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邊的老人》教案范文(通用10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yè)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zhì)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那么大家知道正規(guī)的教案是怎么寫的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橋邊的老人》教案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橋邊的老人》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閱讀并仔細玩味小說的情節(jié),體會其深刻的思想內(nèi)涵;
2、了解小說的敘述角度和敘述人稱及其與內(nèi)容題旨的呈現(xiàn)關系。
教學重點:
1、玩味小說的語言,揣摩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理解小說的題旨;
2、了解本文的敘述角度和敘述人稱。
教學方法:
在教師引導下研讀課文,讀、思、議相結合。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課:
由舊學《老人與海》導入
二、作者介紹:
1、學生展示作者材料搜集成果。
2、教師補充。
3、明確(見相關資料)
三、研讀小說內(nèi)容:
(一)整體感知:
你在小說中看到了一件什么事情?
明確:“我”在偵察敵情的時候在橋邊偶遇一位老人,并與之攀談的事情。
。ǘ┲攸c精讀:
1、老人是在怎樣的背景下出場的?
明確:戰(zhàn)爭來臨前的緊張、慌亂。(第一段)
2、逃難的人那么多,為什么單單這位老人能引起“我”的注意,并與之攀談起來呢?
明確:人們都競相逃命,可這位老人“卻坐在那里,一動也不動”。
3、認真閱讀課文中兩人的對話。
提問:你能從中獲得哪些信息?
提示:
。1)在談到家鄉(xiāng)時,老人的反應怎樣?
明確:“露出笑容”“便高興起來,微笑了”
。2)在談話中,老人說得最多的是什么?
明確:動物,老人擔心自己家的'動物。
。3)老人急著逃跑嗎?
明確:不急!耙粍右膊粍印薄拔沂亲詈笠粋離開圣卡洛斯的”“我要待一會,然后再走”“他說著撐起來,搖晃了幾步,向后一仰,終于又在路上的塵土中坐下去”
4、思考:
。1)老人為什么“微笑”?透過老人的“微笑”,你能讀出什么?
明確:從“微笑”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對家鄉(xiāng)的愛戀。同時也表現(xiàn)出老人被迫逃離的苦澀和悲哀。
。2)老人為什么不自己逃命,而只擔心那些動物們呢?
明確:
a、老人無親無故,動物是他的伴侶,他的親人。表現(xiàn)了老人的孤獨和善良。而且此處愛的溫暖與正發(fā)生著的戰(zhàn)爭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b、老人太累了,走不動了。
c、老人對家鄉(xiāng)愛戀,對動物不舍。
d、老人對未來的生活茫然,家沒了,他不知該去何方。
5、把握題旨:
通過閱讀這篇小說,你感受到了什么?
明確:揭示了戰(zhàn)爭的殘忍與罪惡,表現(xiàn)了作者對生命的悲憫情懷。
四、藝術手法:
海明威在小說創(chuàng)作上有一個很著名的理論——冰山理論。關于冰山理論,他曾在《午后之死》一書中這樣寫道:“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對于他想寫的東西心里有數(shù),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東西,讀者呢,只要作者寫的真實,會強烈地感覺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經(jīng)寫出來似的。冰山在海里移動很莊嚴宏偉,這是因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蹦敲茨隳軓倪@篇小說中感受到他這一理論的運用嗎?
《橋邊的老人》教案 篇2
一、教學目標
《橋邊的老人》篇幅短小,筆法簡練,但是意蘊卻很深刻,敘述角度也很具有代表性,所以結合單元要求和文本特點,把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設置為:
1、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創(chuàng)作風格;
2、把握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與題旨;
3、能說出小說的敘述視角和敘述人稱;
4、掌握有限視角中第一敘述人稱的運用,并能試著以第一人稱寫一段人物內(nèi)心獨白。
二、教學過程
。ㄒ唬蕚渑c預習
1、查閱關于海明威人生經(jīng)歷及創(chuàng)作風格的資料。
2、閱讀《諾貝爾文學獎文庫·授獎詞與受獎演說卷》(浙江文藝出版社1998年版)中關于海明威的部分。
3、閱讀小說,能通過人物對話揣摩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并且在你思考的人物對話下面做出記號。
4、不看課文,回憶課文的大致內(nèi)容和閱讀時的感受。
5、試著思考一下:你的閱讀感受和小說的寫作手法之間有沒有什么關系,換句話說,作者運用了什么樣的藝術手法使你產(chǎn)生這樣的閱讀感受?
(二)體驗與建構
1、賞析作品
(1)想象你就是文中的敘事主人公"我",請你依據(jù)課文,以簡單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戰(zhàn)爭來臨前忙亂的畫面,進而品味小說語言簡約卻寓意深遠的藝術特色。
。2)依據(jù)課文中的對話,尤其是"我"與老人對話時"答非所問"的情景,說說你感受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3)在上述活動的基礎上,與同學一起思考、討論:
短篇小說不可能像長篇小說一樣對社會歷史作壯觀的描寫,它只能選取一個小角度、一個側面,以小見大地折射出有意義的主題來,那么《橋邊的老人》這篇小說的主題是什么?
2、敘述分析
(1)介紹敘述視角。
小說一開始,就要給自己找一個敘述的身份和位置,這就是敘述視角,或者敘述角度,這是小說的立足點,它決定了敘述者以何種身份、何種角度來講述故事。"作者一敘述者一人物"三者有不同程度的'交叉重合關系,從而使小說的敘述方式產(chǎn)生不同的審美效果。
。2)介紹敘述人稱。
敘述視角可以分為全知視角和有限視角。全知視角基本上是敘述者等同于作者,他超越小說的所有人物和事件,了解小說的全部細節(jié)和所有人物的心理及命運。全知視角的敘述一般采用第三人稱的敘述方式。
有限視角是現(xiàn)代小說的一大貢獻,這時敘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節(jié),故事的敘述者往往是小說中的一個人物,采用的是第一人稱或者第三人稱的敘述方式。第一人稱"我"的運用將敘述限定在一個有限的視角中,小說主人公"我"就是故事的講述人,敘述者和人物重疊。
。3)根據(jù)上面的介紹,請你再次閱讀《橋邊的老人》指出這篇小說的敘述人稱,并結合"準備與預習"第三題,與同學討論、分析這種敘述人稱的藝術效果。
學生討論分析,教師指導,得出觀點:
《橋邊的老人》中,第一敘述人稱"我"的出現(xiàn)將敘述限定在一個有限的視角中。
。2)《橋邊的老人》敘述視角分析:
首先,這種角度給了我們一種"親歷"的感覺,仿佛這是一篇來自戰(zhàn)場的報道,一個真實的特寫,可以增加一些真實感和親切感。
其次,采用第一人稱,可以避免作者的介入,更多的是顯示故事而不是講述故事,顯得比較客觀。具體說來,小說通過"我"之眼,通過"我"與老人之間的對話,尤其是老人三次嘮叨著"貓會照顧自己,可是,另外幾只東西怎么辦呢?"這樣的細節(jié)描寫,將老人的內(nèi)心之痛刻畫入微。盡管沒有一句帶有情緒化的語言,卻令我們感受到對戰(zhàn)爭的譴責和對和平的熱愛。
最后,"我"作為故事的敘述者講述的僅僅是"我"的所見所聞,對其他人物的感受只能推測,這對讀者而言,要求能挖掘人物的心理,玩味故事的內(nèi)涵。比如,在小說末尾,當"我"再次催促老人離開,而老人卻無力起身時的動作描寫和語言描寫:老人"搖晃了幾步,向后一仰,終于又在路旁的塵土中坐了下去",那時我在照看動物,他木然地說,可是不再是對著我講了,我只是在照看動物。這一切都是客觀地呈現(xiàn)出來的,關于老人在戰(zhàn)爭中的命運和老人對現(xiàn)實的情感等,都需要讀者借小說的信息推導出來。
(三)應用與拓展
1、找出一篇采用全知視角寫作的短篇小說,并與《橋邊的老人》相比較,領悟不同的敘述方式產(chǎn)生的不同的審美效果。
2、完成課后"思考與實踐"第一題:《橋邊的老人》中,法西斯的威脅近在咫尺,老人卻還在掛念著自己看的小動物們,表現(xiàn)出人性的光輝。試用第三人稱或第一人稱,描寫老人的內(nèi)心世界。
3、再找?guī)灼C魍亩唐≌f來讀,體會他提出的語言"冰山"理論。
《橋邊的老人》教案 篇3
一、導入
這個學期我們學習的第一篇小說是海明威的《橋邊的老人》,從這篇小說中我們看到了戰(zhàn)爭的殘酷,也體驗到了戰(zhàn)火紛飛中人類的一絲溫情。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篇小說《在橋邊》,看看這一回在橋邊又會發(fā)生怎樣的故事。
請大家打開課本第67頁。
二、作者介紹
伯爾出生在科隆一雕刻匠的家庭,中學畢業(yè)后,曾在書店當學徒。1939年在科隆大學學習,不久即應召入伍,隨軍到過法國、波蘭、羅馬尼亞等國,增長了不少見識。二戰(zhàn)結束后,曾在戰(zhàn)俘集中營待了幾個月。六年戰(zhàn)爭生活經(jīng)歷,成為伯爾早期創(chuàng)作的主要題材。戰(zhàn)后除繼續(xù)在科隆大學研究語言與文學外,還當過木匠和人口統(tǒng)計員,因此對下層人民的生活較為熟悉,并在許多作品中有所反映。他曾獲得幾十種國際國內(nèi)頒發(fā)的文學獎,作品已被譯成三十余種文字。
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說《火車正點》、長篇小說《亞當,你到過哪里?》和短篇小說集《流浪人,你若來斯巴……》等。1971年發(fā)表的《以一個婦女為中心的群像》是其全部創(chuàng)作的結晶,獲次年的諾貝爾文學獎。
三、整體感知,概括情節(jié)
請同學們快速閱讀全文,用一兩句話概括小說最主要的情節(jié)內(nèi)容。
明確:他們讓我數(shù)在一座新橋上走過的人,我每次都故意把一位可愛的姑娘漏數(shù)掉了。
四、結合話題,重點賞析
1、知識鏈接
我們知道小說的三要素是人物、情節(jié)、環(huán)境。
環(huán)境這一要素其實在第二單元的話題“場景”當中已經(jīng)涉及到。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是什么?
明確:推動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渲染氣氛,烘托人物的心理、性格等。
“人物”是上一個單元的話題,寫人物要注意貼著人物寫,貼著人物寫包括哪兩個方面?
明確:一是貼著人物的心理寫,一是貼著人物的言行寫。注意運用語言行動描寫和心理描寫。
情節(jié)是一系列具有前因后果的事件的展開,這些事件展開的過程就是它的'運行過程。在情節(jié)的運行方式中,整體上遵循著一個基本模式:發(fā)生(開端)——發(fā)展——高潮——結局。
那么《在橋邊》這個故事的發(fā)生、發(fā)展、高潮、結局分別是什么?全文共9段,請大家根據(jù)小說的情節(jié)運行流程劃分層次,并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每一個部分的內(nèi)容。
明確:
發(fā)生:1-3段,交代主人公的基本現(xiàn)狀以及他對職業(yè)的態(tài)度。(現(xiàn)實生活乏味)
發(fā)展:4-5段,主人公暗戀過橋的姑娘,她成了主人公乏味生活中的亮色。(暗戀過橋姑娘)
高潮:6-7段,“我”逃過檢查,被調(diào)去數(shù)馬車。(逃過突擊檢查)
結局:8-9段,主人公被調(diào)去數(shù)馬車,反而獲得了與姑娘進一步接觸的機會。(數(shù)馬車,交鴻運)
《橋邊的老人》教案 篇4
一、教學目標
1、掌握有限視角中第一敘述人稱的運用。
2、閱讀主體部分,揣摩人物內(nèi)心世界,理解小說主旨。
3、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小說的藝術特色。
二、教學重點
1、閱讀小說,整體感知。
2、通過本篇小說掌握敘述視角在小說中的運用。
3、把握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和題旨
三、教學時間 2課時
四、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了解相關知識
(一)作者簡介
海明威(1899—1961),美國小說家,一向以文壇硬漢著稱。生于鄉(xiāng)村醫(yī)生家庭。他的一生經(jīng)歷豐富,富有傳奇色彩。18歲起進入報界,曾參加過兩次世界大戰(zhàn),出生人死以致傷痕遍體。從小喜歡釣魚、打獵、音樂和繪畫,曾長期擔任駐歐記者,并曾以記者身份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和西班牙內(nèi)戰(zhàn)。他的早期長篇小說《太陽照樣升起》《永別了,武器》成為表現(xiàn)美國“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他那簡約有力的文體和多種現(xiàn)代派手法的出色運用,在美國文學中曾引起過一場“文學革命”,許多歐美作家都明顯受到了他的影響。1954年,“因為他精通于敘事藝術,突出地表現(xiàn)在《老人與!分校约八诋敶L格中所發(fā)揮的影響”,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1961年,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他開槍自殺,走完了他輝煌的一生。
海明威的文風一向以簡潔明快著稱,俗稱“電報式”,他擅長用極精練的語言塑造人物。他創(chuàng)作風格也很獨特,從來都是站著寫作。以至他的墓碑上有句雙關妙語:“恕我不起來啦!”他筆下的人物也大多是百折不彎的硬漢形象,尤以《老人與海》中桑提亞哥最為典型。用海明威的一句名言可以概括這類硬漢甚至其本人,乃至可涵蓋美利堅民族的性格:“一個人并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盡可以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
美國著名的文學評論家馬爾科姆?考利在一篇文章里也稱海明威為“這頭老獅子”,以“老獅子”的稱號,生動地概括了海明威性格中剛毅、勇敢和堅韌的一面,給人留下永不磨滅的印象。
海明威是美利堅民族的精神豐碑。要了解美國,你必須走近海明威,走到代表著美國民族堅強樂觀的精神風范的文學長廊中來。
(二)文學常識簡介
1、迷惘的一代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出現(xiàn)在美國的一個文學流派。這個名詞源出僑居巴黎的美國女作家格特魯?shù)隆に固┮。她有一次指著海明威等人說:“你們都是迷惘的一代!焙C魍堰@句話作為他的長篇小說《太陽照樣升起》的一句題辭,于是“迷憫的一代”成了一個文學流派的名稱。
所謂“迷惘的一代”,意思是指由于迷失了前進的方向而不知該怎么辦的一代。在20年代初期,美國一批初登文壇的青年作家,他們年齡相仿,經(jīng)歷相似,思想感情相近,文藝創(chuàng)作傾向也約略相同,他們帶著玫瑰色的幻想?yún)⒓恿说谝淮问澜绱髴?zhàn)。
但他們所看到的盡是殘酷的廝殺和恐怖的死亡。他們的幻想破滅,身心受到嚴重的摧殘;他們憎恨戰(zhàn)爭,但不知如何才能消滅戰(zhàn)爭,心情苦悶,對前途感到茫然。戰(zhàn)后資本主義世界的動蕩不安和社會危機,又加重了他們心靈的空虛和苦悶。他們沒有明確的社會理想,只能消極逃避現(xiàn)實的斗爭,躲到個人的小天地里去,企圖用愛情、友誼、尋歡作樂來解除精神的痛苦,想在富有刺激性的活動中使自己振奮起來。
2、冰山理論
海明威曾在《午后之死》中提出:“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對于他想寫的東西心中有數(shù),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東西,讀者呢,只要作者寫的真實,會強烈地感覺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經(jīng)寫了出來。冰山在海里移動很莊嚴宏偉,這是因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边@就是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論”。
對于海明威的“冰山理論”,研究者們注意到了海明威的文體風格,認為海明威早年從事新聞記者工作,練就了簡約干練的文體風格,在從事小說創(chuàng)作后,他還是提倡簡練的電報體寫作風格。海明威的小說使用的是最普通的詞和日常用語,摒棄了空洞詞藻。
(三)文題解讀
小說取材于20世紀30年代西班牙內(nèi)戰(zhàn)。1936年7月,西班牙內(nèi)戰(zhàn)爆發(fā),共和政府軍和法西斯佛朗哥的叛軍展開激戰(zhàn)。海明威不但與許多美國知名作家和學者一起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義的'捍衛(wèi)民主、反法西斯斗爭,而且作為戰(zhàn)地記者三次深入前線,在炮火中寫了劇本《第五縱隊》,并創(chuàng)作了長篇小說《喪鐘為誰而鳴》。與前兩部反映戰(zhàn)爭的作品不同,《橋邊的老人》關注的不是英雄、正義,也不是“主義”、政治,而是戰(zhàn)爭中的小人物和弱者。他們是無辜的受害者。殘酷的戰(zhàn)爭來了,將家園、親人都無情地撕碎。在這里,戰(zhàn)爭成了作者的譴責對象,對生命價值的珍視更令小說充滿了悲憫的力量(四)理清思路
這篇小說雖篇幅短小,但構思精巧,選材典型。
小說首段進行場面描寫,介紹故事發(fā)生的環(huán)境。主體部分由對話構成情節(jié),通過對話,將老人的內(nèi)心之痛刻畫入微;最后一段交待結局,既是對背景的再次點明,又有一定的象征意義。(首段介紹環(huán)境,主體部分由對話構成情節(jié),最后一段交待結局)文章的構思和取材是巧妙和獨特的,它不是以戰(zhàn)火紛飛,血腥殘酷的戰(zhàn)爭實景來表現(xiàn)該主題,而是以在戰(zhàn)爭即將到來前,一個相對平靜的環(huán)境下,一個孤身老人當人們競相逃命時的內(nèi)心世界,冷靜而逼真地揭示出了戰(zhàn)爭的殘忍、罪惡。
在小說的情節(jié)安排上,作者通過將撤離人群的逐漸稀少、遠去,戰(zhàn)爭越來越近的緊張感與老人從始至終的緩慢平和的語調(diào),與戰(zhàn)爭毫不相干的談話內(nèi)容沖突著,把小說一步步推向高潮,讓人不禁為老人的安慰擔憂,也更深刻的感受到主題。
二、解讀文本
1、閱讀第一段,討論敘述語言的特點
問題1:本段交待了哪些內(nèi)容?
明確:交待了主人公及故事發(fā)生的環(huán)境:橋邊的老人、避難的人群、運送物資的士兵、躑躅的農(nóng)夫。
問題2:本段語言幾乎一筆一景,為什么惟獨對老人著重筆,且分置首尾?
明確:注重語言的輕重勻稱,結構的錯綜,與下文的過渡照應。
問題3:由本段看,小說的敘述語言有何特點?
明確:語言簡約,不事渲染,淡化主觀色彩;但包蘊豐富的內(nèi)容,給人強烈的視覺感受。
2、 閱讀主體部分,揣摩人物內(nèi)心世界,理解小說主旨
問題1:“我”與老人的問答有多處矛盾,試舉例說明。
明確:如“我”問老人的家及政治態(tài)度時,老人的“敷衍”;老人問“我”動物能否挨過炮火,“我”的心不在焉。
問題2:為什么會產(chǎn)生“答非所問”的對話?
明確:兩人身份不同。我作為反法西斯戰(zhàn)士,關注自己的戰(zhàn)斗任務,最多也只是對老人境況關心;而老人遠離政治與戰(zhàn)爭,內(nèi)心關注的是與自己相伴的動物的生命。
問題3:老人的形象與故事的主題有何關系?
明確:老人充滿愛心,其形象閃耀著普遍的人性的光輝,與踐踏人類生命的殘酷戰(zhàn)爭形成鮮明的對比。作者旨在呼喚人性與愛的回歸,斥責非正義戰(zhàn)爭給世界帶來的災難。
3、閱讀最后一段,討論結尾的表達作用
問題:小說的結尾除了交待故事的結局,還有什么表達作用?
明確:(1)點明故事背景(法西斯挺進)
(2)渲染氛圍,烘托心境(天色陰沉,烏云密布)
(3)象征手法,暗示中心(復活節(jié)、僅有的幸運)
三、布置作業(yè)
1、仔細閱讀全文,感受文中形象
2、了解敘述的相關知識
《橋邊的老人》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 敘述的角度對于故事內(nèi)容和題旨呈現(xiàn)的的作用。
2、 敘述的減法(簡潔)在小說中的特殊運用。
設計理念:
由敘述的角度來切入對小說的閱讀理解,引導同學深入思考敘述的簡潔在小說中的特殊運用及對主旨呈現(xiàn)的不同作用。
教學重點:
敘述的減法(簡潔)在小說中的特殊運用。
課前準備:
1、請學生了解海明威的人生經(jīng)歷及創(chuàng)作。
2、自讀文章,體驗內(nèi)容。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今天我們將一起來學習的是美國作家海明威的一篇短篇小說。說起海明威,我想大家最熟悉的可能是這句話:“一個人并不是生來就要被打敗的。人可以被毀滅,但不可以被打敗。 ”這出自什么作品?
明確:老人與海
海明威曾經(jīng)在他的作品《老人與!分袨槲覀兯茉炝艘粋強悍的老人形象——“硬漢子”圣地亞哥。這個古巴老漁民在海上苦斗了84天,終于制服了一只比他的船還要大幾倍的馬林魚。然而,成群的鯊魚卻輪番襲擊,吞食老人的捕獲物。老人決不屈服,用魚叉、船槳等排名抗擊了三天三夜。最后,馬林魚還是只剩下一付骨架。老人雖然未能戰(zhàn)勝厄運,但他確實一位精神上的強者。他留下了一句響當當?shù)拿浴叭丝梢员粴,但不能被打敗”?/p>
2、海明威也正是憑借《老人與!帆@得了1954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大家知道海明威在創(chuàng)作上有何特點?
明確:海明威曾在《午后之死》中提出:“如果一位作家對于他想寫的東西心中有數(shù),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東西,讀者呢,只要作者寫的真實,會強烈地感覺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經(jīng)寫了出來。冰山在海里移動很莊嚴宏偉,這是因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边@就是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論”。
海明威的文風一向以簡潔明快著稱,俗稱“電報式”,他擅長用極精練的語言塑造人物。他創(chuàng)作風格也很獨特,從來都是站著寫作。以至他的墓碑上有句雙關妙語:“恕我不起來啦!”
那么,現(xiàn)在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海明威的《橋邊的老人》,欣賞他用簡潔明快的語言為我們敘述的故事及人物形象。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概括小說內(nèi)容。
1、這篇小說雖篇幅短小,但構思精巧,選材典型。自由朗讀課文,試分析本文思路。
明確:首段:場面描寫,介紹環(huán)境;主體:由對話構成情節(jié);末段:交待結局。
小說首段進行場面描寫,介紹故事發(fā)生的環(huán)境。主體部分由對話構成情節(jié),通過對話,將老人的內(nèi)心之痛刻畫入微;最后一段交待結局,既是對背景的再次點明,又有一定的象征意義。
2、從首段的場面描寫和末段的結局交代,我們可以明確故事發(fā)生在戰(zhàn)爭的大背景下。作者又是選取了一個怎樣的故事來表現(xiàn)戰(zhàn)爭?請大家試用自己的話概括小說的內(nèi)容。
明確:即將戰(zhàn)爭前,在一個相對平靜的環(huán)境下,圍繞勸離與不走而展開的“我”與一位老人的對話。
三、以話題為綱,解析文本
通過整體感知,我們對文章思路有了明晰的了解,也知道了文章的主體是由對話來敘述情節(jié)。老人與我之間的對話簡單有效,蘊涵了所有該有的生動情節(jié)。因此,解析對話對于理解文本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就掐頭去尾,一起來解讀小說的對話部分。
1、聽錄音朗讀,關注對話人物。
思考: 對話人分別是什么身份?你的依據(jù)是什么?
2、“我”是誰?
討論: 由課文有關介紹:“我的任務是過橋去偵察對岸的橋頭堡,查明敵人究竟推進到了什么地點。” “那天是復活節(jié)的禮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羅挺進!
推測:也許是個戰(zhàn)地記者,也許是與法西斯對立的陣營中的戰(zhàn)士。
3、話題講解:敘述
這篇短小的小說就是由“我”來講述的。請大家思考:由“我”來說這個故事好處和缺點各有哪些?
大家先不要忙者回答問題。我們先一起來了解一下敘述的相關知識。
(1)敘述視角:小說一開始,就要找一個敘述的身份和位置,這就是敘述視角,或者敘述角度,這是小說的立足點,它決定了敘述者以何種身份、何種角度來講述故事。“作者—敘述者—人物”三者有不同程度的交叉重合關系,從而使小說的敘述方式產(chǎn)生不同的審美效果。
。2)我們可以把敘事角度分為“全知視角”和“有限視角”。
全知視角——全知視角的敘述者超越小說的所有人物和事件,是全知全能的,了解小說的全部細節(jié)和所有人物的心理及命運,甚至在敘述過程中加入評論,對人物的心理描寫。(敘述一般采用第三人稱的敘述方式)
如莫泊桑的《項鏈》。
她也是一個美麗動人的姑娘,好象由于命運的差錯,生在一個小職員的家里。她沒有陪嫁的資產(chǎn),也沒有什么法子讓一個有錢的體面人認識她,了解她,愛她,娶她;最后只得跟教育部的一個小書記結了婚。
她不能夠講究打扮,只好穿著樸樸素素,但是她覺得很不幸,好像這降低了她的身分似的。因為在婦女,美麗、豐韻、嬌媚,就是她們的出身;天生的聰明,優(yōu)美的資質(zhì),溫柔的性情,就是她們唯一的資格。
有限視角——這時敘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節(jié),故事的敘述者往往是小說中的一個人物(采用的是第一人稱或者第三人稱的敘述方式)。第一人稱“我”的運用將敘述限定在一個有限的視角中,小說主人公“我”就是故事的講述人,敘述者和人物重疊。
小結:全知視角講述的故事,敘事人相當于上帝,他對所有線索、發(fā)展和結局都了如指掌;有限視角是凡人目光。這時敘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節(jié),故事的敘述者往往是小說中的'一個人物。
。3)根據(jù)上面的介紹,請你再次閱讀《橋邊的老人》,請大家思考: 由“我”來說這個故事好處和缺點各有哪些?
明確:首先,采用第一人稱,給了我們一種“親歷”的感覺,顯得比較客觀,增加真實感和親切感。其次,由“我”來講述故事,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是“現(xiàn)在進行時”,使讀者對下一步情節(jié)有所期待,抓住讀者的心。
最后,“我”作為故事的敘述者講述的僅僅是“我”的所見所聞,“我”所知道的內(nèi)容是有限的,比如老人的身份、經(jīng)歷和未來,很難把故事的全部內(nèi)容呈現(xiàn)出來。
4、根據(jù)大家剛才的分析,我們了解到,《橋邊的老人》屬于一篇使用第一人稱有限視角講故事的小說。作者在敘述中運用了一些“減法”,這就決定了我們在閱讀中運用“加法”調(diào)動自己的知識、經(jīng)驗和想象力來,才能很好地解讀小說。接下來,我們一起來解讀那個“我”不甚了解的老人形象。
5、老人是誰?
明確:一個年老孤苦的西班牙老人。
6、一個可能是年輕的偵察兵,一個可能是年老孤苦的老人,這兩個人在橋邊展開了一次怎樣特別的對話?
關注對話內(nèi)容。思考:對話中, “我”關注的是什么? “老人”關注的又是什么?
明確:如:(1)“我”問老人的家及政治態(tài)度時,老人的“敷衍”;
(2)老人問“我”動物能否挨過炮火,“我”的心不在焉。
這兩個人雖然在對話,但是兩個人的問答往往有矛盾。為什么兩個人都對話會有答非所問的矛盾?
原因:兩人身份不同。“我”作為反法西斯戰(zhàn)士,關注自己的戰(zhàn)斗任務,最多也只是對老人境況關心;而老人遠離政治與戰(zhàn)爭,內(nèi)心關注的是與自己相伴的動物的生命。
7、因為兩個人的身份不同,所以他們關注點不同。老人關注的是動物,我們在一起細細品讀一下關于動物的對話,說說你感受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1)“你從哪兒來?”我問他!皬氖タ逅箒怼!彼f著,露出笑容。那是他的故鄉(xiāng),提到它,老人便高興起來,微笑了!澳菚r我在看管動物,”他對我解釋。“噢。”我說,并沒有完全聽懂!斑恚彼终f,“你知道,我待在那兒照料動物。我是最后一個離開圣卡洛斯的!
明確:提到故鄉(xiāng)便暫時忘記了眼前艱難兇險的處境并微笑了起來的這一細節(jié),告訴我們他是多么愛他生活的家園。 呆在那兒照顧動物直到最后離開說明他是多么不舍。離開自己深愛之物、讓它們被炮火摧殘,充滿了被迫和無奈的苦澀悲哀。
(2) “什么動物?”我又問道。
“一共三種,”他說,“兩只山羊,一只貓,還有四對鴿子!薄澳阒坏闷蚕滤鼈兞?”我問。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個上尉叫我走,他說炮火不饒人哪! “你沒家?”我問,邊注視著浮橋的另一頭,那兒最后幾輛大車正匆忙地駛下河邊的斜坡。 “沒家,”老人說,“只有剛才講過的那些動物。貓,當然不要緊。貓會照顧自己的,可是,另外幾只東西怎么辦呢?我簡直不敢想。”
明確:老人對動物如數(shù)家珍,我們不但了解了老人平日的生活狀況,這幾只動物在老人心目中所占據(jù)的地位,還了解到老人離家時的無奈和被迫。“我”“注視著浮橋的另一頭,那兒最后幾輛大車正匆忙地駛下河邊的斜坡”,暗示了我對老人命運的擔心:沒趕上去巴塞羅那的卡車就等于要留在戰(zhàn)場上了,而此時,最后的大車也即將駛離。
(3)結尾處,當“我”再次催促老人離開、而老人無力動身時,海明威這樣寫道:“那時我在照看動物。”他木然地說,可不再是對著我講了!拔抑皇窃谡湛磩游铩! 最后說的比前一句多一個“只是”,卻意味深長。可能包含了哪些情感?
明確:——這里面交織著一種“怨”與“冤”得情感:我招惹誰了?我們招惹誰了?為什么要毀了這一切?在這言簡意深的話語中暗含著對戰(zhàn)爭無聲的控訴。
8、通過解讀對話,我們可以看到,在《橋邊的老人》中,海明威讓人物自己對話,他只是客觀地將那些人與那些事呈現(xiàn)出來,而不對他們的對話作任何判斷。他讓我們憑借小說所透露的信息推導出整個故事。作者的敘述是一種“減法”,隱去了一些內(nèi)容,力求簡潔明快,這也正體現(xiàn)出海明威所倡導的“冰山理論”。
海明威說,“冰山在海里移動很是莊嚴宏偉,這時因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他認為應該把思想、情感乃至語言與動作等八分之七的內(nèi)涵隱藏起來。你認為,這樣寫小說是否會影響內(nèi)容、主旨的順利表達?
討論、交流:應該說不會影響的。其實,作者的寫作的“減法”正是要求我們讀者做好閱讀的“加法”:一切被省略的東西都是可以聯(lián)接和彌補的。讀者既可以從“我”的角度體驗故事,也可以發(fā)揮想象,推測每一個人物的心理,讀者自己去推理、想象、判斷,極大地豐富故事的內(nèi)容。這是現(xiàn)代小說對我們讀者提出的要求。
9、作者通過簡潔的敘述表達了什么主題?
可以讓學生思考:對動物的關心說明了什么?老人的形象與故事的主題有什么關系?
在老人的話里,我們似乎能夠看到,在他孤獨的垂老之年,只有幾個動物與他相依為命的晚景。然而,殘酷的戰(zhàn)爭使這一點溫馨都無處藏身,一無所有的老人在炮火中不但失去了家園,也失去了最后幾位可靠的伴侶,前景的凄涼顯而易見,這也許正是老人不急于逃離,也不懼怕戰(zhàn)火鄰近的緣故。
也許你們會說,在這樣一個戰(zhàn)亂的年代,人人自危,只求自保,又何必去考慮動物的安危?可是,當你的生活中,連親人都沒有,只有動物相依相伴時,動物就如同親人一樣了。在人們自顧自的逃離中,動物是最無助的,他們被拋棄,無辜的面對人們制造的炮火,對人類的仇恨一無所知,戰(zhàn)爭的雙方,有誰會關注生命的被扼殺,被銷毀,被剝奪呢?然而,在老人的眼里,這卻是世界的價值所在。
因此,我們說,老人充滿愛心,其形象閃耀著普遍的人性的光輝,與踐踏人類生命的殘酷戰(zhàn)爭形成鮮明的對比。作者旨在呼喚人性與愛的回歸,斥責非正義戰(zhàn)爭給世界帶來的災難。
明確:
《橋邊的老人》實在是一篇小品:僅由一幅畫面、一段對話構成,格局之小,筆法之簡練,在宏大戰(zhàn)爭主題的小說林中,可以說微不足道,但《橋邊的老人》仿佛一個小小的窗口,以小見大地揭示出戰(zhàn)爭的殘忍、罪惡,顯示出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里人性的善良——對生命的尊重與對和平的渴望。
四、課堂小結
《橋邊的老人》通過一個側面揭示了戰(zhàn)爭的殘忍與罪惡。然而,作者的構思取材和敘述,卻是非常巧妙和獨特。它不是以戰(zhàn)火紛飛,血腥殘酷的戰(zhàn)爭實景來表現(xiàn)該主題,而是以在戰(zhàn)爭即將到來前,一個相對平靜的環(huán)境下,一個孤身老人當人們競相逃命時的內(nèi)心世界,冷靜而逼真地揭示出了戰(zhàn)爭的殘忍、罪惡。
《橋邊的老人》關注的不是英雄、正義,也不是“主義”、政治,而是戰(zhàn)爭中的小人物和弱者。他們是無辜的受害者。殘酷的戰(zhàn)爭來了,將家園、親人都無情地撕碎。在這里,戰(zhàn)爭成了作者的譴責對象,對生命價值的珍視更令小說充滿了悲憫的力量。
五、作業(yè)
課外閱讀莫泊桑的作品《項鏈》,并與《橋邊的老人》相比較,領悟不同的敘述方式產(chǎn)生的不同的審美效果。
《橋邊的老人》教案 篇6
今天我說課的篇目是《橋邊的老人》。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優(yōu)化思考四個方面來對本課進行說明。
一、【說教材】
這一部分包含三個內(nèi)容:教材內(nèi)容及地位、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
第一、教材內(nèi)容及地位:
《橋邊的老人》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高二語文選修教材《外國小說欣賞》第一單元第一篇課文。這是美國著名作家海明威眾多戰(zhàn)爭作品中的“另類關注”。作品取材與20世紀30年代的西班牙內(nèi)戰(zhàn),它關注的不是英勇作戰(zhàn)的英雄,或是高高在上的政治家,而是常常淹沒在炮火聲中的小人物與弱者。在海明威極為精簡的筆法中,小人物的身上閃耀出蓋過火光的人性光芒,小說以小見大,韻味悠長。
本單元兩篇課文,以小說八元素中的“敘述”為設定核心,以掌握小說的敘述角度和敘述人稱,了解小說的敘述腔調(diào)和速度控制為重要目標。而兩篇文章又各具特色,《橋邊的老人》筆法簡練,淡化了一般小說講述中情節(jié)的趣味性,采用了極具代表性的敘述角度。通過對它的學習,有助于我們了解小說敘述技巧對人物形象刻畫的重要性,逐步掌握品味小說深刻內(nèi)蘊的方法,為學生自讀意識流小說《墻上的斑點》給予了基礎性的幫助。
第二、教學目標
新課標要求高中生在閱讀鑒賞中深入領會作品的內(nèi)涵,體驗人物的命運遭遇和內(nèi)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品位作品的語言魅力;學習鑒賞小說的有關知識和基本方法,注意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解讀小說,提高閱讀能力和鑒賞水平。
通過對《老人與!返膶W習,學生對海明威以及外國小說的基本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結合《橋邊的老人》這篇小說本身的特點,我將這篇課文的教學重心放在了理解小說的敘述人稱和敘述角度的特點上。于是,綜合大綱要求及文章、學情的特點,我確定了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
目標一:通過分析人物的語言把握人物的性格特點;
目標二:掌握小說的敘述角度和敘述人稱的特點,進一步理解海明威“冰山理論”的內(nèi)涵,理解敘述與小說主旨呈現(xiàn)、閱讀體驗的關系。
第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抓住人物的語言來分析人物形象;
難點:掌握小說敘述角度與敘述人稱的特點。
二、【說教法學法】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tǒng)一。因此,結合本文的特點,我主要采用啟發(fā)法、點撥法并借助多媒體手段來輔助教學。
在學法方面,則主要采用朗讀法、合作探究法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
三、【說教學過程】
本堂課的教學過程分為四個環(huán)節(jié)進行:
(一)導入新課
以提問的方式導入新課,我們經(jīng)常在書本中、新聞里、電視電影中看到炮火喧囂的戰(zhàn)爭場景,有的選擇用英雄人物來刻畫戰(zhàn)爭,如黃繼光、邱少云的故事,有的選擇用恢弘的場面來表現(xiàn)戰(zhàn)爭,如好萊塢電影《珍珠港》。如果讓你來講述關于戰(zhàn)爭的故事,你將從何入手?
曾經(jīng)歷兩次世界大戰(zhàn)的海明威,選用小人物為戰(zhàn)爭故事中的主人公,深刻地體現(xiàn)出戰(zhàn)爭對平凡人的意義。他用極為簡潔的筆調(diào)和有限視角的敘述組織了文章的主體對話,給讀者留下了極豐富的想象空間。通過與其他表現(xiàn)戰(zhàn)爭題材的作品對比,突出海明威戰(zhàn)爭作品中的特點。同時帶動學生思考,反思自己對戰(zhàn)爭理解:戰(zhàn)爭場景將是怎樣的?可以選擇哪些材料來表達自己的觀點,選擇怎樣的視角來呈現(xiàn)自己的意圖,從而引出本堂課的教學目標。
(二)講授新課
為實現(xiàn)教學目標,這一環(huán)節(jié)我共設計了5個步驟。
1、簡要回顧海明威的生平與寫作風格。
因?qū)W生在必修3中學過《老人與海》,所以作家介紹這一版塊,現(xiàn)由學生回憶,我進行補充說明。重點強調(diào)海明威簡潔明快的“電報式”的寫作風格,小說結構布局合理性,為后來的詳細解讀做好鋪墊。
2、快速瀏覽文章,說說這篇小說主要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閱讀教學的起點和指導思想是整體感知,為的是理清閱讀思路。這個環(huán)節(jié)我準備安排學生通過自讀釋疑的方式,引導學生概括小說的情節(jié),并為學生簡單介紹概括情節(jié)的方法。
3、分角色朗讀,體味角色的內(nèi)心活動。
角色朗讀對話內(nèi)容,(一生我,一生老人,一生旁白),朗讀完之后學生自由評價對話中的人物情感是否表達到位?對于學生情感把握不當?shù)木渥涌衫^續(xù)朗讀揣摩。
為加深學生對人物情感的準確把握,我主要涉及如下問題:
問題一:“我”是誰?
問題二:文中“我”對老人提出哪些問題,老人如何回答?
問題三:老人不停重復的句子有哪些?請找出這些句子,你認為他會不斷重復的原因是什么?
問題四:老人對自己飼養(yǎng)的動物如數(shù)家珍,反映了老人怎樣的內(nèi)心活動?
問題五:在“我”的催促之下,老人最終的'狀態(tài)是怎樣的?表達了“我”對老人怎樣的情感?
問題的設計符合閱讀理解的邏輯,層層推進,旨在讓學生懂得如何從簡要的語言中提取有價值的信息,掌握品味小說語言,理解人物形象與心理的閱讀技巧。最后一個問題涉及對時代背景的深入體會,引導學生結合文章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的環(huán)境描寫,體驗老人的心理與“我”的內(nèi)心。學生可以分組討論,提倡個性化解讀,每組達成共識,然后全班交流。最后對人物形象進行總結,啟發(fā)學生總結人物形象的角度,即從語言、神態(tài)、動作描寫等。
4、整個故事以“我”的口吻來講述,有什么特別的地方?帶給你怎樣的閱讀感受?
高二學生或許會關于敘述人稱對閱讀效果的影響有所知覺,回答譬如“身臨其境”、“拉近距離”等相關內(nèi)容,隨即可以總結小說中敘述人稱的特點。(第一人稱與第三人稱)
啟發(fā)學生在敘述視角上進行思考,例舉莫泊!俄楁湣烽_篇關于女主角瑪?shù)贍柕碌脑敿毭枋觯c《橋邊的老人》中關于老人的平白簡練的描寫進行對比,讓學生自己品位全知視角與有限視角的寫作差別與閱讀效果的差異性,體會有限閱讀留白的藝術性。進而導出海明威的“冰山理論”。
5、簡單闡釋“冰山理論”,試問學生為何作者選擇的是“橋邊的老人”,而不是“路邊的老人”。
海明威是出了名的精于修改,主旨是“去掉廢話”,直到出版前一分鐘還在修改!不過分細究理論,宗旨在于把握“呈現(xiàn)八分之一,余下八分之七自己體會”的核心要點。以此觀之,“橋邊的老人”中,“橋”有不同的意義!拔摇焙屠先怂诘奈恢锰幱凇皯(zhàn)火紛飛”與“相對平和”的交界點,也是命運的交結點,這里的“橋”是著連接、溝通的作用,如同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奈何橋”所指的,跨橋定生死。文中那個一直念叨著自己曾經(jīng)照料過的動物的老人,最終“向后一仰”,又“坐了下去”,暗示保留著人性中美好可貴的東西,可能無法跨過戰(zhàn)爭這座橋,消散在炮火之中。而“路邊”或許指向生命的延展性。
然后,啟發(fā)學生在文中找出類似的例子,學會將作者沒有明白表露的深意挖掘出來,進一步體會小說語言與敘事中的精巧性。
。ㄈ┱n堂小結
以上環(huán)節(jié)的設計讓學生逐步掌握鑒賞小說的基本技巧,了解敘述這一小說要素在作者刻畫人物形象,表達情感與主旨等方面的重要性,學會反復品反復讀、精讀細讀對深入理解小說的意義。
。ㄋ模┱n后作業(yè):
1、 《橋邊的老人》中,法西斯的威脅近在咫尺,老人卻還在掛念這自己照看的小動物,表現(xiàn)出人性的光輝。試用第一人稱描寫老人的內(nèi)心世界。
設計這個問題是要讓學生更加理解不同敘述人稱與敘述視角的特點與效果。
2、課外閱讀海明威的其他作品。
設計這個問題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了解作家作品,能從更全面、多元的角度去理解作家創(chuàng)作的特點和情感,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
四、【說設計評價】
整個教學設計以學生為主體,合作學習貫穿本節(jié)教學;以教師為主導,適時引導、點撥;以方法和能力培養(yǎng)為重點,讓學生學會概括情節(jié)、分析人物語言來把握形象等基本閱讀技巧,并學會從小說的敘述特征中挖掘小說的精妙,更深刻地體會戰(zhàn)爭、人性等重要命題。以上是我說課的全部內(nèi)容,請批評指正。
《橋邊的老人》教案 篇7
一、說教材
《橋邊的老人》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高二語文選修教材《外國小說欣賞》第一單元第一篇課文。
《外國小說欣賞》這冊書主要是引導學生欣賞外國小說以及初步感知小說基本特征。便于學生了解外國優(yōu)秀小說,理解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風格的文化,學習鑒賞小說的基本方法,在必修教材的基礎上有所提高。全書共八個單元,每個單元一個話題。共16篇課文,均為名家名篇。第一單元的話題為敘述,重點掌握敘述角度和敘述人稱!稑蜻叺睦先恕肥呛C魍淖髌,敘述角度是有限視角,敘述人稱是第一人稱我。通過學習,學生能更好地理解小說中的敘述角度和敘述人稱,為小說鑒賞和小小說寫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說教學目標
關于外國小說閱讀教學,《全日制高中語文教學大綱》和考試大綱中均要求:識記外國重要作家及其國別和代表作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中要求:1、培養(yǎng)學生閱讀小說的興趣,提高文學修養(yǎng)。2、理解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風格的文化;3、學習鑒賞小說的基本方法;4、品味語言,深入領會作品內(nèi)涵,把握人物性格特征,5、注意從不同角度和層面解讀小說;6、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教學參考書中確定的第一單元教學目標:
1、領會作品的內(nèi)容與題旨
2、掌握小說的敘述角度和敘述人稱;
3、考察小說敘述角度俄敘述人稱與內(nèi)容、題旨呈現(xiàn)的關系;
基于大綱和新課程標準及單元教學目標的要求,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作者海明威及其代表作、“冰山理論”
2、掌握小說的敘述角度和敘述人稱
能力目標:
1、引導學生領會小說的內(nèi)容和題旨;
2、引導學生積累寫作素材,提高寫作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1、體會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學習海明威的堅毅樂觀
2、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對外國小說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
1. 掌握小說的敘述角度和敘述人稱
2. 體會海明威的冰山理論,鑒賞小說對話描寫和細節(jié)描寫中的深意。
教學難點:
1、體會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學習海明威的堅毅樂觀。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三、說教法
為了給學生創(chuàng)造動口、動腦、動手的機會,讓他們更多地參與教學,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根據(jù)該課的教學目標、課文特點和學生的年齡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進行教學:
1、分角色朗讀法。 可以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把握小說的內(nèi)容和主旨。
2、情境教學法。出示戰(zhàn)爭的圖片,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想象和體會戰(zhàn)爭的殘酷,進而理解小說的主旨。
3、探究法。新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所以在教學中,我給學生提供探究的舞臺,激發(fā)學習興趣。探究小說中的對話描寫,體會老人的內(nèi)心世界。
四、說學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自主學習即課前閱讀小說,課上合作探究小說中的對話描寫、小說的主旨。
五、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戰(zhàn)爭是人類永遠的陰霾,和平是人類永遠的福祉。提到戰(zhàn)爭,我們同學們會想到哪些詞語來形容戰(zhàn)爭的惡殘酷呢?
——硝煙彌漫 生靈涂炭 流離失所 背井離鄉(xiāng) 殘垣斷壁 狼煙四起 哀鴻遍野
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一篇和戰(zhàn)爭有關的小說,海明威的《橋邊的老人》。
(二)作家作品
教師明確學習重點:1、國別 2、作家 3、代表作 4、文學流派 5、時代6、主人公 7、地位或成績
8、創(chuàng)作風格 9、字詞
復習提問關于海明威的文學常識,必修中學過《老人與海》。教師補充。
1、 海明威(l899~1961),美國小說家,一向以文壇硬漢著稱。1954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懊糟囊淮钡拇碜骷。所謂“迷惘的一代”,意思是指由于迷失了前進的方向而不知該怎么辦的一代。(20年代初期)
2、海明威傳奇的'一生--------他的一生都在歷險:他當過戰(zhàn)地記者,打過仗,負過傷;在和平年代也不安分:斗牛、狩獵、捕魚、駕駛巡邏艇和飛機。他年少的時候就因為癡迷拳擊而導致一只眼睛永久失明;參加過兩次世界大戰(zhàn),出生入死以致傷痕遍體。作為紅十字會車隊司機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長期擔任駐歐記者,并曾以記者身份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和西班牙內(nèi)戰(zhàn)。晚年患多種疾病,精神十分抑郁,經(jīng)多次醫(yī)療無效,終用槍自殺。海明威是美利堅民族的精神豐碑
3、海明威的文風一向以簡潔明快著稱,俗稱“電報式”,他擅長用極精練的語言塑造人物。
4、早期長篇小說《太陽照樣升起》(1927)、《永別了,武器》(1927)成為表現(xiàn)美國“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30、40年代他轉(zhuǎn)而塑造擺脫迷惘、悲觀,為人民利益而英勇戰(zhàn)斗和無畏犧牲的反法西斯戰(zhàn)士形象(劇本《第五縱隊》1938),長篇小說《喪鐘為誰而鳴》(1940)。
50年代后,他繼續(xù)發(fā)展20年代短篇小說寧折不彎主題,塑造了以桑提亞哥為代表的 硬漢形象。(代表作中篇小說《老人與!1950)。
5、名言:一個人并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盡可以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
(三)檢查預習,聽寫字詞
字音:
嘎嘎叫 戛然而止 躑躅 躊躇/躕 撇開 撇嘴 眺望 尋思 挨打 挨餓 挨凍 挨時間
字形:
盤蹣/跚 輻射 凝視 神秘 秘密 戰(zhàn)爭爆發(fā) 山洪暴發(fā) 不在沉默中爆發(fā) 疲憊不堪 茫然
(四)整體感知,把握思路
場面描寫,介紹環(huán)境 (首段)
由對話構成情節(jié) (主體)
交待結局 (末段)
問題1: 第一段幾乎一筆一景,為什么唯獨對老人著重筆,且分置首尾?從中可見本文敘述語言怎樣的特點?
------突出老人的重要地位。 -語言簡約,不事渲染,“電報式” 的文風。
問題2、小說的最后一段除了交待故事結局,還有什么表達作用?
----------點明故事背景(“法西斯挺進”) 渲染氛圍,烘托心境(天色陰沉、烏云密布)
象征手法,暗示中心(“復活節(jié)”“僅有的幸運”)
(五)探究主體
探究1、老人連自己的生命都難以自保,為何還念念不忘他的那幾只動物?
-------老人晚景孤獨,只有幾個動物與他相依為命。戰(zhàn)爭又將奪去這幾只動物。老人的前景不容樂觀。老人認為動物的生命和人類的生命是一樣可貴的,老人博大的愛心,閃耀著人性的光輝。
探究2:文中的對話,由“我”的“勸離”與老人的“不動”構成兩極,仿佛一場太極推手表演。明知此處將成為戰(zhàn)場,“我”兩次勸老人離開,但他始終沒有挪動的原因有哪些?
------(1)主要原因當然是體力不支、疲憊不堪
(2)對家園的留戀以及對未來生活的茫然也是使老人不想動身的內(nèi)在因素。對于一個76歲高齡的孤獨老人來說,在生命臨近終點之際卻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和希望,求生的欲望自然減退,以至于可置生死于度外。
探究3、概括老人形象
-------善良 孤獨 有愛心 厭惡戰(zhàn)爭 不畏懼死亡
探究4、小說的主旨
------《橋邊的老人》僅由一幅畫面、一段對話構成,以小見大地揭示出戰(zhàn)爭的殘忍、罪惡,顯示出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里人性的善良,表現(xiàn)出對生命的尊重與對和平的渴望。
(六)、敘述視角和敘述人稱
全知視角——上帝俯瞰 全知視角的敘述者超越小說的所有人物和事件,是全知全能的,了解小說的全部細節(jié)和所有人物的心理及命運,甚至在敘述過程中加入評論,對人物的心理描寫。 (敘述一般采用第三人稱的敘述方式)
有限視角——凡人目光 這時敘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節(jié),故事的敘述者往往是小說中的一個人物(采用的是第一人稱或者第三人稱的敘述方式)。
6探究:《橋邊的老人》的敘述人稱是什么?分析這種敘述人稱的藝術效果?
------第一人稱“我”的運用將敘述限定在一個有限的視角中,小說主人公“我”就是故事的講述人,敘述者。
------- 首先,采用第一人稱,給了我們一種“親歷”的感覺,顯得比較客觀,增加真實感和親切感。
其次,由“我”來講述故事,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是“現(xiàn)在進行時”,使讀者對下一步情節(jié)有所期待,抓住讀者的心。
最后,“我”作為故事的敘述者講述的僅僅是“我”的所見所聞,對其他人物的感受只能推測,這對讀者而言,要求能挖掘人物的心理,玩味故事的內(nèi)涵。
(七)海明威的“冰山理論”
冰山在海里移動很莊嚴宏偉,這是因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 ——海明威《午后之死》
體會下面幾段話中蘊含的深意。
1、“你從哪兒來?”我問他。
“從圣卡洛斯來。”他說著,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鄉(xiāng),提到它,老人便高興起來,微笑了。
“那時我在看管動物,”他對我解釋。
“噢。”我說,并沒有完全聽懂。
“唔,”他又說,“你知道,我待在那兒照料動物。我是最后一個離開圣卡洛斯的。”
——提到故鄉(xiāng)便暫時忘記了眼前艱難兇險的處境并微笑了起來的這一細節(jié),告訴我們他是多么愛他生活的家園
——呆在那兒照顧動物直到最后離開說明他是多么不舍。離開自己深愛之物、讓它們被炮火摧殘,充滿了被迫和無奈的苦澀悲哀
2、 “我”“注視著浮橋的另一頭,那兒最后幾輛大車正匆忙地駛下河邊的斜坡”——“最后幾輛大車”沒趕上,---------就意味著老人要留在戰(zhàn)場上了。平靜而簡潔的敘述中隱藏的是作者對老人命運的深深擔憂。
老人“搖晃了幾步,向后一仰,終于又在路旁的塵土中坐了下去”——實際意味著老人兇多吉少的未來
3、結尾處,當“我”再次催促老人離開、而老人無力動身時,海明威這樣寫道:
“那時我在照看動物!彼救坏卣f,可不再是對著我講了!拔抑皇窃谡湛磩游铩!
為什么不再是對我講了?
或許是他不再期待“別人分擔他的憂愁”; 或許是他想以中斷談話的方式來謝絕年輕人的好意;
或許疲憊連話都懶得說了; 或許表明了他決定聽天由命不再逃亡了。
4“我”與老人的問答有多處矛盾,試舉例說明?并分析為什么會產(chǎn)生這種“答非所問”的對話?
舉例:
(1)“我”問老人的家及政治態(tài)度時,老人的“敷衍”;
(2)老人問“我”動物能否挨過炮火,“我”的心不在焉。
原因:兩人身份不同。“我”作為反法西斯戰(zhàn)士,關注自己的戰(zhàn)斗任務,最多也只是對老人境況關心;而老人遠離政治與戰(zhàn)爭,內(nèi)心關注的是與自己相伴的動物的生命。
(八)寫作訓練
海明威在《老人與海》中,塑造了著名的“硬漢子”形象桑地亞哥。這位古巴老漁民在海上苦斗了84天,終于制服了一只比他的船還大幾倍的馬林魚。然而,成群的鯊魚卻輪番襲擊,吞食老人的捕獲物。老人決不屈服,用魚叉、船槳等拼命抗擊了三天三夜。最后馬林魚還是只剩下一付骨架。老人雖然未能戰(zhàn)勝厄運,但他卻是一位精神上的強者。他留下一句響當當?shù)拿裕骸叭耸遣荒鼙淮驍〉,你可以把他消滅,但不能打敗?”
請以“海明威精神”為話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題目自擬,文體自選(除詩歌外)。
六、說板書
橋邊的老人
(美)海明威
敘述視角: 有限視角 老人——孤獨 善良 有愛心 厭惡戰(zhàn)爭
敘述人稱: 第一人稱 主旨——戰(zhàn)爭的殘忍 人性的善良
冰山理論 文壇硬漢 對生命的尊重 對和平的渴望
《橋邊的老人》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初步了解海明威及其創(chuàng)作風格
通過對話把握作品主題
敘述的角度對于故事內(nèi)容和題旨呈現(xiàn)的作用
敘述的簡潔在小說中的特殊作用
【教學重點】
敘述的角度對于故事內(nèi)容和題旨呈現(xiàn)的作用
通過對話把握作品主題
【教學難點】
通過對話把握作品主題
【課時安排】2課時
【課前準備】
1.學生自讀課文
2.詞語積累(讀音):蹣跚,輪輻,躑躅,撇下
3.海明威及其創(chuàng)作(海明威、“硬漢”、“迷惘的一代”)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我們每天都在對話,我們一般都能在語境中判斷出對方言語的真實用意。比如A同學問B同學:上個周末你回家去了么?”B同學回答:“我們?nèi)ヅ郎搅耍嬗幸馑,我們還采了野果子呢,要不要給你嘗嘗?”B顯然沒有回答A的話,他的真實意圖是什么?(學生回答)很顯然,他是想讓A分享他上個周末爬山的快樂,對于有沒有回家這個問題,他不感興趣。
現(xiàn)代西方語言家認為,對話是有原則的,即有問有答,答和問構成對應關系,顯然上述對話沒有遵循對話的原則,但這種破壞往往是任務內(nèi)心真實感情的表現(xiàn)。這在文學作品中也是經(jīng)常運用的,通過破壞對話原則來達到塑造人物形象、表現(xiàn)作品主題的目的。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以人物對話為主的小說——《橋邊的老人》。
二、自讀課文
學生代表分角色朗讀(“我”、老人、旁白)
三、初讀小說。關注對話者:了解“視角”。
1.對話在“我”和老人之間展開,但我們無法確定二人的具體身份。你能否依據(jù)文本內(nèi)容對他們的身份作一點推測?
【明確】故事講述者“我”可能是個共和軍戰(zhàn)士,也可能是個戰(zhàn)地記者。
。ㄅ袛嘁罁(jù):“我的任務是過橋去偵查對岸的橋頭堡,查明敵人究竟推進到了什么地點!;“那天是復活節(jié)的禮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羅挺進!;“你的政治態(tài)度怎么樣?”我問。)
老人:沒有別的人,坑內(nèi)一個人在家,沒有工作,也可能在動物園照看動物。
2.這篇短小的小說就是由“我”來講述的。請大家思考:由“我”來說這個故事各有哪些優(yōu)點和缺點?(參考閱讀:課本“敘述角度”部分)
【明確】(可能出現(xiàn)的答案):
。1)由“我”來講述故事,給讀者一種親身經(jīng)歷的感覺,有很強的真實感。親切感。(優(yōu))
。2)由“我”來講述故事,故事的每一個情節(jié)都是“現(xiàn)在進行時”,使讀者對下一個情節(jié)有所期待,能緊緊抓住讀者的心。(優(yōu))
。3)由“我”來講述故事,“我所知道的內(nèi)容是有限的,比如這個老人額身份、經(jīng)歷和未來,很難把故事的全部內(nèi)容呈現(xiàn)出來。(缺)
【點撥】這種由故事中的一個人物來講述故事的視角是有限視角,敘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節(jié),通常用第一人稱。
3.小說還有一種視角就是全知視角。
請看莫泊桑《項鏈》中的一個片段:
她是一個美麗動人的姑娘,好像由于命運的差錯,生在一個小職員的家里。她沒有陪嫁的資產(chǎn),也沒有什么法子讓一個有錢的體面人認識她,了解她,愛她,娶她;最后只得跟教育部的一個小書記結了婚。
她不能夠講究打扮,只好穿著樸樸素素,但是她覺得很不幸,好像這降低了她的身份似的。因為在婦女,美麗、風韻、嬌媚,就是她們的出身;天生的聰明,有沒的資質(zhì),溫柔的性情,就是他們唯一的資格。
這兩種視角的區(qū)別是什么?
【明確】全知視角的敘述者是全知全能的,了解小說全部的細節(jié)和所有的心理和命運,甚至在敘述過程中加入評論及對人物心理的描寫;有限視角的敘述者則只介紹故事的部分細節(jié),把其他部分內(nèi)容隱藏起來。
【點撥】作者海明威正是用有限視角來敘述故事的,他隱藏了一些內(nèi)容,使得敘述簡潔。
四、細讀小說。關注人物對話:理解作品主題。
1.仔細閱讀這篇小說,請用橫線畫出老人答非所問或者無問也答的地方,并在旁邊寫上你的理解。
【明確】
、倌菚r我在看管動物。
【理解】“我”并沒有問他在圣卡洛斯干什么,這是老人主動提起的,表明他很希望能討論這個話題,這是他談話的興趣所在。
②你知道,我待在那兒照料動物。我是最后一個離開圣卡洛斯的。
【理解】“我”并沒有問老人是什么時候離開圣卡洛斯的,但他強調(diào)自己是“最后一個”離開的,其用意在于表明動物對他來說真的很重要,若不是迫不得已,他是不會離開自己心愛的動物的。
、郯Γ荒馨阉鼈兤蚕铝。
【理解】“我”問的是“什么動物”,他卻沒有回答這個問題,只是說自己離開動物的無奈,表明其戀戀不舍。
、堋耙还踩N,”他說,“兩只山羊,一只貓,還有四對鴿子!
【理解】在“我”再次問及“什么動物”時,老人終于回過神來,但沒有只回答“什么動物”,他把動物的種類和數(shù)量說得很清楚,他不在意“我”對此是否感興趣。在談及動物的時候,他如數(shù)家珍,如同談論自己的家人一樣,在老人看來,他所照看的每一只動物都是值得珍惜的`。
、荨皼]家,”老人說,“只有剛才講過的那些動物。貓,當然不要緊。貓會照顧自己的,可是,另外幾只東西怎么辦呢?我簡直不敢想!
【理解】“我”問的是老人又沒有家,但老人除了回答這個問題外,還提到了動物的安危,他念念不忘自己照看的動物,為他,它們的安危擔心,并在后穩(wěn)中不斷重復這種擔心,表明他對自己照看的動物發(fā)自內(nèi)心的牽掛。
⑥“那時我在照看動物,”他木然地說,可不是再對著我講了,“我只是在照看動物!
【明確】老人的自言自語表明了老人對自身處境的無奈,同時也表現(xiàn)了戰(zhàn)爭的殘酷性。戰(zhàn)爭一旦爆發(fā),便全民都要卷入戰(zhàn)爭,不管你是照看動物的還是種植莊稼的。
2.根據(jù)我們的推測,照看動物也許只是老人的工作職責,也許只是他晚年的一個愛好,但他卻如此牽掛他所照看的動物,那么這些動物對老人來說意味著什么?
【明確】他所照看的動物是他生命的全部寄托,他沒有家,沒有家人,他所照看的動物便是他的全部,沒有了這些動物,他便失去了精神依靠。
3.作者把這樣一個故事置于戰(zhàn)爭的背景下,有什么重要的意義呢?
【明確】戰(zhàn)爭意味著殺戮,戰(zhàn)爭無視生命的存在,戰(zhàn)爭漠視生命的價值,戰(zhàn)爭使這樣一位無辜的老人也不得不逃離家園,離開自己心愛的動物。戰(zhàn)爭史殘酷的。
老人只是照看動物,但他卻對動物充滿了愛,把它們看做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而不僅僅是動物,這與戰(zhàn)爭的殺戮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老人的行為體現(xiàn)出來的是對生命的尊重,而這尊重在戰(zhàn)爭的背景下彌足珍貴,正是這種尊重才使我們?nèi)祟愑谰玫暮推接辛讼M?/p>
五、再讀小說:關注對話:體會小說敘述的簡潔性。
作者海明威以第一人稱的有限視角來敘述故事,他隱藏了一些內(nèi)容,使得敘述簡潔。而相比之下伍爾夫的《墻上的斑點》則繁復得多。如果說伍爾夫偏愛敘述的“加法”的話,海明威則更愛敘述的“減法”。
我們再細讀小說的主體部分(對話部分),看看作者哪些地方用了敘述的“減法”,在“減法”中作者隱藏了什么?
。ㄊ纠
1.“你從哪兒來?”我問他。
“從圣卡洛斯來,”他說著,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鄉(xiāng),提到它,老人便高興起來,微笑了。
“那時我在看管動物,”他對我解釋。
“噢,”我說,并沒有完全聽懂。
“唔,”他又說,“你知道,我待在那兒照料動物。我是最后一個離開圣卡洛斯的!
【明確】“微笑”就是一處減法。作者隱藏的是:老人暫時忘卻身處艱難兇險卻微笑是因為談起了故鄉(xiāng),因為熱愛故鄉(xiāng),因為故鄉(xiāng)有他溫暖的回憶,包括這些有關動物的回憶。
“最后一個離開”也是一處減法。作者隱藏的是:老人因為戰(zhàn)爭,不得不離開,最后才離開是因為不舍,但是讓自己心愛的動物留下遭受炮火的摧殘又是多么的無奈和悲哀。
2.“你沒家?”我問,邊注視著浮橋的另一頭,那最后幾輛大車正匆忙地駛下河邊的斜坡。
【明確】這也是一出減法!白詈髱纵v大車”沒趕上,就意味著老人要留在戰(zhàn)場上了。平靜而簡潔的敘述中隱藏的是作者對老人命運的深深擔憂。
。ㄅc老人命運相關的句子還有):
“謝謝你,”他說著撐起來,搖晃了幾步,向后一仰,終于又在路旁的塵土中坐了下去。
“坐了下去”也就意味著老人兇多吉少的未來。
明知此處即將成為戰(zhàn)場,“我”兩次荃老人離開,但老人為什么不走?
【明確】一方面是因為體力不支,疲憊不堪,“我七十六歲了。我已經(jīng)走了十二公里,再也走不動了。”另一方面,老人還有對故園的留戀,對未來的茫然,“那邊我沒有熟人”,老人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和希望,求生的欲望減退了。
3.“沒家,”老人說,“只有剛才講過的那些動物。貓,當然不要緊。貓會照顧自己的,可是,另外幾只東西怎么辦呢?我簡直不不敢想”
……
他疲憊不堪地茫然瞅著我,過了一會又開口,為了要別人分擔他的憂慮,“貓是不要緊的,我拿得穩(wěn)。不用為它擔心?墒,另外幾只呢,你說它們會怎么樣?”
可討論:這里是敘述的“減法”還是“加法”?
【明確】小說全篇簡潔,惜墨如金,這里卻反復提及另外幾只動物的危險,好想用了“加法”,其實依然是“減法”。因為在這簡單的疑問背后深深的隱藏著老人對動物的同情、擔憂,老人“每家”,也就意味著沒有親人,那些動物是與他相依相伴的。但是,戰(zhàn)爭來了,人們自顧自地逃離,動物是最無助的,被人們拋棄在戰(zhàn)火中。
可接著討論:這位老人連自己的生命都難以自保,為何還念念不忘他的那幾只動物?
【明確】在老人眼中,動物的生命和人類的生命是一樣可貴的,老人博大的愛心,閃耀著人性的光輝,與殘害生命的戰(zhàn)爭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生命何其可貴,戰(zhàn)爭多么殘酷!
4.“那時我在照看動物,”他木然地說,可是不再是對著我講了,“我只是在照看動物!
【明確】這個“只是”意味深長。這里交織著一種“怨”和“冤”的情感:“我”只是在照看動物,招惹誰了?為什么要毀了這一切?這個“只是”隱藏的是對戰(zhàn)爭的控訴。
六、拓展提升
通過以上閱讀和討論,我們知道作者的敘述是一種“減法”,隱去了一些內(nèi)容,力求簡潔明快,這正是作者“冰山理論”的表現(xiàn)。
。êC魍f:“冰山在海里移動是很莊嚴宏偉,這是因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他認為應該把思想、情感乃至語言動作等八分之一的內(nèi)涵隱藏起來)
作者敘述“減法”正式要求我們讀者閱讀做“加法”:一切被省略的東西都是可以連接和彌補的。讀者既可以從“我”的角度體驗故事,也可以發(fā)揮想象,推測每一個人物的心理。讀者自己去推理、想象、判斷,極大地豐富了故事的內(nèi)容。這是現(xiàn)代小說對讀者提出的要求。
《橋邊的老人》教案 篇9
1.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學會運用敘述視角解讀文本。
。2)、理解對話中蘊含的深層意蘊。
2.過程與方法
讓學生通過自主的解讀,積極自覺感悟小說情節(jié)、人物、主題。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讓學生了解生命的可貴,和平的可貴,戰(zhàn)爭的殘酷性。
2.學情分析
學情分析:
作為《外國小說欣賞》八個單元之首篇的《橋邊的老人》,情節(jié)簡單,人物除了對話幾乎沒有太多的動作,學生對反戰(zhàn)的母題也不難把握。但學生很難理解這篇小說人物對話中蘊含著的深層意蘊,也需要深入理解單元知識“敘述視角”在文本中起到的獨特效果。
教學預設:
《外國小說欣賞》教材是學生以往認知體系中所沒有接觸過的。如何準確的運用教材編排意圖和理念來解讀、解構文本是一個重要問題。我預設本課教學一定要充分體現(xiàn)教材編者編排、劃分單元的意圖,充分體現(xiàn)學生學的能力、學的過程、學的成效。
在教學過程預設中,我試圖把本單元的主題“敘述”作為貫穿課堂教學的主線。通過感知概念、勾勒情節(jié)、深度對話、主題拓展、收獲心得五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的活動,讓學生在學的成效中感受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3.重點難點
重點:(1)體會簡潔的語言所蘊涵的豐富意義。
(2)理解“敘述視角”在作品中獨特的表達效果。
難點:引入敘述視角有關知識和“冰山理論”,體會言簡義豐的表達效果。
4.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橋邊的老人
前不久,中國作家莫言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今天我們要走近的也是一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他就是海明威。
海明威,你對他了解多少?請舉手告訴我
(多媒體展示)
海明威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頒獎詞是這樣說的:因為他精通于敘事藝術,突出地表現(xiàn)在他的近著《老人與!分,同時也由于他在當代風格中所發(fā)揮的影響其實海明威高超的敘事藝術,不僅表現(xiàn)在《老人與!分,也表現(xiàn)在他所有的作品中,其中也包括我們要學的《橋邊的老人》。
這節(jié)課我們的探究焦點是:海明威的敘事藝術。
活動2【講授】勾勒情節(jié)和感知概念
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并試著復述故事情節(jié)
每篇小說一開始,就要給自己找一個敘述的身份和位置,這就是敘事角度,也可以稱作敘事視角(板書),是一個小說的立足點。小說采取何種敘述角度不僅僅為了敘事的方便,更是隱藏著小說家的用心,隱藏著他希望讀者獲得何種閱讀感受。
1、問:這篇小說的敘述人是誰?
明確:“我”
2、問:“我”是誰?
明確:可能是個戰(zhàn)地記者,可能是與法西斯對立陣營的一個戰(zhàn)士,偵察兵。
從“我的任務是……”可以看出來。
3、那么我們今天的復述情節(jié)就嘗試著從“我”的角度來說說,可以嗎?要求語言簡潔、要點具備。哪位同學愿意來試一試?
明確:“我”看見一位老人一直坐在那里!拔摇焙ε滤麜艿綉(zhàn)火的威脅,就過去勸他離開。在后來我們的交流中,“我”才知道老人以前是一個看管小動物的普通人,住在圣卡羅斯。因為他們也打戰(zhàn)了,老人就離開了他的家鄉(xiāng)還有他的那些小動物,F(xiàn)在老人太累了,不想走了,而且他很懷念以前看管的小動物,很擔心它們。也許他已經(jīng)不想活了。這里的戰(zhàn)爭即將開始,我很擔心他的命運。
4、那如果敘述人換一個,故事會不會發(fā)生一點改變呢?下面我們能不能嘗試著從老人的角度來敘述這個故事。
明確:“我”本是一個在圣卡羅斯照看小動物的老人。因為家鄉(xiāng)發(fā)生了戰(zhàn)爭,我被迫離開了家鄉(xiāng)。我現(xiàn)在很累、很疲憊了。這時,一個好心的士兵非常關心了,他詢問了我一些情況,希望“我”能夠盡快離開戰(zhàn)火紛飛之地?墒恰拔摇闭娴牟幌胱吡,我心中只牽掛著我的那些小動物,只有它們才是“我”活下來的勇氣,可是它們不知道現(xiàn)在還有沒有活著。
5、師:通過從剛才不同的敘述人角度來理解故事情節(jié),同學們有沒有發(fā)現(xiàn)跟平時我們概括的故事情節(jié)有什么不同呢?
明確:給我們一種親身經(jīng)歷的感覺,有很強的真實感、親切感;故事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是“現(xiàn)在進行時”,使讀者對下一步情節(jié)有所期待,能緊緊抓住讀者的心;所知道的內(nèi)容是有限的,很難把故事的全部內(nèi)容呈現(xiàn)出來。
師總結:這種由故事中的一個人物來講述故事的視角便是有限視角,敘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節(jié),最常用第一人稱。
6、小說還另一種敘述角度—全知視角,大家看看契訶夫《裝在套子里的人》中的一個小片段,與本文有何區(qū)別?
師明確:這種敘述角度叫全知視角,全知視角的敘述者是全知全能的,了解小說全部的細節(jié)和人物,最常用第三人稱。
師總結:小說完全可以用全知的視角,但作者卻設置了“我”這個第一人稱敘述者來限制敘述的視角。作者想要隱藏自己的創(chuàng)作意圖和情感,甚至隱藏了一些故事情節(jié),留給讀者自己去推理、判斷、評價。下面讓我們細讀文本,挖掘簡潔語言下隱藏的.內(nèi)容。
活動3【活動】通過品析對話掌握有限視角的運用
1、師:多媒體展示一段對話(請一位同學朗讀)問:你能在這有限視角中找到其中隱藏的內(nèi)容嗎?(學生回答)
明確:這其中沒有一處對老人的心理描寫,但是否老人就什么也沒想呢?不是,是作者海明威讓他深深潛伏在老人的神態(tài)和簡潔的語言之下,等待我們自己來發(fā)掘。
2、現(xiàn)在請充分發(fā)揮你的想象力,來揣摩老人此時的一言一行之下的內(nèi)心世界,嘗試用第三人稱或第一人稱表述出來,可以任選文中的某個環(huán)節(jié)。要求:細心揣摩、豐富得體。
(請同學們分學習小組合作探究,推薦同學來回答)
3、作者為什么不把老人的這些心理活動,明明白白地呈現(xiàn)?
效果:讓小說具有廣闊的閱讀空間,讓讀者參與引人入勝,文本的多樣化解讀。
師總結:老人內(nèi)心強烈的愛與怨,愛與恨,海明威在文中并未著一字,但我們此刻卻已了然于心,洶涌在懷。我們在老人無聲的茫然里,感受到了戰(zhàn)爭是何其殘酷;我們在老人有限的嘮叨里,感受到了他對故園的眷戀是何其強烈。以無聲來創(chuàng)造有聲,你能說海明威的敘事藝術不絕妙嗎?
4、主題拓展
最后請大家從海明威的敘事角度來分析一下這篇文章的主題。
明確:反對戰(zhàn)爭向往和平尊重生命
師總結:讓我們來看一組圖片(多媒體展示)
圖片里戰(zhàn)爭的血腥殘酷,讓我們沉默,讓我們悲憤,但是海明威筆下孤獨無助的老人,那個不愿為了生命再去掙扎的老人更讓我們心酸痛楚。
5、收獲感受
學完這篇文章,同學們,你有什么樣的收獲或感受呢?
活動4【練習】拓展閱讀
課后閱讀海明威的《殺人者》《白象似的群山》,感受海明威的敘事技巧
活動5【測試】
《橋邊的老人》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探究作品的主題——戰(zhàn)爭的殘酷及人性的光輝
教學重點:
探究小說中的種種“反差”
教學難點:
理解對話的深層含義
課時:
1
教學過程:
。ㄒ唬┱n前預習:讀課文,質(zhì)疑【突出預習的目的性、有效性】
(二)賞析作品
1.梳理歸納問題,小組討論!久鞔_目標,調(diào)動思維,發(fā)揮學生主體性】
概括整理,重點探究“反差”與“對話”
2.聚焦“反差”,初步探究主題。
學生默讀,尋找反差點,小組討論!就ㄟ^查找發(fā)差之處,探究戰(zhàn)爭的殘酷性】
3.聚焦對話,理解對話的深層含義。
討論交流!緦υ捠墙虒W難點,通過分析語言,探究人物內(nèi)心世界,從而意識到戰(zhàn)爭背景中,人性依然閃耀著“善”與“愛”的光輝。】
依據(jù)“我”與老人對話時“答非所問”的情景,說說你感受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明確:①對故鄉(xiāng)的熱愛,被迫離開的不舍和無奈。②矛盾:“我”問老人的家及政治態(tài)度時,老人的敷衍;老人問“我”動物能否挨過炮火,“我”的心不在焉。(兩人身份不同!拔摇弊鳛榉捶ㄎ魉箲(zhàn)士,關注自己的`戰(zhàn)斗任務,最多也是對老人境況關心;而老人遠離政治與戰(zhàn)爭,內(nèi)心關注的是與自己相伴的動物的生命。)
Ppt呈現(xiàn):(內(nèi)容要點)
。1)對話富有張力。
“我”兩次勸老人離開,但他始終沒有挪動。老人難以動身的主要原因當然是體力不支、疲憊不堪。另一方面,對家園的留戀以及對未來生活的茫然也是使老人不想動身的內(nèi)在因素。對于一個76歲高齡的孤獨老人來說,在生命臨近終點之際卻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和希望,求生的欲望自然減退,以至于可置生死于度外。
。2)對話推動敘述。
分析對話:“你從哪兒來?”……“我是最后一個離開圣卡洛斯的!
老人提到故鄉(xiāng)便暫時忘記了眼前兇險的處境并微笑了起來的細節(jié),告訴我們他是多么愛自己的家園;照顧動物直到最后離開的細節(jié),又說明他對它們是多么不舍。離開自己深愛之物、讓它們被炮火摧殘,這種被迫和無奈何其苦澀和悲哀。本篇小說借助對話展開,對話蘊涵了所有該有的生動情節(jié),反映出人物的個性心理。
。3)對話蘊涵大量信息。
分析對話:“什么動物?”……“我簡直不敢想。”
我們了解了老人平日的生活,幾只動物在他心中的地位,還有他離家時的無奈和被迫!拔摇薄白⒁曋虻牧硪活^,那兒最后幾輛大車正匆忙地駛下河邊的斜坡”,暗示了我對老人命運的擔心:沒趕上卡車就等于要留在戰(zhàn)場上,而末尾處老人“搖晃了幾步,向后一仰,終于又在路旁的塵土中坐了下去”,實際意味著老人兇多吉少的未來。這都是客觀地呈現(xiàn),讓讀者憑借小說所透露的信息推導出來,正體現(xiàn)出海明威所倡導的“冰山理論”。
(4)對話中蘊藏善與美——人性的光輝【重點分析偵察兵的語言,面對隨時而來的炮彈,他和老人的命運是一樣的,但他想從內(nèi)心給老人以希望。這體現(xiàn)出戰(zhàn)爭背景下人性的善與美還有心中的希望!
小結:小說的藝術特色——語言簡約;寓意含蓄深遠。
海明威早年當過新聞記者,練就了簡約干練的文體風格,從事小說創(chuàng)作后,他還是提倡簡練的電報體寫作風格:使用最普通的詞和日常用語,摒棄空洞詞藻。
4.分析形象,理解主題。
。1)文中刻畫的老人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明確:文中刻畫了一個年老孤苦的西班牙老人形象。他熱愛家鄉(xiāng),心地善良,充滿愛心。敵人入侵,他不得不逃離家鄉(xiāng),但一直牽掛他養(yǎng)的動物;他不關心政治,不理解敵人為什么會入侵自己的家鄉(xiāng),表達了對戰(zhàn)爭的厭惡之情和對和平生活的向往。
。2)“我”和老人的對話始終圍繞著“動物”,有人說在戰(zhàn)亂之年,人人自危,只求自保,又何必去考慮動物的安危呢?談談你的看法。
Ppt補充背景介紹:
1936年7月,西班牙內(nèi)戰(zhàn)爆發(fā),共和政府軍和法西斯叛軍展開激戰(zhàn)。海明威不但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捍衛(wèi)民主、反法西斯的正義斗爭,而且作為戰(zhàn)地記者三次深入前線,在炮火中寫了劇本《第五縱隊》和長篇小說《喪鐘為誰而鳴》。與前兩部反映戰(zhàn)爭的作品不同,本文關注的不是英雄、正義,也不是“主義”、政治,而是戰(zhàn)爭中的小人物和弱者。殘酷的戰(zhàn)爭將家園、親人都無情地撕碎,作者在譴責戰(zhàn)爭的同時,對無辜受害者的同情對生命價值的珍視,更令小說充滿了悲憫的力量;而面對戰(zhàn)爭與死亡的威脅,老人對動物的牽掛,士兵對老人的勸導,深刻的反映出:人性依然閃耀著“善”與“愛”的光輝。
(三)板書設計:
。1)對話富有張力——反差
。2)對話推動敘述——人物心理
。3)對話蘊涵大量信息——戰(zhàn)爭的殘酷
(4)對話中蘊藏善與美——人性的光輝
【《橋邊的老人》教案】相關文章:
橋邊的老人教案02-15
關于橋邊的老人教案3篇01-22
橋邊的老人教案集合五篇07-26
《在橋邊》教案03-13
高二《橋邊老人》探究活動課教學設計06-24
橋邊的風景作文05-04
老人與海教案06-23
《老人與海》教案07-20
老人與海鷗教案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