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在线免费视频,亚洲精品免费一级视频,日韩亚洲欧美大陆,又黄又爽免费国产视频

<style id="t465f"></style>
<legend id="t465f"><u id="t465f"><thead id="t465f"></thead></u></legend>

<acronym id="t465f"></acronym>

<sub id="t465f"><ol id="t465f"><nobr id="t465f"></nobr></ol></sub>
<sub id="t465f"></sub>

川教版教案

時間:2023-01-11 16:15:11 教案 投訴 投稿

川教版教案(9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川教版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川教版教案(9篇)

川教版教案1

  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了 解近代中國教育改革的史實和文學藝術巨匠的成就

  掌 握教育改革的艱難,中國近代后期時代特征對文藝的巨大影響

  能力訓練過程方法閱讀資料聯系理解創(chuàng)建京師大學堂與廢除科舉制的歷史必然性,時代對文學巨匠、美術大師、人民音樂家、解放區(qū)文藝工作者的鍛造

  對比鑒別文藝巨匠的姓名和主要成就(要求“對號入座”)

  討論探索清末新式學堂教學內容與今天學校教學內容異同之處

  情感態(tài)度價 值 觀

  愛國情感宣傳科學進步,反對愚昧迷信;追求人民民主,抨擊獨裁專制;謳歌民族獨立,反對外來侵略是近代文藝的主旋律,仍需繼承發(fā)揚

  唯物史觀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會政治和經濟的反映

  教學重點

  新式教育的開端和近代文藝巨匠

  教學難點

  幫助學生理解記憶眾多易于混淆的知識點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組織學生回顧前一節(jié)課學過的線索,按表格內容“對號入座”:

  姓名魏源嚴復詹天佑侯德榜茅以昇

  成就《海國圖志》譯著《天演論》京張鐵路《制堿》錢塘江大橋

  承上啟下,教師講授:上述思想家科學家中,除了魏源以外,其余四位都是新式教育培養(yǎng)出來的人才,并且都是留學成材后,歸來報效祖國的知識界精英人物。這新式教育制度是怎樣建立起來的?在文學藝術方面出現了哪些人物?(組織學生閱讀117——121頁課文,對重要的人名、代表作名稱[或主要成就]等做出醒目的閱讀標記,按小組交流個人看法,要求人人過關。)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新式教育的開端

  1 新式學堂在中國出現的情況怎樣?

  A. 出現時期:洋務運動開始時[1862年]。

  B. 中國第一所新式學校:京師同文館[27頁]。

  C. 中國第一所國家建立的最高學府:京師大學堂[今人民教育出版社所在地]。)

  2 怎樣評價《奏定學堂章程》?(它是近代中國第一個系統(tǒng)完備并付諸實施的法定學制,它順應了中國教育近代化的要求,廢除了不合時宜的科舉考試制度,具有進步性。但仍然局限在“西學為用,中學為體”的框架內,帶有濃厚的封建色彩——“經學”課時最多,學生仍立足于做官等。)

  教師小結、過渡:《奏定學堂章程》擬訂后,于1905年宣布廢除科舉制度。1906年后的考試就都屬于近代教育的.形式了。在這樣的制度下,不但培養(yǎng)出杰出的思想家、科學家,還培養(yǎng)了許多優(yōu)秀的文學藝術巨匠。

  謳歌光明、鞭撻黑暗的文學、藝術家

  1 你知道五四運動到1949年間中國文學藝術的神圣使命嗎?(宏揚科學精神,批判封建愚昧,謳歌光明、鞭撻黑暗。)

  2 請你根據下表,找出字母所示的內容。(先找到標明之,后組織“接龍回答”)

  類 別姓名代表作

  文 學Aa

  Bb

  Cc

  Dd

  藝術美術Ee

  音樂Ff

  Gg

  A. 魯迅 B. 郭沫若 C. 趙樹理 D. 丁玲 E. 徐悲鴻 F. 聶耳 G. 冼星海

  a.《狂人日記》、《孔乙己》b.《屈原》c.《小二黑結婚》、《李有才板話》d.《太陽照在桑干河上》 e.《愚公移山》 f.《義勇軍進行曲》 g.《黃河大合唱》

  教師總結:

  近代中國的文學巨匠、美術大師、人民音樂家、解放區(qū)文藝工作者是當時特定歷史條件下鍛造出來的。這說明了“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會政治和經濟的反映”。五四以來,宣傳科學進步,反對愚昧迷信;追求人民民主,抨擊獨裁專制;謳歌民族獨立,反對外來侵略成了中國近代文藝的主旋律,仍然值得今天的青年學生繼承下去并發(fā)揚光大起來。

川教版教案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掌握地球的形狀、大小。

 。2)知道地球儀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軸、兩極、本初子午線和赤道,知道經線和緯線的特征。

  過程與方法:

 。1)提出證據說明地球是個球體。

 。2)用平均半徑、赤道周長和表面積描述地球的大小。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了解人類對地球形狀與大小的認識過程,知道人類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是夫窮盡的,以及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的重要性。

 。2)培養(yǎng)學生認真學習的態(tài)度和探求科學奧秘的志趣。

  教學重難點

  知道地球儀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軸、兩極、本初子午線和赤道,知道經線和緯線的特征。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在晴朗的白天,我們能夠看到太陽像一個火紅的圓球;在十五的夜晚,我們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圓盤。那么,我們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樣的`?

 。ò鍟┑厍虻男螤、大小

  二、展示目標

  即教學目標中知道與技能目標

  三、自學引導及點撥

  1、地球的形狀

  (展示圖片)觀看教材地球衛(wèi)星照片

 。ㄌ釂枺┑厍蚴鞘裁葱螤睿

 。ㄒ龑В┑厍蚴且粋球體,在今天看來已經是再簡單不過的問題,

  在古代卻是一個難解的謎。人們對地球的認識,卻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

 。ㄒ龑W生觀察教材提供的圖片“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

  (學生討論學習,小組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古人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

 。ㄖ庇X→邏輯推測→實踐證明→新“眼”目睹)

 。ㄌ釂枺┪覀兩钤诘厍蛏,根據聽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你能說出哪些反映地球形狀的事例嗎?

  a、(可能出現的事例):站在海邊,搖望遠處駛來船只,總是先看到桅桿,再看見船身,而目送離岸的船總是船身先消失。

  b、(事例2)發(fā)生月食偏時,地球擋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給地球照鏡子,使我們看見了地球的球體形狀。

  c、還有地球儀和麥哲倫的環(huán)球航行。

 。ㄌ釂枺┻有什么辦法可以證明地球是球形的?

 。ㄐ〗M同學可以充分的討論,教師啟發(fā)、解釋。)

 。ǹ偨Y)準確反映地球形狀科學證明是地球衛(wèi)星照片。

 。ㄓ懻摚⿵娜祟悓Φ厍蛐螤畹恼J識過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總結)任何一個真理的發(fā)現都不是輕而易舉的,需要付出艱辛的勞動,甚至以生命為代價。

  板書:2、地球的大小

 。ǔ修D)現代的科學技術不僅認識了地球的形狀,而且精確的測量出了地球的大小。

 。ㄕ故緢D片)地球的大小

 。▽W生活動)讓學生讀出:地球的平均半球6357千米,地球的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地球周長約4萬千米。

 。ㄖv解)精確測量表明,從地心到北極的半徑為6357千米,赤道半徑為6378千米,赤道半徑的長度比北極半徑的長度多21千米。實際上這些差別同巨大的地球來比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把地球縮小到地球儀那樣大小,這個差別就看不出來了,我們通常用平均半徑來表示地球的大小。

  (板書)二、地球的模型——地球儀

 。ㄕ故荆┑厍騼x

  (提問)1、地球儀與地球真實的原貌有什么區(qū)別?2、地球儀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l(fā)學生積極回答)

 。ㄖv述)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再繼續(xù)總結補充地球儀的特點。

  地球儀是地球縮小的模型。

  在地球儀上,人們用不同的顏色、符號和文字來表示陸地、海洋、山脈、河湖、國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狀及名稱等。

  地球儀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實際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確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經緯網和經緯度。

  地球儀上還有一個能使地球模型轉動的地軸,而這個地軸在地球上卻沒有。

  四、提出問題,探索解決

  結合自己的地球儀觀察思考,同學先小組交流,推薦發(fā)言人回答下列問題:

  緯線和緯度

  1、緯線有什么特點,想想緯線可以有多少條?

  2、緯度以哪條緯線為起點,標度范圍是多少?不同緯線的長度是否相等?

  3、如何區(qū)分南緯與北緯?如何用不同的符號來表示南緯和北緯?緯度大小的變化規(guī)律有什么特點?

  4、低、中、高緯度是如何劃分的?

  5、緯度值的緯線有什么特征?該值出現在哪個地區(qū)?

  6、南北半球是怎么劃分的?北緯是否都在北半球?南緯是否都在南半球?

  7、你知道赤道紀念碑建在哪嗎?為什么要建在這個位置?

  經線和經度

  1、經線有什么特點,想想經線可以有多少條?

  2、經度以哪條經線為起點,標度范圍是多少?不同經線的長度是否相等?

  3、如何區(qū)分東經與西經?如何用不同的符號來表示東經和西經?經度大小的變化規(guī)律有什么特點?

  4、東經180度與西經180度經線有什么特點?

  5、東西半球是怎么劃分的?東經是否都在東半球?西經是否都在西半球?

  6、每兩條相對的經線所組成的經線圈都能把地球平均分成左右兩個半球嗎?為什么不采用0度與180度經線所組成的經線圈劃分東西半球?

  7、你知道什么是本初子午線嗎?地球上真實的本初子午線在哪?

川教版教案3

  教材分析:

  本單元在學生認識了圓,掌握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形狀特征以及表面積與體積計算方法的基礎上編排,是小學數學最后教學的形體知識。與長方體、正方體一樣,圓柱和圓錐也是基本的幾何形體,在日常生活和生產勞動中經常能夠看到這些形狀的物體。教學圓柱和圓錐,能夠擴大學生認識幾何形體的范圍,豐富對形體的認識,有利于解決更多的實際問題。教學圓柱和圓錐,也能夠豐富學生認識幾何形體的活動經驗,深入理解體積的意義和常用的體積單位,有利于完善認知結構,發(fā)展空間觀念。教學圓柱和圓錐,還能夠給學生提供探索表面積和體積計算公式的機會,有利于轉化能力和推理能力的進一步提高。全單元編排五道例題,具體安排見下表:

  例1 圓柱、圓錐的形狀特點

  例2 圓柱的側面積

  例3 圓柱的表面積

  例4 圓柱的體積

  例5 圓錐的體積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認識圓柱和圓錐,掌握它們的特征,知道圓柱是由兩個完全一樣的圓和一個曲面圍成的,圓錐是由一個圓和一個曲面圍成的;認識圓柱的底面、側面和高;認識圓錐的底面和高。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觀念,使學生能舉例說明。圓柱和圓錐,能判斷一個立體圖形或物體是不是圓柱或圓錐。

  2、使學生知道圓柱側面展開的圖形,理解求圓柱的側面積、表面積的計算方法,會計算圓柱體的側面積和表面積,能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應用計算方法,并認識取近似數的進一法。

  3、使學生理解求圓柱、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能說明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會運用公式計算體積、容積,解決有關的簡單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圓柱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和應用。

  教學難點: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課時安排: 10課時

  第一課時:認識圓柱和圓錐

  教學內容:教材第9~10頁的例1和第10頁的“練一練”,完成練習二第1~3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觀察、操作、交流等活動中感知和發(fā)現圓柱、圓錐的特征,知道圓柱和圓錐的底面、側面和高.

  2、使學生在活動中進一步積累認識立體圖形的學習經驗,增強空間觀念,發(fā)展數學思考。

  3、使學生進一步體驗立體圖形與生活的關系,感受立體圖形的學習價值,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掌握圓柱、圓錐的特征。

  教學難點:掌握圓柱、圓錐的特征及空間觀念的形成。

  教學準備:1、多媒體 2、學生每人準備一個圓柱或一個圓錐形實物。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初步感知。

  1、課件出示:圓柱、圓錐、正方體、長方體等立體圖形的示意圖

  2、教師:這么多物品,你知道它們各是什么形狀嗎?

  指名學生分別說。

  談話:回憶一下學過的圖形各有什么特征?學生回答。

  談話:不論長方體還是正方體,它們都是由一些平面圖形圍成的立體圖形,你知道圖(4)是什么形狀嗎?學生回答,教師板書:圓柱

  圖(5)是什么形狀?板書:圓錐

  你能說一說日常生活中你見過那些圓柱和圓錐?(指名學生說,如鉛筆、煙囪、套管、鉛錘等)

  這節(jié)課就讓我們一起進一步認識圓柱、圓錐。

  二、合作探究,認識特征

 。ㄒ唬┱J識圓柱的特征

  1、激發(fā)興趣、提出問題

  談話:對于圓柱和圓錐,你想知道有關它們的哪些問題?

  學生回答,教師把有關圓柱、圓錐的問題寫在黑板上。

  談話:同學們真聰明,提了這么多有價值的問題,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先來研究一下圓柱、圓錐的特點,其它問題我們以后再來研究,好嗎?

  2、認識圓柱的底面和側面

  教師出示圓柱實物并將直尺靠在圓柱實物邊上,告訴學生上下粗細相同的圓柱叫直圓柱。

  談話:請同學們拿出自己準備的圓柱實物,仔細看一看。

  ①先看一看,你認為它有幾個面?

 、谠倜幻總面有什么特征?

  ③然后小組內互相說一說自己手中的實物和同學的實物有什么特點?

  教師巡視解答疑惑。

  匯報觀察結果:

  談話:誰來說說自己的發(fā)現?

 。ㄏ戎该麑W生拿著實物到前面介紹自己的發(fā)現,再指名不拿實物說發(fā)現。師生及時共同進行評價)

  談話:你是怎么知道上下2個面大小相同的?

  指名說,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教師適時加以引導,讓學生明確:圓柱上、下兩個面是圓形,大小相等,叫圓柱的底面,中間有一個曲面,叫圓柱的側面。

  課件隨時演示,將茶筒的底面和側面抽象出的圓柱立體圖形

  板書:底面 2個完全相同的圓

  側面 1個曲面

  高 兩底之間的距離

  3、認識圓柱的高

  教師從學生拿來的圓柱中隨便找兩個高矮、粗細不同的圓柱,讓學生觀察比較。提問:你有什么發(fā)現?底面大小決定圓柱粗細,高決定圓柱的高矮

  談話:哪是圓柱的高,誰來指一指?

  談話:你知道你手中的圓柱形有多高嗎?想知道它的高有多少條嗎?

  小組合作動手量一量圓柱的高,記下測量數據,多量幾條,你能發(fā)現什么?

  教師巡視指導

  匯報測量結果。指名一組到講臺前演示,

  使學生明確:圓柱的高長度相等,有無數條。

  提問:什么是圓柱的高?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板書:高 上下兩底面之間的距離(無數條)

  教師出示課件演示圓柱的高

  (二)認識圓錐

  1、談話:剛才我們認識了圓柱,現在請同學們拿出自己準備的圓錐形物體,觀察圓錐體,摸一摸、量一量,和圓柱比一比,它與圓柱有什么不同?你能發(fā)現什么?把你看到的、摸到的與小組內的同學交流交流。

  學生小組內交流。教師巡視指導。

  指名匯報觀察結果。

  使學生明確圓錐有一個底面是圓形,有一個側面是曲面。圓錐是尖的有一個頂點。

  教師出示圓錐實物課件

  思考:圓錐有幾條高?

  怎樣測量圓錐的高?

  學生討論,教師啟發(fā)學生用平移的方法將藏在圓錐中的高平移出來測量,學生合作動手測量圓錐模形的高并指名上臺演示。

  板書:底面 1個 圓形

  側面 1個 曲面

  高 1條

  2、交流對圓錐的認識

  3、小組討論比較圓柱與圓錐的有什么區(qū)別與聯系?

  4、生活中你還見過那些物體是圓錐形的?

  5、學生閱讀課本9、10頁的內容。

  三、鞏固練習

  四、課堂小結 回顧新知

  今天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圓柱和圓錐的特點,鞏固圓柱與圓錐的區(qū)別與聯系。

  五、課堂作業(yè)

  練習二第3題。

  板書設計:

  認識圓柱和圓錐

  觀察—比較—歸納

  第二課時:圓柱的側面積和表面積

  教學內容:教材第11頁的例2、第12頁的例3和第12頁的“練一練”,完成練習二第4~6題。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操作、觀察、比較和推理,理解圓柱側面積和表面積的含義,探究并掌握圓柱側面積和表面積的計算方法能正確運用公式計算圓柱的側面積和表面積相關的一些簡單實際問題。

  2、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進一步積累空間與圖形的學習經驗,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及合作精神,以及抽象、概括能力,進一步形成和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圖形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感受立體圖形學習的價值,提高數學學習的興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難點:

  1、理解圓柱側面積、表面積的意義,正確計算圓柱側面積和表面積。

  2、培養(yǎng)學生觀察、操作、概括的能力和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準備:師生各備一易拉罐,并把上下面用彩紙包好,剪刀、膠水、圓規(guī)、白紙一張、計算器。

  教學過程:

  一、實驗導入,滲透思想

 、保ǔ鍪疽粡堥L方形紙)老師這兒有一張長方形紙,我想讓它站起來,你有什么辦法嗎?

  小結:原來在一定條件下平面可以“化直為曲”。

 、舶堰@個圓柱形的紙筒打開后是什么形狀?

  小結:同樣地,在一定條件下曲面可以“化曲為直”。

 、辰翌}:這節(jié)課將運用這個知識來研究圓柱的側面積和表面積。(板:圓柱的側面積和表面積)

  二、引導探究,學習新知

  (一)圓柱的側面積的計算

  老師發(fā)現同學們特別愛喝飲料,今天我們共同帶來了一瓶椰子汁,看到它,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來?

  師引導:我們就來先來解決這位同學提出的商標紙問題,其實就是求什么?(圓柱的側面積)

  1、引導探究圓柱側面積的計算方法

 、僭O疑:圓柱的側面是個曲面,怎樣計算商標紙的面積呢?

 、谌嘟涣鳎貉刂涌p把商標紙剪開,再展平。

 、坌〗M合作探究:

  那就讓我們一起來研究一下,聽清要求:先獨立剪開商標紙展開,再觀察展開后的圖形與原來的圓柱有什么關系?把你的發(fā)現在小組里交流一下。接頭處忽略不計。

 、軈R報交流:哪個小組愿意上來匯報一下你們的發(fā)現?指名上臺拿著學具匯報,生。(師再追問:通過剛才同學的匯報,我們知道了這個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圓柱有什么關系呀?學生回答,師適時板書)

 、菰鯓佑嬎銏A柱的側面積?再次追問:為什么?(補充板書)

  ⑥小結:你們真不錯,巧妙地運用化曲為直,探討發(fā)現了圓柱側面積的計算方法。

  2、計算圓柱的側面積

 、佻F在請你計算一下這罐椰子汁所用商標紙的面積(出示椰奶罐的底面周長約是 厘米,高約是 厘米)你是怎樣算的?

 、诮鉀Q例2:

  但在實際生活中有時不直接告訴你底面周長,例如怎么算?學生獨立做在書上,指名一生板演,集體反饋。

  ③思考:要求一個圓柱的側面積,通常需要知道哪些條件?

 、苄〗Y:如果沒有直接告訴底面周長,應用已知直徑(或半徑)求周長的方法,然后求側面積。

  (二)探索圓柱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1、理解圓柱表面積的含義

 、賱邮仲N出圓柱表面積:拿著實物,光這樣一個側面能裝飲料嗎?還需加上(兩個底面)我們把這個圓柱飲料罐各部分一一展開粘在紙上(學生動手操作,師巡視發(fā)現兩種常見粘法)交流展示,最好這樣放。

  看著圓柱展開圖,讓它在頭腦中動起來(長方形的長等于…寬等于…)這樣我們可以更清楚地想象出長方形與圓柱的關系。

  指著圖,由這些些部分組成了圓柱的表面積,什么是圓柱的表面積?(板書)

 、趧邮之嫵鰣A柱表面展開圖:下面我們要畫圓柱的展開圖,畫前先算一算,學生算好后回答,師板書。

  要求畫在書上的方格紙上,友情提醒:一要想要畫出圓柱的哪幾個面?二要注意每個方格紙邊長厘米,根據算的數據合理布局。(實物投影展示學生作品,作評價)

  3、怎樣計算圓柱的表面積?

 、倮3中的圓柱表面積會算嗎?

  獨立做在書上,交流反饋:每步求出的是什么?指出:解答時為清楚最好分步算出各部分面積。

 、诔鍪疽桌薜臄祿瑘D例:半徑:2.5厘米,高:12厘米,求鐵皮用料。

 、垡笠粋圓柱的表面積,通常需要知道哪些條件?

  三、應用練習,鞏固深化

  過渡:在實際生活中,有很多圓柱體實物,你會根據實際算出它們要求的面積嗎?

  1、教材第12頁“練一練”(理解題意要求的是圓柱的哪部分面積后獨立做)

  2、練習二第6題。(通過填表幫助學生進一步區(qū)分圓柱的側面積、底面積、表面積三個不同的概念和不同的算法;整理側面積、底面積與表面積之間的聯系,使計算圓柱表面積的思路更加清楚)

  四、全課總結,認識升華

  通過今天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還有什么問題嗎?

  五、課堂作業(yè)

  練習二第4、5題。

川教版教案4

  教學目標:

  1、掌握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計算異分母分數的的加減法。

  2、體會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

  教學方法:

  小組合作交流法、主動探究法、講授法。

  教學重點:

  異分母分數轉化為同分母分數,正確計算異分母分數的加減法。

  教學難點:

  異分母分數先通分再加減的計算思路。即只有相同分母的分數之間才能直接相加減。

  教學準備:

  長方形白紙、課件。

  教學過程:

  一、出示情境圖,提出問題。

  他倆一共用著這張紙的幾分之幾?

  兩個人一起在同一張圖片上畫出自己所用的紙的大小。笑笑首先在紙上畫出了這張紙的1/2,淘氣繼續(xù)畫出這張紙的1/4。

  二、啟發(fā)思考

  1、引導學生觀察黑板上的算式,提問學生用我們以前學過的分數的加減法知識是否可以解出這個分數。學生回答道,不行的因為我們以前學過的是分母相同的'分數的加減,這個分數的分母一個是2一個是4不相同。

  2、討論具體的計算方法。

  3、匯報講解,同分母分數的分母相同,也就是分數單位相同。

  4、進一步小結。只有分數單位相同的分數才可以直接想加減。

  三、拓展思考

  笑笑比淘氣多用了這張紙的幾分之幾?

  笑笑用了紙的1/2、淘氣用了紙的1/4,所以根據題意笑笑比淘氣多用了這張紙的幾分之幾應該用減法計算。

  利用上面的方法繼續(xù)解題。

  四、小結

  通分的實質就是講分數單位不同的分數轉化成分數單位相同的分數。

  五、練一練

  折紙

  教學反思:

  分母不相同的分數加減法:先觀察相加減的兩個分數的分數單位是否相同,如果不同先通分,將分母不同的分數轉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數,就可以相加減了。

川教版教案5

  【課程標準】以元謀人、北京人等早期人類為例,了解中國境內原始人類的文化遺存。

  【教學目標】

  識記和理解:記住元謀人、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生活的時代和地點;知道北京人的體質特征;了解他們使用的工具特征及獲取生活資料的方式;理解原始人用火的意義。

  能力與方法:通過識圖培養(yǎng)觀察能力;通過想象原始人生活情景,培養(yǎng)再造想象能力;通過比較北京人、猿類、現代人,幫助學生學習運用比較的方法學習歷史。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了解中華文明悠長的源頭,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認識勞動在人進化中的作用,進行勞動觀點的教育;了解北京人與山頂洞人和生活環(huán)境,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

  【教學重、難點】重點:是北京人;難點:元謀人的地位、北京人身體不平衡、山頂洞人人工取火的依據。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一、導入新課

  書上的導言,當科學考隊員,來考察一下我國境內早期人類的生活情況。要求學生初讀課文,觀察《我國境內早期人類活動地區(qū)圖》,設計考察的線路(按一定的時間順序)。調動學生的參與興趣

  學生閱讀課

  積極參與設計考察線路,初步知道先后順序。

  二、元謀人

  要求學生看書,找出“為什么叫元謀人?(同時解決‘北京人’、藍田人等名的來歷)”“生活的年代與地域?”

  考察:“作為科學工作者,你怎么知道他已經是人了呢?”“元謀人的發(fā)現,有何重要意義?”

  教師小結。過渡:已經發(fā)掘的元謀人的遺存不多。接下來我們重點考察一下北京人。

  學生閱讀,仔細研究,體驗一下考察的感覺。

  過渡到下一目。

  三、北京人

  要求學生閱讀課本,看看從哪些方面去考察北京人?(生活的年代、地域、環(huán)境、身體特征、工具的使用、火的使用等)

  問題:你認為有哪些條件(不)適宜人的生存?

  比較體質特征(觀察真人比較)。

  舊石器與天然石塊有何不同?如何制作石器?觀察書上的石器,它們是用來做什么的?如何獲取食物?依據是什么?

  怎么樣知道北京人用火?如何得到火的?如何保存火種?使用火有何意義?

  教師小結本目內容,說明:北京人遺址是遺存最豐富的遠古人類,于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為“世界遺產名錄!

  活動:想象北京人的一天是如何度過的?

  學生閱讀,先建立一個整體映像

  然后分別進行考察(閱讀、觀察、分析、結論、發(fā)言等活動)。

  增加學生的自豪感。

  四、山頂洞人

  大約二十萬年后,在北京人生活過的地方,又出現了一種進步得多的原始人類――這就是“山頂洞人”。

  引導學生考察一下,山頂洞人有哪些方面比北京人進步(注意哪些方面,列表歸納)。

  比較北京人山頂洞人

  生活年代

  體質特征

  工具制作

  生活用火

  穿著

  自然過渡,引起學生的興趣。

  學生閱讀教材,填表比較

  著重考察:怎么知道他們會人工取火?他們是如何鉆孔的?

  五、收獲與疑問

  我們今天的科考結束了,你有什么收獲呢?

  還有哪些問題?

  學生回答,作為小結。

  拓展思路。

  六、練習

  書后“學習測評”。

  【教學后記】

  第2課 原始農耕文化的遺存

  【課程標準】簡述河姆渡遺址、半坡遺址等原始農耕文化的特征。

  【教學目標】

  識記與理解:記住他們生活的時代、地域和種植的糧食作物。理解自然條件對農耕生活的影響。

  能力和方法:通過識圖,培養(yǎng)觀察能力;通過觀察原始農耕時代的器物,培養(yǎng)審美能力;通過河姆渡遺址和半坡遺址、舊石器和新石器的比較,培養(yǎng)學生掌握、運用比較的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認識中國對世界農業(yè)起源的貢獻,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體驗原始農耕勞動的甘苦及其所創(chuàng)造的價值,認識勞動的價值和意義。通過他們適應、利用與改造自然,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

  【教學重、難點】河姆渡和半坡遺址為重點,前者更重。

  難點為新石器的涵義,原始居民的生活及其與環(huán)境的關系。大汶口墓葬所反映的社會情況。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一、導入新課

  我們一日三餐吃的主食是什么?……導入農業(yè)及農業(yè)的起源而導入本課的新課學習。

 。ǹ瓶缄犨M入下一站,來到浙江余姚……)

  利用學生熟悉的內容談話,接近歷史與現實距離

  二、河姆渡遺址

  該遺址是何地發(fā)現的.?發(fā)現了些什么?這些發(fā)現能說明什么問題?能畫出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嗎?

  除此以外,他們還從事哪些生產活動?你知道稻谷是如何種植、儲存、加工、食用的嗎?

  當地的氣候條件怎么樣?這與先民的這些生活習慣有什么關系?

  指導學生閱讀P12史海拾貝。

  這是南方的原始居民的農耕文化。那北方的原始居民的農耕文化是否一樣呢?

  學生看書、尋找、發(fā)現

  理解生活的需要制造相應的工具

  理解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及其與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

  知道最早種植水稻與粟

  過渡,引起學生繼續(xù)探究的興趣。

  三、半坡遺址

  要求學生看書找找“半坡遺址原始居民的生產生活是否與河姆渡原始居民一樣?”“有哪些不一樣?”“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

  觀察書上的石器和陶器,看看它們有什么用途?是如何使用的?

  你能根據書上P10小字的描述和你的理解復原出半坡人的居住的房屋嗎?

  帶著問題看書,有的放矢

  大膽猜測、想象

  學生看書,然后自己試圖畫出半坡人居住的房屋。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四、大汶口遺址

  在山東泰安附近,比河姆渡和半坡晚些的時候,出現了一處更先進的原始農耕文化遺址,即大汶口遺址。

  現在請大家看看書,想想河姆渡、半坡、大汶口三處遺址的其同點?各有什么特點?

  指導學生閱讀小字,想一想“大汶口墓葬的差異反映了什么歷史現象?”

  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閱讀教材,去歸納發(fā)現。

  五、小結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和粟的國家。我國的原始農耕文化具有起源早、成就大、存在南北兩大類型。

  認真聽,自豪感。

  六、學習活動與學習測評

  當堂測評、鞏固。

  鞏固知識、激發(fā)興趣。

  【教學后記】

  第3課 遠古的傳說

  【課程標準】知道炎帝、黃帝和堯、舜、禹的傳說,了解傳說和史實的區(qū)別。

  【教學目標】

  識記與理解:記住遠古傳說中的重要人物,記住漢族的前身和始祖。理解炎帝和黃帝與農業(yè)起源關系的傳說的實質,理解“禪讓”的含義和實質。

  能力和方法:培養(yǎng)從傳說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幫助學生掌握以傳說印證歷史的基本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了解華夏族形成的歷史,培養(yǎng)崇敬中華民族人文始祖的情感。了解以禹為代表的遠古居民的優(yōu)秀品行,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體驗禹治水的艱辛并了解其業(yè)績,體會人生的價值。

  【教學重、難點】重點:農業(yè)起源的傳說和華夏族的形成。禹治水的傳說。

  難點:部落、部落聯盟的構成和性質。“禪讓”的含義和實質。

  【課前準備】課前收集有關黃帝、炎帝、蚩尤、大禹治水的傳說故事。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一、導入新課

  歷史講究真實可靠,傳說難免夸張?zhí)摌。但不少傳說生動地反映了人類的歷史,包含著極有價值的內容。

  上一課時,我們從考古發(fā)掘的物證來學習了原始農耕文化,本課時要通過傳說來認識農耕文化?纯茨切┝鱾骶眠h的傳說中,包含了有關遠古農耕文化的哪些有用的歷史信息?

  聽,集中注意力。

  制造懸念,激發(fā)興趣。

  二、炎帝和黃帝的傳說

  中國人都自稱是炎黃子孫,你知道是怎么來的嗎?

  講解“炎”、“黃”之意及其傳說(或抽學生來講)

  整理出華夏族的來歷:

  從中知道了哪些有關農耕文化的重要信息?

  談后世祭祀炎、黃(談兩碑上的字),華夏之祖

  調動參與興趣

  聽或自己講

  清晰明了,便于掌握。

  學生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三、禪讓的傳說

  簡要講:黃帝以后很久,堯禪舜、舜讓禹。要求學生概括其過程的共同點。

  然后得出結論。讓學生簡單發(fā)表一下關于如何看“禪讓制”的看法。

  聽講、看書、歸納得出結論。

  四、治水的傳說

  禹之所以在舜死后出任部落聯盟的首領。必定是他的德才出眾、威望很高。何以見得?還是讓我們一起來了解禹治水的傳說。

  要求學生講述大禹治水的傳說。然后問,禹治水為什么能夠取得成功?然后小結:禹治水成功,樹立了崇高的威望。

  處理輔欄的讀讀、說說。

  過渡、導入。

  學生好表現,給他們提供表現的平臺,取得成功感

  五、情感升華

  我們從他們身上學習什么?

  這些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要將其發(fā)揚光大。

  學生自由發(fā)表意見

  六、拓展學習

  P16學習活動。要求學生講其他的傳說故事,要說出傳說的名稱、點出反映了什么歷史現象或提供了什么重要的信息?

  學生講。

  【教學后記】

  第4課 夏朝和商朝

  【課程標準】簡述夏朝建立的史實,知道禪讓制到王位世襲制的演變。了解夏、商的更替。

  【教學目標】

  識記和理解:記住中華大地上國家產生的大概時間和標志,記住商朝后期的都城。理解夏朝在我國歷史的重要地位。了解商朝繁榮的主要表現。

  能力與方法:通過對夏、商歷史特點的概括,培養(yǎng)概括能力。通過對禹、成湯等歷史人物的評價,培養(yǎng)評價歷史人物的初步能力。初步了解公元紀年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學習國家形成的相關知識,進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的教育。通過夏、商歷史的學習,更多地了解祖國悠久歷史,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yǎng)是非分明、愛憎分明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夏朝的建立和商朝后期的都城。難點:夏朝建立的標志;國家的含義。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一、談話導入新課

  禪讓的最后一個部落聯盟首領是誰?大家想不想知道從這以后又是怎么演變的呢?

  導入三:大家知道皇帝嗎?知道皇位是如何繼承的嗎?你又知道這種稱為“世襲“的制度開始于何時嗎?

  認真聽,吸引起學生進一步學習了解的興趣。

  從談論學生熟悉的問題入手,拉近歷史與現實距離

  二、夏朝----我國的第一個王朝

  1、夏朝的建立:講解夏朝的建立。事實上,禹已按照自己的愿望建立起了一個王朝。這在歷史上稱為----夏朝,建立的時間約公元前20xx年。

  借助于數學上的“數軸“解釋”公元“紀年法。

  本目理論性強,又缺乏相應的歷史物證,教師講解為主,學生認真聽講。

  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

  2、夏朝的統(tǒng)治

 、儆硭篮,其王位是如何繼承的呢?這與禪讓有什么不同?你如何看待這種王位的繼承方法?②要求學生談啟是如何鞏固其統(tǒng)治地位的?并提醒學生注意“奴隸“兩個字。③為什么把禹開始這個政權稱為國家呢?它與前面的部落聯盟有何不同?

  學生通過閱讀教材、結合自己課外了解的知識談自己對這幾個問題的看法。然后教師歸納整理,以突破難點。

  三、商朝的建立與遷都

  1、商朝的建立:過渡。然后

  指導學生閱讀小字的問題“說說夏桀是一個怎樣的君主?你認為成湯滅夏的戰(zhàn)爭是正義的還是非正義的

  2、商朝的遷都:原因、情況、影響。

  進入下一問題的學習。

  認識是非善惡,戰(zhàn)爭的正義與非正義的性質

  為下一目的學習鋪墊

  四、商朝的盛衰

  1、商朝的疆域:學生閱讀教材上的地圖,說說。

  2、經濟的發(fā)展:觀察插圖說明了什么?然后閱讀教材,說說商朝表現?并要求學生來概括。

  3、商朝的滅亡:知道,找找夏、商亡的共同原因。培養(yǎng)讀圖能力。

  學生閱讀教材,培養(yǎng)學生分析、對比、歸納、概括的能力,同時認識到國家興亡與暴政的關系

  五、小結:學生:講了哪些問題,有何啟示。培養(yǎng)綜合、概括的能力

川教版教案6

  教學內容:

  比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初步理解圖形的放大和縮小,學會利用方格紙把一個簡單圖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縮小。

  2、使學生在觀察、比較、思考和交流等活動中,感受圖形放大、縮小在生活中的應用。

  3、初步體會圖形的相似,進一步發(fā)展空間觀念。

  重點難點:

  1、理解圖形的放大和縮小,能利用方格紙把一個簡單圖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縮小

  2、學生在觀察、比較、思考和交流等活動中,感受圖形放大、縮小,初步體會圖形的相似,進一步發(fā)展空間觀念。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呈現例1圖片在黑板上。

  提問:把放大前后的兩幅畫相比,你能發(fā)現什么?

  根據學生回答的情況,談話導入:像剛才把一幅長方形畫放大后,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原來相比,其中變化有什么規(guī)律?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

  板書課題:圖形的放大和縮小

  二、教學例1。

  1、認識圖形的放大

  出示例1中兩幅圖片長和寬的數據。

  提問:兩幅圖的長有什么關系?寬呢?

  組織學生先討論,啟發(fā)學生用不同的方法比較出兩幅圖的長和寬的關系:第二幅圖的長是第一幅的2倍,寬也是第一幅的2倍;第一幅圖和第二幅圖長的比是2:1,寬的比也是2:1,等等。

  指出:把圖形的每條邊放大到原來的2倍,就是把圖形按2:1的比放大。

  提問:剛才我們在電腦上操作時,把原來的一幅長方形按怎樣的比放大了?

  2、認識圖形的縮小。

  談話:我們可以把一個圖形按一定的比放大,也可以把一個圖形按一定的比縮小。 提問:如果要把第一幅圖按1:2的比縮小,縮小后的長與寬各應是原來的幾分之幾?

  各是多少厘米?

  先在小組里說一說,再組織全班交流。

  三、教學例21、出示例2,讓學生讀題

 。1)提問:按3:1放大是什么意思?放大后的`長、寬各是原來的幾倍?各應畫幾格?

  (2)學生畫圖,再展示、交流。

  (3)讓學生嘗試在方格紙上畫出縮小后的長方形,再展示各自畫的圖形,并交流思考的方法。

  重點指導學生說說縮小后的長方形的長和寬應是原來的幾分之幾,各應畫多少格。

  2、討論:把放大和縮小后的圖形與原來的圖形相比,你有什么發(fā)現?

  讓學生明確:放大和縮小后的圖形與原來的圖形相比,大小變了,但形狀沒變。(放大和縮小后的圖形長與寬的比與原來圖形的長和寬的比是完全一樣的。)

  3、教學試一試

  先獨立畫出按2:1的比放大后的三角形,再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是怎么畫的?

  提問:量一量,斜邊的長也是原來的2倍嗎?你發(fā)現什么?

  小結:把三角形按2:1的比放大后,各條邊的長都是原來的2倍。

  四、鞏固練習

  1、做練一練

  讓學生按要求在方格紙上畫出縮小后的圖形,再讓學生說一說是怎樣畫的,縮小后有關邊的長度是原來的幾分之幾,各應畫幾格?

  2、做練習六第1、2題。

  第1題要引導學生具體分析相關圖形邊的長度,并完成填空,再組織交流。

  五、全課小結。

  什么是圖形的放大和縮小。要遵循什么原則?放大和縮小后的圖形與原來的圖形有什么關系?

  六、課堂作業(yè) 補充習題28-29頁

川教版教案7

 學習目標:

  1、學會七個字,認識三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分角色讀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體會到朋友之間不僅需要互相信任和尊重,還需要溝通、交流和愛護,得到對方的肯定和鼓勵,并感受到友誼的珍貴。

  教學重、難點:

  聯系課文內容引導學生說一說我和林童之間發(fā)生的事。

  體會課文的思想內涵,學習作者人物描寫的方法。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新課:

  1、教師:同學們,從幼兒園到小學,你一定有許多朋友,在你和好朋友的交往中發(fā)生過爭吵的事嗎?發(fā)生過相互誤解的事嗎?講給大家聽聽。

  2、指名講述,引出課題,板書課題。

  3、正如大家所說,朋友之間的交往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如果遇到問題該怎么辦呢?怎樣保持朋友之間的友誼呢?這不僅是我們的難題,也是課文中的我和高朋友林童遇到的難題。他們是怎么解決的'呢?這件事對他們有什么啟發(fā)呢?今天我們一起學習課文《朋友之間》。

  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詞

  4、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圈出生字。

  5、同桌互相讀生字,糾正字音。

  6、出示以下詞語檢查讀:欲言又止驕傲自不量力簡直證明

  7、指名輪流讀課文,讀通順,隨機糾正字音。

  三、自主學習,整體感知課文

  1、默讀課文,邊讀邊想:課文主要講了什么事?有什么不懂的地方需要問問別人。

  2、全班交流。

  3、提出不懂的語句進行交流,相互解疑。

  第二課時

  一、檢查生字詞,回顧課文。

  二、指導朗讀課文重點部分。

  1、出示“欲言又止”認讀,聯系一二自然段解釋該詞。同時體會林童此時的心理。

  2、指導讀第五自然段,聯系上文以及“欲言又止”體會此時我的心理。

  3、同桌分角色讀12—15自然段,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

  4、師生合作讀16—28自然段,隨機指導朗讀。

  5、分組合作讀29—36自然段,小組討論人物的心理活動,交流感受。

  三、指導有感情朗讀29—36自然段,聯系全文體會我內心感受。

  四、總結全文,指導實踐:

  學習課文后相信大家知道朋友之間應該相互信任,相互鼓勵。如果你是林童和我的好朋友,你會對他們說點什么呢?

  板書設計:

  15、朋友之間

  爭演主角——不歡而散——消除誤會——重歸于好

  (起因)

  (產生誤會)

  (交流溝通)

  朋友

川教版教案8

  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10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字只識不寫。

  3.品讀語言,感受美景,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陶冶審美情趣。

  教學流程

  一、初讀課文,感知美

  1.揭示課題。

  拉薩是我國西部一座有名的日光城。今天,就讓我們跟隨作者一道走進西部,走進拉薩,欣賞那里的迷人風光。揭示課題后,可問學生:從課題看,課文會寫些什么內容?讓學生簡單說說。

  2.自讀課文。

  (1)自由讀課文,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這里要給學生留有充足的朗讀時間)(2)認讀生字新詞。

  拼音去掉,用開火車領讀的方式,讀生字新詞(相機引導學生要讀出感情來)。

  你們能為這些生字再找些新朋友嗎可讓學生在黑板上寫下來。

  3.交流反饋。

  (1)指名朗讀課文。

  (2)交流讀書收獲。

  教師相機引導學生弄明白拉薩天空的特點,使學生對課文有個整體把握。

  4.寫字指導。

  讓學生仔細觀察生字的字形,看看這些生字在書寫時要注意些什么?怎樣寫才漂亮?

  (1)交流匯報。(教師可抓住一些比較難寫的字進行范寫,如“忍”“簾”等字。)

  (2)練習臨寫。(此時可以播放舒緩的音樂,以營造寫字的氛圍,教師巡視進行指導。)

  二、精讀課文,體會美

  1.精讀第一自然段。

  (1)輕聲讀第一自然段。邊讀邊想,你從這個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

  (2)引導學生品讀比喻句。這句話寫的是什么?把“拉薩的天空”比作了什么?這樣寫你覺得怎么樣?

  2.精讀第二、三、四自然段。

  (1)拉薩的'天空總是那么湛藍、透亮。課文是怎樣具體來寫的呢?讓學生自由閱讀第二、三、四自然段,邊讀邊思考,并用筆把那些最能體現拉薩天空特點的語句勾畫出來。

  (2)同桌交流。

  (3)讓學生從第二、三、四自然段中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個自然段來朗讀,讀出感情。

  3.精讀第五自然段。

  先看圖,再讀文,圖文結合體會意境,感悟比喻的精妙。

  4.讓學生說說自己精讀課文后的感受。

  三、誦讀課文,傳達美

  1.創(chuàng)設情境,并自主誦讀。

  同學們,剛才我們在作者的引領下一同走進了西部,走進了拉薩,欣賞了拉薩的天空,感受到了拉薩天空的迷人風采,F在有一批外國友人要去拉薩觀光,你們何不借此機會先向他們介紹一下,使他們對拉薩的天空有個鮮明的印象。想一想,怎么介紹才能把拉薩天空的美傳達給他們?

  2.模擬情境,嘗試介紹。(讓部分學生扮演游人)

  四、開設作業(yè)“超市”,自主選擇練習

  1.小組之間開展寫字或聽寫詞語比賽。

  2.摘錄文中優(yōu)美的語句。

  3.寫兩個打比方的句子。

  4.把這篇課文背誦給家長聽,讓他們感受和分享拉薩天空的美。

川教版教案9

 復習內容:第12冊p92—93“練習與實踐”7—9題。

  復習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商品打折出售的含義,進一步掌握分析數量關系的方法,熟練掌握列方程解答稍復雜的百分數實際問題的方法,理解不同形式的打折問題之間的.聯系,并能熟練解答。注重知識間的聯系與融會貫通。

  2.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活動中,發(fā)展學生的數學思考能力,提高用方程表示數量關系的能力,進一步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強數學應用意識。

  3.讓學生在學習和游戲中獲得成功體驗,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愛好。

  教學準備:課件

  課時安排:第二課時

  課前設計:

  1.出示習題。一種圖書打八折后售價是20元,這種圖書原價是多少元?

  2.學生練習、交流、檢驗。

  3.練習p93第7、8兩題。指導學生理解“降價10%”的含義。第8題提醒學生注意:兩種襯衫的原價是相同的,但由于打的折扣不同所以現在售價是不同的;所花的108元是兩種襯衣現價的和。

  4.練習p93第9題。

  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和合作探索發(fā)現規(guī)律,并運用規(guī)律求出所框的4個數。

【川教版教案】相關文章:

川教版教案01-11

川教版教案9篇01-11

川教版教案8篇01-12

川教版教案(匯編9篇)01-11

魯教版教案03-13

鄂教版《寓言》教案08-26

魯教版《社戲》教案08-26

冀教版英語教案01-03

鄂教版《長河落日扁》教案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