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過秦論》讀后感(通用6篇)
讀完某一作品后,你有什么體會呢?這時最關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哦。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后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過秦論》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過秦論》讀后感 1
治國需要名君,更需要賢臣。
秦孝公英明,這是秦國的幸運,但更幸運的是他擁有了一位奇才──商鞅。
商鞅眼界開闊,氣魄超人,內(nèi)政外交,奇招疊出,很快使秦國脫穎而出,進而稱霸天下。毫無疑問,商鞅是秦帝國大廈的奠基人,沒有商鞅,就沒有秦的興盛,更沒有秦始皇的煊赫一時,中國的歷史也要重新書寫。
一人之力關乎百姓安危國家命運,甚至歷史的進退,人才之重要可想而知。
但是,擁有人才并不值得炫耀,重用人才,才是關鍵。秦帝國也不乏人才,李斯之才堪比商鞅,但卻蛻變?yōu)橐皇阈∪。這不全是李斯之過,暴君的`身邊豈容賢臣立足?
今天,知識經(jīng)濟已蔚為大觀。國力的競爭,其實就是人才之爭。美國能發(fā)展到如此強盛的地步,與其廣羅各國人才并大膽使用密不可分。而中國的所作所為,就相去甚遠,大量人才被閑置,被壓制,甚至被摧殘,令人痛心疾首!
龔自珍大聲疾呼,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我想說,我勸諸君開心胸,不拘一格用人才!
《過秦論》讀后感 2
歷史不會重演,教科書總是這樣教導我們,我們也總是這樣告慰自己。
可讀了《過秦論》,我悚然一驚,──哦,兩千年前的歷史不正在重演么?血風腥雨的戰(zhàn)國時代和當今波譎云詭的國際形勢,又何其相似乃爾!當今美國,世界老大,意欲籍其強大國力,稱霸世界,其窮兵黷武,霸道無忌,酷似不可一世的強秦,而其他國家,則如各懷心胎苦于自保的九國。
──一超多強,合縱連橫,活脫脫一部戰(zhàn)國史的.翻版!
歷史往往有驚人的相似,一位偉人說。
其實,歷史何止相似,歷史天天都在重演!
前世之事,后事之師,賈誼之言如雷貫耳。
但可悲的是,后人從來就沒有認真吸取過教訓!
《過秦論》讀后感 3
人和,乃強國之源;仁政,乃安國之策;人才,乃治國之本。人和,仁政,人才,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
這是秦帝國的興衰給我們的`啟示。
歷史的車輪,已駛入二十一世紀,人們向往的幸福、友愛、和平的新世界仍遙遙無期,貧窮,饑餓,暴虐,屠殺,非但沒有根除,反成愈演愈烈之勢,核戰(zhàn)陰云,生態(tài)災難,更是嚴重危險到人類的生存。
為了人類的未來,請君再讀《過秦論》!
《過秦論》讀后感 4
大秦帝國二世而亡,數(shù)風流人物的秦始皇是萬萬沒有預料的,他的千秋帝王夢轟然倒地。賈誼在《過秦論》中把他歸納為“不施仁義”的結果。
秦的發(fā)展可謂占天時、地理、人和。周室名存實亡,群龍無首,諸侯殘殺,是謂得天時也;秦國占據(jù)崤山、函谷關險固的地勢,與山東諸國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老百姓獲得了安定的.時間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為秦軍提供充足的后勤保障,是謂得地理也;君臣固守反映了君臣關系的和睦相處,有商君輔佐孝公,以及后來的張儀、李斯等謀士,為秦出謀劃策,是謂人和也。
外連橫而斗諸侯。采取遠交近攻的策略,分解六國。利用利益關系使六國自相殘殺,從而蠶食六國。正確的謀略是秦統(tǒng)一天下的重要原因。眾多國君都是具有雄才大略的,如孝公、惠文、武、昭襄、始皇,他們以取得天下作為目標,奮發(fā)圖強。
秦的滅亡在于用取天下的辦法,來守天下。在愚策下實行嚴厲的法制。引起了下層百姓的反對,也引起了山東貴族的強烈的不滿。人們壓抑已久的情緒在大澤鄉(xiāng)如火山一樣噴發(fā)出來,秦帝國如大廈在瞬間傾倒。國家是這樣,家庭、個人同樣如此。現(xiàn)在很多家庭父輩辛苦創(chuàng)下的家業(yè),在子輩中衰敗,父輩原指望子輩們能將遺業(yè)發(fā)揚廣大,萬萬沒有料想到子輩們竟是不爭氣,父輩在九泉下也不會安息地。弈黎,你要記住,《大學》有言,“自天子以至庶人, 壹是以修身為本!
《過秦論》讀后感 5
秦王朝從崛起、發(fā)展、鼎盛轉而迅速滅亡這大約154年的歷史,備受人們關注,其中值得總結的東西可謂多也。西漢政論家、文學家賈誼的《過秦論》分上、中、下三篇,猶以上篇雄策千古!賈誼主要以政治家的眼光從秦不施仁政、愚民、弱民、暴政等方面,來分析秦之得失,其實若要全面論秦,除其在政治上的失策之外,還可以調(diào)動學生全方位的積累,從政治、經(jīng)濟、軍事、外交、地理等諸方面加以分析,以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引領學生的綜合思維。
政治上,秦統(tǒng)一中國之后,采用的一系列措施,雖有許多積極、進步的'方面,但不無敗筆!胺贂尤,以愚黔首”,修筑長城,企圖用自我封閉的辦法來鞏固其“萬世基業(yè)”,都是極其愚繆的辦法。待到秦二世時期,更由于統(tǒng)治者的無能無德,荒淫無度,暴政變本加厲,使得天下怨聲載道,“苦秦久也”。賈誼的分析較為透徹,總結出“仁義不施攻守之勢異也”的結論也極為合理。
經(jīng)濟上秦從孝公起,重用商鞅,“內(nèi)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zhàn)之具”,商鞅的變法使得秦一夜之間迅速崛起,但是秦統(tǒng)一中國之后,卻沒有及時休養(yǎng)民生,讓老百姓喘上一口氣,反而大興土木,阿房宮覆壓三百余里,秦長城巍巍萬里,這樣的做法能不把新興的大帝國的經(jīng)濟推向崩潰的邊緣嗎?不過秦的失敗,卻給后來的歷代開國君主上了極為有意義的一課,讓后來漢唐等開國君主明白了,國家初定,安民養(yǎng)民,富國強兵為要!
軍事上,秦在統(tǒng)一之前,采用“攻”勢,無比強勁,所向披靡。在陳勝、吳廣的起義爆發(fā)后,章含與陳勝部將周文的交鋒,依靠崤山和函谷關的地利,大敗周文并迫其自殺,取得了鎮(zhèn)壓起義軍的第一次輝煌勝利。但隨后秦軍沒有分析形勢的變化,沒有考慮到此時“天下苦秦久也”,沒有考慮到政治形勢已經(jīng)發(fā)生了大的逆轉,仍然采用“攻”勢,由章含率部開出函谷關,在軍事上失去了用兵的地利,失掉了秦國自己的天然屏障,這是用兵的大忌啊!
外交上,秦的興起過程值得研究,縱觀秦和六國斗爭的歷史,凡采用連衡之策,秦就勝算;凡采用約縱離衡之策,秦就處于無奈之地。遙想當年,蘇秦合縱締交,掛六國相印,秦雖覬覦天下,卻屢屢而不得;后來蘇秦既亡,張義連衡成功,從此秦的外交可謂無往而不勝!罢l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個問題是革命的首要問題!边@個問題同樣也是興國、立國的首要問題,“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孤立和打擊我們的敵人”,這些著名論斷和歷史的淵源由此可知吧?
地理上,秦本來憑借崤山和函谷關之險峻,正可謂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而在與秦末農(nóng)民起義隊伍的較量中,秦人卻丟掉這個可以扼住別人咽喉而控其項背的地理條件,從而導致軍事上的慘敗。
所以,統(tǒng)觀這段歷史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外交、地理諸因素,秦統(tǒng)一中國后都沒有抓住要害,秦豈有不迅速滅亡之理!賈誼的《過秦論》一文安排在高中語文課本第二冊中,這時的學生歷史、地理等相關知識儲備已經(jīng)較為豐富,我們教師只要稍加點撥,這樣引導學生綜合的思考問題,學生們就會對課文非常感興趣,從而去學習、思考得更精彩!
《過秦論》讀后感 6
《過秦論》是賈誼政論散文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這是一篇見解深刻的文章。上篇先講秦自孝公以迄始皇逐漸強大的原因:具有地理的優(yōu)勢、實行變法圖強的主張、正確的戰(zhàn)爭策略、幾代人的苦心經(jīng)營等等。接著筆鋒陡轉,寫秦始皇自以為這個有“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可為子孫“萬世之業(yè)”的'帝國,竟然會在轉眼之間,被陳涉這個“甕牖繩樞之子”,“ 材能不及中人”者,以摧枯拉朽之勢輕而易舉地滅亡,從而總結出秦亡的教訓:此乃“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中篇重點分析秦在統(tǒng)一中國之后政策上的失誤:在天下百姓歸順于秦、向往和平安定生活之時, 始皇和二世非但不能安撫百姓守威定功,反而變本加厲,繼續(xù)推行橫征暴斂、嚴刑峻法的國策,終于把人民逼反。接著得出“牧民之道,務在安之”的結論,可為精辟之見。下篇進一步指陳秦人在危難當頭不能挽狂瀾于既倒的原因,第一是子嬰的不才;第二,更重要的是秦王的暴政導致君臣離德與士民不附,使子嬰處于“孤立無親,危弱無輔”的境地,只有束手就擒。從而說明:秦人之亡,非在外力,而在于自身,“本末并失,故不能長”。三篇文章,就這樣環(huán)環(huán)相扣地把秦朝亡國的原因層層剖析下去,思維嚴謹,說理透辟,見解不凡。文章取名“過秦”,實則是借此來警告漢朝皇帝不要重蹈亡秦覆轍,故全文取一句野諺結尾: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也” 。
古人權衡時事,多以史為鑒,彰往察來,發(fā)人深省,所以唐太宗說過,“以史為鑒,可以知興亡”,何況今人乎!哆^秦論》有一個絕對的中心思想,古今皆同,即“仁愛”!叭蕫邸睂τ谖覀儑叶,是國家政權穩(wěn)固的鎮(zhèn)塔,是國家興旺發(fā)達的重要條件。沒有仁愛,我們的國家就會四分五裂;沒有仁愛,我們的國家就難以發(fā)展,人民的生活需要就得不到滿足;沒有仁愛,我們的國家將不是國家!叭蕫邸保粌H是國家本身應該奉行的準則,更是國與國之間交流的基石。國家之間沒有仁愛便會硝煙四起,戰(zhàn)事連連,人們難以安寧地生活。到頭來世界將會是個什么樣子?
因此,為了我們,為了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更為了世界和平和人類的生存與發(fā)展,我們要學會仁愛,對身邊的一切事物要仁愛地對待。
【《過秦論》讀后感】相關文章:
過秦論的教案02-26
過秦論教案01-17
《過秦論》教學設計06-10
過秦論教學反思05-12
語文《過秦論》教學教案04-11
《過秦論》教學設計14篇06-10
《過秦論》教學設計(14篇)06-10
《過秦論》教學設計15篇06-10
《過秦論》教學設計(15篇)06-10
《過秦論》教學設計合集15篇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