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習錄》讀后感 推薦度:
- 讀《傳習錄》有感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傳習錄》讀后感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赡苣悻F(xiàn)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傳習錄》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傳習錄》讀后感1
先生曰:“為學大病在好名。”
侃曰:“從前歲自謂此病已輕,此來精察,乃知全未。豈必務(wù)外為人,只聞譽而喜,聞毀而悶,即是此病發(fā)來!
曰:“最是。名與實對。務(wù)實之心重一分,則務(wù)名之心輕一分;全是務(wù)實之心,即全無務(wù)名之心。若務(wù)實之心如饑之求食,渴之求飲,安得更有工夫好名?”
又曰:“‘疾沒世而名不稱’,‘稱’字去聲讀,亦‘聲聞過情,君子恥之’之意。實不稱名,生猶可補,沒則無及矣!氖迨鵁o聞’,是不聞道,非無聲聞也?鬃釉疲骸锹勔,非達也!部弦源送?”
——《傳習錄》
我以前就好名,當時還不知道學習和修身的區(qū)別。不管做什么總是喜歡被看見,被夸贊。聊天兒的時候也喜歡發(fā)表自己的觀點,讓自己顯得與別人不同,F(xiàn)在好名依然存在,只是隱藏的更深了。不會像以前鋒芒畢露,但還是會“聞譽而喜,聞毀而悶”。貌似這種情況在絕大部分人的身上都有體現(xiàn),主要還是太在意外界對自己的看法。往深處來講,是因為自己的內(nèi)心沒有力量,需要別人的認同才能給自己傳達這種自信。實際上自信是自己給自己的,不是別人認為你行你就行,而是你認為你行你才行。
王陽明說要想克服這種好名就要務(wù)實,我理解的務(wù)實就是要有志向,也可以說是終身為之奮斗的目標。也就是說當你忙起來的時候,心就沒有功夫去好名了。如果你覺得時間緊迫,不抓緊努力,就離目標越來越遠的.時候,你就更沒有時間去想別的了。反過來講你有好名之心,就是你閑的。就像你在干活的時候,心在干活上,別人看見你干活,夸獎你的時候,你是聽不見的。如果當你干活的時候,別人一夸你干得有多好、有多努力的時候,你就洋洋得意,就說明你的心沒有在干活上。
人雖然不要好名,但要愛惜自己的名聲。要讓自己的行為對得起自己的名聲,發(fā)現(xiàn)哪里不對的時候,要馬上的去改正。不能等到自己死去的時候別人來評價,那時候就沒有改正的機會了。不追求出名,但是要修身。儒家通過修身去達到“君子不言利,而利在其中”。如果在五十歲知天命的年紀,還不想著去尋道修身,那這輩子是白活了。
《傳習錄》讀后感2
不可否認,我們大多追求物質(zhì)生活水平高才好,但是因此而過于追求金錢、地位、名利,導致了心靈過于沉重,從而忽視了自己精神生活。而那些要想實現(xiàn)自己人生高度,更重要的是關(guān)注自己的心靈,如此才不浮躁,才能進入全新的人生境界。內(nèi)心的幸福完全取決于你的心,只有內(nèi)心強大才是真正的強大。所以,王陽明的心學具有現(xiàn)實意義。總而言之,心學就是讓你內(nèi)心強大、淡定處世的哲學,其核心就是王陽明的八字箴言:此心不動隨機而動。
觀王陽明的一生,作為軍事家和政治家,立下不世之功,彪炳史冊;作為思想家,開創(chuàng)儒學新天地,成為一代“心學”宗師。正如梁啟超對王陽明的評價:“他在近代學術(shù)界中,極其偉大,軍事上政治上,亦有很大的勛業(yè)。”但他的一生,坎坷波折,歷經(jīng)貶謫、受誣、辭官、病老等人生中的不幸,身處各種逆境、困境、險境、絕境而心如止水,從容化解,這些是激勵和啟發(fā)現(xiàn)代人最好的范本。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就斷言,21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
王陽明的“心學”思想融合了儒釋道三家之精髓,是當今社會的一劑解藥。因為,真正的生活在內(nèi)心。一切斗爭皆是心戰(zhàn),內(nèi)心的強大才是真的強大。解讀王陽明傳奇人生,領(lǐng)略心學之精妙,關(guān)注自己的心靈,就能修煉一顆強大的內(nèi)心,在浮躁的社會中獨享一份寧靜,此心不動隨機而動,獲得內(nèi)心的充實與幸福。一切得喪榮辱,真如飄風之過耳,奚足以動吾一念?今日雖成此事功,亦不過一時良知之應(yīng)跡,過眼便為浮云,已忘之矣!
他曾對學生說過:“做學問的功夫,對于一切聲色名利和嗜好,都能擺脫殆盡。但是,如果還有一絲貪生怕死的念頭牽掛著,就不能與整個本體融合。人的.生死念頭,本是從生身命根上帶來的,所以不容易去掉。如果在這里能識得破、看得透,心的全體才是流暢無阻的,這才是盡性至命的學問!
正象古人所說的“定能生慧”,意思是心靈安定了,靈感智慧才能生發(fā)出來。由于他看破了這一切,心靈是自由活潑的,所以對外界的各種誘惑才處之淡然,因而也就達到了很高的智慧境界。
所以很多人都喜歡在自己的書房掛一幅字——“寧靜致遠,淡泊明志”,以作為自己的座右銘。 “寧靜致遠,淡泊明志”這句話,源自諸葛亮的《誡子書》,其原文是“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qū)W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靜無以成學。慢則不能研精,險躁則不能理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從這篇文章中,我們可以看出,諸葛亮認為做學問的關(guān)鍵在于“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上面,強調(diào)心境要淡泊,心緒要寧靜,去除各種物欲來修養(yǎng)自己的德行,這樣才能明確堅定自己的志向,在寧靜的心靈中,志向才能達到深遠廣闊的境界。
把那些傲慢、浮躁,希望走捷徑的心理統(tǒng)統(tǒng)丟掉,徹底靜下心來,才能達到“精益求精”的境地。否則就會時間一天天過去,今年過了又待來年,年紀漸漸大了,老了,雄心壯志也隨之被消磨殆盡,那時即使后悔也沒有時間和精力再從頭來了。只能懷著一種悲哀的心情,凄涼的坐守在破敗的房屋中,在那里整天后悔啊,我當時怎么就不知道努力一點呢,要是當年努力一點,恐怕現(xiàn)在已經(jīng)干出一番事業(yè)來了,但已經(jīng)沒有法子,一輩子就這樣白白地過了。
“淡泊”、“寧靜”是一種有別于常人的思維方式,透出源自于心靈的靈感與妙思,能將一個人的能力與智慧提升至極致。因為內(nèi)心淡泊,無求于世,也就不為得失榮辱所迷惑,根據(jù)自己心靈的洞察,按照事物的本來面貌來行動,而獲得符合客觀規(guī)律的結(jié)果。這是一種大智慧。
“淡泊”與“寧靜”,又是一種生活心態(tài),一種心靈閑適、逍遙自在的心態(tài)。諸葛亮和王陽明等智者,正是生活在這樣一種心無所求的境界中,不為名利富貴而活,而能盡享生命的樂趣?梢哉f,那些似乎洞察一切的智慧和靈感,就是在這種自由的心境中激發(fā)出來的。
其實這種“淡泊”與“寧靜”,更是一種常人難以企及的大境界,古老的“天人合一”哲學思想是其基礎(chǔ),其中體現(xiàn)了人所存在的最高價值。那些甘于淡泊的人,正是把大自然與人的關(guān)系參悟透了,達到了心之化境——“視萬物為一體”,因此才能進入得失不計、寵辱如一的境界。
這種“淡泊”、“寧靜”的心境,是衡定和充實的。因為這樣的心靈,處于“中和”的狀態(tài),也就是對外物不偏不倚,獨立而存在,獲得一種心與天合的人生快樂
讀完王陽明的一生,你會發(fā)現(xiàn),一個人能有多大能力,做多大事情,并不取決于外部環(huán)境,而只在于你內(nèi)心的改變。正如我們今天常聽到的一句話:“如果不能改變世界,那就改變你自己。”一切的變化,其實都從我們內(nèi)心最細微的變化開始。
我們很多人,習慣于滿腹牢騷,怨天尤人。如果多讀一讀王陽明,他們就會懂得:命運就攥在自己手里,只有你自己才是“主人翁”,才能決定你將擁有一個怎樣的人生!
《傳習錄》讀后感3
<<傳習錄>>是中國明代哲學家、教育家、宋明道學中心學一派的代表人物王陽明的語錄和論學書信。王陽明在中國歷史上比較出名,但以前并不了解,是通過看當年明月的<<明朝哪些事兒>>才知道有這么厲害一個人物的。他是文武全才,他提出的心學主張“知行合一”,說“知是行之始,始是知之成”;主張“致良知”,說良知既天理,不學而知,不慮而能,為吾心所固有。陽明心學強調(diào)主體意識和自主精神,反對迷信權(quán)依傍書本,有平民意識,對明后期哲學和文藝影響巨大。王陽明鎮(zhèn)壓過農(nóng)民起義和平定“宸壕之亂”,也是一位軍事天才。
王陽明(公元1472—1529年),原名云,后改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在紹興會稽山陽明洞側(cè)筑室攻讀,創(chuàng)辦陽明書院,別號陽明子,世稱陽明先生!皞髁暋币辉~源自<<論語>>中的“傳不習乎”一語。
今天讀到<<答顧東橋書>>一章,書中提出了修養(yǎng)的三個層次,令我有所感悟。他提出"生知安行,圣人之事","學知利行,賢人之事","困知勉行,學者之事"。意思就是說天生就知道,生來就能實踐,是圣人才能做到的事情;學習了就能知道,知道了就能順利實踐,是賢人才能做的事;艱難的獲得知識,勉強的用于實踐,是學者的事情。
像我這樣普通的人,就是艱難的`獲得的知識都是很難到達的。也許和我們的教育制度有關(guān)吧,雖然四書五經(jīng)的名字掛在嘴邊,但是沒有系統(tǒng)的看過一本。真正學習傳統(tǒng)的國學也是三十以后才開始的,今年我已經(jīng)三十有四了,也只是了解了點皮毛?垂偶芸菰铮教,原文看不懂,要結(jié)合注釋。來興趣的時候,就看幾眼,不高興的時候,就丟一邊,F(xiàn)在的社會各種各樣的誘惑太多,看書的時間是越來越少。偶爾看到了一點古人的觀點,感覺受益匪淺,知識還是精華好啊。
今天是第一次看到這個國學論道版塊,感覺相見恨晚,先拋個磚頭,露一小臉。
《傳習錄》讀后感4
傳習錄分三卷
核心觀點:知行合一—致良知。王陽明曾言:吾平生講學,只是‘致良知’三字。
1、天泉證道,先生提出“四局教”將致知的功夫與正心、誠意、格物貫通起來:無善無惡心之本,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2、 ①世界觀—萬物一體,心即理。(“夫萬事萬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認為“心即是天”,“心者,天地萬物之主”。—主觀唯心主義)
、谌松^—內(nèi)圣外王(內(nèi)圣外王,按內(nèi)心不被遮蔽的良知指引即為內(nèi)圣,外王即按內(nèi)心良知指引自然生成)
舉例:聽命于君主是忠,忠是一種道德品質(zhì)。但在1519年,江西南昌的寧王朱宸濠造反,王陽明正奉旨去福建的路上,得知這一消息后,他立即抗旨不遵,返回江西和朱宸濠開戰(zhàn)。這只是因為王陽明的良知告訴他,如果不能迅速平定朱宸濠,那江南百姓將大遭涂炭。他只不過在行良知而已。而其平定朱宸濠后來也成了他的“外王”標志之一。
、蹆r值觀—知行合一,致良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道德指導下產(chǎn)生意念活動并執(zhí)行)
3、結(jié)論:萬物一體之仁,也就是天地萬物以人為中心,人有良知即天地萬物草木瓦皆有良知,例如看到小孩子掉井里心生急切之意,想要去把他救上來,所以我們的心和小孩子那時候是聯(lián)系起來的,倘若人心冷漠,自私自利,那就是切斷了與萬事萬物的聯(lián)系,心死、萬物皆死,這個觀點與希臘伯利克里時代智者派普羅泰戈拉的觀點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他最著名的一句話叫做,人是萬物的尺度(主觀唯心主義)。這也與阿德勒“傾聽更大共同體的聲音”有著相似之處,當我們在小小的共同體當中感覺到了壓抑、難受時,要學會把自己放在一個更大的共同體當中,通過自我接納、他者信賴、他者貢獻來“致良知”,來獲得幸福,成為圣人,獨自修行叫智者自救,普度眾生即圣者渡人(肖申克的救贖)。
傳習錄序
開篇提到,圣賢教人,如意用藥,不可不知變通,誤人誤己。
舉例:有一次,孔子講完課,回到自己的書房,學生公西華給他端上一杯水。這時,子路匆匆走進來,大聲向老師討教:“先生,如果我聽到一種正確的主張,可以立刻去做么?”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條斯理地說:“總要問一下父親和兄長吧,怎么能聽到就去做呢?”子路剛出去,另一個學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問:“先生,我要是聽到正確的主張應(yīng)該立刻去做么?”孔子馬上回答:“對,應(yīng)該立刻實行!比接凶吆,公西華奇怪地問:“先生,一樣的問題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孔子笑了笑說:“冉有性格謙遜,辦事猶豫不決,所以我鼓勵他臨事果斷。但子路逞強好勝,辦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勸他遇事多聽取別人意見,三思而行!薄墩撜Z·先進篇》,在我看來這就是一種“糾偏”以達到內(nèi)心的中正平和。
傳習錄上
徐愛錄
(一)“親民”與“新民”之爭。
大學之道
。1)在明明德
(2)在親民
。3)在止于至善。知止
。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5)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洞髮W》
先生舉了很多典故以論證此處應(yīng)為“在親民”,親民有養(yǎng)育教化百姓的意思
(二)愛問:“‘知止而后有定’,朱子以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16],似與先生之說相戾。”知道應(yīng)達到的境界(至善)才能夠志向堅定。核心在于爭論應(yīng)從事物上求至善還是心上求至善,先生說至善應(yīng)是心的本來面目,需“明明德”,即知行合一才能達到,即理論聯(lián)系實際。
(三)愛問:“至善只求諸心,恐于天下事理有不能盡。”心外無物,心外無理,侍奉父親的孝、輔佐君主的忠、與朋友交往的信、治理百姓的仁都不是去他們身上找,而是去自己內(nèi)心找,即“冬溫夏清”,此心若無人欲,純是天理,是個誠于孝親的心,冬時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去求個溫的道理。夏時自然思量父母的熱,便自要去求個凊的道理,這個冬溫夏清不得摻雜一絲一毫的人欲(非真孝,而是在所謂的孝中有著其他不好的東西,比如炫耀之心、偽善之心等等)。
。ㄋ模┼嵆穯枺骸爸辽埔囗氂袕氖挛锷锨笳撸俊蓖,舉例如先生說:侍奉贍養(yǎng)父母時,讓自己的心思純粹都在天理上即可,如果只認為將那些具體禮節(jié)做得恰到好處就是至善,那就好比是扮作戲子,將幫父母取暖納涼等事一一表演得當,也可以叫至善了。在我看來,所謂盡善盡孝如果追求恰到好處,實際上也是一種偽善,這樣的恰到好處是不是內(nèi)心有了“衡量之心、比較之心”而不純粹了呢。
(五)徐愛困惑為什么許多人都知道應(yīng)該孝順父母、友愛兄弟,但依然有很多人做不到。先生認為,知行應(yīng)合一,知道了不去做就是不知道,實踐出真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先生舉例什么是真知真行:如好好色,如惡惡臭!洞髮W》。見到好看的姑娘忍不住多看兩眼,看到面目猙獰的人下意識躲著走。都是一瞬間的反應(yīng),那為什么看到好看的姑娘沒有去要聯(lián)系方式呢,是因為內(nèi)心有了私欲,會擔心哎呀她拒絕我多尷尬,哎呀她會不會討厭我,哎呀其他人會怎么看我,哎呀我自己好尷尬......
(六)徐愛認為朱子之說引經(jīng)據(jù)典,有《尚書》中的‘精一’、《論語》中的‘博約’、《孟子》中的‘盡心知性’作為依據(jù)以論證他“格物”之說,對先生的格物之說心存疑慮。徐愛問:“‘盡心知性’怎么就是‘生知安行’了呢?”先生將格物致知分了三個層次:生知安行,學知利行,困知勉行。即,一,盡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二,存心養(yǎng)天,是學之利行事;三,夭壽不二,修身以俟,是困知勉行事。生知安行的人,時時刻刻在“糾偏”,中正而平和,如孔子70歲時那樣從心所欲不逾矩。
學之利行者,學到了做好人的好處,而去做,知道了什么是“吃虧是!,本質(zhì)是為了“好處”而行。困知勉行者因為吃過虧,不得已而勉強自己去做好人。
。ㄆ撸┫壬衷唬骸啊裎铩纭睹献印贰笕烁窬摹瘛,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體之正。但意念所在,即要去其不正,以全其正,即無時無處不是存天理,即是窮理!炖怼词恰鞯隆!F理’即是‘明明德’!
先生想表達格物格的是自己內(nèi)心的不正當,無時無刻不存養(yǎng)天理,存養(yǎng)天理就是革除不正當?shù)挠、想法,使得自己處于?nèi)心中正平和,一種安寧的境界,符合如家提出的仁義禮智信,仁者人也,與人相處和諧融洽,這就要求我們事事不能總想著自己,也要為別人考慮,這叫為人為己;義者,于人困難時幫一把,看到不端的行為在保證自己不受傷害的情況下勇于見義勇為,比如看到小孩子落水,如果不去救他,內(nèi)心就會愧疚,那直面自己的愧疚,就要行動,就要是自己內(nèi)心重歸中正平和的狀態(tài);禮者,示人以曲也。在我看來更多的是一份敬畏之心,敬畏他人,敬畏生命,敬畏自然;智者,這是最難回答的,愛智慧的人總是最迷人的吧,沉靜、憂郁、深邃、平和。信者,誠信也,畢竟騙人的時候,臉會發(fā)紅,眼睛會飄來飄去,講話會猶猶豫豫,無法直面內(nèi)心。
(八)先生想表達,心是知道怎么做的,只是被私欲蒙蔽了,而致良知就是順從自己的`心,而不是違背自己的心,同(五)。
。ň牛袄怼北磉_出來是“文”,隱藏起來是“理”,我們?nèi)バ⒕锤改、侍奉君王、身處困境時存養(yǎng)天理都是在讓“理”能看得見,子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笨鬃诱f:“君子廣泛地學習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禮來約束自己,也就可以不離經(jīng)叛道了。”要讓心中充斥著所謂天理就要在人們看得到的地方用功。
。ㄊ唬┻@里先生否定所謂的“異端邪說”,認為天下大亂,人心不古是因為多美艷的言辭,離經(jīng)叛道的書籍及學說。然而我認為正是有著各種思想交相輝映才構(gòu)成這個精彩的世界,任何學說、典籍都要結(jié)合當時的時代來看,而不能以現(xiàn)下的人的觀點來全盤否定當時思想,就像古希臘哲學從對自然的好奇轉(zhuǎn)向?qū)θ吮旧慝@得幸福的關(guān)注一樣,每個時代都有著恰好的思想與文明,我們厭惡混亂期盼和平與光明,但不可以以此為理由來認同刪述《六經(jīng)》這樣否定歷史之事,在我看來,歷史是很客觀的,主觀的是我們每個人的看法而已。
陸澄錄
。ㄒ晃澹╆懗螁枺骸皩W⒂谝坏墓Ψ颍欠窬拖袷亲x書一心一意在讀書上,待客一心一意在待客上?這是否就是專一的功夫?”
先生說:“好色就一心一意在好色上,貪財就一心一意在貪財上,也可以算作是專一嗎?這不過是追逐物欲罷了。專一是一心專注于天理!
我認為并非如此,主一之功,并不是專注于所謂的天理,而是專注于當下所作之事,專注于不同階段的不同課題,工作時專心工作,戀愛時就好好去經(jīng)營愛情,旅游的時候就好好放松心情,誠然這些事情之間沒辦法真的涇渭分明,有時工作很忙,出去游玩時也要偶爾應(yīng)對工作,但當時當下應(yīng)該去專注于那時的事情,放下電話,盡快進入放松的狀態(tài)。
。ㄒ话耍疤幣笥眩瑒(wù)相下,則得益,相上則損。”
“與朋友相處,務(wù)必相互謙讓,這樣才會得益,如果相互競爭比較,則會受損!
不光是朋友之間,家人之間、戀人之間都應(yīng)如此,所謂舉案齊眉、相敬如賓。傳習錄通篇所表達的不外乎這三個觀點: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試問嶺南應(yīng)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K軾《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心即理,去除私欲求得內(nèi)心的寧靜。知行合一,天理良知自然展現(xiàn)后的實踐,實踐出真知。
致良知,不斷學習才知曉良知,知曉良知就要在事事物物上去踐行良知,即“事上磨”,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傳習錄》讀后感5
與佛教的超越輪回、道家的長生久視相比,早期的儒家在超世精神上缺少足夠的吸引力。儒家在早期更多關(guān)注現(xiàn)世的人際關(guān)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所謂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推己及人,克己修身以至于齊家、治國、平天下。
相信不少人都有一個錯覺,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以來,儒家便如日中天,從此走上人生巔峰。然而事實是自東漢末年佛教傳入中土開始,直到北宋理學興起前,實際上是佛老盛行、儒家衰微的一個時期。佛教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形成很大的沖擊,以至于這期間發(fā)生三武一宗滅佛。
面對這種情況,首先扛起捍衛(wèi)道統(tǒng)大旗的是韓愈,作為唐宋八大家之首,一篇《原道》寫得著實精彩,但應(yīng)對手段低劣了些,直接將佛教歸為異端,說不過就打,正謂是快刀斬亂麻。
繼任者是北宋五子,源于對《易經(jīng)》的重新詮釋,并將原來閑散的.富有超世精神的言論重新整合,通過重塑儒家,讓其重新煥發(fā)出新的生命力。應(yīng)對手段的確高明很多,通過借鑒學習佛老的優(yōu)點,同時增強自身核心競爭力,在超世精神上不落下風,兼具入世精神,所以更具吸引力。
只是走到南宋這里,新儒家在路線上發(fā)生分野,朱熹和陸九淵分別是理學和心學的代表人物,陽明先生走的是陸九淵路線,但自身理論要完備得多。心學和理學的異同,則在《大學》的詮釋上體現(xiàn)地比較明顯。
近期也重讀了下朱熹、呂祖謙的《近思錄》,相信大家對“存天理、滅人欲”和“餓死事小,失節(jié)事大”都耳熟能詳,以至于有些心里排斥理學。但仔細看心學根子上還是理學,《傳習錄》中很多議題都來自這本書,因此推薦大家也讀讀。
心學和理學,更像是看世界的不同角度,換一個角度看世界,發(fā)現(xiàn)居然還能這么玩。而且我相信,陽明先生是一個真正獲得精神自由的人。
《傳習錄》讀后感6
“愛因舊說汩沒,始聞先生之教,實是駭愕不定,無入頭處。其后聞之既久,漸知反身實踐,然后始信先生之學為孔門嫡傳,舍是皆傍蹊小徑,斷港絕河矣。如說“格物”是“誠意”的功夫,“明善”是“誠身”的工夫,“窮理”是“盡性”的工夫,“道問學”是“尊德性”的工夫,“博文”是“約禮”的工夫,“惟精”是“惟一”的工夫,諸如此類,始皆落落難合,其后思之既久,不覺手舞足蹈。”——《傳習錄》
這是《傳習錄》中徐愛記錄的最后一段,有一部分情感我也深有體會。在同門聊天中我經(jīng)常說“后悔加入師門晚了!睕]像徐愛說的以前學的那些東西把自己耽誤了,是因為以前自己也沒學太多東西。加入師門之前,就覺得儒學只是高高在上的說教。加入師門,心中更多的是想跟師父學《周易》,學《周易》的思想也不純,是想用它來預測未來。隨著與師父相處的時間越來越長,才發(fā)現(xiàn)自己的想法是多么的幼稚。
師父發(fā)愿去傳播儒家修身方式這套東西,可不是簡簡單單的說教,和社會上很多的.儒學培訓有著本質(zhì)的區(qū)別。我結(jié)合著師父的教誨,和我的人生相對比印證,才發(fā)現(xiàn)我的人生之所以沒有達到成功,都是我自己造成的。我以前總是喜歡怨天尤人,經(jīng)常對別人說沒趕上好時代,可實際上我趕上了中國最好的創(chuàng)業(yè)時代——互聯(lián)網(wǎng)爆發(fā)的時代。
儒家思想傳遞了幾千年,對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依舊有指導意義。在與人日常聊天的時候,更多的是說“反求諸己”、“格物”、“觀情欲念”……這些都是儒家修身方式在我們?nèi)粘I町斨械南率痔帯H霂熼T三年多,對我影響比較大的,修心初級三部曲、格物三重境界、念頭的分類、如何去除三大病根、行有不得皆反求諸己、敬慎不敗、至誠如神……有很多是以前從來沒有接觸過的概念,現(xiàn)在已經(jīng)變成了我日常生活當中不用思索就可以說出來的,甚至是成為了我的行為習慣。
有同門問我怎么可以更快更好的改變自己,我對大家的回答都是一樣的,“要堅信師父”。如果你心存疑慮,或者是朝三暮四,你不會有太大改變的。這套東西不是背就能會的。還是那句話,“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徐愛說的影響他的那些學說,《傳習錄》的后邊會逐條的說明,慢慢學習。
《傳習錄》讀后感7
問:“你看不清楚,怎么看?”
老師說:“這只是字面要求,不清楚。所以,還是從舊社會學起比較好。他能看得多,理解得多。只是他雖然為了學業(yè)什么都懂,但是一輩子都得不到。你必須在身心上努力學習。做不到的,一定要轉(zhuǎn)向自己的心和身體,才能過。蓋四書五經(jīng),然說此身心。這種身心叫道,而身心則清明,沒有別的。這是為了學習心靈。”—— 《傳習錄》
我也有同樣的問題。我不識字。我看不懂怎么辦?我還是照字面理解,這就把我們帶到了儒學的另一個重要問題,那就是我們?yōu)槭裁匆x書?我個人把知識分為兩類。第一類是正確的知識。像我們從小在課本上學到的知識和公式,都是對的。然而,這些知識對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并沒有起到很大的作用,也沒有幫助我們解決任何問題。第二類是有用的知識,即我們可以在現(xiàn)實生活中使用的、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問題、處理人際關(guān)系的知識。我之所以看不懂,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把它當做正確的知識來讀,或者按照以前的方法和套路,如果不結(jié)合自己的生活,我不會印在自己的骨子里,但我還是留在了儲備中。
大師說,向他學習主要是一種新的.思維方式,所以我們應(yīng)該摒棄舊的模式,創(chuàng)造新的體系。如果我們在向師父學習的同時遵循舊的套路,還不如不學,這樣會耽誤師父的時間和我們自己的時間。
我們通常說的是“一本書讀一百遍,但就是用心去讀。不用心讀,讀一千遍也沒用。所以無論是學習還是修行,都要從修心開始。有了心才能有意識,有了意識才能主動解決這個問題。心不在焉不僅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不聽,更是浪費時間。沒有綜合的知識,即使正確的知識對你也是無用的。
《傳習錄》讀后感8
立志成圣:純粹是一種品質(zhì)。
王陽明講立志成圣,志是動機,是驅(qū)動一個人向前的精神力量,然而才分高下,志有長短,故曰:“才力不同,而純乎天理則同,皆可謂之圣人;猶分兩雖不同,而足色則同,皆可謂之精金!币馑际侨说哪芰Υ笮‰m然不同,若純粹天理的心相同,都可以稱之為圣人,猶如金子的分量雖然不同,若成色充足,都可以稱之為精金。王陽明有為往圣繼絕學的大志向,劉文刀也有為全家奔小康的小追求,不論哪一種,純粹都是亙古不變的試金石。
志向一詞不妨拆開來看,志的.關(guān)鍵在于純不純,向的關(guān)鍵在于正不正。志不純,經(jīng)不起難關(guān)考驗,向不正。當下這個環(huán)境,談志存高遠很奢侈,不如反求于純粹,正本清源,抱赤子之心,行躬身之事。
格物致知:專注是一種天賦。
“盡心由于知性,致知在于格物!蓖蹶柮髡J為盡心、知性、知天,是生而知之,安而行之,是圣人的事;存心、養(yǎng)性、事天,是學而知之,利而行之,是賢人的事;夭壽不貳、修身以俟,是困而知之,勉而行之,是學者的事。讓學者一上來就去體會圣人的境界,難免會不知所措。凡事講個循序漸進,是“行”這個層面的事,而格物致知是一種方法論,是一種思想,是“知”這個層面的事,那什么是格物致知呢?“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币馑际鞘故率挛镂锒嫉玫剿牡览恚闶歉裎,通過格物實現(xiàn)自我心中的良知,便是致知。
關(guān)于格物致知,王陽明親自做了示范,格了7天竹子,勞思致疾,隨后悟出了天下之物本無可格者,只消在自身心上鍛煉格物功夫的道理。道理很簡單,可知易行難,專注便是其難之一。專注算得上是一種天賦,于外要求注意力長期高度集中在目標對象上,于內(nèi)要求心無雜念,聚氣凝神。格物需要專注,致知更需要專注,有些品質(zhì),靠天生不靠后補,有些人才,靠選拔不靠培養(yǎng)。
知行合一:勇氣是一道門檻。
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王陽明強調(diào)知行并進,不分先后,而實際上卻往往分個先后,理論指導實踐本沒什么問題,可先理論后實踐就容易出問題了。很多人喜歡運籌帷幄,因為只要不拿出來接受討論,就沒人知道帷幄里藏了什么東西,就可以獨自享受決勝千里的滿足感,可是真要抄家伙上戰(zhàn)場,便高下立判了。
我們做事講究勝券在握,謀而后定,事能這么做,人也能這么做嗎?況且事有大小之分,大事面前策無遺算,小事面前也應(yīng)如此嗎?人志有長短,才分高下,以上才配短志,下才配長志又合理嗎?實際上這些情況隨處可見,知行不一罷了。
從知而后行到知行合一,邁出這第一步是需要勇氣的,當手上的勝券沒了,要從實踐中邊摸索邊發(fā)展時,勇氣使你出發(fā),專注幫你驅(qū)散恐懼,純粹保護你抵達終點。這兩天還翻了翻東坡的詞,真是擋不住的才氣,最后附一首比較喜歡的: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
《傳習錄》讀后感9
近來的銷聲匿跡不是去哪旅游了,而是因為遇到了一個坑,一本讓我啃到現(xiàn)在才啃完的書———《傳習錄》。一直以為自己看書挺快了,然面對這本書,實是啃的太慢,慢是因為其文體作古,慢在于其意悠長,需要好好品味,好好回味。此時此刻終于啃完了,長舒了口氣,卻又嘆息翻到了最后,有點眷戀。
在去往廣州的火車上,我開始看這本書,越看越覺得震撼,也越看越覺得喜歡。每一位優(yōu)秀的人都是值得尊敬的,佩服的,也更應(yīng)該是值得學習的,這點上出發(fā),王陽明先生更是當之無愧了。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其陽明心學更是源遠流長,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就連略知孔孟之道不明心學的的我,也更趨于其心學。
《傳習錄》人個覺得全篇要義在于:
一、修心即致良知。一切都在心中,只要心在自省,就是致良知。良知不會停滯在見聞上,也不會與見聞分離開來,不欺良知,相信良知,自覺良知。良知在人,永遠不可能消失,即使是盜賊,你喊他賊,他也不愛聽,這就是良知永遠存在的根由。那些不肯致良知的人,只是良知被物欲所遮蔽,并不是他沒有良知了。無善無惡即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格物是向外的功夫,格知格意格心。格就是正,糾正那些不正的,使其歸于正道。在私欲先于其萌芽之際,防于未萌芽之前,修得真心。
二、格物致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參透事物本質(zhì),掌握知識本源。相較于需要斷案,就從斷案的事上學習,如此才是真正的格物。例如,當你判案時,不能因為對方的無禮而惱怒;不能因為對方言語婉轉(zhuǎn)而高興;不能因為對方的請托而存心整治他;不能因為對方的哀求而屈意寬容他;不能因為自己的事務(wù)煩冗而隨意草率結(jié)案;不能因為別人的詆毀和陷害而隨別人的意愿去處理。這里所講的一切情況都是私,唯你個人清楚。你必須仔細省察克治,唯恐心中有絲毫偏離而枉人是非,這就是格物致知。處理文件與訴訟,全是切實的學問。如果拋開事物去學,反而會不著邊際。
三、知行合一。知中有形,行中有知,以知為行,知決定行。讀書的目的是知,而知的目的'在于行,所以讀書必須用來指導行,從而知行合一,是渭之“經(jīng)世致用”。若只讀書學不思考,只會越來越糊涂,只思考而不讀書,求教,便會自我且更加危險。固知難,行之更不易,需一世之功。
以上三點,在我看來,其精要還是在于知行合一。前二者皆內(nèi)修行,而知行合一為表象,可視化,可量化,非心量可衡。前二者在于知,在于修,后者則表達了形,前者給予了目標,給予了方向,后者得已完善詮釋以上成果。
此書我為啥覺得震撼,覺得喜歡?這主要是因為我覺得相見恨晚。也讓我意識到很多我從未到意識到過的問題,從小我們聽從老師們的不求甚解似的搖頭晃腦背誦《論語》,《孟子》等巨著,卻不如如今《傳習錄》來的猛烈,來的怦然心跳。因為因老師要求,父母要求,只為背而背,只知其義,而非像今日潛心去看,去想,嘗試去理解?赡芤蛭乙恢笔抢砜疲瑥母咧虚_始,已經(jīng)離孔孟之道越走越遠,與我相近的是打字,電腦,物理,化學,軟件等理科性的東西。而后越走越遠。在拜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有個疑問,我國學術(shù)傳承上千余年,為何時間越久,越開始沉睡在了記憶里而不被發(fā)揚光大?反而是電腦系統(tǒng),設(shè)計軟件時不是時的更新,技能方面的書一本接一本,也從未斷更過。這是時代進步的代價么?還是這物欲橫流發(fā)展的根本方向?越來越多的人在乎的是如何創(chuàng)收,如何去戰(zhàn)勝彼此而獲得此時內(nèi)心的滿足?手游如此,論收入亦是如此?越來越在乎技能上的突破,個人能力上的突破么?心學講述的東西,我時隔多年才用心去看,雖然陳舊,但亦有所得,也亦為其折服,但相較現(xiàn)代的發(fā)展,卻實屬有點心寒,心寒被太多的人忘卻與不提及?赡苁俏乙云湃,就我單眼皮的目光確實短淺,但我還是希望我們能更多注重那些古人的智慧結(jié)晶,不說發(fā)揚光大,但至少不致埋沒。也希望更多的娛論導向更多在乎實質(zhì)化,至少我國的寶貝要比國外人更懂得珍惜,就像茶,就像端午節(jié),有人說,王陽明的心學不是理論,而是生存和解決問題的工具。我覺得挺對!
《傳習錄》讀后感10
卷上主要闡釋知行合一、心外無物的觀點。卷中收集了八篇王陽明親筆寫的書信,除回答有關(guān)知行合一、格物說等問題之外,還講了王學的內(nèi)容、意義和宗旨。卷下主要是致良知,體現(xiàn)了王陽明晚年的思想。作為中國歷史上僅有的兩個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圣人之一,其著作《傳習錄》是一本較全面包含其思想的一本書。其中包含儒學、理學、佛學、心學等多種學問方向的理解和分析。
作為明代的大儒,王守仁有其獨特的哲學觀點,即“致良知”學說。他倡導的“知行合一”在日本很受推崇,日本人認為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但我認為王守仁“知行合一”不止如此,以王守仁觀點,圣賢們教育人們知行,并不是簡單地教人們?nèi)绾握J識、如何實踐、其目的是要恢復知行的`本體。知行如何分得開?知是行的宗旨,行是知的實踐;知識行的開始,行是知的成果。如果領(lǐng)會了這一點,就應(yīng)該明白,只說一個知,已經(jīng)自然有行存在;只說一個行,知也自然存在。只有領(lǐng)會到知行合一的宗旨,才會真的體會到知行的意義。這是需要不斷地磨練和自我反省才能夠了解的。王守仁這樣說的,別人教你終究不能領(lǐng)悟,只有自己琢磨思索找到符合自己的鍛煉方式才能不斷進步和提高。在王守仁的心中,圣賢的大體宗旨是相同的,只是用不同的方式敘述罷了。或許我們達不到圣人的境界,但只要像王守仁這樣的不斷學習,不斷探索,我們也會不斷安定自己的心境,使自己的能力和判斷力都有所提高。在如今時代里,人對本源的的探索不斷減少,人的心里也不斷浮躁而趨向于物質(zhì)。所以在如今的社會王守仁的精神看起來更加珍貴。
王守仁雖貴為圣賢,博覽群書,博學多才,屢立奇功。但為人謙虛而不焦躁,為人好學,其為人正如其言,乃一正人君子。有道是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人,在他看來,在于態(tài)度而不在于才能也。引用其中一段話:“同朋友相交,一定要互相謙讓,就會得到好處;而互相攀比,互爭高低則只會受損”。
又如:“悔悟是去病之藥,然以改之為貴。若留滯于中,則又因藥發(fā)病”等等。諸如此類的話很多,但能做到的人卻很少。王守仁的許多言語都是人的生活中的道理,樸實而又精深,王守仁正是因為這些近乎完美的素質(zhì)成就了他的功勞,而他也無私的將這些想法觀念傳播給他人,而現(xiàn)今社會的“雞湯”和他比較實在不知所云。他的精神正是他一生理念的體現(xiàn),其:“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他的一生都對得起“為善去惡”這四個字。他的人性的觀點難道不可以被我們借鑒嗎?王守仁,一個了不起的人,一個脫離低級趣味的人,一個高尚的人,圣人之名,當之無愧。所以,王守仁的精深,更需要我們現(xiàn)代人的傳承與堅守,對這個幾百年前的人物,我們應(yīng)該向他致敬!
《傳習錄》讀后感11
有印象的第一次見到王陽明這三個字,是在清人唐蕓洲的《七劍十三俠》中。這是一本俠義小說,講述了明正德年間,一幫英雄劍客幫助朝廷平定寧王之亂的故事。這本傳奇小說長達一百八十回,我當時只有一本六十回的上集,看的津津有味,多次重讀,可說爛熟于心。王陽明三個字在這里更多是以王守仁三個字出現(xiàn)的。他大概在二十多回的時候才出場,一出場就跳水假死了。后來,大二的時候,在上海的一次偶然機會我淘到了中下冊,粗粗瀏覽一下,他已經(jīng)從上部里的顯山露水,到中下的大放異彩了,忠貞不貳、神機妙算的形象很有諸葛的味道。
第二次見到王陽明三個字,是初中二年級,余秋雨一篇名為《鄉(xiāng)關(guān)何處》的散文讓我大為心折的同時,我也開始對他花了三千字描述的人物感興趣。陽明山的故事就是從這里知道的。就文論文,余秋雨的散文還是寫的很好的。
有印象的第三次,就是高中歷史書中了,歷史書上用一種不無嘲笑的口吻戲謔著他的關(guān)于花的故事,而且和一個幡動心動的故事一樣喜歡出現(xiàn)在政治試題中,答案毫無疑問是選擇唯心主義的.那一個。其時,在我看過一本簡單的邏輯學教程后,我對這種邏輯混亂的書充滿了鄙視。是非對錯不是能教出來的,何況給王陽明下結(jié)論的這些權(quán)威本身就值得懷疑。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但是,這些時候,我依然沒有認真的想過王陽明,第四次認真的在王陽明三個字上坐停留,是在一次追尋五四的“青年必讀書”案中,在梁啟超開出的書目中,《傳習錄》三個字赫然期間,梁啟超說“讀此可知王學梗概。欲知其詳,宜讀《王文成公全書》。因陽明以知行合一為教,要合觀學問事功,方能看出其全部人格,而其事功之經(jīng)過,具見集中各文,故陽明集之重要,過于朱、陸諸集!边@個時候,從一些哲學論著中,我已經(jīng)大致了解了中國的哲學史、文學史,但就像那些整天將馬克思掛在口上的人大多數(shù)都沒有看過資本論一樣,我也沒有閱讀過《傳習錄》,對于王陽明內(nèi)在的理路思想我感興趣。在我開始感興趣如何內(nèi)圣外王,或者僅僅內(nèi)圣的時候,我開始閱讀《傳習錄》,日三省身。私心以為,現(xiàn)代對許多儒家經(jīng)典的哲學性發(fā)揮是沒有多少必要的,除了以供進身之階別有所圖者,經(jīng)典,對于我們這些普羅大眾來講,常讀然后常新,以供修身,或者更可能是那些往圣昔賢愿意看到的。世界上的事情本來就沒有那么復雜。
諸公在此,務(wù)必要立一個必為圣人之心,時時刻刻,須是一棒一條痕,一摑一掌血,方能聽吾說話句句得力。若茫茫蕩蕩度日,譬如一塊死肉,打也不知得痛癢,恐終不濟事;丶抑粚さ门f時伎倆而已,豈不惜哉!
……,……
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為子而傲必不孝,為臣而傲必不忠,為父而傲必不慈,為友而傲必不信。故象與丹朱俱不肖,亦只一傲字,便結(jié)果了此生。諸君常要體此人心本是天然之理,精精明明,無致介染著,只是一無我而已:胸中切不可有,有即傲也。古先圣人許多好處,也只是無我而已,無我自能謙。謙者眾善之基,傲者眾惡之魁。
……,……
每次讀《傳習錄》到這些地方,都覺得內(nèi)心驚悚,脊背生涼,如何調(diào)理自己的內(nèi)心,在攻與守,進與退,生與死,舍與欲中平衡,如何讓自己明白什么才是清晰的,哪條路是自己的,確實太難,對于這樣的猶豫來說,最大的恐懼莫過于因此耽擱太久而佇立原地,不知何去何從。這也是大多數(shù)愛好智慧,卻又無力攀登頂峰者的處境。孟子說,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時間流動,這前半句,業(yè)已明白是鏡花水月,天真一場了。
《傳習錄》讀后感12
問:“上智下愚,如何不可移?”
先生曰:“不是不可移,只是不肯移!
——《傳習錄》
有兩種人是改變不了的,第一種就是智者,屬于先天開悟的這種人,第二種是愚昧的人。雖然王陽明說的簡單粗暴,但絕對是真理。第一種人是清晰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們目標明確,并且會為達到自己的目標而不斷地努力。所以這種人是不會改變自己的想法的。最有意思的是第二種人,愚昧,不明事理,會堅定地認為自己想得也是對的'。這種人有一個特點,特別的倔強。一旦他認定了一個道理,九頭牛都拉不回來。想讓這種人改變是不可能的。
在現(xiàn)實生活當中第一種人很少,第二種人越來越多。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很多人都會把無知當性格。遇到這種人,最好的選擇就是離開。不要嘗試去用道理說服他,如果那樣你只能自找苦吃。上智者是不需要改變,下愚者是不會改變。
如果我們既不是上智者也不是下愚者,那么你就要去改變自己。我更希望自己用這句話給自己做一個警句,當有一天我不愿去改變自己的時候,我要告訴自己,如果我不想作下愚者,就要馬上付諸行動去改變自己。只要不欺騙自己,你一定會有一個清楚的答案,你是哪一種人。那你還有什么原因去拒絕改變?強其所不能吧!
《傳習錄》讀后感13
看了《傳習錄》,看了《論語》,看了新儒家牟宗三、梁漱溟、錢穆先生的著作,真的非常感動。他們的人格光輝仿佛在無盡的黑夜里給我的生命點亮了一盞燈,讓我看到人生的出路和方向。想到以前的膚淺和頑劣真是羞愧難當,枉為人也。
人生天地間,真正該追求的是什么呢?根據(jù)我對儒家學說的理解,簡單地說來就是要做一個好人。然而好人,在如今這個不僅是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甚至是人欲橫流、道德頹喪的年代和國度,真是太難太難了。用牟先生的話說,這真是中國人最墮落的時代。然而與其詛咒黑暗,不如點亮光明。這光明是什么,就是德性、良知的力量。五百多年前的陽明先生就曾慨嘆:“三代之衰,王道熄而霸術(shù)昌;孔孟既沒,圣學晦而邪說橫。教者不復以此為教,而學者不復以此為學!笔前,試問現(xiàn)在哪個學校,哪所大學在教圣人之學呢?這些個學校教的僅僅是用來考試升學、升官發(fā)財、入市謀生的知識和技能。如果說從小學到大學,學生確實被灌輸以做人的道德,那么由于其缺乏圣人之學的引導,僅僅把所謂之流的霸術(shù)作為施教的材料,最終只能是誤人子弟,而且讓人們更加厭煩道德說教。
我們被灌輸?shù),這是一個進步的時代。然而進步了什么?救人的學生滑入江中,也沒人肯救;十七歲的民工被機器截去三根手指,領(lǐng)導卻不肯拉去醫(yī)治;少女為了和兩男子歡娛,竟親手掐死了自己的.奶奶……此類事件層出不窮,不勝枚舉。試問比起明朝,甚至比起周朝,我們進步了什么?火車提速了,坐在火車上的人就幸福了嗎?華人登月了,坐在電視機前的觀眾心里就踏實了嗎?所謂的進步如果不是謊言,就是扯淡。陽明先生慨嘆道:“吾之說雖或暫明于一時,終將凍解于西而冰堅于東,霧釋于前而云滃于后,呶呶焉危困以死,而卒無救于天下之分毫也已!奔词褂嘘柮飨壬@樣的圣人存在,明代當時的社會風氣也并沒有改進,更何況今日,F(xiàn)在的中國,只看到達官貴人、鴻商富賈掌握話語權(quán),宣傳他們那一套成功哲學。所以,我們的眼光都被吸引到他們身上去了,仿佛只有當大官,賺大錢,學有大學問,做了大事業(yè)才算成功,才是人生的目的。如果讓我歌頌成功,那么就是讓我歌頌出身的幸運和生活的機遇。試問,今天的中國僅靠個人的知識才能,你能走多遠?
可是儒家教導我們,一個人應(yīng)該追求的是人格的完成,而不應(yīng)該考慮外在的事功。對于用人者,王陽明說道:“用之者惟知同心一德,以共安天下之民,視才之稱否,而不以崇卑為輕重,勞逸為美惡!睂τ诒挥玫娜耍f道:“效用者亦惟知同心一德,以共安天下之民,茍當其能,則終身處于煩劇而不以為勞,安于卑瑣而不以為賤。”雖說,我們古人有立德立功立言之三不朽之說,然而誠如錢穆先生所言:“然立功有際遇,立言有條件,只有立德,不為際遇條件之所限!币虼,不論是國家領(lǐng)導還是販夫走卒都有可能成為一個有德性的人,都有可能完成自己的人格!@就是所謂的人皆可以為堯舜。因此,我們評價一個人的人生成就,便不該以外在的身份、權(quán)力、力量、知識、才學為標準。而應(yīng)該以他的德性為評價標準。
圣人之學,其實就是教導我們怎么樣去做一個真正的人。如果只從外在的物質(zhì)事功上尋求,那么一生也找不到安身立命的根本?膳碌氖牵绻皇沁有港臺海外的儒者繼續(xù)存養(yǎng)傳播圣人之學,那么茫茫中華大地上的人們豈不一生無明,活了也白活,死了也白死。陽明先生所說的“知行合一”的真正意思,我覺得就是“紙上說來終覺淺,須知此事要躬行!敝铝贾恼嬲馑迹矣X得就是把我們的良心發(fā)揮出去,去做好事。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的道理,不管哲學上解釋得多么復雜多么深刻多么適宜思辨,都不能切中它的要害。它根本上就是一種活的工夫。而圣人之學,也必須以活人來教,來身教。如果沒有王陽明這種圣人境界的導師以親身實踐、驗證這門學問,讀再多的書,經(jīng)過再好的大學訓練,也不一定能體會到這門學問的真理性。
因此,我的理解是,圣人之學根本不適合在傳授知識技能的所謂學院里來教,它不是學術(shù),不需要那些毫無實踐的人在理論上爭論不休,它是一門活的工夫,必須用實際的仁義禮智信忠恕孝悌親來表現(xiàn)、驗證。王陽明根本就不注重作為學問的訓詁、記誦、詞章,更不注重外在的富國強兵、建功逐利的霸業(yè),在他看來注重這些的人哪里懂圣人之學呢?因為他們舍本逐末,還放不下功名利祿這些虛的東西。
“記誦之廣,適以長其敖也;知識之多,適以行其惡業(yè);聞見之博,適以肆其辨也;辭章之富,適以飾其偽也!弊鳛橐粋立志做學問的人,如果真能放得下這些,才能趨近真理。在王陽明這里,做學問和做人是統(tǒng)一的,如果做人一談糊涂,那么他的學問也是偽學問。
《傳習錄》讀后感14
問:“程子云:‘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何墨氏兼愛,反不得謂之仁?”
先生曰:“此亦甚難言,須是諸君自體認出來始得。仁是造化生生不息之理,雖彌漫周遍,無處不是,然其流行發(fā)生,亦只有個漸,所以生生不息。如冬至一陽生,必自一陽生,而后漸漸至于六陽,若無一陽之生,豈有六陽?陰亦然。惟有漸,所以便有個發(fā)端處;惟其有個發(fā)端處,所以生;惟其生,所以不息。譬之木,其始抽芽,便是木之生意發(fā)端處;抽芽然后發(fā)干,發(fā)干然后生枝生葉,然后是生生不息。若無芽,何以有干有枝葉?能抽芽,必是下面有個根在,有根方生,無根便死,無根何從抽芽?父子兄弟之愛,便是人心生意發(fā)端處,如木之抽芽,自此而仁民、而愛物,便是發(fā)干、生枝、生葉。墨氏兼愛無差等,將自家父子兄弟與途人一般看,便自沒了發(fā)端處,不抽芽,便知得他無根,便不是生生不息,安得謂之仁?孝弟為仁之本,卻是仁理從里面發(fā)生出來!薄秱髁曚洝
這是非常難以理解的一段,我曾經(jīng)也有過類似的問題。儒家提倡“民胞物與”和“天地萬物一體之仁”是一個意思,那和墨子的兼愛又有何區(qū)別?我以前把一體和無差別等同了,但一體不一定是無差別。一個整體當中也是有重要和不重要的區(qū)別的。樹最重要的部分是樹根,然后是樹干,然后是樹枝,最后是樹葉。愛是所有的愛的統(tǒng)稱,它包括對父母的愛,對他人的愛,對事物的愛。儒家為什么凡事都喜歡拿“孝”做比喻?因為我們選擇不了我們的父母,這是天注定的。既然是天注定的,那么這個關(guān)系就要靠著天理來維持。也就是我們最重要的關(guān)系,這個關(guān)系人人都有,我們不是孫悟空從石頭里蹦出來的。《大學》里講“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即使是愛也是要有一個出發(fā)點的,這個出發(fā)點就是我們的父母。我們只有做到對父母的愛才可以向外擴展。墨子提倡的愛是無差別的'愛,人人都一樣,這本身就違反人性。我對馬路邊老人家的愛,和對我父親的愛,不可能一樣。所以我們的愛是一體的,但因為關(guān)系的不同,重要度不同,愛也是有等差的。就像身體里面頭的重要性要遠遠大于四肢,所以修行就要從對父母的孝開始。
《傳習錄》讀后感15
十年前就有機會讀《傳習錄》翻了幾頁,實在讀不下去。本周(20xx年3月底)終于看(聽)完了。感謝當當引入的訊飛語音,沒這個估計不可能完成本書閱讀——可讀性好差。
說下我對王陰明的認識,此公提倡“心學”意思是修心哈;對儒學和佛教都有研究,好像還練過瑜伽之類閉氣的功夫,有次叫門人把自己埋起來幾天,后來挖出來還是活的。他格物致知整竹子這事兒,您抽空可以百度自己查下。
說下本書給我的幾個印象:
所謂心學四要就是出于本書的——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這是王陽明所追求的.人生境界。
王所說的”性“,所謂性本周全,人人都有啥的。怎么看怎么像佛教第八識,就是阿賴耶識——受熏持種根身器 去后來先做主翁,這個人空可以自己百度一下。
讓我最沒想明白的是——王認為佛教不究竟,呃……到于書里提到他對朱熹觀點的不同意見,簡直就不算什么了。
《傳習錄》里幾個因才施教的案例,我看著還是很有收獲的。
【《傳習錄》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傳習錄》讀后感09-29
傳習錄讀后感05-01
《傳習錄》讀后感05-01
讀《傳習錄》有感10-07
《傳習錄》讀后感600字10-05
傳習錄讀后感6篇10-07
傳習錄讀后感(通用33篇)10-19
《傳習錄》讀后感(通用5篇)10-02
傳習錄讀后感(通用38篇)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