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儒林外史優(yōu)秀讀后感精選
《儒林外史》全書以一位正直文人王冕的故事為引子,接著寫了周進、范進中舉的故事。下面是小編為大家?guī)淼娜辶滞馐穬?yōu)秀讀后感,歡迎閱讀!
儒林外史優(yōu)秀讀后感1
功名富貴無憑據(jù),費盡心情,總把流光誤。濁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謝知何處!边@是《儒林外史》開頭的幾句?梢哉f,這也是整本書的靈魂所在。在五年級的語文課本中,有一篇課文《臨死前的嚴監(jiān)生》選自《儒林外史》。教學中需要了解這篇課文的出處及相關的背景介紹,在給學生布置讀名著的任務時,我也隨之認真讀了讀。這次的讀書帶有教學任務去讀,在讀中的思考也是圍繞著教學中出現(xiàn)的相關細節(jié)。因為這節(jié)課在學校上語文研究課,對這部著作只是粗淺的了解。
在假期中,完全以一種放松的心情再次品讀,感受頗深。對于這部清代封建小說,曾有過如此的評價。“如集諸碎錦,合為帖子,雖非巨幅,而時見珍異!睂τ诖,但卻也深有同感!皩W而優(yōu)則仕”,正是這句話害了一批又一批的讀書人。他們把讀書當成敲門磚——“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圓如意,書中自有美嬌娘……”。為了金錢,為了財富,他們可以廢寢忘食地讀書,可以從黑發(fā)考到白發(fā)蒼蒼:八十歲才中了狀元的梁灝,花白胡子還是“小友”的周進,考了幾十年一朝中榜,歡喜瘋了的范進……儒林中為了功名利祿,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的又何止這幾個?
讀書,其實強調(diào)的是一個漫長的求知過程。王國維說得很好,讀書分為三個境界:一是立志,二是奮斗,三是成功。而儒林中的那些一心只為功名者,第一步——立志,就走錯了。在我看來,讀書就是人在不斷汲取精神食糧的過程。其中最關鍵的在于吸收,然后再轉(zhuǎn)化為自身的力量。這與一日三餐的功效是一致的:吃飯,吸收營養(yǎng),再促進自身生長。只可惜,儒林中的某些學子們只注重“食”,即數(shù)十年如一日地讀書,卻忽視了吸收。讀書對他們來說,只是一個敲開榮華富貴之門的工具。一旦達到目的,這個工具也就毫無價值了。這些人,即使讀一輩子也不會有半點知識吸收轉(zhuǎn)化成自身力量。當然,“世人皆醉我獨醒,舉世渾濁我獨清”的人在儒林中也不是沒有。王冕就是其中的一個。他從小就因為家境貧寒而為鄰人放牛。在牛背上,他仍舊博覽群書,更自學成為了畫花卉的名筆。但王冕性情不同,不求官爵。能在功名面前,心如止水,不為所動,也只有王冕這些儒林中的鳳毛鱗角了。
對于封建社會中科舉制度和官場的黑暗,儒林的墮落。作者感到非常的感嘆和痛心。但作者同時也感到了自己做為一個民間學士,勢單力薄的無奈。對此他不能抵抗,他只能選擇嘆息多余激情澎湃的斗爭。吳敬梓用他的一枝老筆寫盡了幾百年儒林人士的悲痛嘆息,寫盡了作者一個一輩子盼望期許的盛世儒林。作者希望他能激起,所有正直文人的內(nèi)心共鳴,重尋儒林的那條正潔古路。吳敬梓的《儒林外史》的確堪稱經(jīng)典。
一卷《儒林外史》,道盡了百年士林的風云雨雪,辛酸苦嘆。
儒林外史優(yōu)秀讀后感2
《儒林外史》是我國古典文學名著,其作者吳敬梓。吳敬梓出生在康乾盛世的官宦人家,世代為地方旺族,家世顯赫,祖父吳旦是個監(jiān)生,伯叔祖吳晟、吳昺皆進士及第。
《儒林外史》的藝術(shù)成就主要在于:第一, 突破傳統(tǒng)說書體小說的敘事模式,進入文人書面化創(chuàng)作;第二,通過獨特、鮮明的諷刺藝術(shù)成就反諷藝術(shù)的巔峰之作;第三,創(chuàng)造了新的小說結(jié)構(gòu)形式——以思想貫穿的連環(huán)短篇結(jié)構(gòu)。
《儒林外史》是我國文學史上諷刺藝術(shù)達到最高峰的一部巨著,也是一面封建社會的照妖鏡。它通過對封建文人、官僚豪紳、市井無賴等各類人物的真實生動的描寫,并涉及當時的政治制度、倫理道德、社會風氣等,讓人深刻地認識當時的封建社會。
說到讀史,有必要說說讀史的境界,在此借用佛教中的三種境界:“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讀史的境界或許會因人而異,但大概不會偏離這三層意思:第一層境界是只看到歷史的表象,“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第二層境界是能透過歷史表象看到當時社會的本質(zhì),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層境界是通過對歷史的了解從而提煉出能為當今社會所用的意識并運用于當今社會,“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閑齋老人說《儒林外史》“讀之者無論是何人品,無不可取以自鏡”,此僅為讀《儒林外史》的第一層境界;透過《儒林外史》深刻認識當時的封建社會統(tǒng)治者大興文字獄,設博學宏詞科以作誘餌,考八股、開科舉以牢籠士人,以理學統(tǒng)治思想等方法來對付知識分子,其中,尤以科舉制為害最深,影響最廣,使許多知識分子墮入追求利祿的圈套,成為統(tǒng)治者的玩偶、學而無用的市儈,此為讀《儒林外史》的第二層境界;《儒林外史》中反映的是當時封建社會的客觀現(xiàn)實,但士子們醉心制藝,熱衷功名利祿的習尚,看不清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則純屬當時人們的主觀意識問題,吳敬梓是“世人皆醉我獨醒”,他深切期盼能喚醒世人,或者說得更偉大些,他想醫(yī)治社會、拯救世人。如果這當真是吳敬梓寫作《儒林外史》的目的的話,則他的思想意識很值得當今社會有責任心的人所借用,此當為讀《儒林外史》的第三層境界的首要內(nèi)容。當今社會有責任心的人應當如吳敬梓那般,用明晰的眼光和準確的判斷力,認識社會、認識事物,準確表現(xiàn)和揭露社會,了解社會和事物的本質(zhì),掌握社會和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分清是非,引人愛俗、樂俗,或者因為憂世傷俗,奮而醫(yī)世救俗,從而促進社會進步和發(fā)展,切不可以一己私利的眼光看待社會、看待事物,憤世嫉俗,蠱惑他人棄俗、反俗,讓人誤入歧途,更不可以擾亂社會謀取個人私利為目的做出反人民、危害人民,反社會、危害社會的事情。
儒林外史優(yōu)秀讀后感3
在一篇篇辛辣的諷刺話語中,我仿佛看到了舊時被科舉毒害的懷才不遇的人們對封建頑固禮教的不滿、憤怒的吶喊。
《儒林外史》,中的周進令我印象很深。剛出場時,周進已經(jīng)六十多歲的老童生。在汶上縣做了三年西席,學生顧小舍人都進學成了秀才,他再無資格繼續(xù)教下去,淪落到薛家集觀音庵私塾中來坐館糊口,飽受秀才梅玖和舉人王進的嘲弄和冷遇。不久,他被生活所迫替一群商人當賬房,飄過貢院,觸景生情。大半生追求功名利祿卻求之不得與所受過的欺凌夾雜著悲憤的情緒一下子全部發(fā)泄出來,化作一廂老淚縱橫,一頭撞在號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讀到那里,我不禁心感酸楚,周進只是一個代表,世上以前有多少人被封建禮教毒害,又有多少人去鉆令人費解的深奧古經(jīng)而耽誤青春,使得人性蕩然無存,尊富鄙貧,社會不得安寧!
周進道:“若得如此,便是重生父母,我周進變驢變馬也要報效!”爬到地下就磕了幾個頭。可見他已深陷科舉毒害中,不得自拔。這是一種社會“濃厚”的風氣。
自此,周進的人生陡然發(fā)生了喜劇性變化。如果說從前沉淪落魄受盡冷眼,此后可謂春風得意一帆風順。中舉人,中進士,做御史,做學道,一路升到國子監(jiān)司業(yè)。他節(jié)節(jié)高升的仕途更加顯現(xiàn)出世態(tài)丑陋,這是對整個士人階層和市民社會的批判。
周進用錢買來了監(jiān)生,讀一個叫范進的老童生的文章。正因無事可做,便多讀了幾遍,這才領悟到文章玄機多,變化妙,加上遭遇與自己甚是相似,立刻產(chǎn)生共鳴。從字里行間也體現(xiàn)出對考場監(jiān)生的諷刺:他們囫圇吞棗,漫不經(jīng)心,不識人才。
其實,從辛辣的諷刺中,我還讀到了欣慰的一點,就是已經(jīng)有人開始意識到危害,并且想要去改變現(xiàn)狀,這是思想的升華。
【儒林外史優(yōu)秀讀后感】相關文章:
讀《儒林外史》有感初中優(yōu)秀06-25
《儒林外史》讀后感02-08
儒林外史讀后感06-05
《儒林外史》讀書筆記04-24
儒林外史讀后感范文05-17
《儒林外史》讀后感范文04-26
《儒林外史》讀后感(實用)11-25
《儒林外史》個人讀后感10-17
儒林外史讀后感(精選10篇)03-08
儒林外史讀后感(精選13篇)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