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讀后感合集(15篇)
讀完一本經(jīng)典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獲不少,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后感呢?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論語》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論語》讀后感1
暑假剛開始,媽媽便讓我讀一本經(jīng)典著作《論語》。
《論語》是我國的經(jīng)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笨梢娬撜Z在歷代的統(tǒng)治者心目中的地位了。粗看《論語》,它是一本記錄孔子教導弟子們的一些語錄。書中記載了大量個人修養(yǎng)和道德規(guī)范的言行,集中闡明了孔子“仁”與“禮”的核心思想?蓩寢尭嬖V我,通過學習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觀、世界觀、教育理念等可以讓人受益一生?鬃拥慕逃栐谥袊寺爜恚剖抢仙U,平淡無奇。但是孔子教訓獨特處在于他教各個人的`心走向別人的心里找安頓,找歸宿。教人心安放在人心里。帶著這些深奧的讓我無法理解的疑問,我走進了《論語》。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一種樸素的人的一生計劃,我們從小就要有理想,有計劃。不能得過且過,平庸一生。
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中國人歷來以謙虛為教,誠信為本。這一點我深有體會,有時我在課堂上沒有搞明白的問題或做習題時不會的題目,過后似懂非懂得,也不再去深究,等到考試時我還是做不出來。因此我們平時在學習過程中,不能不懂裝懂,有不懂的問題應該虛心向別人請教,要不恥下問。我們平時與人相處時,要學習別人的高尚品德,不要只看別人的短處,如果別人有做得不好的地方,我們就要自我反省一下。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鬃拥穆暵暯陶d讓我心感慚愧。雖然我在優(yōu)越的環(huán)境中生活,但是我卻沒有優(yōu)越感,平時吃飯總覺得家里得飯菜不夠豐盛,沒有葷菜就不吃飯。穿衣服嗎非名牌的不穿。別人有的東西,我也非要買到。平時還要媽媽給零花錢?墒且惶岬綄W習我就很不高興,總認為是件痛苦的事。學習了論語以后,我要改變我的學習的態(tài)度。我要學會在欲望不能滿足時應有的忍耐。
禮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串聯(lián)起了悠久的中華文明,我將通過孔子的智慧來啟發(fā)我的智慧和人性的光明,陽光的積極向上。
《論語》讀后感2
論語讀后感《論語》是我國儒家思想的前年經(jīng)典絕學,是一部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其中大多是孔子回答弟子們的提問后所做的記錄;有一部分是回答諸侯國君、卿大夫和各方人士的問題;還有一部分沒有問題,只是記錄孔子的一些言論。因此,《論語》中記載的言論涉及方方面面,充分反映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其中的很多思想至今對我們的言行都有很好的指導意義。例如在“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句話中,孔子告訴我們如何正確對待已經(jīng)學過的知識;在“學而不思則罔,而不學則殆”這句話中,我們知道讀書而不思考就會茫然無所知,只空想而不讀書就必然會產(chǎn)生疑惑等等。然而,如果我們仔細閱讀《論語》,除了那些我們都很熟悉的千古名句之外,我們還會找到一些能夠反映時代背景的語句。
例如:“自行束脩以上,我未嘗無誨焉!彼囊馑际牵簩W生主動帶一束肉干來見我,我是不會不教他的。我認為,當今社會的師生關系融洽,學生尊敬老師,老師愛護學生,這些都不需要物質來衡量的,而在孔子生活的.那個年代,學生要送禮才可以得到老師的賜教,這足以反映出當時封建社會的腐朽。再如:“朝,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也,與與如也。”意思是說,孔子上朝的時候,與下大夫說話,侃侃而談,從容不迫;與上大夫說話,態(tài)度和悅;君子在場時,說話局促不安。從中可以看出,孔子和不同等級的人說話態(tài)度明顯不同,他的做法與當今以人為本、和諧社會是不相符的,充分說明孔子所處時代是一個等級分明的時代。此外,從“朋友之饋,雖車馬,非祭肉,不拜。”(意思是說朋友送的禮物如果只有車馬,沒有祭肉,孔子也不會行拜禮)中,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當時的人們很重視祭祀祖先,即使別人送再多的東西,如果沒有祭肉,主人也不會高興等。當然,雖然在《論語》中,我們看到了一些帶有明顯時代色彩,透露出封建社會的腐敗氣息的言論,但從整體上看,它帶給我們更多的是做人做事的原則、治家治國道理,使我們受益匪淺。因此,它仍是一本好書,孔子也毫無疑問是中華民族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
《論語》讀后感3
今天,我讀了《論語》,使我懂得了很多學習和做人的道理。其中,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币馑季褪钦f,“對于學習,懂得它不如喜歡它,喜歡不如能以學習作為快樂的事情。”我覺得孔子說的很有道理,特別是在我們這個時期,剛剛在學習的起步階段,對于學習不能嘴上說說喜歡,沒有實際行動,不然就不會有好的成績,今年暑假媽媽給我報的興趣班就說明了道理,兩門興趣班,一門是寫作,一門是奧數(shù),兩門當中,我比較喜歡奧數(shù),所以經(jīng)常做奧數(shù)課外練習,把做奧數(shù)題目當成了一種樂趣,寫作就是完成了老師平時布置的作業(yè),所以在考試時,奧數(shù)成績比寫作好,這說明我們如果把學習當成是一種樂趣,會很成功的,所以我以后在學習時,不能偏向學科,要全面喜歡,這樣才會全面進步。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币馑季褪钦f“三人在一起行走,另外兩個人當中,一定會有我的老師。我選擇他那好的跟著學,對不好的地方則加以改正!币馑际侨∪酥L,補己之短。虛心向別人學習,因為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但也沒有一無是處的'人,記得在上幼兒園的時候,我們班有一位同學,好多同學都不跟她說話,甚至有的同學看不起她、嘲笑她,有一天,我們在操場上玩,突然一個小班的小朋友在爬繩梯的時候,爬到一半,爬到半空中,晃來晃去,上也不是,下也不是,很危險,只能在大喊大叫,這時老師卻不在,好多同學著急了,有的大喊大叫,有的跑去找老師,只有她不慌不忙,跑到傳達室里拿了一把椅子,讓小班小朋友站在椅子上,這才脫離危險,這時操場上響起了一陣掌聲,送給她一個大拇指,雖然她學習不好,但她也有自己的優(yōu)點。所以,我們應該虛心學習他人的長處,改正他人的短處。
老師和家長常說,書中自有黃金屋,通過這次暑假古詩詞學習,使我更加懂得了學習的樂趣。
《論語》讀后感4
寒假里老師讓我們讀一些國學經(jīng)典,其中我最喜歡的是《論語》。
《論語》源于周朝,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記錄孔子言行的。《論語》就像一位老師,里面的許多句子都給予了我們啟示,如“巧言令色,鮮矣仁”告訴了我們看人的方法,正如黎巴嫩的紀伯倫所說的,看一個人,不要聽他說出的話,而要聽他沒說出的話。所以真正的好人都不會努力地表現(xiàn)自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比《圣經(jīng)》十戒中的“己所欲,施于人!备冗M了一步。比如說,在大冷天,你剛剛運動完畢,身體很熱,便拿了塊冰棍吃,你能硬讓凍得發(fā)抖的父母吃嗎?不能!所以它所說的是一種保守的.品格,自己不想的別強施于別人。這條法則很有用,譬如做生意:你想買質量差的商品嗎?肯定不想!那你就別生產(chǎn)質量差的商品,也好讓別人收益。
看了這本書以后,很慚愧,我覺的現(xiàn)在雖然科技發(fā)達了許多,但人們的品質卻一天不如一天,以前我們雖然物質文化不豐富,可精神文化卻發(fā)展到了頂峰。人人安居樂業(yè),家家夜不閉戶。而如今有這種現(xiàn)狀嗎?現(xiàn)在人的品格問題尋根究底起源于教育問題,現(xiàn)在的教育是應試教育,很少注意學生的內心思想,品質也很少關注。我曾經(jīng)做過計算,現(xiàn)在我們一學期共有近四十次考試。平均不到三天就有一次考試,人人都關注孩子的分數(shù),極少注重孩子的品格。分數(shù)是什么?分數(shù)成了家長們的面子,是用孩子們快樂的童年和精力換來的!這樣的填鴨式的教育扼殺了學生的想象力。愛因斯坦曾經(jīng)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這樣的教育培養(yǎng)出來的不是高科技的人才,而是考試人才。這些人墨守成規(guī),整天紙上談兵,根本不會實際操作,除了考試一無所長。再說了,就算能培養(yǎng)出高科技人才,品質不行造成的結果只能是禍國殃民!讓我們捫心自問,為什么北大、清華這些高等學府里的優(yōu)秀學生還會有個別自尋短見?
我誠心的希望,這些執(zhí)迷不悟的人們能夠早點醒來,學學兩千五百年前老祖宗的文化。
《論語》讀后感5
寒假中,我在爸爸的要求下,背完了《論語》,使我對孔子的思想有了初步的體會。
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人,春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
《論語》是語錄體著作,涵蓋了哲學、政治、文學、道德等諸多方面,內容十分廣泛,由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編纂而成。
通過對《論語》的背誦,使我了解到孔子對各個方面的深入理解?鬃幼鳛閭ゴ蟮慕逃遥瑢嵭小坝薪虩o類”,只要“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他教育學生從不分貧富貴賤,只要拿十條干肉作學費,他沒有不教育的,使教育不再是貴族的權利,他開創(chuàng)了私人教育的先河。從這一點來看,他不愧為是個偉大的教育家。他對學習和思考的論述非常精辟,比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只學習不思考,就會糊涂;只思考不學習,便會疑惑不解。說明“學”與“思”結合才是學習的正確途徑。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樊遲問仁。子曰:‘愛人’!笨鬃訛榱诉@個目標,終生去踐行它。他的思想對現(xiàn)在的社會仍有啟迪。他為了這個目標,帶領弟子周游列國。到了老年,他開始修訂《春秋》、《詩經(jīng)》等,為民族的文化傳播做出了貢獻。
通過對《論語》的背誦,使我懂得了許多道理,我決心在以后的生活中努力的去踐行它。子貢說過:“老師以溫、良、恭、儉、讓知道了每個國家治理國家的方法。老師求得的方式,恐怕和其他人大不相同吧!”從這句話中,我知道,孔子的求得方式是多么的高明。
我發(fā)現(xiàn),在《學而篇第一》中,孔子大都講的是“孝”和“禮”。比如:“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边@句話就是說對父母一定要“孝”。如果一個人干了壞事,但是他卻孝順父母,說明他還有悔改的機會;一個人沒有干壞事,但是他卻不孝敬父母,那么這個人就無可救藥了。
在《為政篇第二》中,孔子講了治理國家的方法,以及他是如何從政的。孔子是強力推薦不要以“勢”來治理百姓,而是要用“理”來治理百姓的,這樣百姓就會心服口服。而且,《弟子規(guī)》中也提到:“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彪y怪,后來有很多國家都請他做官呢!
《論語》讀后感6
交友之道——子曰: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
孔子講交友理想中的是中行之人,就是優(yōu)先會選擇守著中庸之道行動的人,如果不能和中行之人交往,退而求其次,孔子講我肯定是跟狂和狷這兩類人往來做朋友,“狂”是傲慢自大的意思,有點類似于今天的憤青;“狷”是耿介、潔身自好的意思,有點類似于孤僻的人?鬃訛槭裁匆涂裾摺⑨呓慌笥?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思考問題有陰陽兩面,狂者的`缺點是驕傲自大,但是他們的優(yōu)點是有進取精神,狷者的缺點是比較孤僻,與身邊的人格格不入,但是優(yōu)點是有自己的人生底線,原則操守,有些事情是不做的。我們從中可受益,一個人最好跟仁人志士,跟君子來往,如果沒有,就和狂和狷兩種人來往,這是儒家評價人的標準和交友準則。
孔子談仁——子曰:剛、毅、木、訥近仁
孔子也談到剛毅木訥近仁。剛是剛強,毅是堅定,木是呆板,訥是言語比較遲鈍。孔子說有這四種性格就接近仁了,他提倡者四種品德。起初喜歡華麗動聽的言語,實則易不實,巧言令色鮮矣仁,言語貴簡,忌煩,言簡意賅就好。猜想毛主席給自己女兒取名李訥,可能有美好期待在里面吧,其他章也談到孔子提倡守仁守禮,提倡有知,仁,莊;厭惡四方面,總結起來就是不仁,不義,無禮,無智(缺乏明理之心)的人。對照慚愧,犯過很多,須重點修八德,尤其是仁,仁為本,本立道生,切身落實才是功夫,當事上檢驗,事上磨練。
求同還是求和——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我們非常熟悉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我的理解是如果兩個人人生觀,婚姻觀,價值觀,談任何的問題觀點都一樣,那可能其中一個人就是多余的,所以作為君子不追求同,允許差異,求同存異,處和諧就好,但是小人追求的正相反,忽略相互理解和包容,忽略和去求同是忌諱,這種一致也只是表面的,意義不大。對照更發(fā)覺自己的問題,經(jīng)典智慧,引人深思,學而實習,受益良多。
《論語》讀后感7
中國文化淵源博長,擁有五千年的禮貌史,是我們華夏子孫的驕傲。
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給人類留下了無數(shù)膾炙人口的經(jīng)典詩文。這些經(jīng)典詩文,寄托了我們先輩對于人格與道義的追求與向往,是中華民族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今日,人類社會正處在急劇大變動的時代,回溯源頭,傳承命脈,相互學習,開拓創(chuàng)新,是各國弘揚本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明智選擇。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币馑际钦f:君子胸懷寬廣{所以少了許多憂愁};小人心胸狹窄{所以多了許多憂愁}。教育我們,寬容是一種美德,要學會寬容。當今社會,紛爭不斷,就是因為很多人心胸都很狹窄,別人的一點錯誤一點缺點也不原諒,換個角度來說,自我的缺點是不是更多,犯的'錯誤是不是更大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意思是說:作為一個仁德的人,自我要站得住,也使別人能站得住,自我要行得通,也是別人能行的通。這句話強調將心比心,推己及人不要只想到自我,不管別人。凡事多為別人想一想,社會就和諧了。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此言義為:多優(yōu)秀啊,顏回!吃的是一籃撈飯,喝的是一瓢清水,住在簡陋的房子里,一般人都受不了這種清苦的生活,但顏回卻不改變他的樂趣。多優(yōu)秀啊,顏回!人,是要有點精神的!當今,雖然人們的生活富裕了,也沒有必要必須吃撈飯,喝清水,住簡巷,但“顏回精神”,仍不可或缺,因為人生的道路艱難曲折,有點“顏回精神”,心里才能平衡,事業(yè)才可有望可成。尤其是當今的許多學生家庭富裕,讓他們體會一點“顏回精神”更具深遠意義。
讀了《論語》我受益匪淺,在此,提倡各青少年多研究四書五經(jīng),能夠使我們擁有更豐富的知識,還教會我們學習、做人。
《論語》讀后感8
中國文化淵源博長,擁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是我們華夏子孫的驕傲。
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給人類留下了無數(shù)膾炙人口的經(jīng)典詩文。這些經(jīng)典詩文,寄托了我們先輩對于人格與道義的追求與向往,是中華民族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今天,人類社會正處在急劇大變動的時代,回溯源頭,傳承命脈,相互學習,開拓創(chuàng)新,是各國弘揚本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明智選擇。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意思是說:君子胸懷寬廣{所以少了許多憂愁};小人心胸狹窄{所以多了許多憂愁}。教育我們,寬容是一種美德,要學會寬容。當今社會,紛爭不斷,就是因為很多人心胸都很狹窄,別人的一點錯誤一點缺點也不原諒,換個角度來說,自己的缺點是不是更多,犯的.錯誤是不是更大?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意思是說:作為一個仁德的人,自己要站得住,也使別人能站得住,自己要行得通,也是別人能行的通。這句話強調將心比心,推己及人不要只想到自己,不管別人。凡事多為別人想一想,社會就和諧了。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此言義為:多優(yōu)秀啊,顏回!吃的是一籃撈飯,喝的是一瓢清水,住在簡陋的房子里,一般人都受不了這種清苦的生活,但顏回卻不改變他的樂趣。多優(yōu)秀啊,顏回!人,是要有點精神的!當今,雖然人們的生活富裕了,也沒有必要一定吃撈飯,喝清水,住簡巷,但顏回精神,仍不可或缺,因為人生的道路艱難曲折,有點顏回精神,心里才能平衡,事業(yè)才可有望可成。尤其是當今的許多學生家庭富裕,讓他們體會一點顏回精神更具深遠意義。
讀了《論語》我受益匪淺,在此,提倡各青少年多研究四書五經(jīng),可以使我們擁有更豐富的知識,還教會我們學習、做人。
《論語》讀后感9
暑假里的一天,媽媽帶我去武進圖書館看書,我讀到了《論語》這本書。
我知道了孔子是古時候著名的大教育家、政治家、思想家。《論語》記錄了很多孔子說的話,對我們的學習和生活有很大幫助,其中有幾句印象最深刻。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边@句話講的是:溫習舊知識時能有新的體會和見解,就可以當老師了?鬃拥倪@種學習方法很好,我們要在課后或回家以后復習一下當天學習的內容。通過復習可以讓我們加深對新知識的印象,會有更深的理解,更深的體會。以后我要天天復習,這一點是很重要的。
談到學習,小朋友們只認為向老師學、向書本學,這樣我們學到的東西就非常有限。其實只要我們用心,隨時隨地都能學到東西,這樣我們學到的東西都大為增加,就如孔子說的“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笨鬃诱f:“三個人在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人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我要選擇他們的優(yōu)點加以學習,對于他們的缺點要引以為鑒,以利于自己改正。”這句話告訴我們:朋友或同學之間每個人都有優(yōu)點和缺點,重要的是我們能不能學習別人的長處和改正自己的缺點。這句話寫的真好,我們要好好讀讀。
學到了學習方法和態(tài)度,時間也是非常重要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這是孔子對流水的感嘆融進了他對時光飛逝,人生苦短的感嘆。用逝水象征時光的流逝——一種促人及時行動的`緊迫感,一種生命價值只有在奮斗中才會現(xiàn)實的歷史責任感都在一聲嘆息中流露出來,帶給人生無盡的思考。“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睍r間就是金錢,時間就是生命。時間是最珍貴的,我們要珍惜時間,好好的珍惜每一分每一秒。我相信只有珍惜時間的人,才會擁有美好的明天。
通過學習論語使我懂得了許多做人處事的道理,更讓我明白了很多關于學習和讀書的方法、態(tài)度,真是受益匪淺。
《論語》讀后感10
簡潔而經(jīng)典的語句,是中國古詩文的特點。正因如此,中國古詩文以其獨特的魅力而倍受矚目。我認為,在中國古代文化的瑰寶中,《論語》便是其中的精品之一。
翻開《論語》這本書,我發(fā)現(xiàn)里面的話語雖然簡短,但是都充滿了哲理,這讓我更加敬佩孔子了。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是《論語》開篇三名話,也是《論語》中比較著名的句子。從小,媽媽就經(jīng)常用其中的第一句話來教育我。學過的功課一定要時常加以溫習,不要學一點兒忘一點兒,到最后不就是什么也沒有學到嗎?如果經(jīng);仡檹土曔^去的知識,那么所學的所有知識都會深深的印在自己的腦海里,這樣不是很快樂嗎?是呀!在復習中掌握自己不明白的知識點,把所有學過的東西都熟記于心,的確是很快樂的事呢!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弊x了這句話,我的感觸很深。在生活當中,每一個人都是我們很好的老師,每一個人都有優(yōu)點和不足。所以,我們要從別人身上學習優(yōu)點,發(fā)現(xiàn)他們的不足,并且借鑒改正自己的不足。這不正是我們每一個人所需要的嗎?
在我們的語文課本上,有一篇文言文,叫做《兩小兒辯日》。講述的是孔子向東游學時,遇到兩個小兒在爭辯太陽什么時候離人近,什么時候離人遠,為此,兩個小兒爭論不休,在孔子知道原因后,十分誠實地告訴了兩個小兒,他也無法判斷誰是誰非。讀到這兒時,我想到了《論語》中孔子說的一句話:“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笨鬃幼约旱.確做到了這一點,在兩個小兒爭辯時,孔子沒有賣弄自己的學問,依然實事求是,自己知道就說知道,不知道就說不知道。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呀!
讀著《論語》,我感到自己受益匪淺,在它的陶冶下,人生必將變得更加美好。那淡雅的書香,耐人尋味的字句,在不經(jīng)意間,洗滌了我的心靈。時刻銘記先人們的教誨,努力學習,讓未來更加豐富多彩!
《論語》讀后感11
《論語》是我國儒家思想的前年經(jīng)典絕學,是一部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其中大多是孔子回答弟子們的提問后所做的記錄;有一部分是回答諸侯國君、卿大夫和各方人士的問題;還有一部分沒有問題,只是記錄孔子的一些言論。因此,《論語》中記載的言論涉及方方面面,充分反映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其中的很多思想至今對我們的言行都有很好的指導意義。
例如在“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句話中,孔子告訴我們如何正確對待已經(jīng)學過的知識;在“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中,我們知道讀書而不思考就會茫然無所知,只空想而不讀書就必然會產(chǎn)生疑惑等等。
然而,如果我們仔細閱讀了《論語》,除了那些我們都很熟悉的千古名句之外,我們還會找到一些能夠反映時代背景的語句。
例如:“自行束修以上,我未嘗無誨焉!彼腵意思是:學生主動帶一束肉干來見我,我是不會不教他的。我認為,當今社會的師生關系融洽,學生尊敬老師,老師愛護學生,這些都不需要物質來衡量的,而在孔子生活的那個年代,學生要送禮才可以得到老師的賜教,這足以反映出當時封建社會的腐朽。
再如:“朝,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也,與與如也!币馑际钦f,孔子上朝的時候,與下大夫說話,侃侃而談,從容不迫;與上大夫說話,態(tài)度和悅;君子在場時,說話局促不安。從中可以看出,孔子和不同等級的人說話態(tài)度明顯不同,他的做法與當今以人為本、和諧社會是不相符的,充分說明孔子所處時代是一個等級分明的時代。
此外,從“朋友之饋,雖車馬,非祭肉,不拜!保ㄒ馑际钦f朋友送的禮物如果只有車馬,沒有祭肉,孔子也不會行拜禮)中,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當時的人們很重視祭祀祖先,即使別人送再多的東西,如果沒有祭肉,主人也不會高興等。
當然,雖然在《論語》中,我們看到了一些帶有明顯時代色彩,透露出封建社會的腐敗氣息的言論,但從整體上看,它帶給我們更多的是做人做事的原則、治家治國道理,使我們受益匪淺。因此,它仍是一本好書,孔子也毫無疑問是中華民族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
《論語》讀后感12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聽,書房里傳來一陣悅耳的讀書聲,這是我在讀《論語》!墩撜Z》是古代圣人孔子的學生根據(jù)孔子的言行編寫成的一本書。
當我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學校就專門設立了一項特別課程——經(jīng)典導讀課。拿到經(jīng)典導讀書后,我就翻閱起來,不經(jīng)意中我看到了《論語》,那時我只知道有本書叫《論語》,并不知其中的內容。但我們導讀書上的《論語》沒有解釋,我只能似懂非懂地讀,還想學校為什么要讓我們讀那么枯燥的文章呢?可是有一天我放學回家,突然看到茶幾上有一本《論語》,便悄悄把它翻開,咦,書里居然有原文、有注釋、有譯文,還有圣人的智慧,我能看懂了。從此以后,我開始喜歡讀《論語》了。
《論語》這本書里講了許多道理,比如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孔子說復習學過的知識的同時,有新發(fā)現(xiàn),新收獲,就可以當老師了。爸爸媽媽和老師們經(jīng)常對我們說“溫故而知新”,讓我們學習新知識的時候還要經(jīng)常復習已經(jīng)學過的.知識,他們大概也是從《論語》中受到的啟發(fā)吧!再比如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笨鬃诱f學習但不思考問題,就會迷惑;只思考但不學習,就會缺乏信心。有時候我遇上了難題,就有了畏難情緒,不想自己思考,老想尋求幫助,還很急躁。每當這時媽媽就會提醒我說“你忘了孔子的話了嗎?”一經(jīng)提醒我會慢慢平靜下來,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居然經(jīng)常會把難題給解開了,每當我解決難題之后都會從心里佩服孔子,怪不得人們會尊稱他為“圣人”,他說得可真對呀!孔子還說“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告訴我們不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只擔心自己不了解別人。同學之間往往會因為誤解而發(fā)生矛盾,我也不例外。但自從我讀了這一句以后,與同學之間發(fā)生不愉快的事情的時候,我會常常想提醒自己,可能是我誤會別人了,還是不要這么小氣吧。就這樣,慢慢氣就消了,又和同學一起快樂地玩耍了。
《論語》真是一本好書,每句簡短的話里卻蘊藏著豐富的內容和深刻的道理,體現(xiàn)了圣人偉大的智慧!我越來越喜歡讀《論語》了,我還要繼續(xù)讀下去!
《論語》讀后感13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身為中國人,不但要關注當代文化,更應該回顧由我們的祖先從生活中感悟到的心得。由于我學識尚淺,只能品讀一些短小易懂的古文,但也一樣受益匪淺。
孔子應該說是中國儒派的創(chuàng)始人了,他的《論語》記錄了他的一些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言論,大多關于學習,最適合我們小學生閱讀。
《論語》中有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告訴我們,學習知識并不僅僅是學習一遍,更重要的是要經(jīng)常溫習,鞏固知識。同時,要把學習當作一個充實自己的過程,懷著愉快的心情去對待它。另一句“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也在強調溫習舊知識的重要性,還要求每一次都能有新體會、新發(fā)現(xiàn)。從表面上看,要“溫故知新”很困難,但只要你換一個角度去想,總會有新的`發(fā)現(xiàn)。而我們也從過程中獲取了更豐富的經(jīng)驗?鬃拥倪@古今通用,也是現(xiàn)代教育人士提倡的。通過細讀了《論語》,僅閱兩句話,就收獲了這一,難道那些對古文不屑一顧的人還不刮目相看嗎?
《論語》中有一段“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敝v的是積累的重要性。()只有積累一撮撮不起眼的泥土,時間長了才能成為一座山,到時風雨自然興盛了。只有積累一滴滴的水,才能匯聚成深淵,蛟龍自然來了。只有積累每一件小小的善事,長期不斷,也就養(yǎng)成了品德,心靈也自然升華了。只有積累一步半步,才能走到千里之外。只有積累每一股細流,才能形成江海。不就是用舉例的方法告訴我們,腳踏實地地積累每一份看似渺小的知識、經(jīng)驗,最后就擁有了相當龐大的實力,成功自然會尾隨而來了嗎?
《論語》只是眾多經(jīng)典古文中較優(yōu)秀的一部,經(jīng)常品讀古文,不僅可以使我們擁有更豐富的知識,還教會我們學習、做人,它們難道不是我們的文化老師嗎?
《論語》讀后感14
從古至今,有許多的經(jīng)典名著,這些經(jīng)典名著凝結了古人的智慧和結晶,都給我們不同的感悟和啟迪,我們能從書中學到很多的做人道理,同時這些書也在影響著我們,其中我最有感觸的是《論語》中說到的“禮之用和為貴”。
說到“和”,有句民諺說的好:“家和萬事興!辈还馐羌,我們的校園、生活、社會也是如此,萬事以和為貴,所以“和”是很重要的。
和就像一顆種子,需要我們用真心來灌溉,用寬容來施肥,用微笑來孕育,只有這樣方能開出美麗的和諧之花。
和大到世界,小到家庭,我們都想要有個和睦的家庭,和諧的社會,和諧的國家。
但怎樣才能做到和諧呢?和諧我們可以先從家庭做起!在家里我們不要亂發(fā)脾氣,家,是我們的避風港,父母之間多一份理解,兄妹間多一份寬容便會讓家庭和諧。
在學校同學之間應該互相謙讓,不能為了一點點小事情而斤斤計較,彼此友善些,便會讓班級和諧。
在社會人與人之間多一些關愛與寬容,人們的關系就會和諧。
我記得曾經(jīng)在一輛公交車上,由于擁擠,一個年輕人不小心踩到了另一個年輕人的腳。沒等那個被踩的人說話,那個年輕人就馬上說:“對不起,對不起,不小心踩到了你的腳。”另一個本來有點生氣的,也不好意思生氣了。只好笑了笑,說:“不要緊,這公交車這么擁擠,踩到腳也是在所難免的事兒!眱蓚都淡淡地相視一笑。設想如果被踩到腳的那個年輕人大發(fā)雷霆,而另一個也不道歉,估計戰(zhàn)爭馬上就會爆發(fā)了。
人與人之間多些理解與包容,就會少些誤解與摩擦,就會帶給彼此更大的`快樂。
再比如撿起地上的垃圾,扶起摔倒的小孩或者給一個需要的人讓座,這都是我們生活當中的和諧。
我曾經(jīng)在上學的路上,幫助我們小區(qū)的老人拿過東西,也曾經(jīng)扶起過摔倒的小孩,而他們也都會感激著向我道謝。
事雖小,但卻是一件舉手之勞的好事。
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有時就像公益廣告所說的,每個人都跨出一小步,那我們的社會就會跨進一大步。
和是一種風采,和也是一種美麗。
朋友們,從我做起,只有人人都以和為貴,我們的社會肯定會變得更加安定美麗。
《論語》讀后感15
個寒假學校布置了一個學習任務,希望每個學生看完《論語》等十本書,然后選擇其中一本寫個讀后感.雖然從上學開始就知道《論語》這本巨著,而且初中時在語文老師的要求下還認真地背過“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然而在這之前我似乎真的還從來沒有真正地認真地讀過《論語》.這個假期剛開始我就去書店買了一本《論語》并一起買了一本現(xiàn)在賣得很熱的《于丹論語心得》.
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孔子,一個20xx多年前的學者,他的思想、教育理論、教育方法、他的言行在今天看來依然是那么先進,那么貼切.讀完《論語》,才知道“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道不同,不相為謀”這些平時我們常說的語句竟然出自《論語》.
在《論語里仁篇第四》中有這樣一句話“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這是先秦儒家關于“孝”字道德的具體內容之一.它的`意思是說孔子說:“父母在世,不遠離家鄉(xiāng);如果不得已要出遠門,也必須有一定的地方.”在書中多次看到孔子提到要孝敬父母,父母對兒女的愛那是天性,子女在父母心中那是比心頭肉還要重要的啊,可惜現(xiàn)在的孩子大都難以體會這份濃濃的愛,我從小就知道父母對我好,為了我付出很多,有時很感激但也總是欣然接受他們的付出.當我真正深刻地體會到這份愛的時候我已為人母了,人常說“不養(yǎng)兒不知父母恩”的確如此.
前段時間兒子感冒發(fā)燒了,可把我急壞了,我真希望生病的人是我,我真希望他所有的痛苦都讓我來承擔.當兒子病好的時候我依稀記得那時我媽媽生病住院我好像從來沒有這么緊張,我心里總想生病了看了醫(yī)生就會好的只是時間的問題.相比之下相差甚多.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孔子說:“父母的年紀,不可不知道并且常常記在心里.一方面為他們的長壽而高興,一方面又為他們的衰老而恐懼.”前幾年人家問我父母的年齡和生日我還真不知道呢,我想我不得不檢討一下怎樣盡孝道.
【《論語》讀后感】相關文章:
論語的名言02-20
《論語》名言02-22
論語經(jīng)典名言02-22
《論語》教案02-01
論語的讀后感03-18
論語讀后感(精選)07-31
《論語》讀后感08-18
[經(jīng)典]《論語》讀后感08-09
《論語》的讀后感04-28
論語讀后感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