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兒童的人格教育》讀后感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何不寫一篇讀后感記錄下呢?怎樣寫讀后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兒童的人格教育》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讀完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所著《兒童的人格教育》一書,我感到愈加迷惘——對于兒童,我是如此無知。
作為兩個孩子的母親,同時作為五十五個孩子的老師,我曾自負地認為,我懂孩子。我可以不假思索地將各種“標簽”貼于孩子身上,諸如“乖巧懂事”“懶散邋遢”“紀律性差”“積極進取”等,并且自鳴得意,以為那便是對某個兒童或是群體最理性、清醒、深入的認知。比如,一個男孩時常在課堂上發(fā)出怪異的聲音、上課時還離開座位走來走去,那自然是紀律性極差了;那個女孩見到陌生人就躲到墻角,自然是十分膽小羞怯;那個男孩總是把文具弄得亂七八糟,肯定是邋里邋遢,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收納、整理習慣……其實,那正是“脫離整個旋律來理解單個音符的意義”,仿佛只能看到冰山一角,自然欠妥。
阿德勒強調(diào)人格的統(tǒng)一性。他認為,我們想要了解兒童的某一特定行為,就必須首先了解其總體的生活史,因為兒童的每個活動都是他總體生活和整體人格的表達。作為兩個年幼孩子的母親,或許這一點我尚可以感到欣慰。畢竟,與自己孩子的接觸十分親密,他們成長的點滴都看在眼、記在心。面對自家孩子,或許稍微能夠從整體與統(tǒng)一的視角來看待。而面對班里的幾十個孩子,我似乎只能“管中窺豹”、“以偏概全”。
班里有一個孩子,時常丟三落四,不是把試卷落在家里,就是把文具盒遺忘在書桌前,或是把作業(yè)本忘在茶幾上。他的媽媽隔三差五就要來學(xué)校為他送東西。孩子媽媽為此很是苦惱,她問我,為什么孩子越是在她最忙的時候,越是給她“添亂”?而我也只能給出“幫助孩子養(yǎng)成收拾文具的好習慣”這樣的建議,而忽略了每次孩子媽媽忙前忙后時孩子偷偷露出的笑容。為什么大人越是忙,孩子越是“出問題”?是不是孩子敏銳地感知到了大人對他的關(guān)注減少、關(guān)愛不足,在故意用“惹麻煩”的方式引起家長的關(guān)注?作為家長,最該做的,或許不是一次次為孩子“滅火”,而是用溫暖的語言與充滿愛意的行動告訴孩子,我們一直很愛你,一直在關(guān)注你。作為老師,也不能僅僅雙手掐腰,目光嚴厲,批評與恐嚇,而應(yīng)試著走近孩子的心,聽聽那里的聲音,觸摸那里的律動,或許那樣,才可以找到更加接近“教育”的方法。
文中提到,在兒童教育中,一個最為嚴重的錯誤就是,家長和教師對于一個偏離正道的兒童做出惡毒的斷語。而這,卻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最為常見的。伴隨惡毒的斷語,往往還有“適當?shù)膽土P”。如此一來,不僅沒能理解孩子,幫助孩子解決面臨的困難與焦慮,反而將孩子推向了對立面,與“問題”為伍,共同為難孩子,讓困難與焦慮持續(xù)遞增。
我們時常抱怨孩子出現(xiàn)這樣那樣的問題,卻很少反思為什么。“只有當一個兒童面臨他完全沒有準備的情境,而且又沒有人指導(dǎo),他只能獨自掙扎著去應(yīng)付時,這種惡劣的行為才會出現(xiàn)!鄙頌楹⒆拥母改富蚴抢蠋,在孩子遇見成長的阻力,迫切需要專業(yè)的指導(dǎo)、寬容與愛時,我們?yōu)楹巫屗毊斠幻,為何不與他分擔如此的重任?甚至,有沒有這樣的可能——那些孩子面臨的困難與障礙,也是我們這些打著愛與專業(yè)旗幟的大人人為設(shè)置的?
面對孩子,我有著太多的不解與困惑。我能看到他們,卻不知道他們的思潮在奔向何處;我能聽到他們,卻不知曉他們的心聲在呼喚什么。我知道,我還沒有讀懂這本書,更沒有讀懂孩子。
【《兒童的人格教育》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兒童的人格教育》讀后感01-20
于丹《中小學(xué)人格教育》讀后感10-19
觀察兒童讀后感10-09
兒童法案的讀后感04-18
學(xué)前兒童游戲讀后感09-16
兒童文學(xué)讀后感02-04
兒童名著的讀后感范文08-29
兒童的一百種語言讀后感04-25
兒童文學(xué)讀本讀后感10-05
兒童的名言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