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科學教案模板7篇
作為一名老師,時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tǒng)的知識。那要怎么寫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科學教案7篇,歡迎大家分享。
科學教案 篇1
一、活動名稱:
科學活動《好玩的小汽車》
二、活動目標:
1、感知物體最明顯的特征,如:顏色、大小。
2、發(fā)現(xiàn)物體的相似之處,進行簡單的分類。
三、活動準備:顏色分類PPT、小汽車卡片、對應顏色的不織布
四、活動過程:
1、引導幼兒了解汽車的外形特征。
教師出示幾張汽車的圖片。請幼兒描述一下圖中汽車的外形。鼓勵幼兒大膽發(fā)言。
2、汽車開進停車場。
師:司機叔叔開車累了,需要休息,他要把汽車開進停車場。他想請小二班的小朋友幫一幫他。
出示顏色不一樣的停車場,小朋友們自己觀察小汽車,看一看他們應該都停在哪一個停車場里。
幼兒根據(jù)自己車的主要顏色進行分類,并說出分類的.理由,如:"我是綠色的車,我把車停到綠色的停車場中。"
3、引導幼兒進行觀察、分析。
教師引導幼兒對分類中出現(xiàn)的錯誤進行觀察、分析。如果沒有錯誤,教師可以制造錯誤,供幼兒觀察。
在停好車之后,可以滲透1和許多的目標,如:看小汽車一輛一輛的開進去,停車場里就有許多輛車了。
4、分類游戲發(fā)給每個小朋友一個汽車小卡片,請小朋友按照顏色與大小的規(guī)則開到停車場。
組織兩次、一次按照顏色分,一次按照大小分。
5、活動結束小汽車都已經停好了,一會需要給他們加點油,你們也辛苦了,需要喝點水。
科學教案 篇2
設計思路: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生活中有很多元素都可以納入到學前教育幼兒園的課程中,往往看似常見、簡單的小事,其中卻蘊涵著豐富的知識和教育價值!疤遣灰娏恕边@種現(xiàn)象在幼兒生活中經?梢钥匆,但是幼兒從來沒有真正了解這種現(xiàn)象后的科學道理。這次活動的目的在于給孩子提供一次實踐操作的機會。既滿足幼兒動手操作探索的欲望,又能讓幼兒在活動中主動學習,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積累經驗,從而進一步激發(fā)幼兒對日常生活中得一些司空見慣的現(xiàn)象進行探索的興趣。
在本次活動中,先通過游戲法激起幼兒探究的欲望,緊著,由教師示范溶解這一科學活動的操作過程,讓幼兒掌握攪一攪的方法,并在攪一攪的.過程中去觀察物體的溶解;最后,讓每個孩子操作,在操作中去觀察溶解這一科學現(xiàn)象。
活動目標:
1.在動手操作中,對溶解的現(xiàn)象產生濃厚的觀察興趣和探究的欲望。
2.能用攪拌的方法了解溶解的現(xiàn)象,知道有些東西可以在水里溶解,有些不可以。
3.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在活動中,引導幼兒仔細觀察發(fā)現(xiàn)現(xiàn)象,并能以實證研究科學現(xiàn)象。
5.激發(fā)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重難點:觀察溶解
活動準備:
透明的塑料杯100個、勺子40個
方糖、果珍、鹽、砂糖、奶粉
黃豆、大米、綠豆
塑料框16個、溫水
活動過程:
(一)游戲導入—激發(fā)幼兒探索的興趣
今天,吳老師給小朋友們帶來一個神秘禮物,來看看,是什么吧。ㄒ槐檎f一遍揭開罩布)
對,是一杯水!不過,這可不是一杯普通的水喲。ü逝摚┠鞘鞘裁此兀浚ㄉ宰魍nD,讓幼兒猜想片刻)我請一個乖寶寶來嘗嘗吧。
。ㄕ堄變簢L一嘗)
某某小朋友,你來嘗一嘗吧!好喝嗎?(幼:好喝)是什么味道的?(幼:甜的)咦?怎么會是甜的呢?(幼:里面有糖)有糖呀?糖在哪里呢?吳老師怎么沒有看見呢?小朋友們看見了嗎?(沒有)那糖在哪里呢?(幼:在水里化了)
。ㄕ疚唬夯氐阶雷忧懊媪耍﹦偛庞行∨笥颜f,是糖化了,和水寶寶做朋友了,所以我們看不見它。真的是這樣的嗎?(做疑問狀)要不,我們把糖寶寶和水寶寶請出來,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好不好?(幼:好)
。ǘ┙處熓痉
1.教師示范,幼兒觀看
(教師坐下,從桌子下面端出水和糖)一邊端一邊說,這是水寶寶,這是糖寶寶。不過這個糖寶寶可有點不一樣喲。ㄓ蒙鬃右ㄆ鸱教牵@個糖寶寶是什么形狀的?(幼:正方形的)對,方形的,所以它叫做方糖。叫什么呀?(幼:方糖)對,它叫方糖。
小朋友們看好了喲,吳老師要開始變魔術了!一邊說,一邊操作,把水端到前面放好,然后再端起方糖,把方糖倒進水里,再拿一個魔法棒。對,把我們的勺子這樣子用就變成了魔法棒,把魔法棒放進杯子,攪一攪,攪一攪。小朋友,注意看,有什么變化呀?(方糖變大還是變小了呀?)(幼:變小了)再攪一攪,攪一攪,攪一攪......(攪到方糖不見了為止)咦?方糖呢?(幼:不見了)對,方糖不見了,去和水寶寶做朋友了。小朋友,你知道這種現(xiàn)象叫什么嗎?(幼:......)其實呀,這種想象叫做溶解。叫什么呀?(幼:溶解)對,方糖在水里不見了,和水寶寶做朋友去了,我們就說方糖寶寶怎么了(師幼同說:溶解了)。
2.個別幼兒操作
剛才,方糖和水寶寶做朋友了,在水里溶解了。那么,它會不會和水寶寶做朋友,在水里溶解呢?這是什么呀?你們小時候都喝過的?對了,是奶粉。
那奶粉會不會和水寶寶做朋友,在水里溶解呢?(幼:......)請小朋友上來變魔術,看奶粉到底溶解沒有,好嗎?
請幼兒1名。
某某小朋友,你來變魔術吧!先把水端到面前,然后端一杯奶粉,把奶粉倒進杯子里,拿一個魔術棒,用魔術棒去攪一攪、攪一攪、攪一攪。小朋友們仔細看喲,看奶粉有沒有和水寶寶做朋友,有沒有溶解。攪一攪、攪一攪.....,奶粉和水寶寶做朋友了嗎?因為,奶粉在水里怎么樣了呀?溶解了(師幼同說)
剛才,某某小朋友變魔術的時候,發(fā)現(xiàn)奶粉和水寶寶做朋友了,在水里溶解了。吳老師,還有點不相信,我要再請一個小朋友上來變魔術。某某小朋友,你來。
對,先端一杯水放在前面,再端一杯奶粉,把奶粉倒進杯子里,拿一個魔術棒,攪一攪,攪一攪,小朋友仔細看喲,看看這一次奶粉有沒有和水寶寶做朋友,在水里溶解。攪一攪、攪一攪.....奶粉和水寶寶做朋友了嗎?看來奶粉真能和水寶寶做朋友,在水里面怎么樣啊?(師幼同說:溶解)
還有沒有,想玩這個魔術的,你來吧。
先端一杯水放在前面,再端一杯奶粉,把奶粉倒進杯子里,拿一個魔術棒,攪一攪,攪一攪......奶粉不見了,在水里溶解了。
。ㄈ┘w操作,教師指導
1.操作可溶解的材料
。1)認識材料及講解操作步驟
剛才,我們通過變魔術指導方糖和奶粉都會和水寶寶做朋友,在水里溶解。那,還有哪些東西也會和水寶寶做朋友,在水里溶解呢?小朋友想一想,讓幼兒自由充分的表達。教師回應幼兒答案。
小朋友們,都開動腦筋了,吳老師很高興,所以邀請每個小朋友都去做魔術。開心嗎?那好,我們先來認識一下要去變魔術的材料吧!(教師端出材料)
這是方糖,這是奶粉,這是砂糖,這是鹽,這是什么呀?(幼:.....)是果珍,是什么呀?果珍。對,這是果珍。
等會一張小桌子上都會有一筐變魔術的材料,還會有一筐水,和一旁魔術法棒。我們變魔法的時候要先怎么樣,對先把水端在我們面前,然后選一個自己喜歡的材料,然后把材料倒進水杯里,然后拿起魔法棒,怎樣,對攪一攪、攪一攪,小朋友要一邊攪,一邊看喲,看看有沒有和水寶寶做朋友,在水里溶解,好嗎?
好了,現(xiàn)在請小朋友,輕輕地把小椅子抬到空位置上去,選擇自己喜歡的材料開始變魔術吧!
。2)教師巡回指導,提醒幼兒攪一攪,觀察有沒有溶解。
。3)幼兒分享(5個)
好了,請小朋友把杯子放在桌子上,轉過來看著吳老師。剛才,小朋友都去變魔術了。我要請小朋友告訴我,你選了什么材料變魔術,它有沒有和水寶寶做朋友,在水里溶解呢?
某某小朋友,你來,(端著你的杯子走到前面來)你選了什么材料變魔術?它和水寶寶做朋友了嗎?因為它在水里溶解了。
2.操作不可溶解的材料
。ㄋ模┘w記錄
請小朋友把杯子輕輕地放回塑料(示意保育員收材料)。然后轉過來,看著吳老師。剛才,小朋友都變魔術了,都知道了那些材料是可以和水寶寶做朋友,在水里溶解,那些材料不會和水寶寶做朋友,不會在水里溶解。非常的棒!哎呀!可是,還有很多小朋友沒有變過魔術,不知道那些那些材料是可以和水寶寶做朋友,在水里溶解,那些材料不會和水寶寶做朋友,不會在水里溶解,怎么辦呀?
幼兒開動腦筋想辦法。
小朋友們想的辦法真好,有的說......,有的說.....,吳老師也想到了一個好辦法,可以讓小朋友們不變魔術也知道那些材料是可以和水寶寶做朋友,在水里溶解,那些材料不會和水寶寶做朋友,不會在水里溶解。
。ㄎ澹┠銈兿胫朗鞘裁崔k法嗎?好吧,吳老師告訴你們吧,就是用記錄表。用什么辦法?
對,用記錄表。(一遍說,一遍翻出記錄表)
我們先來認識一下記錄表上吧。這是....,這是....,這是....,這是....,這是....,剛才我們變魔術知道,方糖可以和水寶寶做朋友,在水里溶解,所以在這里畫一個勾,
。ㄍ恚涗浧渌牧先芙馀c否)
小朋友一看到這里畫個勾,就知道方糖可以和水寶寶朋友,在水里怎么樣?(師幼同說:溶解)
小朋友一看到這里畫個叉,就知道沙可不以和水寶寶朋友,不能在水里怎么樣?(師幼同說:溶解)
結束:中四班的小朋友真是太能干了,今天下午學會了做魔術,還學會了用記錄表,真是太能干了,我們表揚一下自己吧,嘿嘿,我真棒,嘿嘿,我真棒,拍拍小肚皮呀,頂呱呱!
教學反思:
本次科學活動,不管是對我個人,還是對我班的孩子來說都是一次體驗課。所以,總的來說,不管是從最初的選材到活動方案的設計還是整個活動現(xiàn)場,都走的是“保守”路線。本次活動《溶解》是一個比較經典的科學現(xiàn)象的觀察活動,題材緊扣生活,是孩子們熟悉的,這樣一次生活化且比較簡單的活動,適合初次開展科學活動的教師,也適合第一次接觸科學活動的孩子們。因為簡單,教師容易體驗到成功感,同時也是一次帶領孩子走進科學探索世界的敲門磚。
“保守”還體現(xiàn)在整個教學活動過程中。因為是第一次嘗試科學活動。我很注重自己的操作常規(guī),也注重培養(yǎng)孩子的操作常規(guī)。每一操作,不管是我的示范,還是請個別孩子嘗試,以及到最后全體孩子們的操作,我都在向孩子們強調操作常規(guī)。
為了讓孩子在初次接觸科學活動時,盡量的感受到規(guī)范與完整,我增加了記錄這一個環(huán)節(jié)。當然,結合班級幼兒實際情況,由于是第一開展科學活動并使用記錄表。所以,我選擇的是集體記錄的方式。
科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了解雨水與人們生活的關系。
2、嘗試用各種容器收集雨水,并運用不同的方法比較收集到的雨水的多少。
活動準備
學生收集雨水的成器、記錄紙和筆、量杯、雨具。
活動過程
一、看錄像,回憶上次收集雨水的快樂經歷。
1、說說錄像里自己和同伴們在做什么,有哪些快樂的'經歷,談論收集雨水的好處,如澆灌植物、排澇、沖洗道路,雨水經過處理也可飲用等。
2、談論各自收集雨水的方法:用什么盛器?在哪里收集?
3、思考:為什么有的人收集的雨水多,有的人收集的少,交流各自的發(fā)現(xiàn),并說說各自的推測。
二、再次實踐探索
1、在記錄紙上用符號表示自己準備去接雨水的容器和準備去接雨水的地點。
2、按照自己的推測去收集雨水。
3、聽信號在規(guī)定的時間里出發(fā)和集中。
三、觀察比較
1、集體目測比較誰收集的雨水多。
2、將每位學生收集的雨水倒入量杯,觀察量杯上的刻度,并記錄在各自的記錄紙上。
3、和上次的記錄進行比較,進一步發(fā)現(xiàn)可以多收集雨水的方法。
四、交流討論。
1、交流各自的發(fā)現(xiàn)。
2、通過觀察量杯刻度,找出今天收集雨水最多的幾位學生,并從他們的觀察記錄中去證實,剛才大家尋找的原因是否正確。
3、從記錄中進一步發(fā)現(xiàn)問題,并思考是否還有其他原因。
活動反思
將用各種容器收集到的雨水進行量的比較,討論如何比較水量的多少,收集來的雨水的多少與哪些因素有關等問題,并在以后下雨的日子里繼續(xù)實踐探究。
科學教案 篇4
《綱要》中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lián)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想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教師抓住幼兒園喜歡玩水的特性,創(chuàng)設游戲情境,讓幼兒通過觀察、探索,激發(fā)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幫助幼兒初步了解物體的沉浮現(xiàn)象。下面快隨應屆畢業(yè)生網小編來看看“幼兒園小班科學教案《小螞蟻過河》”。
幼兒園小班科學教案《小螞蟻過河》
活動目標:
1、初步了解物體沉浮,激發(fā)幼兒探索、發(fā)現(xiàn)的樂趣。
2、體驗玩水的樂趣,對操作活動感興趣。
3、學習把沉、浮物體作簡單分類和記錄。
活動準備:
1、木塊、石頭、泡沫、點心盤、鑰匙、玩具(幼兒操作材料)。
2、記錄紙人手一份,螞蟻過河圖片。
活動過程:
一、情境導入
師:今天天氣真好,小動物們出來玩了,瞧,這是誰呀?(螞蟻)
師:小螞蟻爬著爬著餓了,發(fā)現(xiàn)遠處有棵蘋果樹,就爬過去,可是面前出現(xiàn)了一條小河,請小朋友幫螞蟻想辦法怎么才能過河?
二、認識沉與浮現(xiàn)象
1.師做實驗,先放石頭。
師:“瞧,這些材料誰能幫螞蟻過河呀?我們先拿石頭來試一試”
問: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石頭怎么啦?
師小結:由于石頭比較重,放在水中會掉下去,這種現(xiàn)象我們叫“沉”,會沉下去的材料,能當螞蟻的小船嗎?
2.師第二次做實驗,放泡沫
問: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師小結:由于泡沫比較輕,放在水中會飄在表面上,不會掉下去,這種現(xiàn)象我們叫“浮”,F(xiàn)在我們把小螞蟻放到上面,你們看它過河了嗎?
3.鞏固幼兒對沉浮現(xiàn)象的認識
剛才我們看了,放在水中,比較重的東西會掉下去的,我們叫它“沉”,不會掉下去的,我們叫它“浮”。
。ɑ顒臃此迹簭倪@個環(huán)節(jié)上看,孩子對沉與浮的現(xiàn)象,能具體地表述出來,也對此活動很感興趣。但在讓幼兒對比石頭與木頭的`環(huán)節(jié)上,由于所取的材料不合理,石頭太小了,而木頭卻較大,在視覺上,給孩子造成干擾,因此有的孩子認為木頭比較重,導致無法讓孩子準確的判斷:石頭與木頭哪個比較重,哪個才會沉下去。如果選擇與木頭一樣大的石頭,幼兒便可以一眼看出,石頭比較重的原理。因而也不會在此環(huán)節(jié)上浪費太多的時間。)
三、幼兒操作,并記錄操作結果。
1.幼兒認識材料
師:現(xiàn)在請小朋友來幫螞蟻想辦法,看,老師為你們準備了很多的材料,看看有什么?請小朋友把各種材料都拿來試一試,看看哪些東西會浮起來,可以當螞蟻的小船。
2.提操作要求和記錄方法
師:在玩的時候,老師也為小朋友準備了記錄單,如果這個材料會會浮起來,請把手上的貼貼紙貼在水面上,如果會沉下去,請把手上的貼貼紙貼在水底。
3.幼兒操作,教師指導記錄
四、教師評價
1.小朋友都做好了,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2.教師驗證
。ɑ顒臃此迹簭挠涗浀慕Y果上看,大部分孩子能準確記錄出沉浮的現(xiàn)象,其中盤子這一材料的實驗出現(xiàn)分歧,有的孩子記錄是沉,有的孩子記錄是浮,借此機會,我進行隨機教育,讓不同結果的兩名幼兒現(xiàn)場操作,為什么你認為是沉?而你卻是浮呢?兩個小朋友用同一種材料,為什么結果是不同的呢?通過現(xiàn)場實驗,孩子知道由于放的方式不一樣,結果也是不同的,很好地利用教育契機,給孩子正確的引導。但在幼兒使用記錄卡的方面上看,由于記錄卡設計不太合理,有的幼兒把整張記錄卡都貼滿了,完全看不出是沉還是;如果老師在水盆中間畫條中介線,在中線以上表示沉,中線以下表示浮,就能很輕松地解決結果不分明的問題。)
科學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大膽地運用多種感官,感知面粉的特征及面粉變面團的過程。
2.初步學會和面,了解水量的多少和面團干、稀的關系。
活動準備
1.面粉、水、盤子、勺子、水杯、塑料小刀、電磁爐、鍋。
2.太干、太稀、水分適中的面團各一團。
3.記錄表。
活動過程
(一)利用各種感官感知面粉的特征
1.今天我們要一起制作好吃的面川條,那么面川條要如何制作呢?鼓勵幼兒大膽猜測。(原來面川條是由面粉做成的。)
2.出示面粉,引導幼兒運用各種感官去感知。
師:這是什么呀?我們一看、摸摸,猜猜這是什么。
3.教師引導幼兒吹一吹,觀察面粉的變化
4.教師引導幼兒運用語言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感知,并共同:面粉是白白的,粉狀的,很輕,摸上去滑滑的,細細的等。
(二)感知面團的特征
1.提問:想一想,怎樣使面粉變成面川條?”
2.出示三份和好的'面團(太干、太稀、水分適中的面團各一團),感受面團的特征。
提問:你覺得哪一種面團適合做面川條?
:太干或者太稀的面團不適合,只有軟硬合適又不粘手的面團才適合進行面川條的制作。
3.出示記錄表并鼓勵幼兒猜測:100克面粉需要倒多少水才能和好面團呢?
(三)嘗試和面,探索合適的水量
1.提出操作要求:
(1)兩名幼兒一起合作,一人用小勺加水,一人和面
(2)負責加水的幼兒要數(shù)清楚加了幾勺水,并記錄下來
(3)和好的面團要既能成團,又不粘手
(4)保持桌面、身上的整潔。
2.幼兒操作,教師指導
3.幼兒交流
展示幼兒的面團,并介紹用的水量
4.通過比較幼兒的面團和記錄表,進行:加的水越多,揉成的面團越稀
5.提問:如果面團太干或者太稀了怎么辦?
6.共同稱量干稀合適的面團所用的水量,發(fā)現(xiàn)面粉和水的比例是在2:1左右,揉成的面團干稀較為合適。
(四)大膽用面團制作面川條
1.提問:想一想,怎樣將面團變成面川條?
2.觀察流程圖并交流
3.提出操作要求:
(1)將太干或者太稀的面團進行調整,加入水或者粉,揉成面團。
(2)兩名幼兒一同合作將揉好的面團搓成長條形,然后壓扁,用塑料小刀切成面川條。
(3)在使用小刀時注意安全。
4.將制作好的面川條入鍋烹煮。
(五)一起享用美味的面川條。
科學教案 篇6
【單元分析】本單元共有八個課題,內容可分為兩大部分,前半部分主要觀察研究熱和熱傳遞現(xiàn)象,后半部分則重點探究由熱引起的燃燒現(xiàn)象!盁帷辈糠值闹饕顒佑校毫私馍钪杏心男嵩,我們的身體可從哪些途徑獲得熱能;觀察熱傳遞的過程;感知不同材料物體的傳熱速度;選擇使用合適材料控制熱傳遞的速度等!叭紵辈糠值闹饕顒佑校河^察燃燒現(xiàn)象;探究燃燒與溫度和空氣的關系;了解人類對火的利用;學習如何安全用火等。
【課時分析】本課教學內容非常有趣,對學生的思維發(fā)展也非常有益。教學中安排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時教學蠟燭能燃燒多久,第二課時教學怎樣讓蠟燭繼續(xù)燃燒。第一課主要安排兩個探究活動,蠟燭在杯子里熄滅上節(jié)課學生做出了這樣的解釋:杯子里的氧氣被燃燒完了。真的是氧氣被燃燒完了嗎?這節(jié)課的探究就從這里開始。探究活動一:用一個玻璃杯罩在一支點燃的蠟燭上,計算蠟燭在杯內燃燒的時間有多長呢。這部分的教學教師著重于數(shù)據(jù)的處理上。探究活動二:分別在2個杯子和1個杯子中,比較兩支長短不同的蠟燭燃燒時間的長短。這部分的教學讓學生感受到觀測與現(xiàn)實的矛盾沖突,從而不斷地進行思考及修正已有的認識。教學的拓展安排2個小實驗,在鐘罩里,兩支長短不同的蠟燭會怎樣?如何才能使蠟燭繼續(xù)燃燒呢?實驗結果出乎學生意料之外,學生帶著問題結束這一課的學習,并為第2課時作鋪墊。
【課時目標】
1、經歷一個對蠟燭會熄滅與保持蠟燭燃燒的探究活動過程;
2、經歷一個不斷否定與糾正自己的推測的思維過程;
3、能夠設計一些實驗解決自己不斷產生的疑惑,并且形成自己的實驗報告;
4、使學生明白杯子里的蠟燭熄滅是由于杯子中的氧氣不足;
5、在活動過程中學習科學實驗的方法,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培養(yǎng)探究周圍事物的興趣和好奇心。
【教學思路】
1、鼓勵學生大膽地猜測,作出假設,引導學生經歷一個形成認識、鞏固認識、否定自己不正確的認識、形成新的正確認識的科學思維過程。
2、教學對象五、六年級的學生,教師要盡可能地壓縮自己的活動,留較多的時間給學生進行研究。
3、努力使學生在課堂內帶著問題來,帶著更多的問題走出課堂。
4、教師力求以科學實驗的魅力、教師語言的幽默來調動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經歷一個對蠟燭會熄滅與保持蠟燭燃燒的探究活動過程。
【教學難點】能夠設計一些實驗解決自己不斷產生的疑惑。
【實驗器材】學生:兩個玻璃杯、兩支長短不一樣的蠟燭、火柴。教師用:棋子若干、玻璃鐘罩等。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第一課時
一、實驗鋪墊導入新課
1、師演示2個實驗:熱汽球上升、二氧化碳滅火。
2、如將一個玻璃杯罩住這支蠟燭,會有什么變化?
為什么會熄滅呢?老師把同學們的意見寫在黑板上(杯中的氧氣燒完了)
3、蠟燭在杯中能燃燒多久呢?(出示課題)今天我們就來研究一下——蠟燭能燃燒多久。
。ń虒W思路:兩個演示實驗,活躍了課堂氣氛,避免學生課前的緊張情緒,使其在輕松的氣氛中不知不覺地進入課堂教學;也為后面的教學作知識鋪墊。)
二、科學探究過程
、、一支蠟燭的研究
1、猜測:這支蠟燭在杯內燃燒多久才會熄滅?做一做,用實驗來證明。(出示實驗報告一)
。ń虒W思路:在猜測的基礎上進行實驗驗證。教師根據(jù)學生的意愿來確定記時標準,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性;又能為后面學生的動手實驗定一個記時的標準。)
2、討論:什么時候開始計時。
3、小組分工好:計時員,實驗員,記錄員,匯報員。說明實驗一次可能不準確,建議實驗5次。
4、學生實驗,完成實驗報告(一),并把結果寫在黑板上。
5、學生匯報:說說每次測的結果,最后的結果是怎樣出來的?有些差別很大,說說是怎么做?(在實驗中給杯子換氣)
6、討論:看了這些數(shù)據(jù),你有什么問題?為什么一樣大小的杯子,蠟燭燃燒的時間差別這么大?
7、再實驗2次,并討論:為什么差別那么大?小組商量一下,要不要修改你們的數(shù)據(jù)。
8、學生匯報:除計算的準確性、火苗的大小等原因外,還發(fā)現(xiàn)了不同的小組蠟燭有長有短。(學生講到火苗有大小時,提示用剪刀修整)
(教學思路:再次實驗,要讓學生意識到學科學的一絲不茍,探究過程中要注意科學性。要不要修改你們的`數(shù)據(jù),體現(xiàn)了尊重學生。)
、妗芍灎T的研究
1、燃燒的時間和蠟燭的長短有關系嗎?你可以設計一個什么實驗來讓同學們、老師相信?(兩個蠟燭,同時用兩個杯子罩住,然后進行比較)
。ń虒W思路:課前有意識地把學生實驗的蠟燭分成長、短兩種,在討論中,學生肯定會考慮到蠟燭的長短問題。怎樣進行實驗,學生第一個想法就是用兩個杯子兩根蠟燭進行。雖這里可以通過長短不同的兩組數(shù)據(jù)進行比較,但還是讓學生實驗,眼見為實,才能使學生信服。)
2、你還可以怎么做更簡單一點?(兩根蠟燭用一只杯子罩住進行比較)
3、領取蠟燭及實驗報告(二)。
4、學生實驗,兩個實驗各進行4次,并思考:從實驗現(xiàn)象中你知道什么?
5、學生匯報:說說蠟燭滅的先后順序,你是怎樣想的?
6、比比賽賽:從剛才的數(shù)據(jù)中你知道了什么?你還想研究些什么問題?比哪個小組想的多!
。ń虒W思路:怎樣做更簡單點,怎樣提高研究的實效性,學生很自然地會想到用一只杯子罩住兩根蠟燭。安排兩個實驗一起做,目的是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自行研究,避免過多在間隙、過多的匯報、過多的打斷學生研究思路。)
㈢、研究討論杯中氧氣燒完了嗎?
1、通過實驗,兩支蠟燭在一個杯子里先后滅掉,看到這個現(xiàn)象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2、假設在杯子里,再放一支更長一點或更短一點的蠟燭,同學們猜猜會怎樣?
3、說明:杯子里的氧氣并沒有燒完。
(教學思路:教學中要重視學生的自我推測和發(fā)現(xiàn)能力的培養(yǎng),要讓學生學會在實驗中發(fā)現(xiàn)自己以前知識的缺陷,并不斷地實驗、修正,這也是科學課的任務所在。為什么會這樣?這個原因課堂上難解決,留給學生課外解決。)
三、課外拓展、教學鋪墊
1、在大鐘罩里,放上2支長短不同的蠟燭,猜想會怎樣?為什么這個實驗結果和小杯子做的實驗結果不一樣呢?今天課堂上老師不告訴你道理,你自己課外去研究,找到了,問問你們的科學老師,或向他們請教。
2、怎樣讓杯子中的蠟燭能繼續(xù)燃燒呢?教師用三個棋子墊演示:這樣蠟燭還會熄滅嗎?
3、怎樣讓蠟燭在杯子中燃燒的時間更長久呢?或者讓蠟燭一直燃燒下去?同學們好好地思考一下,下節(jié)課我們再研究。
。ń虒W思路:科學課的特點是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課堂,帶著更多的問題走出課堂。2個實驗的結果,都出乎學生的意料之外,現(xiàn)實與矛盾的沖突,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這也正是科學課學習的意義所在。如有時間,怎樣持久燃燒展開一下,組織學生發(fā)表自己的想法。)
四、整理器材
發(fā)放教材,組織學生整理好實驗器材。
(教學思路:整理好器材,這個環(huán)節(jié)也很重要。一方面在日常教學中為教師準備下節(jié)課教學節(jié)省不少的時間;另一方面也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實驗習慣的一個有效手段。)
科學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觀察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彎,并嘗試用自己的方式表現(xiàn)這些彎。
2、在故事交流、游戲中,感知各種各樣的彎。
活動準備
1、各種布條、毛線。
2、多媒體課件。
活動過程
一、感知了解生活中各種各樣的彎
1、談話活動:上午,新老師讓小朋友尋找了生活中的彎彎朋友,現(xiàn)在,請你們跟大家介紹一下,說說找到了哪些彎彎朋友。(幼兒自由發(fā)言)
2、老師也找到了一些彎彎的朋友,我們一起看大屏幕。
二、借故事,初步了解各種不同的彎
1、(演示課件,引導幼兒觀察)彎彎樂園里有各種各樣的彎彎朋友,找找看,你找到了哪些彎?這些彎是怎樣的?你覺得哪個彎最有趣(鼓勵幼兒用語言、動作表現(xiàn)自己找到的各種彎)。
2、欣賞故事
讓我們跟小動物們一起去彎彎樂園里看一看、聽一聽、找一找彎彎樂園里究竟有些什么彎。
(1)、教師邊講述故事邊演示課件。
提問:彎彎樂園里究竟有幾個彎?你能叫出它的名字嗎?
(2)、根據(jù)幼兒的.回答逐一演示小動物走的路線,并引導幼兒用小手繞一饒,走一走這些彎。
三、出示毛線鼓勵幼兒擺一擺,走一走故事中的彎,初步感知各中各樣的彎。
四、游戲:小小設計師
1、引導幼兒設計各種各樣的彎。
出示布條,引導幼兒用布條設計各種彎。你可以設計自己看到的,也可以設計故事中的,也可以設計自己喜歡的彎。
2、走一走自己設計的彎,跟好朋友說說你設計的彎是怎樣的。
3、展示部分幼兒設計的彎,并講一講設計的彎是怎樣的,你最喜歡那些彎,為什么?
4、把小朋友們設計的彎路連在一起就變成了彎彎樂園。
5、請小朋友們在彎彎樂園中游玩。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04-06
科學教案范文04-06
必備科學教案07-26
關于科學教案07-26
有關科學教案02-06
冬天科學教案02-14
科學教案范文06-06
關于科學教案07-24
科學教案模板03-27
小班科學教案:糖消失了 _小班科學教案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