,離不開他年輕時候的努力。在清華期間偶然的旁聽課,影響了他的一生,在德國期間因為二戰(zhàn)自我無法回國,但是正是這段時光奠定了其學術基礎。這個和喬布斯有類似性,誰明白喬布斯在大學時候旁聽了書法課而迷上了書法,之后蘋果的字體影響了世界。人生有很多的偶然性,但是也有其必然性。無論如何,努力是務必的。
《人生》讀后感 11
《人生》已經讀完好長時間了,本來剛一讀完就要寫讀后感的,但沒有一點時間就沒有寫。
一直到現在我還是記憶猶深,《人生》是短篇小說,特別具有吸引力,書中只寫了高加林一年內的事業(yè)與感情的巨變,但卻讓人感慨,雖是小說,卻又絕的在是太現實了!是啊,人,擁有的時候就好象擁有了一切,什么都朝著自己奮斗的方向發(fā)展,自己覺得自己好象很偉大,但當失去的時候卻又會失去一切,就在突然之間,自己什么都沒有了!可是,殘酷就殘酷在這里:人最大的痛苦不是沒有得到,而是得到后再失去!高先生正是這樣,他的教師做不成了,呆在家里好象失去了一切,可是,突然之間,他又擁有了一切,事業(yè),愛情,前途,該有的他都有了!可還是在突然之間,他又失去了一切,什么都沒留下,他又回到了自己的起點!而時間只有一年。。
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那么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沒有一個人的生活道路是筆直的,沒有岔道口的,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業(yè)上的岔道口,個人生活上的.岔道口,無論哪一個,走錯一步,可以影響人生的一個時期,也可以影響一生。就像《人生》中的高加林一樣,其實所有的路都是他自己選擇的。
人們常說,浮的高,跌得重。無論到了什么時候,做人的根本不能丟……
再有,最重要的一點:人似乎總在追求著自己得不到的東西,對于得到的,或多或少就缺少了那么一點點價值。其實,真的不是這樣的,當你瘋狂的追尋著更加新奇,更加具有誘惑力的物品,突然間失去它時,或者再也不屬于你時,你才會猛然警醒,這樣東西早已融入你的血液………………高加林失去了他的‘金子’,一輩子再也不會有了……縱然他疼得撕心裂肺……
說得再俗一點,我覺得人生就像打麻將,不管手里的這副牌是好是壞,亦或是不留神發(fā)錯一張牌,你都得按照排場的規(guī)矩認認真真的玩下去,不能隨便就把牌一推,說,不玩了!
所以,我們都要好好珍惜我們所擁有的一切,利用這一切去創(chuàng)造我們魅力四射的人生吧!20xx年,祝福,我愛的人和愛我的人!
《人生》讀后感 12
最近視力嚴重下降,周末兩天啃了三本《平凡的世界》,昨晚又啃了馬老師推薦的書,他說“《人生》改變了我的人生”,沒錯兒,路遙的小說就是讓人忍不住想要一口氣讀完,舍不得放下。
《人生》主人公高加林高中畢業(yè)沒考上大學,在縣城當了三年的老師。但沒想到被書記兒子頂替了教師職位,被迫回到了農村,全家都陷入深深的絕望。作為家中獨苗,雖然是農民的兒子,但他從小也是被嬌生慣養(yǎng)的,沒有干過農活,他自己也極度排斥當一個農民,因此感到絕望,每天過著渾渾噩噩的生活。
第一次去賣饃,作者對他內心的活動描述的很細膩,讓我們身歷其境的感受到高加林當時的困窘,難受,最終躲進圖書館短暫忘記這個痛苦。但天黑才發(fā)現自己還沒有把饃賣出去,回去的路上碰見村里的姑娘巧珍,巧珍熱情的幫他賣掉了饃,后來美麗善良的姑娘巧珍向他表白了,他感覺自己應該就是一個農民了,所以接受了原本排斥的這個沒有文化的農村姑娘,跟心愛的人勤勤懇懇的生活著。
正當他已經接受了這個事實的時候,他突然被提升為干事去了縣城工作。重新回到城里,當了記者,一次次優(yōu)秀的表現,讓他很快脫穎而出。干部子弟黃亞萍向他表白了,和巧珍比,亞萍更活潑,時髦,甚至有些任性,但他們有很多的共同話題,他動搖了,也最終選擇拋棄那個曾經在他人生低谷陪伴他的巧珍,看到此時,有點難受。
好景不長,他因走后門調動工作被舉報,他又被迫得回到農村去。他和亞萍分了手,沮喪的回到了村里,但巧珍已經卻嫁給了別人,盡管如此巧珍還一直幫他張羅著讓他去當教師,加林懊悔不已……曾經一度以為自己自命清高,現在卻已經釋懷。
高加林不愿意像父母那樣一輩子面朝黃土背朝天,當個農民,他有自己的夢想,他渴望去大城市發(fā)展,他究竟對錯,真的不好說。也許就像《人生》當中說的那樣,現實是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誰離開自己的現實,就等于離開地球。沒有一個人的生活道路是筆直的,沒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事業(yè)上的岔道口,個人生活的岔道口,你走錯一步,可以影響人生的一個時期,也可以影響一生。
《人生》讀后感 13
故事發(fā)生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陜北的農村地區(qū),故事主人公高加林是一個小學教師,就在他以為才能和抱負得到實現的時侯,命運和他開了個玩笑,有權有勢的大隊書記高明樓利用關系,讓自己的兒子頂替了他教師的位置,他由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變成普通的農民,對于高加林來說,他高中畢業(yè)沒考上大學,已經受很大打擊,虧得這三年教書,他既不要參加繁重的勞動,又有時間鉆研他喜愛的文科,他雖然不鄙視農民,但也沒有當農民的精神準備,但他毫無辦法,嚴峻的生活把他趕上了這條塵土飛揚的路,家里連買油鹽的錢都沒了,他不得不承認,他只能開始這樣的`生活,漂亮單純的農村姑娘劉巧珍和他熱戀,使他心灰意冷的心,重新激發(fā)對生活的熱情。
然兒命運又一次垂青了他,因轉業(yè)回鄉(xiāng)叔叔的關系,高加林很快地回到城市,并且成了一名縣通迅干事,他感慨后門,可真比前門的威力大呀,此時,高加林重遇高中同學黃亞萍,為了得到大城市發(fā)展,他舍棄了農村姑娘劉巧珍。
正當高加林和黃亞萍浪漫的熱戀時,命運又一次捉弄了他,有人檢舉他是靠關系在縣城工作,高加林被撤銷工作和城市戶口,送回所在大隊,他叔叔被撤銷領導職務,等侯人事部門重新分配。
當高加林再次從喧嘩如水的大城市回到這僻靜的山區(qū)小村莊時,巧珍已嫁他人,他絕望地叫道:晚了!我這個混蛋。
當他再想到黃亞萍時,他心里沒有難過,只是嘴里喃喃地說了一句:生活啊!真是開了一個玩笑。可是,社會也不能回避這個責任,高加林的悲劇含諸多方面的因素,就讓明斷的公眾去評說吧,而嚴峻的現實生活最能教育人,它讓人減少狂熱,增加自我反省,人生!你擁有了瞬間的精彩,而失去了一顆平凡的心,人往往浮得高,跌得重。
人的一生沒有一帆風順的,故事詮釋了人生中的進與退,得與失,而現實不以個人的意志而轉移,用故事里的一句精典評論做結尾:誰要是離開自己的現實,就等于離開地球。
而生活并沒有結尾,人不怕跌倒,就怕跌倒了就再已不爬起來。
《人生》讀后感 14
假日無聊,偶然在抽屜中翻到一本書,拂去灰塵。雪白的書上赫然印著兩個大字“人生”。作者路遙,想起之前曾看到過其另外一本書——《平凡的世界》,讓我收獲良多,于是便帶著性子看了下去。
終在某一日,我看完這本書,忽然感慨萬千,寫下此讀后感。
講述了70年代,一位叫做高加林的青年。他本是一位民辦教師,他熱愛學習,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能吃苦。立志做一個有用之才?墒谴彘L卻讓自己的兒子頂替了高加林的位置。于是乎,高加林失業(yè)了。為了生存,他不得不成為一位農民。剛開始他拼了命的去干活,拼了命讓自己適應拼了命,讓自己遺忘。他開始沉淪。這時候一位農村姑娘出現了。她樸實善良,而且他一直深愛著高加林,她陪高加林度過了人生中最困難的時候,然而當她開始幻想與高加林的幸福生活時。一個偶然的機會,讓高加林去了附近的鎮(zhèn)子工作。
他完成的很好,便就此留了下來,并且重新從新認識自己的昔日戀人。在這里,高加林真真真正開始了新生活。大家都認為他是一個有能力的小伙子,受人敬重,昔日戀人重求復合,一下子擁有了名譽,金錢,地位,愛情。他放棄了自己的理想,放棄了從前的追逐,放棄了愛他的農村姑娘。他開始適應名人的'生活。最終犯下大錯,回到以前,開始做農民,剛到家,便看見那個曾經愛他的姑娘再出嫁。故事寫到這里,便戛然而止。
他高家里人聯系那么踏實,上進,為夢想拼搏的青年,為什么說變就變了,他在名利權勢面前迷失了自己。他為了那些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東西,放棄了自己的初心,或者說,忘記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純心,可是在成長的路上,有一部分人被其他東西所蒙蔽,從而忘記自己的那份初心。就像現在我們坐在教室里,心中所念腦中所想莫不是可以站上那三尺講臺,能夠桃李滿天下。但是親愛的同學們啊,若有一天,你或你們出息了,身旁有了許多讓人眼紅的東西,請不要忘了當初的那份心。
人這一輩子,總會迫不得已放棄一些東西,可是初心是絕不可以放棄的。
《人生》讀后感 15
當又一條小溪匯入我知識的海洋后,我如釋重負般地舒了口氣。翻開《感悟人生》這本書的扉頁開始閱讀,到合上書的那一刻,我始終以自己最大的熱情、以自己的心靈去汲取書中的每一滴甘露。這本書從季羨林老先生千萬字的著作中篩選出這位著名學者、國學大師、東方文化大師的想法及成長經歷。這不僅是季老先生的感悟,也是我們的導師對年輕人的教誨,它讓我們學會了怎樣去奮斗、探索,怎樣追求理想與目標,也使我們看待生活、事物的眼光變得更加深邃。書中,看似是先生在教育我們,但更多流露出的是他對下一代的關心與鼓勵。他把自己成長、學習的全部經驗無私地奉獻給了每一位讀使讀者獲益匪淺。
讀完這本書,老人的聲容笑貌好像浮現在我眼前,他的金玉之言,將永久地刻在讀者的心田,催人猛醒,激人奮進;讀完這本書,猶如品嘗醇美的甘露,自有滋味在其中,“世紀老人”非凡的人生經歷,是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
對我感悟最深的、啟迪最大的是季老先生對人生的態(tài)度。他一共寫了3篇“論人生”,每一篇都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觀察點洞察著人生的意義與美好。先生提出了“不完滿才是人生”,還有他對人生意義與價值的一句評價:“如果人生真有意義與價值的話,其意義與價值就在于對人類發(fā)展的承上啟下,承前啟后的責任感”。從這些樸實、簡潔的話語中,我們就能夠體會到先生的氣質與人品。他體會到了人生的`真諦,更要告訴我們對待人生要有不懈的努力與強烈的責任感。
要想使人生變得有意義,就要有目標,想要達到這個目標,必須經過無數代人的共同努力。如接力賽,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一段路程要跑。又如一條鏈子,是由許多環(huán)組成的,每一環(huán)從本身來看,只不過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個體,但沒有這許許多多的個體,鏈子也就無法組成。
在人類社會發(fā)展的長河中,我們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和責任,而且是絕非可有可無的。這就是人生意義與價值的體現。季老先生雖已到耄耋之年,但正是由于老人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使他仍然筆耕不輟,他想把更多的“財富”留給下一代,讓我們看到了老一輩的無私和博大,也從中《感悟人生》領悟了很多道理。
【《人生》讀后感】相關文章:
人生的讀后感09-19
《人生》讀后感08-18
人生讀后感09-28
《人生》名著讀后感04-18
《人生海!纷x后感06-19
《人生》讀后感范文08-16
路遙人生讀后感11-08
人生海海讀后感12-29
路遙的《人生》讀后感12-29
書香人生讀后感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