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在线免费视频,亚洲精品免费一级视频,日韩亚洲欧美大陆,又黄又爽免费国产视频

<style id="t465f"></style>
<legend id="t465f"><u id="t465f"><thead id="t465f"></thead></u></legend>

<acronym id="t465f"></acronym>

<sub id="t465f"><ol id="t465f"><nobr id="t465f"></nobr></ol></sub>
<sub id="t465f"></sub>

科學教案

時間:2023-08-22 09:21:59 教案 投訴 投稿

(精選)科學教案8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靵韰⒖冀贪甘窃趺磳懙陌桑∫韵率切【幨占淼目茖W教案8篇,歡迎大家分享。

(精選)科學教案8篇

科學教案 篇1

  一、活動目標:

  1、激發(fā)幼兒探究黃豆與豆制品關系的欲望和興趣。

  2、引導幼兒初步認識黃豆及其制品,并了解其營養(yǎng)價值。

  3、培養(yǎng)幼兒運用多種感官辨別黃豆并區(qū)分豆制品的能力。

  二、活動重點和難點:

  1、重點:幫助幼兒了解黃豆及其制品具有豐富的營養(yǎng)價值。

  2、難點:引導幼兒運用多種感官、方式辨別黃豆,區(qū)分豆制品。

  三、活動準備:

  黃豆、紅豆、綠豆等各種豆子,各種豆制品若干,蔬菜、水果若干,圖片“黃豆爺爺”。

  四、活動過程:

 。ㄒ唬 開始部分:

  1、請幼兒品嘗豆制品,引出認識黃豆的課題。

  2、教師與幼兒邊品嘗邊互相交流。

  3、教師提問:這些食物都是用什么做的'?

  (二)基本部分:(重點、難點部分)

  幼兒通過觀察、比較及討論辨別出黃豆,掌握其外形特征,了解其營養(yǎng)價值,并能運用所學知識區(qū)分豆制品。

  1、幼兒運用已有經驗,嘗試性地尋找出黃豆。(教師提供黃豆、綠豆……請幼兒看、摸,并運用經驗找出黃豆。)

  2、認識黃豆外形特征。

 。ǎ保┯變合嗷ソ涣,掌握黃豆外形。

 。ǎ玻┙處熞龑в變嚎偨Y出黃豆外形特征。

  教師提問:

  a.黃豆是什么顏色的?

  b.黃豆是什么形狀的?

  c.黃豆上有什么?

  d.黃豆摸上去有什么感覺?

  3. 認識豆制品,了解它們的營養(yǎng)價值。

 。1)幼兒利用已有經驗,理解黃豆與豆制品的關系。(教師講解什么是豆制品。)

 。2)引導幼兒通過生活經驗,說出豆制品。

  (3)教師提問:你還吃過哪些豆制品?

 。4)幫助幼兒了解豆制品具有的豐富營養(yǎng)價值。

 。、引導幼兒在已有知識基礎上,區(qū)分出豆制品。

 。1)出示各種豆制品及非豆制品食物。

  (2)通過游戲“豆寶寶找爺爺”讓幼兒在眾多食物中找出豆制品。

  (三)結束部分:

  1、觀察豆芽,激發(fā)幼兒探索豆芽生長過程的興趣。

  2、引導幼兒觀察豆芽。

  3、引起幼兒探究黃豆變豆芽的欲望。

  (四)延伸活動:《發(fā)豆芽》

科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不同植物的種子,它們的形狀、大小、顏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種子有自己特殊的結構,在適宜的條件下可以萌發(fā)生長成一株植物。

  過程與方法:用感官和放大鏡觀察種子的外部形態(tài)特征;根據植物生長的已有知識,預測植物種子的內部結構。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引發(fā)關注植物生長變化的興趣。

  【教學重點】:引領學生產生問題并積極思考,能用適宜的方式將自己的認識清楚地表達出來,并能想辦法證明自己的猜測是否正確。

  【教學難點】:觀察各種植物的種子。

  【教學準備】:(教師準備)貓給小貓哺乳的`圖片、雞媽媽帶小雞吃食的圖片、向日葵小苗的圖片、各種植物的種子(向日葵、花生、四季豆、南瓜、小麥、玉米、綠豆等)、白紙、放大鏡。(學生準備)各種植物的種子、白紙、放大鏡。

  【教學過程】

  一、 聽聽說說

  1、師:小貓是誰生下來的?小雞是怎么來的呢?向日葵小苗又是從哪里來的呢?

  2、生:思考后,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

  3、師:(出示圖片)驗證學生說出的答案。

  4、師:植物的一生都要經歷出生、成長、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過程,它的一生發(fā)生了哪些變化呢?

  二、想想畫畫

  1、師:用圖畫和文字將植物一生的生長變化過程畫下來和寫下來。

  2、生:在P2頁“我知道的植物生長過程”的畫板里畫圖。

  3、師:展示學生畫的作品。

  4、師:指名學生說說自己畫的作品的意義。

  5、師: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莖、葉繁殖后代,但是,我們熟悉的綠色開花植物幾乎都是從種子開始它們新的生命的。

  三、觀察種子

  1、師:每個人把自己帶來的白紙放到桌面上,將帶來的植物的種子放到白紙上,觀察植物的種子,邊觀察邊記錄?梢越柚糯箸R觀察。

  2、師:觀察植物的種子,你準備觀察種子的什么?

  3、生:說說自己的想法?

  4、師:你們說對了,我們觀察植物的種子,要觀察種子的形狀、大小、顏色等。

  5、生:觀察植物的種子。

  6、師:通過觀察植物的種子,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7、生:匯報自己的發(fā)現(xiàn)。(師:關注學生的匯報)

  8、師:不同植物的種子,從外觀來看,它們的形狀不一樣、大小不一樣、顏色不一樣、種皮不一樣等。種子的里面有什么呢?

  9、師:要知道種子的里面有什么,該怎么辦?

  10、生:先預測種子的里面有什么,再掰開種子看一看。

  11、生:繼續(xù)觀察植物的種子。觀察后匯報。

  12、師:(小結)不同植物的種子,它們的形狀、大小、顏色、種皮等各不相同,但種子的里面是相同的,都有胚根和胚芽。

  四、做好準備

  1、師:本學期,讓我們種植鳳仙花,觀察它的生長變化過程。

  2、師:①準備鳳仙花的種子。②查閱鳳仙花的有關資料,了解鳳仙花的栽培方法。 ③準備播種所需要的材料和工具。

  【作業(yè)布置】

  家庭作業(yè):準備鳳仙花和四季豆的種子。

  【板書設計】

  1.植物新生命的開始

  外部:形狀、大小、顏色

  植物的種子

  內部:胚根、胚芽

  【教學反思】

科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擺的擺動快慢與擺長有關,同一個擺,擺長越長擺動越慢,擺長越短擺動越快。

  過程與方法:在真實情境中研究擺長如何影響擺的快慢;在不斷嘗試中,調制出每分鐘擺動30次的鐘擺。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認識到細心觀察和準確測量的重要性;體會制作鐘擺的樂趣。

  【教學重點】在真實情境中研究擺長如何影響擺的快慢。

  【教學難點】調制出每分鐘擺動30次的鐘擺。

  【教學準備】學生自帶計時表(小組)、鐵架臺、棉線、一根寬1厘米長30厘米的木條、稍大金屬片。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復習上節(jié)課內容,擺的快慢與什么因素有關?

  2、閱讀課本P62上圖和文字,并作出預測。師出示上節(jié)課的實驗單擺再次演示。

  3、小結:擺長不等同與繩長。

  二、擺長怎樣影響擺動次數(shù):

  1、師出示金屬圓片,問:假如把它固定到木條上,這個擺的擺動快慢會變化嗎?為什么?

  2、學生小組實驗,把金屬片固定在底部,三次實驗記錄15秒內擺動的次數(shù)。記錄表見課本P62。

  3、反饋數(shù)據。

  4、思考:我們觀察到了什么變化?怎樣解釋這種變化呢?

  5、師問:金屬圓片在木條上固定的位置不同,對擺的快慢有影響嗎?

  6、小組三次實驗并記錄金屬片掛在上、中、下處時,15秒內擺動的'次數(shù)。

  7、反饋數(shù)據。

  8、解釋變化原因并小結。

  三、做個鐘擺:

  1、提出要求:利用剛才的材料,我們能做一個每分鐘正好擺動30次的鐘擺嗎?

  2、板書課題:做一個鐘擺。

  3、小組嘗試調整制作。

  4、請成功的小組展示鐘擺。板書設計:

  做一個鐘擺擺的擺動快慢與擺長有關,長則慢,短則快。

  每分鐘擺動30次教學后記:

科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根據自己收集的資料和同伴交流恐龍滅絕的原因。

  2.產生探索恐龍滅絕原因的興趣。

  3.在活動中,引導幼兒仔細觀察發(fā)現(xiàn)現(xiàn)象,并能以實證研究科學現(xiàn)象。

  4.激發(fā)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5.培養(yǎng)探索自然的興趣。、

  教學準備:

  幼兒經驗準備:閱讀過有關恐龍的書籍。

  材料準備:掛圖24號,幼兒查詢過關于恐龍滅絕的相關資料

  教學過程:

  一、討論恐龍的滅絕原因。

  1.引導幼兒大膽表達自己查詢資料時得到的相關信息,如果其他幼兒有不 同意見,教師應允許并鼓勵幼兒說出反對的理由。

  2.提問:恐龍生活在什么年代?現(xiàn)在能看到恐龍嗎 ?恐龍為什么會滅絕?

  二、教師不必強求幼兒幼兒按照科學家推測的說法來交流。

  三、整理恐龍滅絕的主要原因究竟是什么?

  1.關于恐龍的滅絕原因目前有許多種說法,但沒有定論。

  2.讓幼兒投票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并說說自己投票贊成的理由,教師根據 幼兒的回答或作進也不地追問,或表示認同。

  四、出示掛圖,介紹恐龍滅絕的可能原因。

  1.幼兒看圖,聽教師介紹。

  如小行星碰撞地球、氣候變冷、病態(tài)恐龍蛋、恐龍食物沒了、吃了有毒的植物等。

 。ㄔ谶@個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必須傳遞給幼兒的.一個信息是:這些恐龍滅絕的原因都 只是推測,一種可能,隨著科學的發(fā)展,也許會出現(xiàn)新的結論。)

  教學反思:

  恐龍是孩子們心中最神奇的一種動物。從平時小朋友對恐龍的興趣和認識的觀察,我猜想孩子們對這個活動一定有興趣,但如何抓住幼兒對恐龍的興趣,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做到教學過程最優(yōu)化,是我必須考慮的。所以我在課前精心準備,希望能通過這一活動的學習達到不僅能讓孩子們了解一些恐龍的種類、形態(tài)及生活習性等知識,還要讓他們將這種探究延續(xù)到課外,培養(yǎng)幼兒對恐龍知識的持久興趣,激發(fā)幼兒主動探索大自然的奧秘。

科學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本課選自小學科學教材教科版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七課。這是一節(jié)通過測量的方式,發(fā)現(xiàn)科學規(guī)律的探究課。教材從三個層面展開,第一層面,要求學生對他們發(fā)現(xiàn)的問題,想出證實的辦法;第二層面,運用測量的方法,對學生的推測進行驗證;第三層面,對所得到的數(shù)據進行分析。實驗中教師組織學生思考怎樣才能使測量的數(shù)據更精確。在研究擺的擺動快慢和擺錘重量、擺繩長短、擺動幅度是否有關的探究活動中,教師起到“扶、引、放”的作用。教師扮演的角色是一個參與者、合作者。通過三個實驗,不斷強化學生對實驗變量的控制,對實驗數(shù)據及結果作出科學的分析,得出科學的結論。

  學情分析

  本課的特點是經歷一個驗證猜測的科學探究過程。對于五年級的學生來說已經不陌生了。學生們在玩擺的過程中猜測出了影響擺的快慢的有關因素,在猜測過程中學生們的原有認知發(fā)生了矛盾,有的認為有關系,有的認為沒關系。從這里開始就激發(fā)了學生們的探究興趣。認真思考設計方案,進行實驗,實驗后的數(shù)據分析都是學生們極其感興趣的。在整個探究的過程中,控制變量和分析誤差成為本課的亮點。也是五年級學生學習的主要導向。

  教學目標

  一、過程與方法

  通過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進行假設——制定計劃——實驗

  驗證——收集數(shù)據——表達與交流——總結歸納”等探究活動,經歷改變擺錘重量、擺動幅度、擺的長短對擺動次數(shù)是否產生影響的過程。

  二、科學知識

  1、通過自己的實驗,初步了解影響擺擺動快慢的因素是擺長。

  2、運用對比實驗,在實驗中控制不變條件,保證研究問題的準確性。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初步意識到:得到精確測量結果是需要反復測量的,從而培養(yǎng)學生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

  2、使學生能夠對自己實驗的結果進行科學分析,并且根據自己的分析得出正確結論。

  教學重點和難點

  擺擺動的快慢與擺線長短有關,擺線越長,擺得越慢;擺線越短,擺得越快。

  教學過程

  一、教學導入

  1、談話:今天老師給同學們帶來了一份禮物,大家認識嗎?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要和它交朋友。

  2、提問:同學們在生活中見過哪些物體也像它一樣運動的?

  3、(課件依學生舉例出示生活中常見的擺)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研究這種裝置。

  [設計意圖]根據新課程“用教材教”的理念,本課對《用擺計時的鐘》、《測量擺的快慢》兩課時進行整合,為了在一課時中讓學生經歷完整的探究過程,我們側重與學生個人及生活經驗相聯(lián)系,不完全依靠教材安排活動,舍去發(fā)《用擺計時的鐘》中有關“觀察鐘擺”這部分內容,將該課中“問題與思考”并入《測量擺的快慢》一譚進行教學。

  二、認識擺,了解擺的結構

  1、演示講解:像這樣一條細線上掛著一個小重物,就做成一個簡單的擺。(板書課題)

  2、不要看它很簡單,其實它隱藏著很深的科學道理呢!讓我們來聽聽這位新朋友怎么介紹自己的。

  3、認識:擺線、擺錘、擺角(出示課件)。

  三、研究擺,提出探究問題

  1、談話:你們想不想做一個擺玩玩,下面分小組組裝一個擺。

  2、提問:你們能讓擺擺動起來嗎?(學生練習操作,體驗擺動時不加外力)

  3、交流討論:怎樣記錄算一次?(學生討論,明確擺擺動次數(shù)的計數(shù)方法)。

  4、談話:你們想不想測自己的擺,10秒鐘擺了多少次?

  5、根據小組匯報的情況,填寫各組測得的數(shù)據。提問:這組數(shù)據是剛才各組的擺10秒擺的次數(shù),面對這組數(shù)據你們能提出什么問題?(學生發(fā)現(xiàn)10秒內,不同的擺擺動的次數(shù)不同,從而提出為什么擺的快慢會不同的探究性問題。)

  [設計意圖]從正確的操作實驗方法入手,收集10秒鐘各組擺擺了幾次,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有價值的問題,有利于創(chuàng)設一個充滿張力的情景,激發(fā)學生探究的極大興趣。

  四、做出假設,制定實驗計劃

  1、談話:為什么各小組在相同的時間內所測得擺的擺動次數(shù)不同?你們認為擺擺動的快慢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呢?(學生推測:擺錘重量、擺繩長短、擺角大小,師即時將這三個因素板書)。

  2、講述:剛才同學們對這個問題進行猜測,這三個因素都有可能影響到擺的快慢,怎樣才能知道你們的猜測是否正確呢?(生:實驗)

  3、提問:如果我們要研究擺錘這個因素,可以怎樣設計這個實驗?

  4、小組選擇最感興趣的研究對象,設計實驗計劃。

  5、小組設計實驗計劃,匯報交流。

  6、每種實驗至少要做幾次?

  7、提問:為了節(jié)省時間和提高實驗的準確性,可以怎樣改進實驗?

  [設計意圖]科學課提倡“想好了再做”。有了可行的探究的計劃,學生的.探究活動才有確定的指向性,需要學生自己思考的不能“代辦”,需要明確指出的,一定要說清楚。

  五、實驗驗證,交流探究成果

  1、談話:同學們設計的實驗方案很好,實驗中,我們還要注意什么呢?(出示課件:實驗中要注意的事項)

  2、分組實驗,驗證假設。(教師巡視指導)

  3、組織學生拿實驗記錄表到實物展示臺前進行匯報,交流擺擺動的快慢與什么因素有關系。(擺的快慢與擺錘的重量、擺角的大小無關,與擺線的長短有關。)

  4、談話:擺的快慢是不是真的與擺長有關呢?我們全班進行一次集體研究,請各組來取擺。(發(fā)給各組長短不同的擺)由老師來計時。(學生計數(shù))

  5、各組匯報10秒鐘內擺擺動的次數(shù)。并依次把擺掛在黑板上,請大家說說發(fā)現(xiàn)了什么規(guī)律。(擺越長擺的越慢,擺的快慢與擺長有關。)

  6、引入伽利略的故事。

  [設計意圖]測量擺的快慢實驗是訓練學生觀察、比較、記錄等科學方法的載體,是培養(yǎng)學生觀察、比較、思維能力的一個極好的落腳點。在對比實驗中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借助工具去測量,利用自己的感官去區(qū)分判斷,意識到收集真實有效數(shù)據對得出正確結論的重要性,培養(yǎng)了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同時讓學生體會到合作交流對學生學習的重要性。

  六、全課總結

  1、談話:請同學們回憶我們這節(jié)課運用了什么學習方法(研究)。

  2、體會與收獲。

科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能通過觀察給根分類;

  ●能利用已有的知識設計一個證明植物的根能吸收水分的實驗;

  ●會通過實驗觀察莖的運輸功能。

  知識與技能

  ●知道植物的根根據形狀可以分成兩大類:直根和須根;

  ●知道根的作用是固定植物和吸收水分、營養(yǎng);

  ●認識形態(tài)各異的莖,知道莖的作用是運輸養(yǎng)料和水分。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 培養(yǎng)學生愛護植物,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教學流程: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談話導入,直奔主題。

  教師敘述:這節(jié)課老師將和同學們繼續(xù)走進植物的一生這一單元。今天,我們要研究的是植物的根和莖。

  二、動手實踐,探究根源。

 。ㄒ唬┩ㄟ^觀察、比較、描述、繪畫及分類活動認識直根和須根,并了解根的作用。

  1、學生觀察實物,發(fā)現(xiàn)特點。

 、俳處煶鍪静げ伺c蔥的實物讓學生初步認識植物的根。

 、谧寣W生觀察事先提供的菠菜和蔥的根,發(fā)現(xiàn)他們的不同點。

  2、學生暢談觀察結果。

  學生觀察完兩種植物,將自己發(fā)現(xiàn)的根的不同形態(tài)描述出來。

  3、教師適時小結。

  教師適時點撥、畫圖,并得出結論,建立概念:像菠菜這樣的根,有一條粗粗的主根,四周有一些側根的`稱為直根;而像蔥這種植物有許多粗細相似的根,就稱為須根。根按形態(tài)有直根和須根之分。

  4、按根的不同形態(tài)給植物分類。

 、賹W生小組合作,給植物按根的不同形態(tài)分類。

  (事先提供的植物:香菜、薺菜、菠菜、青菜、芫荽、蔥、蒜苗、青草等。)

 、趨R報交流。

  小組派一名代表帶著實物到前面給大家說說他們的分類情況。

 。▽W生會說出:我們將香菜、薺菜、菠菜、青菜和芫荽分為一類,他們都是直根;而蔥、蒜苗和青草分為一類,他們都是須根。)

  5、引導學生認識根的作用。

 。▽W生說出:根能吸收水分;根能把泥土固定在植物的根上;根能將養(yǎng)料傳給植物的葉子;根可以讓植物長大。)

  ⑤教師小結:

  根是植物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將植物牢牢地固定在土壤中,同時根又從土壤中吸收植物生長所必需的水分和養(yǎng)料。(板書:固定植物 吸收水分和養(yǎng)料)

 。ǘ┩ㄟ^觀察、比較、實驗認識莖的不同形態(tài),了解莖的作用。

  1、認識莖的不同形態(tài)。

 、佟咎峁┣o的不同形態(tài)的畫面(竹子、牽;、絲瓜、西瓜)】

  過渡: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組美麗的畫面,了解莖的不同形態(tài)。

  ②學生結合畫面自由說說它們分別是什么植物的莖。

 、蹖W生仔細觀察植物莖的不同形態(tài),小組內討論并試著給它們分別取名字。

 、芙涣鲄R報。

  教師用簡筆畫表示出各種不同形態(tài)的莖,并引導學生了解這四種地上莖的名字。

 、萁處熜〗Y:

  這就是植物的莖按照生長狀態(tài)分成的四種類型:直立莖、纏繞莖、攀援莖和匍匐莖。

  3、通過實驗了解莖的作用。

 、倭私鈱嶒瀮热,猜測實驗結果。

  過渡:剛才老師要求每組同學將竹子的莖插入裝有紅水的燒瓶中,現(xiàn)在請同學們觀察一下,你們發(fā)現(xiàn)了什么?還可以猜測一下,竹子的莖會發(fā)生什么樣的變化?

 。▽W生說出:竹子的莖可能會變紅;竹子莖的內部可能會有紅水;竹子的莖和葉可能會被紅水染紅。)

  ②實驗操作。

  A提出操作要求(將竹子的莖縱切或斜切;小組內要分好工;操作時注意刀的安全使用;注意仔細觀察;做好實驗記錄和發(fā)言的準備。)

  B學生動手操作,完成記錄表格,教師巡視指導。

  (重點引導學生將觀察到的實驗現(xiàn)象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來。)

科學教案 篇7

  一、教學目的

  1.通過本課教學,使學生知道杠桿的作用(在什么條件下省力、費力、不省力也不費力),以及杠桿在實際中的應

  2.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能力和歸納概括的能力。

  3.使學生體會到自然事物是有規(guī)律的,人只有了解了這些規(guī)律,才能更好利用自然和改造自

  二、教學重、難點:

  讓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做實驗,從實踐中領會省力、省距離杠桿的區(qū)別,并初步歸納出杠桿中動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之間的關系。

  三、教學準備

  1.分組實驗材料:簡單機械實驗盒、鉤碼、鑷子、鉗子、剪子、起釘錘。

  2.演示材料:同分組材料(撬棍應放大一些)、重物。

  3.教學課件(杠桿上三點示意圖),實驗記錄表(課本P45放大圖)。

  三、教學過程

 。ㄒ唬┙虒W引入

  出示演示重物、撬棍。

  提問:你能利用這根棍子,比較省力地抬起這個重物嗎?(指名演示撬重物)

  (二)學習新課

  1.認識杠桿

 。1)分組實驗1(用直尺撬磚)。

  實驗時先讓學生用一小拇指抬起磚,然后組裝好撬棍用小拇指撬起磚。

  (2)講解。(出示杠桿三點示意圖)

  當這根棍子,按實行的方法去撬重物時,它就不再是一根普通棍子了。它是一種簡單的機械,這種簡單的機械叫做杠桿。(板書課題)、在杠桿上有三個著力點。杠桿上被小石頭支撐的那一點,叫做支點,杠桿兩端圍繞支點轉動。被重物壓的那一點叫做重點。手對于杠桿用力的那一點叫做力點。(邊講解邊在示意圖上出示名稱)

 。3)分組指出杠桿三點位置。

  分組組裝好撬磚的.杠桿,每人在杠桿上指出三點的位置。

  2.指導學生認識扛桿的作用

 。1)討論:

  通過以上的實驗,你知道了杠桿有什么作用(省力)

  談話質疑,使用杠桿是不是一定能省力?有什么情況下才能省力呢?

 。2)分組實驗2(用直尺橇磚

  移動支撐小木塊的位置,改變支點位置或改變力點位置,再用小姆指用力壓杠桿有什么感覺?

  實驗后討論:使用杠桿一定省力嗎?什么情況下省力?

  (3)分組實驗3(杠桿尺定量實驗)。

  講解:為了準確地弄清這個問題,我們再來做一個實驗。

 、俪鍪靖軛U尺實驗裝置。(杠桿尺左2格掛100g鉤碼,教師手壓杠桿尺的右端。)

  提問:請同學指出這個杠桿上三點的位置?(個人思考,小組討論,指名演示)

 、诜纸M實驗。

  按教師演示的方法組裝好杠桿后,學生在右側1~5格處用力,使杠桿平衡,感覺一下用力有什么不同?

  (1格處費力,2格處不費力,3~5格處省力。)

 、壅勗挘簽榱烁鼫蚀_地測定出力的大小和杠桿省力的規(guī)律,我們在力點上懸掛鉤碼使杠桿尺平衡,來測定力的大小。

  講解:距離按格記量,力的大小按鉤碼數(shù)量記量。按表中規(guī)定進行實驗。

  演示1欄填表。

  ①分組實驗(表中2~6欄)。

 、趨R報實驗結果。(填出演示記錄表)

 。4)討論。

 、6次實驗可分成哪三種類型?(個人思考,小組討論,大組匯報)

  實驗1、2:支點到重點距離=支點到力點距離

  實驗3、4:支點到重點距離>支點到力點距離

  實驗5、6:支點到重點距離<支點到力點距離

 、谌M實驗的結果:

  實驗1、2:重物(力)=拉力(不省力、不費力)

  實驗3、4:重物(力)<拉力(費力)

  實驗5、6:重物(力)>拉力(省力)

 、鄹鶕陨系姆治,誰能找出使用杠桿工作的規(guī)律?

  討論后填寫思考題。

  3.指導學生認識杠桿的應用

 。1)分組觀察剪子。

  思考:剪子是由幾個杠桿組成?找出三點的位置。分析剪子工作時力的關系。

  (2)分組觀察鑷子。

  思考:鑷子是由幾個杠桿組成?找出三點的位置。分析鑷子工作時力的關系。

 。3)你知道還有哪些工具利用杠桿原理設計的?

  (三)布置作業(yè)

  觀察哪些裝置應用了杠桿原理:分析它的三點,研究它是省力杠桿,還是費力杠桿?

  思考:為什么有的工具設計成費力的。

科學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1、初步了解常見動物各種保護自己的辦法。

  2、喜歡參加科學探究活動。

  活動準備:

  幼兒已經認識一些動物。

  活動重點:

  了解常見動物各種保護自己的辦法。

  活動難點:

  能圍繞主題進行討論并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活動過程:

  1、動物的衣裳:

  出示蝴蝶、青蛙、駱駝、北極熊,討論。

  -----“為什么它們穿不同顏色的衣裳?”(與花叢、青草、沙漠、雪地、顏色相近,能保護自己,不容易被發(fā)現(xiàn)。)

  出示烏龜、刺猬、魚、鳥的`圖片,討論。

  ----“為什么它們穿不同顏色的衣裳?”(用硬殼、刺、鱗保護自己,羽毛軟、暖、輕。)

  2、動物的防身術:

  出示貓的圖片。

  ----“貓是怎么保護自己的?”

  “還有哪些動物自我保護的方法是和貓一樣的?”

  出示牛的圖片。

  ----“牛是怎么保護自己的?”

  “哪些動物自我保護的方法是和牛一樣?”

  出示蜜蜂圖片。

  ---“蜜蜂的刺有什么用?”

  3、遷移聯(lián)想:

  鼓勵幼兒觀察與發(fā)現(xiàn)動物保護自己的方法。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04-06

科學教案07-20

(經典)科學教案08-01

科學教案(精選)08-14

【精選】科學教案07-29

必備科學教案07-26

關于科學教案07-26

關于科學教案07-24

有關科學教案02-06

冬天科學教案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