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爬上豆蔓看自己》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爬上豆蔓看自己》讀后感4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后感怎么能落下!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爬上豆蔓看自己》讀后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爬上豆蔓看自己》讀后感1
“教師”一份普通的職業(yè);“教師”一個普通的稱號;“教師”一個普通的百姓。在教師的身上,我看到了與“普通”恰恰相反的閃光點,一種溫馨、一種愜意、一種奮發(fā)的氣息。教師的魅力就這樣一觸即發(fā)。陽光下,我看到教師的眼睛在傳神;春風中我聽到教師的生音在傳情;雨露中,我感受到教師的雙手在傳溫……總是把教師比喻成蠟燭、園丁、建筑師……確實,教師的價值無可比擬。
看著辛黛瑞拉的教育日記,眼前浮現的是我和我的孩子們在一起的美好時光,酸甜苦辣盡享其中,當我看完這本書后,我深深地嘆了口氣,心中默默地佩服所有的幼兒教師。正如作者所說的:“教育不是一個偶爾的靈感頓生而成的論文,教育是一種行為日復一日的堅持!蔽艺J為:作為幼兒教師,我們要有持之以恒的意志力。
幼兒教育事業(yè)不同于其他的教育事業(yè),我們面對的是一群天真、無憂無慮、什么都不會的孩子,從吃喝拉撒到最基本的學習教育,我們都是手把手的扶持,一旦放手,一切都將回到原點。平日繁忙的事務總是圍繞在身邊,有時候真的想給自己放個假,可這是不現實的',真的這么做了,孩子該怎么辦呢?無論如何給自己壓力就是最好的動力吧,有動力我相信我的意志力才能長久維持。堅持就是勝利,永遠不會言!
辛黛瑞拉說:“和孩子在一起的生活有時喜悅,有時憂愁,有時煩躁,有時激動,但我安于孩子們之間的這種瑣碎生活,樂于這種瑣碎生活中不經意間的驚喜!币虼,我認為:我們更要勇于發(fā)現生活中的驚喜。
和孩子在一起或許每一刻都是驚喜的,時常我被這群調皮的孩子搞得暈頭轉向的,和他們一起游戲一起歌唱一起繪畫一起閱讀……感覺生活其實很簡單,很輕松,很舒心。在給他們上課時,響亮的回答聲讓我感受到他們的認真;在和他們游玩時,大手牽小手讓我感受到他們的溫暖;在與他們閑聊時,幽默的語言讓我感受到了他們的快樂,每一分鐘的相處無時無刻給我無形的驚喜,發(fā)現就在此刻的觀察中生成。一鳴驚人,喜出望外!
在辛黛瑞拉的教育中,我深切地領悟到:教育不只是靠一張嘴,更多的是神情的交流。我認為:我們要學會用眼神與表情來教育孩子。
語言的表達是最直接的一種交流方式,“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被蛟S眼神的交流同樣讓人感同身受吧。平時在給幼兒一個眼神時,我接受到的是一種行動,吃飯時,我看著轉身說話的孩子,他立刻回到餐桌,小椅子放放好大口大口地吃飯;喝水時,我看著插隊的孩子,他馬上低下頭意識到自己的錯誤;穿衣時,我看著坐著發(fā)呆的孩子,他頓時拿起衣褲自己動手……在幼兒互相幫助互相分享時,我以微笑給他們鼓勵,在幼兒互相吵架互相打鬧時,我以憤怒的眼神給他們忠告。眼神與表情共同架起了我們交流的橋梁。
孩子總是在家長與教師的呵護下健康成長著,“愛在這里逗留,思在這里起步。”介于愛與思,家長與教師的責任更加沉重了。每次與家長的聊天都讓我很坦然,因為我們的話題永遠是一致的,沒有顧慮沒有尷尬。我認為:教育因幼兒而充實,因家長而自信!
教育的淵源無止盡,辛黛瑞拉“告訴”我:“教師善于體驗生命的價值和意力,孩子才能體會生命的價值和意力!币陨碜鲃t的道理就是如此而來,在無數的閱讀與體會中,我看到了教育的足跡慢慢地邁著輕吟的步伐,向著理想的地方一步步地邁開腳步……
《爬上豆蔓看自己》讀后感2
我喜歡看雜志,喜歡看故事書,不喜歡看長篇之類的書籍,這不要交流了,才無奈的借了《爬上豆蔓看自己》,看了幾篇日記之后,讓我倍感親切,內容太熟悉了,太有同感了,高老師寫出了我的心聲,這本書吸引了我,書中沒有理論的說教,只有老師和幼兒之間鮮活的生活場景和活動,有自己思想、充滿活力的幼兒,有老師的困惑與苦惱,有老師和孩子之間的互動、磨合,有教師和家長之間的協作和溝通。
這是一本令人深思的一線幼兒教師的教育日記,作者詳盡地敘述了自己在幼兒園的一日生活以及對日常生活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的感悟與反思,記錄了一個普通幼兒園教師在和孩子、家長交流中的喜怒哀樂,自己專業(yè)成長的足跡,對生活、工作以及生命的感悟與體會。
作者和我們一樣是一名普通的幼兒園教師,卻在普通的崗位上作出了不普通的事情——用日記的形式記錄孩子的言行,審視自己的所做所思!也許有很多人會說,寫日記大家都會啊不稀奇啊!然而貴在堅持的這種品質能有幾人能做到?
從這本書中可以看到高老師對孩子的寬容,對孩子的理解,對孩子的愛,對自己職業(yè)的責任,高老師有反思的職業(yè)習慣,有自覺的學習精神,有美好的職業(yè)理想,這些都值得我們去學習。讀高老師的日記讓我感受到,教育是一種充滿智慧的生活,從這生活中感受到的是教師的生活趣味和生活態(tài)度。
從日記中可以看出,很多的教育活動是由教師的一個突發(fā)奇想、由幼兒的一個不經意的行為、由孩子們感興趣的`事物等引起、貫穿的。
同時高老師也是一個愛玩的、熱愛生活的教師,于是她常將自己的生活經驗、自己曾經常玩的游戲轉嫁為活動內容;將電影、電視劇、日常待人接物的所聞所想轉化為反思自己教育生活的良好媒介。
每讀完一部分,我的心情就更加激動。因為我喜歡高老師能給自己傾訴的機會、給自己整理思緒的平臺,讓自己的教育生活變得精彩;喜歡高老師那充滿樂趣、充滿驚喜、充滿煩躁激動的日常教育生活;
喜歡高老師與孩子們溝通、交流的一切一切,因為讓我學到了如何關注孩子的眼神、讀懂孩子的心、了解孩子的不同,加深我和孩子的愛;喜歡高老師在教學中的隨機應變,以及教學感悟所帶給我的啟發(fā);
喜歡高老師和家長們之間建構愛之橋梁的技巧,甚至一些毫不避諱的直接的做法,非常值得我借鑒學習。再就是高老師的學習熱情,從一篇篇日記中,可以感受到作者閱讀面很廣,這點我真的自嘆不如。
教師本身就該不斷學習,不斷充實自己,只有不斷充電,自己才有足夠的電能來照明。高老師真的讓我非常佩服,她自己的教育生活變得自然而順手拈來,卻還在不斷地反思,我看到了這名老教師的職業(yè)習慣,不斷反思,在反思中前進。
我也是一位老教師,幼兒園的教育生活是煩瑣的,我每天的工作都在認真實在的開展著,但常常懶于梳理自己的教育行為,平日里遇到的疑惑和想法經常都是一閃而過,過后并沒有把它整理出來,再過后就忘了。
我不求做的轟轟烈烈,但求踏踏實實,在平時的日常活動和生活中要處處留心,做個有心人,因為,教育是日復一日的堅持,要想有收獲,只有像高老師一樣堅持寫作,堅持學習,堅持反思。
《爬上豆蔓看自己》讀后感3
拿到這本書后我反復看了兩遍,感動于高美霞老師的孩子之多卻仍能在工作之余寫出這么好的日記,感動于她對課程的思考,對幼兒教師地位的思考,感動于她每一次用心的上課,每一次有創(chuàng)意的拓展,所以摘記了一些,覺得對自己的工作很有借鑒意義,也觸發(fā)了一些感想。下面談一下自己感觸最深的幾點。
一、對教育的理解
“很喜歡這句話:生活的上品,往往不著痕跡,將自己融入生活,將生活融入自然。因此把它演繹成:教育的上品,往往不著痕跡,將自己融入教育,將教育融入自然。”“作為老師,我要做一個自然的人,讓所有的東西熔化成自己的內質,成為生命的一部分!蔽蚁敫呃蠋熕f的應該是對孩子的教育信手拈來,自然而不做作,孩子沒有感覺到是在上課、受教育,教育已經融入到了孩子的心里。這種境界真的很好,雖然難達到,但值得我們嘗試。
教育是日復一日的堅持。教育不是一個偶爾的靈感頓生而成的論文,教育是一種日復一日的堅持。我想到了幼兒園每天要堅持的晨練、早操、飯前洗手等等,哪一樣不是日復一日堅持的結果呢?只有堅持才會形成習慣,只有堅持才會讓習慣穩(wěn)固,從而影響孩子一生。
二、對教研的理解
高老師認為教研的課題應該從一線中來。因為一線老師在一線工作中所得來的經驗是珍貴的,更值得討論、研究并提升,繼而進行推廣。那么理論工作者又該起什么樣的作用呢?用平等的觀念來說,理論工作者應該負責將各處的的教育理論、教育觀念進行闡述交流并推廣,比如介紹國外的`理論以供國內的一線工作者參考。高老師指出一線老師不應跟在理論工作者的后面,一線老師應該有自己的風格和模式,如何在自己這種定性的模式中更成熟、更快樂地工作、生活,才是應該追求的目標。
三、對主題活動的理解
主題活動中的主題應由老師和孩子的感情、思維,活動中的困惑、難題而引領、而深入,形成一系列思維緊緊聯系,環(huán)環(huán)相扣,循環(huán)深入的探究活動。在主題活動中,老師和孩子是平等的感悟者、體驗者,通過互相的感悟、體驗的交叉與融合,讓對方得到認識和提升,互相感悟對方的思維方式,以獲得終身受益的品質。不強調教師的權威,不強加灌輸給孩子,讓孩子在這種平等的氛圍中學會聆聽,辯證地吸收,這大概就是靈動的教育吧!
四、對幼兒教師地位的理解
好的教師培訓機構要幫助教師找到自己工作的價值感、成就感,讓教師從根本上對這個工作有一份使命感、責任感,尤其是對自己生命的責任心。懂得怎樣對自己的生命負責是幼兒教師迫切需要清醒認識的命題,人只有學會對自己負責,自然才會對別人負責,這對教育者來說更重要。這樣許許多幼兒教師工作的狀態(tài)就會改變。如果學會了真真切切地活著,就會說真真切切的話,做真真切切的事。
五、與同事聊天
與同事聊天是一件開心的事情,尤其是聊教育,在爭辯中可以找到共同的東西,在不同的觀點中可以受到啟發(fā)。只有同事最了解你的工作,因此同事會給你最實用的建議。
爬上豆蔓看自己,高美霞老師將一個真實的自己呈現在大家面前,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有思想、有責任、有愛心的幼兒教師,她是我們的幼兒教師的驕傲,值得我們敬佩,值得我們學習!
《爬上豆蔓看自己》讀后感4
初讀《爬上豆蔓看自己》,有很多朦朧的感悟,可惜一支拙筆無法盡情地表達出來。這本書我會經常閱讀,一直珍藏。它讓我的思想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激發(fā)我去反思、體驗自己生活和工作的價值和意義,讓自己真實地活著,做真實的事情,用自己真實的聲音生活,用自己真摯的情感從事教育,形成自己個性化的教育生活。仔細想來,作者的工作狀態(tài)似成相識,原來我平時也是這么工作的吧,只是我不是一個有心人!耙糟~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那我就把辛黛瑞拉當成我的鏡子,經常來照照,因為我知道我是喜歡我的職業(yè),我也能從觀察、了解并理解孩子的過程中獲得極大的幸福。
本書是幼兒教師專業(yè)成長叢書之一,是一本充滿感性色彩又令人深思的一線幼兒教師的教育日記,作者詳盡地敘述了自己在幼兒園的一日生活以及對日常生活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的感悟與反思,記錄了一個普通幼兒園教師在和孩子、家長交流中的喜怒哀樂,自己專業(yè)成長的足跡,對生活、工作以及生命的感悟與體會。本書真實反映了幼兒教師的生活原貌,從個案的角度記錄了幼兒教師的成長歷程。全書共分六部分,第一、二部分介紹了作者的理想教育生活和日常教育生活;第三部分介紹了作者和孩子的溝通、交流;第四部分介紹了作者在教學中的.感悟;第五部分介紹了作者和家長的愛心聯系;第六部分抒發(fā)了作者對生活意義的思考。
書中濃厚的生活氣息,教師良好的反思和學習精神對于新教師有著推進作用。從作者的言行中可以看出,教育對其而言是一種信仰,她的文字中給人的感受是,從事幼兒教育事業(yè)是一種意志的磨練,更是一種享受。她能更多真正的從孩子出發(fā),當看到孩子的表現沒有預想完美時,她能看到孩子的進步,在諸多篇日記中都能看到作者一一講述每名幼兒的進步,將理解、寬容孩子貫穿在現實生活中,而不僅僅是放在嘴上。因此,她能走出常態(tài),堅持不斷學習,不斷進步。
看這本書時,覺得真像是自己在寫日記。同是幼教工作者,寫的都是我們最熟悉的,每看一篇,生活中的某一片段就會跳出來。如有一篇隨筆是《愛唱歌的小麻雀》,講了她上午因為一直在糾正孩子的常規(guī),結果該上的課都沒有上,下午又受老師之邀去聽課。回到教室以后正好課程安排是講故事活動就給孩子講述《愛唱歌的小麻雀》。因為是臨時決定的,沒有任何的教具,但是她調整了教學方法,用富有感染力的語言講述故事,再讓孩子在體驗中學習故事,最后以小麻雀的口吻把早晨沒有唱的歌唱給小鹿寶寶聽,其實就是唱給孩子們聽,后來孩子們也跟著唱起來,收到了理想的效果。這也讓我想起公開課,她的做法可能就是我們的做法,我們的做法可能比她更好,但是我們因為公開課結束就過去了,時間長了可能就忘記了,但是這位老師能及時記錄下自己的教學感悟,再次打開的時候也是一種經驗的借鑒。所以邊讀書邊思考,是閱讀《爬上豆蔓看自己》中養(yǎng)成的習慣,會被一句話、一個小片段所吸引,便停下來細細思索。因為這些日記吸引人的地方就是我們可以感受到教師的反思精神,反思是教師專業(yè)成長的重要途徑,反思意味著對自己有一種新的審視和批判精神。所以剛開學的時候也曾試著每天在博客里寫寫自己的教學感悟,發(fā)生在身邊的精彩瞬間,覺得也是一份快樂,但是后來因為家里很忙就慢慢疏忽了,只是偶爾想到了就寫點東西在里面。
【《爬上豆蔓看自己》讀后感】相關文章:
《爬上豆蔓看自己》讀后感(精選7篇)10-07
《爬上豆蔓看自己》讀后感(通用15篇)05-19
烘熏豆作文10-07
開心豆作文10-07
泡豆日記10-05
換個角度看自己作文05-20
貼豆畫作文10-06
種瓜得豆作文03-06
豆寶寶小班教案07-10
《剝豆樂》教案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