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科學活動教案錦集七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么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科學活動教案7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科學活動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通過引導幼兒自己動手做實驗,從而知道兩種顏色加到一起會變成別的顏色,初步培養(yǎng)幼兒的兼容性、發(fā)散性和跨越性。
2.通過在活動中,引導幼兒仔細觀察,鼓勵幼兒大膽嘗試記錄實驗結果,初步培養(yǎng)幼兒好奇心、冒險性。
3.通過讓幼兒讓孩子在活動中團結友愛體驗創(chuàng)造的喜悅,培養(yǎng)幼兒團結友愛、自信大膽。
4.通過引導幼兒自己動手做實驗,發(fā)展幼兒大小肌肉動作。
5.激發(fā)幼兒樂于探索科學實驗的樂趣。
活動準備:
1. 物質準備:
A.一瓶黃顏色的水。
B.每組三個透明的小缸,分別裝有紅、黃、藍色三種顏色、及棉簽等
C.記錄材料每組一份,涂色紙若干。
D.魔術師帽子。
2.情境準備:魔術天堂
3:經驗準備:認識顏色、熟悉葉子、橘子、茄子的顏色和及氣球的畫法。
活動過程:
1. 情境導入:以看魔術表演來激發(fā)幼兒學習的興趣。
師:1)“小朋友們看看,我是誰?告訴你們,我是一個魔術師。我會變魔術!你們相信嗎?”
2)“那你們先看看老師這有瓶什么顏色的水?”(黃色。)
“好了,小朋友仔細看清楚了,魔術師要開始變魔術咯!千萬不要眨眼睛喲!”
3)教師搖晃瓶子,變變變,請幼兒觀察。
“好了!我們一起來喊一二三,好不好?一,二,三 變成什么顏色拉?”(綠色)
4)教師揭開謎底,將藍色和黃色混合就會變成綠色。
“誰看出魔術師是怎樣變魔術的呀?他怎么變?最后怎樣?”
2. 幼兒動手操作,探索顏色的變化。
。保 師:“你們想成為魔術師嘛?你們想不想也去變一變呢?”老師為每組準備了紅、黃、藍三種顏色,請你們隨便選兩種顏色混在一起調均,看看,藍和紅兩種顏色合在一起會變成什么顏色呢?黃和藍兩種顏色又會變成什么顏色呢?然后把你的操作記錄下來。
2) 教師講解操作時注意事項
現在,請小朋友也來當魔術師,好不好?不過當魔術師有個小小的'要求:不能把顏料涂在衣服或者桌子上。
3) 幼兒操作,教師指導操作,并注意引導幼兒記錄操作結果。
。常 說說顏色的變化.
(1) 師:你們用紅和黃兩種顏色變出了什么顏色的?還有哪一組和他們是一樣的?同樣的方法:紅和藍手拉手變出了什么顏色?藍和黃手拉手變出什么顏色啦?
。ǎ玻 幼兒說一種,教師就出示一張調色卡。
紅+黃=橘黃
黃+藍=綠
紅+藍=紫
念兒歌:紅和黃手拉手,變出橘黃色畫橘子;
黃和藍手拉手,變出綠色畫葉子;
藍和紅手拉手,變成紫色畫茄子。
。矗 通過涂色游戲,發(fā)展幼兒對顏色的感知力。
。ǎ保 國慶節(jié)快到了,我們也用紅、黃、藍三種顏色變出你喜歡的顏色的氣球來裝扮我們的教室,好嗎?
最后把幼兒的作品粘貼在主題墻“我變的顏色”。
活動反思:
1、這次活動的安排,抓住了幼兒的興趣點,所以對幼兒有很大的吸引力。在幼兒觀察老師實驗的過程中,幼兒一直很安靜很認真地看著實驗過程。
2、給幼兒提供感性經驗,幼兒在直觀的感受中,能很清晰地講述實驗的過程。
3、鼓勵幼兒多配色,并用自己配出的顏色進行繪畫,增強幼兒的成就感。
科學活動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了解掌握利用風能行駛的小車的原理,及制作方法。
2、培養(yǎng)幼兒動手動腦的探究能力,及制作技巧.
3、滲透環(huán)保意識,增強制作興趣。
重點難點
1.了解風力可以產生能量。
2、進行制作并完成小實驗。
活動準備
1.視頻資料
2.圖文資料
3.實驗材料:玩具汽車輪、輪軸、青蛙圖片、動物粘貼圖、氣球、科學寶箱等。
4.課件
活動過程1、傾聽故事,吸引興趣
師:很多小朋友家里都有小汽車,小汽車行駛的時候會發(fā)出什么樣的聲音呢?(幼兒模仿汽車行駛中的聲音)我知道有一輛小汽車在行駛時沒有聲音,你見過沒有?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看完之后,請告訴老師為什么這輛小汽車行駛時沒有聲音呢?
2、觀看實驗視頻,引導猜測。
。1)觀看視頻
有的小朋友提出了自己的疑問:風真的能讓汽車跑起來嗎?大家一起來看一個科學小實驗吧!在看的過程中,請小朋友們仔細觀察操作步驟。
。2)鼓勵幼兒大膽猜測
引導幼兒討論:小汽車為什么會動起來呢?孩子們能夠說出是氣球漏氣讓小汽車動起來的,但是不能明確表達出是氣球在漏氣過程中產生了風,風給了小汽車能量。
3、教師演示實驗操作難點
1、介紹實驗材料
玩具汽車輪、輪軸、青蛙圖片、氣球、科學寶箱等。
2、演示實驗操作難點
。1)教師直接出示組裝好的小汽車。(由于幼兒已有組裝小汽車操作經驗,在此教師不演示組裝步驟)
。2)教師重點演示氣球安裝環(huán)節(jié)。
。3)教師強調操作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把氣球從青蛙嘴里穿過,口朝車尾方向。
吹氣后捏緊口,防止漏氣。
4、幼兒分組操作
1、動手操作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通過親手操作一方面培養(yǎng)幼兒動手能力和實驗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通過操作他們可以觀察到實驗現象,了解簡單的科學道理。
2、當幼兒做完實驗之后進行交流、討論,并進一步思考汽車行進的原理。
5、總結
風力可以產生能量,是一種沒有污染的`清潔能源,它有多種用途,可以用來發(fā)電,帆船是利用風航行的,滑翔機是利用風的力量飛上天的,小車也可以在風力的推動下往前走。
四、活動延伸
與爸爸媽媽共同找一找生活中借助風力的物品有哪些呢?
活動總結
通過本次活動:幼兒動手能力和觀察能力得到提升,在小組討論過程中,孩子的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也得到了相應提升,孩子們在實驗過程中反復調試、實驗,最終讓自己的汽車動起來,感受到成功的喜悅。
我設計過程中的主線是:提出問題----鼓勵猜測—-- 實驗演示----分析現象—--操作觀察----形成知識---完善知識。這一教學程序既體現了科學探究的過程,又展示了幼兒建構知識過程。
本次活動屬于科學課,探究風力汽車是怎樣形成的是本次活動的核心內容,也是幼兒建構知識的主要活動。視頻起到了激發(fā)興趣和直觀展示的效果,充分吸引了幼兒的注意力,調動了探索科學現象的欲望。
科學活動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初步了解蠶一生的主要成長階段及其外形特征,知道蠶的食物是桑葉。
2、了解蠶的多種用途,知道蠶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方便。
3、培養(yǎng)幼兒的觀察和探索自然的能力,激發(fā)幼兒對探索大自然的興趣。
活動準備:蠶寶寶、各種樹葉、蠶絲織物的圖片
活動過程:
一、提問導入,引出主題。
師:小朋友,我們上次知道了青蛙的小寶寶是蝌蚪,它們長的一點也不像,那還有什么小動物也是這樣的呢?
師:我們的自然角里就有這樣的小昆蟲,讓我們一起看一看它是誰呢?
師:那蠶媽媽長什么樣子呢?
師:小朋友說的真棒,那蠶寶寶是怎么樣變成飛蛾的'呢?
師:小朋友都是小小科學家啦,知道的可真多,那有誰知道蠶寶寶的繭子是用什么做成的呢?
師:那蠶寶寶變成蠶蛾了以后,怎么從蠶繭里出來呢?
二、蠶寶寶的食物—桑葉
師:你們知道蠶寶寶是吃什么的嗎?
師:那是不是每一種樹葉都吃呢?讓我們來試一試吧。
師:蠶寶寶這也不吃,那也不吃,它到底要吃什么呢?
三、蠶的作用大
師:蠶對我們的生活有用處嗎?我們養(yǎng)它們是做什么的呢?
師:小朋友的見識可真多,那蠶除了蠶絲有用,還有其他什么作用嗎?
師:蠶的作用可真大,除了蠶絲可以做成舒適的衣服、被子之外,蠶蛹還是一種營養(yǎng)很豐富的食物呢。
科學活動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讓幼兒通過實驗操作發(fā)現鹽溶解于水會增加水的浮力的現象。
2。培養(yǎng)幼兒對科學現象進行探索的興趣。
活動準備:
杯子若干,鹽,小蘇打,白醋,攪拌棒,土豆片。
活動過程:
一、自由探索。
1。這是什么?(教師出示一個土豆),我把它切成了土豆片,現在我要把土豆片放到水里去,你們猜猜會怎樣?
2。把土豆片放到水里會怎樣呢?我們來試一試。
3。我這還有三杯水,我又要把土豆放到水里去,這回會怎樣呢?(幼兒回答教師驗證)
二、引導發(fā)現。
1。為什么這個杯子里的土豆片會浮起來呢?
2。老師幫你們準備了一些東西,看看是什么?你是怎樣知道的?
3。你們每人拿一個杯子,先放土豆片,再放盒子里的.東西,記住綠顏色標簽的杯子里只能放綠顏色盒子里的東西,紅顏色標簽杯子里只能放紅顏色盒子里的東西,藍顏色標簽杯子里只能放藍顏色盒子里的東西?纯赐炼乖鯓恿?
4。不管你的土豆片有沒有浮起來,我們來聽聽你在實驗的時候都發(fā)現了什么?
5,F在請你們再拿兩個不同顏色標簽的杯子,想個辦法讓土豆片浮起來,每個杯子里只能放一樣東西,要不你們就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東西讓土豆片浮起來了。
三、幼兒操作,教師指導。
為什么他們也放了鹽,可是土豆還是沒有浮起來?他放了很多鹽,土豆片才能浮起來,你們再去試試。
科學活動教案 篇5
設計意圖:
秋天到了,有的樹葉變黃了,有的樹葉落下來了,有的樹還綠綠的,孩子們不僅會問,老師,這是為什么啊?于是生成,讓幼兒認識落葉樹和常綠樹,通過讓幼兒自由探索、發(fā)現,進一步認識落葉樹和常綠樹兩種葉子,在顏色、大小、形狀等方面的異同。通過老師做實驗讓幼兒知道為什么綠葉樹到了冬天也還綠的,而落葉樹到了秋天就會落葉的道理。
教案目的:
1、使幼兒發(fā)現周圍環(huán)境中有多種多樣的葉子,能將常綠樹和落葉樹的葉子分類。
2、培養(yǎng)幼兒的觀察、比較能力,激發(fā)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教案準備:課前組織幼兒到戶外拾落葉,讓幼兒拾自己喜歡的葉子。葉子若干。分類籃若干。
教案過程:
1、讓幼兒通過多種感官感知各種葉子。
(1)出示常綠樹葉和落葉樹葉,讓幼兒說說哪片是常綠樹的葉子,哪片是落葉樹的葉子。
。2)為常綠樹和落葉樹的樹葉分類,講述兩種類型葉子的特征并比較其不同。
(3)通過看看、摸摸、聞聞所拾的葉子,說說常綠樹和落葉樹葉的特征,比較不同葉子在顏色、大小、形狀等方面的異同。(兩遍)
2、實驗:你們知道為什么常綠樹一年四季都是綠的,而落葉樹到了秋天就會變黃、變紅、到了冬天就變得光禿禿的了。教師做實驗,幼兒觀察用保鮮膜包住的小毛巾和沒用保鮮膜包住的毛巾在電吹風的作用下,有什么不同。讓幼兒摸摸實驗前和實驗后的毛巾變化。
3、教育幼兒愛護樹木,平時不摘樹葉,不搖樹,保護環(huán)境。
4、《樹葉找媽媽》
教師介紹名稱及玩法:幼兒手拿落葉樹或常綠樹,聽音樂自由表演,音樂一停,常綠樹葉娃娃去找常綠樹媽媽,落葉樹葉娃娃找落葉樹媽媽。(兩遍)
反思:在探索過程中,幼兒能通過看看、摸摸、聞聞等多種感官感知落葉樹葉和常綠樹葉的異同,幼兒能積極地給落葉樹葉和常綠樹葉分類。在幼兒探索一遍后,老師能小結幼兒在探索過程中的不足,激發(fā)幼兒進一步探索的興趣,這點很好。老師通過實驗讓幼兒知道常綠樹到了冬天也還綠的,落葉樹葉到了秋天落葉的道理。在實驗過程中,老師要是能用兩個電吹風同時吹相同的時間,或邊吹邊看時間,讓幼兒知道吹了相同的時間,這樣更具有科學性嚴密性。
科學活動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探索玻璃杯倒扣入水而手絹不濕的方法,感知空氣存在并占據著空間。
2.能大膽地表述自己探索的過程和結果,體驗探索的樂趣。
活動準備
1.物質準備:
第一次探究材料:小手絹、可封口塑料袋、不封口塑料袋、有蓋的盒子、沒蓋的盒子、有蓋的瓶子、沒蓋的瓶子、塑料包裝 紙、皮筋、剪刀、透明膠帶、清水一盆、干抹布若干。
第二次探究材料:玻璃杯人手一只,小手絹、干抹布若干、裝滿水的水盆每組兩個。
其他材料:可樂瓶、小紙球、透明水盆、彩色乒乓球,玻璃杯。
2.幼兒經驗準備:
了解水的特性及有關空氣的知識,具備了一定的動手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活動過程
一、游戲導入,激發(fā)興趣:
“小朋友們,看,老師手里拿的是什么?”(一只用小手絹疊成的小老鼠)“小手絹可以折出小朋友喜歡的許多物品,小手絹還可以做什么呢?”“今天,我們一起來玩一個小手絹不怕水的游戲。
二、第一次探究活動:使用封閉的、半封閉的材料,探索讓小手絹到水里也不會濕的辦法,感知和發(fā)現“密封”能使小手絹不濕。
1.熟悉材料,尋找探究的方向:我們先來看看桌上有哪些材料?想想看,怎樣做能讓小手絹到了水里而手絹不濕。
2. 幼兒分組嘗試,教師交代實驗要求:試完一種方法,可以再試一種。但必須用抹布把材料和手擦干,這樣才能保證第二次實驗的成功。
3.組織幼兒集中討論:“你是用什么方法成功的?”“有誰沒有成功的,讓我們大家來幫你解決解決?”
4.第一次遞進,教師小結:成功的.幼兒做實驗時材料封緊了,沒有縫隙,水進不去,手絹就不會濕;沒有成功的小朋友也知道失敗的原因了,是因為材料有縫隙,水進去了,手絹也就濕了。小朋友明白了用密封的辦法能讓小手絹不濕。
三、第二次探究活動,加深難度,解決“用一只玻璃杯讓小手絹不濕”的問題,感知空氣的存在和空氣占據空間的特點。
1.設置新問題:“只用一只玻璃杯,能不能讓小手絹到了水里也不濕呢?幼兒自由嘗試。
2.教師適時提示:“將玻璃杯杯口朝下壓入水底,再把杯子提出水面,試試看,杯子里的手絹會怎么樣?”
3.教師指導并請個別幼兒講述成功的方法:杯子要垂直上下,不能斜,要快、穩(wěn)、直。
4.幼兒集中討論:“剛才我們把手絹嚴嚴實實密封起來才不會濕,而玻璃杯口這么大,手絹也不會濕,這是為什么呢?”思考: (1)杯子里有什么?杯里除了手絹還有別的東西嗎?(2)這種東西能看得見、摸得著嗎?(3)在杯口斜著浸入水中的時候,看到了什么?是什么東西從杯子里跑出來吹泡泡的?
5.第二次遞進,小結:玻璃杯里裝滿了空氣,是空氣把杯子嚴嚴實實地密封起來,水流不進杯子里,所以杯子里的手絹不會濕。
四、第三次探究活動,體驗驗證空氣是占據空間的。
1.動手操作,加深理解:一個彩色乒乓球,一個玻璃杯,一盆水,想想怎樣能使乒乓球“沉”到水底呢?一個小紙球、一個可樂瓶,想想不用手扔,不用腳踢,怎樣讓紙球飛上天?
2. 第三次遞進,小結:我們周圍充滿著空氣,而且空氣是要占據空間的。
五、拓展延伸:
空氣還有很多的秘密,我們要多動手、多思考,努力去發(fā)現它們。
科學活動教案 篇7
目標:
1.觀察并快速記憶正方體積木的數量及其顏色序列,提高有意注意和記憶能力。
2.體驗對壘游戲的快樂。
準備:
1.廢舊紙筒(也可用PVC圓管替代)若干個,紙筒高約30厘米、直徑約6厘米,外面分別包上紅紙和金紙。
2.正方體積木24塊,邊長為3.5~4厘米,其大小要恰好能放到紙筒內使之豎立。每個正方體積木的六個面貼上相同顏色的紙。
玩法:
1.幼兒三人結伴游戲,游戲前先協(xié)商,一名幼兒做裁判員,兩名幼兒做對壘賽手。裁判員取一紅色紙筒,將各色正方體積木放置在桌子中央。兩名賽手各取一個金色紙筒,準備游戲。
2.游戲開始,裁判員先報出一個數字(比如"4",根據紙筒高度,筒內最多放不超過8塊的積木,所以所報數字要控制在8以內),然后取相應數量的積木(顏色可任選)投入紅色紙筒內。
3.裁判員在桌子上搖動已放入積木的紅色紙筒,使積木在紙筒內堆疊成柱,接著輕輕提起紙筒,呈現堆疊的彩色積木柱。兩名幼兒迅速記憶積木的數量及其顏色序列,稍后,裁判員重新用紅色紙筒套住這個彩色積木柱。
4.裁判員發(fā)出"開始"口令,兩位賽手根據自己的記憶,按裁判員堆疊的'積木數量及其顏色序列迅速在各自的金色紙筒內有序放置積木,然后三人各自同時在桌子上輕輕搖動紙筒。
5.三人同時提起紙筒,看看兩位賽手各自的金色紙筒內的積木數量及其顏色序列是否與紅色紙筒內的一致。
規(guī)則:
1.游戲也可有多名幼兒同時參與,紅色紙簡內的積木既可由裁判員放入,也可由賽手放入,以增加趣味性和挑戰(zhàn)性。
2.金色紙筒內的積木數量及其顏色序列與紅色紙簡內的相同者為勝,否則為輸。
3.提紙筒時要注意控制手腕的力量,注意不要讓紙筒碰倒彩色積木柱,若積木倒塌則重新游戲。
4.該游戲也可變換花樣,比如,在積木的六個面貼上不同的幾何圖形、數字,讓幼兒玩"圖形記憶""數字記憶"等游戲。
評析:
"搖搖筒"游戲設計的亮點有二:一是取材簡便,教師巧妙利用了紙筒封閉的特點,讓幼兒觀察和記憶正方體積木的數量及其顏色序列,從而訓練了幼兒的有意記憶能力。二是玩法和規(guī)則獨特,游戲既可以雙人對壘,也可以多人參與。游戲中,幼兒需自主商議分配角色。本游戲雖然以發(fā)展幼兒有意記憶為主要目的,但在游戲過程中我們也看到了幼兒之間的積極互動。
【科學活動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活動教案02-16
科學的活動教案11-25
關于科學活動教案07-11
有關科學活動教案11-15
科學活動筷子中班教案04-07
科學活動教案3篇03-06
《指紋的秘密》科學活動教案01-20
科學活動教案三篇01-07
大班科學活動教案11-27
科學活動教案精選15篇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