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科學教案8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我們該怎么去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科學教案8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科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速讀課文,把握課文內容,體會阿基米德愛動腦筋、熱愛科學的精神,激發(fā)學生對科學家的敬仰和對科學的熱愛。
3.體會作者是怎樣具體描述事件,表現人物特點的。 4認識5個生字,正確書寫8個生字。
重難點:體會阿基米德熱愛科學的精神,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大家熟悉哪些科學家并講講他的事例。學生自由談自己所了解的科學家事跡。
今天我們再來認識一位科學家,課件出示阿基米德的畫像,他的名字叫阿基米德,板書課題,自由讀課文來認識一下這位科學家。
二、初讀課文。
1.自由地朗讀課文,圈畫本課的生字新詞,多讀幾遍,對不理解的'詞語結合語句可通過反復讀、聯系上下文理解,或借助工具書弄懂意義。把喜歡的詞語抄在自選詞句欄中。
2.通讀全文標段弄清段意,畫出文章的中心句,說說文章寫了幾件事。
三、深入精讀。
1.再讀文,從每件事中可以體會出阿基米德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學生:阿基米德是個愛動腦筋的人。
師:從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他愛動腦筋?
學生找3到14段有關語句回答,師追問從阿基米德的言行中看出他遇事怎樣?
學生:阿基米德沉著、冷靜、果斷。
師:怎樣才能讀出他的沉著、冷靜、果斷?怎樣讀才能體會到人們戰(zhàn)勝羅馬軍隊的喜悅?
學生:練讀,匯報讀。
師:為什么阿基米德說是太陽幫的忙?讓學生結合收集的資料或課前實驗談談。
師:在這里你明白了阿基米德是個什么樣的人?
學生:他善于觀察思考,并利用科學原理戰(zhàn)勝了敵人。
2. 讀15到20段,說說這部分寫了什么。
學生讀完匯報:羅馬侵略者殘忍地殺害了阿基米德。
畫出最使自己感動的地方并談你的感受。
學生:“阿基米德那么專心??抬起頭來??”從他的行為中感受到他全身心地投入鉆研的狀態(tài)。
學生:“等一下??沒完呢!”面對死亡他毫無畏懼,還關心自己的幾何定理,可見他熱愛科學勝過自己的生命呀!
學生:羅馬士兵太殘忍了,阿基米德求他等一下都不行,竟讓璀璨的科學巨星帶著遺憾隕落在他的利劍下。
四、回歸全文。
再讀全文,說說從阿基米德的身上你得到什么啟示?
五、推薦閱讀阿基米德的其他故事。課件出示:
1.金冠之迷 2阿基米德的成就
科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能運用已有的經驗,大膽地嘗試在不同情況下選擇適宜于運水的工具和材料,解決運水中遇到的問題。
2、初步掌握統(tǒng)計的方法。
3、了解有趣的科學現象,激發(fā)幼兒對水的`探索欲望,在動手中動腦。
活動準備:
物質準備:各種運水工具(瓶子、杯子、漏斗、有孔的瓶子、勺子、碗、湯匙、茶葉罐、海綿、洗碗巾、毛巾),人手一塊圍裙、雨鞋、袖套。
經驗準備:幼兒已認識運水工具,對水的流動性有了一定的了解。
活動過程:
一、徒手練習,激發(fā)興趣
1、師以問題引入活動,提出第一次的運水要求:
。1)運水時要很小心,盡量不讓水漏出來,看誰最棒。
。2)不要把水潑到小朋友的身上和腳上。
2、幼兒嘗試徒手練習,教師觀察幼兒的表現。
3、教師提問:剛才你們用手運水的時候發(fā)現了什么?有沒有遇到什么困難?捧起來的水能不能全部運到森林里去呢?
科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體驗探索與發(fā)現的樂趣。
2、發(fā)展幼兒的觀察力,提高觀察的堅持力。
3、幫助幼兒理解故事內容,了解水的三態(tài)變化。
活動準備:
1、提前與幼兒一起用冰箱制作冰花。
2、教學活動課件。
3、錄音機、音樂磁帶、電飯鍋、水、水盆等。
活動過程:
一、 觀察、交流,激發(fā)探索欲望
1、教師與幼兒手持冰花聽音樂進活動室入座。
2、欣賞“美麗的冰花”,回憶制作過程。
教師提問:
。1)“小朋友,你們手里拿的是什么?”(冰花)
。2)“冰花是怎么制作出來的?”個別幼兒回答,教師小結冰花的制作過程。
3、“冰中取寶”。
教師出示自己的冰花,提問:
(1)“老師這兒也有一個冰花,小朋友們看漂亮嗎?”(漂亮)
。2)“我的冰花里面還藏著小玩具呢?你的冰花里面藏著東西了嗎?”(有)
。3)“怎樣才能將冰中的`小玩具取出來?幼兒想出各種辦法,教師小結。然后請幼兒將冰花連同容器置于陽光下或溫暖的地方。
二、探索體驗,感知水的三態(tài)變化
1、試探,讓幼兒大膽表達自己所觀察到的現象。
(1)“剛才,有個小朋友說,把冰花放到熱水里,能夠把里面的小玩具取出來,那咱們來試一試好嗎?”教師將自己的冰花放到熱水里,請幼兒觀察冰變水的過程。
。2)“給冰加熱變成了水,要是給水加熱,水又會變成什么呢?”幼兒思考后,教師將水倒入鍋中加熱,幼兒觀察水變成水蒸氣的過程。然后,請幼兒的小手觸摸水蒸氣,直觀感知水蒸氣是熱的。
(3)出示鍋蓋,請幼兒觸摸,直觀感知鍋蓋是涼的!罢埿∨笥严胍幌,水蒸氣遇到涼的鍋蓋,它又會發(fā)生什么變化呢?”幼兒思考后,教師將鍋蓋置于水蒸氣的上方,請幼兒觀察水蒸氣變水的過程。
2、教師與幼兒將手上沾水一起舞蹈。
“小水滴真會變,咱們和小水滴一起跳個舞好嗎?”
跳完舞后,請幼兒觀察與思考:我們手上的小水滴到哪里去了?引導幼兒直觀感知水的蒸發(fā)。
3、欣賞課件《小水滴旅行記》。提問:
(1)小水滴被太陽公公曬著,變成了什么?
。2)水蒸氣在天空中遇到冷風變成了什么?
。3)云彩越聚越多,又變成了什么?
。4)小水滴在很冷的地方會變成什么?
三、創(chuàng)造表現,感受成功的樂趣
幼兒聽音樂做游戲《小水滴變變變》,用動作鞏固水的三態(tài)變化。
活動延伸:
1、幼兒觀察陽光下的冰花。
2、請幼兒尋找日常生活中的三態(tài)變化。
科學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感知水沒有特定形狀的特性。
2、觀察瓶中水位高低不同,依照一個標準排序。
3、能大膽進行實踐活動,并用完整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意見。
4、能用較清楚的語言講述自己的觀察和發(fā)現。
【活動準備】
認知準備:
知道一些常見動物的生活習性。
材料準備:
水、各種透明容器,幼兒各自帶一個透明容器。
【活動重點】
在實驗中感知水的特性。
【活動難點】
激發(fā)幼兒利用感官發(fā)現水的別的特性。
【活動過程】
一、玩水的經驗。
1、介紹自己玩水的生活經驗。
2、說說你覺得水是什么樣子的?
二、玩水。
1、將水倒入各種形狀容器中,說說水的的形狀。
2、討論:為什么水的形狀會改變?;它到底是什么形狀?
3、再現試驗證實“水沒有形狀”。
4、幼兒自己操作實驗,運用自己帶的容器裝水互相觀察水的形狀。
小結:水是沒有形狀的,當容器變化了,水的形狀也就變化了。
三、幫水比多少。
1、有什么方法才能知道哪個容器里的'水多或水少?
討論:可以用什么方法比較?
2、老師實驗?同種大小容器?不同種容器裝水。
小結:原來比較多少時,要將水裝入同種大小的容器中,然后再看水面的高低,就可以比出水的多少了。
3、水除了沒有形狀外,它還有什么特點?
小結:水沒有顏色、透明、沒有味道。
教學反思:
一次科學活動的開始,應該來自幼兒已有的經驗,一次科學活動的結束,并不是真正的結束,應使幼兒有進一步的探索可能,成為獲取經驗的開始。幼兒是學習的主人,所以我們老師要盡其所有、創(chuàng)設各種學習環(huán)境,讓幼兒能夠用眼看、用耳聽、用嘴說、用腦思考,全身心地積極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給幼兒自由展現的空間。讓幼兒在游戲中、快樂中獲得知識,學得經驗。
科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通過親歷活動,能夠用多種方法、多種感官,從多種角度對土壤進行觀察,從而認識土壤的一些特性。
2、通過學生的參與活動讓學生形成會進行一般科學探究的技能。
3、增強學生記錄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4、通過本次活動,適時對學生進行珍愛生命與環(huán)保教育。
教學重點:能夠用多種方法、多種感官、從多種角度對土壤進行觀察。
教學難點:收集到證據以后得出結論。
教學準備:學生課前挖土壤;
分組材料:一袋土壤、一根玻璃棒、一只昆蟲盒、一只方形盤、一張報紙、一張記錄表、一個放大鏡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
1、講述:課前,我們分小組到幾個地方去挖了土壤(板書:土壤),下面就請小朋友來說一說你挖到的土壤是什么樣子的。
2、學生匯報。
3、講述:看來,大家對土壤了解得還真不少!老師這兒也有一位小朋友,她去研究了土壤以后,還寫了一首小詩呢!小朋友,你們想聽嗎?好,那就送給大家吧!
4、學生欣賞小詩:
土壤是位偉大的母親,
她是孩子有的很小,很小,
有的卻很大,很大;
從小花小草到千年古樹……
從黑色螞蟻到白象、紅馬……
……
世界上億萬個生命,
在他溫暖的懷抱里長大!
5、師解“土”字!巴痢弊诌@里有兩橫,這表示土壤是一層一層的,植物把根這樣深深地扎進肥沃的表層土里,吸收里面的養(yǎng)分。
二、猜想假設
1、學生猜想我們挖來的土壤里有什么。
2、觀察:我們可以親自動手來觀察觀察土壤,觀察是我們常用的一種觀察事物的好方法呀!
三、制定方案
提問:小朋友,你們準備用哪些方法來觀察呢?小組商量一下。制定出一個合理的方案來證明你的猜想。
四、實施方案
A、觀察的時候要仔細,如發(fā)現有活的東西,請小心地放入昆蟲盒內,因為它們都是有生命的,其它東西可以放在方形盤里。
B、大家一定要分工合作,并作好記錄!每一小組要把你們從土壤發(fā)現的屬于同一類的物體名字寫在同一個方框里。
⑤、學生觀察土壤。
五、展示交流
、、請一組派一個代表來交流。(在學生開始交流前,提醒學生要認真聽別人的發(fā)言,要學會尊重別人。對于第一個上來交流的同學要及時表揚。)把學生帶上來的.記錄表進行實物投影。
學生匯報結束后問:你們?yōu)槭裁匆堰@些物體放在同一個方框里呢?(板書:植物)
這些物體為什么又要放在同一個方框里呢?(板書:動物)
這些物體又是屬于哪一類的?(板書:動、植物遺留物)
還有這些呢?(板書:雜物)
、、還有哪一組也要來向大家介紹你們的發(fā)現呢?你們?yōu)槭裁匆堰@些物體分成這樣四塊呢?
、、請沒有匯報的小組再進行集體交流。
對上來交流的學生要及時地進行表揚,這是對學生探究成果的肯定。因為新的標準指出,對學生的評價時機應全程化,教師要隨時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與反應,適時對學生作出鼓勵性,指導性的評價是必要的。
、堋⒅v述:大家觀察得非常投入,從土壤里發(fā)現了這么多的東西,有植物、有動物、有動、植物的遺留物、還有雜物,在這些東西中,哪些是土壤里本來就有的呢?是呀,土壤本來就是小動物們和植物們的家嘛。
、荨⒅v述:在土壤里,有本來就居住在里面的小動物和植物,還有一些外來的東西,是哪些東西呢?它們是怎么來的?所以,我們也把雜物叫做垃圾。我們拋給土壤媽媽的雜物可以多一些,也可以少一些呀,如果我們給土壤媽媽的雜物太多了,會怎樣呢?
、蕖⒅v述:是呀,如果我們亂拋棄廢物的話,土壤媽媽還會生病的呢?為了使土壤媽媽的身體能夠健康,我們應該為她做些什么呢?
、、總結:大家說得多好啊,土壤媽媽有了我們這些環(huán)保小衛(wèi)士,一定會很高興的,而且會越來越美麗的,這樣,我們就能和小動物們、植物們一起在土壤媽媽溫暖的懷抱里健康快樂地生活了。
六、拓展創(chuàng)新
1、今天,我們一起研究了《土壤里有什么》,通過研究,我們發(fā)現了土壤里有植物、有動物、有動、植物的遺留物、還有雜物,里面有許多秘密呢!這堂課,我們研究得開心嗎?老師看到大家研究得……津津有味更加開心。今天,我們研究了土壤以后,如果你也有什么感想,也可以寫成小詩或寫一段美文,同學之間在課后可以互相交流體會。關于土壤,你們是否還想知道一些其它問題呢?
2、總結:現在大家的頭腦里又產生了許多小問號,說明大家都是愛動腦筋的孩子,而且對我們周圍的土壤世界非常關心。其實,我們在生活中就應該帶著問題去研究事物,這樣才會有更多的發(fā)現,課外,你們可以去自由研究下其中的一兩個小問題,行嗎?
板書:植物、動物土壤、動、植物遺留物、雜物
教學反思:
通過學習學生知道了土壤不是單純的物質,它是由空氣、水、沙、黏土、無機鹽、腐殖質等成分構成。在探究過程中他們想知道,愛提問;尊重證據;愿意合作交流。
科學教案 篇6
珠珠跳水
【活動設計】
通過直接的感官的接觸,更能使他們記憶深刻并且情趣濃厚。同時在孩子們的體驗活動中,孩子們各自帶著興趣和需要直接和木珠接觸。通過看看,摸摸等感官的使用在不知不覺中掌握了粗淺的探究方法和學習技能。孩子們由探索得到了知識,自然積累了經驗,之后經驗又使活動升華,這其實也是我們老師的最終目標:讓寶寶主動去學習,去觀察、去認知、去生活、去創(chuàng)造!
【活動目標】
1、樂于將珠珠拋進水中,初步感知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并產生好奇。
2、喜歡拋珠子活動,在活動中感知快樂。
3、愿意向同伴、老師表述:“木珠浮在水上”、“玻璃珠沉下去了!
【活動準備】
1、各種顏色的木珠、玻璃珠若干,將木珠、玻璃珠放在幾個筐子中
2、塑料大盆2個,里面裝一半水。
3、在活動前組織幼兒看“跳水”的體育比賽,讓幼兒了解“跳水”這一運動。
【活動過程】
一、以“跳水表演”引出。
1、孩子們你們看過跳水表演嗎?今天,有2位朋友也要來表演跳水,你們看,是誰?(分別出示木珠、玻璃珠,引導幼兒與珠珠打招呼)
2、木珠是什么樣的?(顏色、形狀)玻璃珠呢?
二、跳水表演(教師演示,幼兒表述)。
1、跳水表演現在開始,首先出場的`是木珠。(教師演示木珠跳水)聽“咕咚”,木珠寶寶跳到水里去了。(學說“咕咚”)
2、木珠跳到水里后是怎么樣的?
3、玻璃珠也來跳水,它跳到水里后會是怎么樣的呢?(幼兒猜測后教師演示)
4、玻璃珠跳到水里后是怎么樣的?它和木珠一樣嗎?(幼兒學說:“木珠浮在水上”,“玻璃珠沉下去了”)
三、幼兒操作。
1、仔細聽,誰在說話啊……原來還有很多珠珠也想來跳水,我們一起幫助它們吧!
2、每個幼兒1盒珠珠,把它們拋入水中,觀察珠珠在水里的沉浮現象,并用語言進行表述。
3、收拾整理玩具,活動結束。
科學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知道不同水果的籽是不一樣的。
2、增強對物體細節(jié)部分觀察的敏銳性。活動準備:教學掛圖《西瓜子的故事》,西瓜、橘子、哈密瓜、葡萄、石榴等水果的圖片及籽兒、與掛圖相應的實物水果。
活動重點:
知道不同水果的籽是不一樣的;顒与y點:增強對物體細節(jié)部分觀察的敏銳性。
活動過程:
1、引導幼兒回憶經驗:引導幼兒說說已經知道的一些水果籽兒:秋天到了,水果大豐收,我們能吃好多的水果,你們最喜歡吃什么水果呢?哪些水果有籽寶寶呢?
2、引導幼兒認識籽兒:出示水果實物西瓜、橘子、哈密瓜、葡萄:這些水果都有籽嗎?教師當場切開哈密瓜,引導幼兒在品嘗的.過程中觀察、比較籽兒的不同:你能區(qū)分哈密瓜籽和葡萄籽嗎?它們有什么不一樣?小結:哈密瓜的籽寶寶是白白的、扁扁的,葡萄的籽寶寶是深色的、小小的。
3、引導幼兒分組開展配對游戲:為幼兒提供一些水果圖片和水果籽兒。在幼兒操作過程中,重點引導幼兒討論:這是誰的籽寶寶?
4、引導幼兒欣賞故事《西瓜子的故事》:引導幼兒了解籽兒的用處,知道籽兒是水果的種子,F在知道籽寶寶有什么用處了吧?提出繼續(xù)探索的要求:回家后,我們再去找找,除了今天認識的這些水果以外,還有哪些水果有籽兒呢?
5、引導幼兒閱讀幼兒用書《果實與種子》,進一步了解果實與籽的秘密。
科學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1.知道氣球與充氣玩具變鼓是因為充入了空氣。
2.探索充氣的多種方法。
3.體會與同伴合作才能扎住“氣球嘴”的必要性。
活動準備
1.沒充氣的氣球人手一份。
2.腳踩式打氣筒,各種充氣玩具若干。
活動過程
一、氣球吃什么
1.出示充好氣的氣球和未充氣的氣球。
這個氣球圓鼓鼓,胖乎乎,這個氣球呢,癟著肚子,好像沒吃過飯。
2.教師手拿未充氣的氣球,引出《氣球愛吃什么》。
提問:氣球喜歡吃餅干、饅頭、糖果嗎?
討論:氣球吃什么,才能鼓起來,變的'胖胖的呢?
二、我?guī)蜌馇虺钥諝?/strong>
1.教師:空氣有個怪脾氣,很喜歡從氣球的肚子里溜出來。
怎么樣讓氣球吃的飽飽的,又不讓空氣溜掉?
2.教師示范吹氣球,用嘴給氣球充氣,以及如何扎住“氣球嘴”,不讓空氣溜走。
3.幼兒每人一只氣球,用嘴給氣球充氣,讓氣球很快“胖”起來。
4.告訴幼兒為了不讓空氣溜走,他們可以主動尋找合作伙伴,扎住“氣球嘴”。
三、充氣玩具吃空氣
1.出示充氣玩具。
氣球還有很多朋友,也和氣球一樣喜歡吃空氣。我們也來幫幫他們,讓他們也吃得圓鼓鼓、胖乎乎的。
2.幼兒自由結伴給充氣玩具吹氣,摸一摸充滿空氣后胖乎乎的“身體狀態(tài)”。
3.幼兒玩一玩這些充氣玩具。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04-06
【經典】科學教案08-31
[經典]科學教案09-02
【精選】科學教案07-29
科學教案(精選)08-14
科學教案07-20
(經典)科學教案08-01
科學教案(經典)09-26
科學教案范文04-06
必備科學教案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