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讀后感
道德經讀后感(一):
作為充分體現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神韻的《道德經》,用不多的字數,闡述了道家對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產生、發(fā)展、變化的規(guī)律及社會觀、人生觀的基本思想。雖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詩體的語言,有些晦澀難懂,但用“博大精深”來形容它絲毫也但是分。我對《道德經》的明白主要是講求“無為”,“尊重規(guī)律”。
第一段“道可道,十分道,
名可名,十分名!笔钦f作為世界本源的道是能夠用語言來形容的,但并不是永恒的!懊擅,十分名!闭f的是能夠稱呼的名不是恒常的名!盁o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笔钦f天地剛剛呈現時是沒有名的,萬事萬物逐漸出現時才有了各自的名(但并不永恒)!肮食o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币馑际侵虼私洺T跊]有欲求時來探究它的奧妙,有的時候探究它的倪端!按藘烧,同出而異名!笔钦f有和無這兩方面都同出于道卻有不一樣的名稱。“同謂之玄”都同樣能夠被認為深遠微妙,難以把握!靶中娒钪T!蹦抢镏傅氖沁@種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奧妙的門徑。
這一段作為《道德經》的起始,詳細闡述了老子對規(guī)律的明白。在《道德經》里,道指的就是規(guī)律。而道家思想對規(guī)律的最根本的見解就是“規(guī)律是自然的,變化的,不為人所控制的。”對待規(guī)律的根本態(tài)度是“充分尊重規(guī)律,然后才是利用規(guī)律!边@是一種十分樸素的辯證思想。全面體現了我國古代人民對大自然的探索與思考,而這種探索與思考不是盲目的,是十分有計劃、有科學根據的,它不僅僅對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影響也遠遠超出了中國的范圍。
老認為堅持按規(guī)律辦事,一切都會順利,而違背規(guī)律會得到大自然的懲罰。在第三十九章中,他是這樣闡述的:“昔之得一者”古來大凡按規(guī)律辦事的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边@句話承接上句舉了很多例證明尊重規(guī)律的好處。上天尊重規(guī)律能夠清澈,大地尊重規(guī)律能夠安寧,神靈尊重規(guī)律能夠帶來安寧,河流尊重規(guī)律能夠水滿,自然界萬事萬物尊重規(guī)律就能夠生生不息,君侯大王尊重規(guī)律就能夠得到天下!捌渲轮蓖贫灾!疤鞜o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fā);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正,將恐蹶。”說的是天空不清澈就可能會爆裂,大地不安寧就可能會塌陷,神明不顯靈就可能會消失,河流沒有水就可能枯竭,萬事萬物不能生長就可能滅亡,君王不能統治天下就可能顛覆!肮寿F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币虼烁毁F以窮賤作為根本,高貴以低下作為基礎!笆且院钔踝灾^孤、寡、不X,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這局是舉例說明上方一句,意思是因此說侯王都用孤、寡、不X這類貶義詞自稱。這難道不是以賤為根本嗎?難道不是嗎?“故致數輿與輿。世故不XX欲如玉,XX如石!边@是對上方的申論與例證的總結,說的
是因此最高的榮譽就是沒有榮譽,于是不好要求像美玉那樣美麗,像石頭那樣堅硬。
由此可見,以老位代表人物的道家學派對規(guī)律是十分尊重的,這在幾千年前的中國是很難能可貴的,這種辯證法雖然很不健全,但卻具有十分強的科學性,這對此刻我們的唯物論十分有幫忙,為之后人們對唯物論的更深一步的研究奠定了一個十分堅實且廣泛的基礎。而且,從這一段中,我們也能夠體會到老對無為的崇拜。
在現實和一些文藝作品中,我們常常會看到云游四方的道人,他們虛幻而飄渺,空靈且高傲。從他們身上我們看到的是飄逸,感受到的都是那種無為。
老說:“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智。”因此說圣人的治理方法是讓人謙虛,讓人博學,減弱人的志向,增強人的體魄,讓百姓沒有知識和欲望,因此智者也不敢滋事妄為,以自然無為的態(tài)度治理天下便沒有做不好的事。
關于無為老在《道德經》第七篇里舉了一個例!疤扉L地久。天地因此長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lz13)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币馑际钦f天長地久,天地之因此能長久,是正因它們不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因此才能長久。因此說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嗎?因此才能構成就了他自己。
無為是一種心境、一種修養(yǎng),是辯證的。站在老的角度,向社會推廣無為,有助于國家的穩(wěn)定,但如果站在歷史發(fā)展的高度,片面的無為是無助于人類的進步的,因此對于當代的青年人明白古代老的無為論就應以辯證的方法,一分為二的看待,“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對待競爭,我們要敢于去迎接挑戰(zhàn),對待失敗和不平等我們要報以一種平常心,用適宜的方法去改變或適應,而不去盲目的爭魚死網破。這樣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終的成功,只有厚積才會勃發(fā)。同樣,“無為”用在當代待人處世上就是要對人寬容!昂<{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則剛!
《道德經》是一部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的啟蒙巨著,拉開了從古至今幾千年來人類對自然規(guī)律進行探索的序幕。辯證的去看待它,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對我們人生的指導是大有裨益的。
道德經讀后感(二):
作為中華民族道德經典的最優(yōu)秀的代表——《道德經》,是“道”的具體化,它從人與萬物的本源——“道”上闡述了道德的規(guī)律,指出萬物本源“道”的行為特點就是人類應效法的道德法則。并且告訴人們,作為“道”之子的人,人的很多問題能夠求“道”來解決,具體方法就是讓人的思想順“道”而行,用道性換掉人性,這個過程就叫修道。當人的思想貼合了“道”時,人生就會自然而然地獲得成功,實現人生的完美。
一、主觀貼合客觀——無為而無不為
《道德經》是講“道”的:“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這就說明“道”是不斷變化的。道大無邊無際,浩瀚無比,又處在不斷變化之中,一會兒是這個樣貌,一會兒又是另外一個樣貌,因此要給它取個名,就是叫“道”這個名字能夠,不叫這個名字,叫另外一個名字也能夠,說到根本,是“無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無名的“道”,產生了天、地;有了天、地(有名),又由此產生了人和萬物。由于本源的“道”是隨時隨地都在變化的(連名字都能夠變化),因此它產生的天、地、人、萬物也是不斷變化的,這就要求人要適應這種變化,即主觀要貼合客觀,因此人就有了主觀與客觀的問題,人的行為也因此分為兩種:有為與無為。主觀上自以為是,不思考客觀變化,這就是有為。主觀上沒有個人想法,而是隨客觀的變化而變化,即順應自然而為之,這就是無為。做到無為了,就能無不為。那么,人是否就能做到無為呢?不修道那是不可能的。
人是萬物之靈,本來也是客觀“道”產生的,但人生來卻是不貼合“道”的。為什么呢?正因人是個矛盾混合體,其中有私心欲望,萬物之靈的這個“靈”被私心欲望所限制,并不“靈驗”,不能適應“道”的變化,具體表現就是主觀意識里總有個人的一些不自然的東西與客觀不相貼合。怎樣辦呢?這就要修道。修道就是幫忙人去掉不自然的東西,使人貼合客觀,使客觀支配主觀,這樣人生坎坷就少,“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zhí)故無失”,即修道修得好的人,為人處事都會順利吉祥,因此“道”也就是一種人生,“萬事如意修道人”。
那么,修道怎樣修呢?就是守靜背誦《道德經》。
“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人只有沒有私心欲望,才能守靜,這樣才能體驗到“道”的奧妙,從而適應并貼合客觀的變化。有私心欲望,就不能守靜,這樣就不能體驗到“道”的奧妙,即便體驗到的,也是有限的,這樣人就很難貼合客觀的變化,人生旅程就會出現很多不如意的事情。因此修道就要修德,沒有個人想法,事事順客觀,這就是“德”,“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人只有去掉了私心欲望,才能放下個人想法,而能做到事事順應客觀自然。那么在現實生活中,就能夠樂觀自在地處事為人而到達“無不為”。
二、道性換人性,利益最大化
人生離不開利益,那《道德經》是怎樣看待利益的獲取呢?
經濟學理論認同這樣一個原則:人是理性的,人人都會在約定的條件下最大化自身的利益。這本身是貼合自然的,即貼合“道”的。正因“道”的行為特征就是以最小的資源獲取最大的利益,這只要研究一下各種生物體的內在設計和它們的代謝運行及生物圈的分布就會發(fā)現,這種現象比比皆是。但人對最大化自身利益的明白常常是欲望與爭斗,這就是人身上最典型的不貼合“道”的特征,即有為的特征,這在《道德經》的修道體系里叫“人道”(也叫“人性”)!胺凑,道之動”!暗佬浴本驼孟喾矗菬o欲、處下和不爭,即“不爭而善勝”。正因人生來就是帶著一大堆潛能來到這個世界的,潛能發(fā)揮的深淺決定生命質量的高低。這些潛能是自然賦予的,人只有貼合自然才能最大程度地發(fā)揮潛能,同時也就能獲得最大化的自身利益。而貼合自然就要消除欲望,就要修德,提高道德水平,因此說提升“道德”是人最大化自身利益的最根本和最有效的行徑。
下方就結合《道德經》具體地談一談。
三、成功之道
修道是求“道”來塑造人的成功秉性的過程。人們常說,性格決定命運。修道就是調“道”的能量來刻畫自己的內心世界,用道性換掉人性,從而使人的思維和言行與客觀世界相貼合。
下方就專門地談一談貼合“道”的思維與行為有哪些。
1、“道”的行為就是堅強不屈
“道常無為,而無以為!薄暗馈逼綍r是不干預任何事情的,一旦要干預就沒有做不到的。說明“道”做事,事事都是成功的,正因“道法自然”,沒有哪一件事是不貼合自然規(guī)律的!蔼毩⒉桓,周行而不殆!豹氉赃\行而不改變,周而復始地旋轉而不停止。說明“道”做事是堅忍不拔、威武不屈的,任何干擾和阻撓都無濟于事,它總是堅持不懈地行動下去。因此我們做事就要效法這種精神,要做正確的事,貼合客觀規(guī)律的事,要做就下定一個必勝的決心,“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管遇到什么困難都要不屈服,不管別人說什么,都不好受影響,專心致志、堅持到底。
“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币馑际,人們所從事的事業(yè),經常是在接近成功的時候(也是最困難的時候)失敗的,在結束時也要和開始時那樣慎重處之,這樣就不會失敗了。即在最困難的時候,也務必以開始時的決心和信心,千方百計地去克服困難。所謂成功者絕不放下,放下者絕不成功,也就是“強行者有志”,這種品質就是貼合“道”的,這種品質就能保證你成功。
修道就是求“道”幫忙自己,使自己貼合“道”的品質。
2、甘愿付出,不求回報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币馑际,水之因此善是有利萬物生長并不爭功,它處于眾人都不愿去的地方,因此最接近大道。為什么處在眾人都不愿去地方還最接近大道呢?正因水本來是干凈純潔的,但為了凈化萬物而把自身弄得全是污濁,最后還要流到最低的地方,不再被人重視。因此為了別人而犧牲自己,最后還落到人人都不愿去、受輕視的地方,這種“甘愿付出,不求回報”的精神就是“道”的品質,這種品質在《道德經》里也叫“柔弱”,即永遠把自己個人的私欲放在最柔弱的位置,而把付出放在最強大的地方!兜赖陆洝穼懙溃骸疤煜履崛跤谒詮娬,莫之能勝。”意思是:天下最柔弱的,莫過于水,用它去攻擊最堅強的,沒有不勝的。在克服困難時,水又變成最堅強的。《道德經》就是以水喻“道”,用水的柔弱與頑強來形容“道”的特性。我們人總是強調人要無私奉獻,無私就是私心欲望要柔弱,奉獻就是付出的愿望與力量要強大。無私奉獻的精神就是源于萬物本源的“道”的特性。為什么那些有著無私奉獻精神的人做起事來總是會散發(fā)出蓬勃朝氣和無窮力量呢?正因他的精神狀態(tài)貼合了萬物本源“道”的特性。因此人生要成功,就務必把“道”的特性(道性)變成自己內在的品質,永遠銘記要讓
自己物超所值,永遠想到自己所做的比自己想得到的要多得多,這樣人永遠就不會離成功太遠。
3、用行動決定人生
“希言自然”,意思是,多做事少說話這是貼合自然的,因此成功最關鍵的因素是行動,超多的行動!超多的行動雖然預示你可能遭遇的挫折或拒絕會比別人多,但同時也預示著你成功的機會也會比別人多!皠偃苏哂辛,自勝者強”。意思是,勝過別人的人只是有力的人,自己戰(zhàn)勝自己才是強有力的人。因此在“道”看來,并不是比別人強的人就是強者,而是自己戰(zhàn)勝自己的人才是強者。而自己戰(zhàn)勝自己的最好辦法就是行動,“處其實,不居其其華!币馑际牵阉旁趯崒嵲谠诘牡匚簧,而不在于說些好聽的話。因此“道”的行為就是以行動來說話的,那么人要想成功,也應牢記行動才是成功的保障。
4、認真做好每一件小事
大自然的雄偉與壯美,起源于其基本程式永恒不變地在每一細微之處的成功運作。管理學中有一句“成功在于細節(jié)”之說講的就是這個道理。“道無空虛點”,它的意思是,“道”做事是沒有空虛之處的,也就是在任何細微之處都能做到完美無缺。在任何一個細節(jié)上都體現出了精確、高效、協作與完美的極致,這就是大道的“德”,即做好每一件小事的德!翱椎轮,唯道是從!币馑际牵魏慰紫吨腥菁{的德,唯有大道才能做得到。例如生命體的每一個細胞,是生命最基本的單元,在顯微鏡下才能看得見,但是在這么小的區(qū)域內卻能夠同時進行約2000個化學反應,各個反應之間互不串位,且與整個身體的運行要求密切配合,因此說,做好了每一個細胞內的細微小事,才有生命運轉的壯觀大事。同樣地,一個人的品質最容易從瑣碎的小事上反映出來。“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币饧,天下困難之事,務必從容易的做起。天下的大事業(yè),務必從小事做起。圣人始終不做大事(只做好各種小事),故能夠做成大事。因此人生要想成功,好高騖遠、眼高手低是一大忌,務必養(yǎng)成認認真真做好每一件小事(無論思想上,還是生活上的細瑣小事)的良好習慣。
5、人生極其重要的妙著——人際關聯
人際關聯是人一生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因素。那么《道德經》又是怎樣說的呢?
“善者,不善人之師。不善者,善人之智。不貴其事,不愛其智,雖知大迷,是謂要妙。”意思是,比我們善良的人,能夠成為我們學習的老師。而應對不善良的人,他能夠增長我們的智慧。若不重視這些事情,不愛惜這些知識(若不重視與人打交道方面的潛質),雖然表面上看你知道得多,那實際是極大有迷惑,這是人生極其重要的妙著。
有句話很有名,叫“成長容易,成熟難”。到達處事潛質嫻熟是很不容易的。而這個潛質的獲得恰恰不取決于你與善人的相處當中,而在于你要和你不喜愛的、感覺不舒服的,即所謂不那么善良的人打交道中培養(yǎng)出來的。正因只有這樣的人才能全面地考量你的適應潛質和應變潛質,這個潛質才是人際關聯潛質的根本。若不重視這些事情,不愛惜這方面的知識,即使你知道得再多,知識再淵博,從“道”的角度上看,也是極大的迷惑。因此,重視人際關聯潛質的培養(yǎng),是人生極其重要的妙著。
那么這個潛質的培養(yǎng)從哪里開始呢?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善德。”
如果我們能坦然地應對自己,就會發(fā)現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為了得到更多的愛。你在街上遇到的每一位路人、以前走進你辦公室的每一個人,都渴望得到愛的接納——有些人甚至為此做出瘋狂的舉動。
為什么?正因只有愛才會使人感到活得有好處!不管善人、還是惡人,都是共同地渴望著得到愛與尊重的。
因此要做一個成功人,首要的是要學會愛別人,學會關注別人身上的優(yōu)點,而少看別人的缺點。你學會了愛人,你也就能得到了更多的人的愛,這樣,你的人生之路就會變得無限的寬闊。
因此人際關聯的首要是什么?就是學會愛人。不論善良的人,還是不善良的人,我們都要善待他們,并且是發(fā)自內心地善待他們,而且個性要注意在與不善人的相處過程中去培養(yǎng)自己的“善德”。“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意思是,對待不善之人,你有何理由拋棄他們呢?即不能拋棄人家,同樣要以“善德”待之,“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币馑际牵虼耸ト,以無為來處理一切事情,以身體力行來教人。這就是《道德經》教導我們處世的關鍵之所在,這個環(huán)節(jié)解決了,那么你的人際關聯潛質之門也就打通了(即讓內心清靜的潛質),這是《道德經》告訴我們的人生妙著啊。
再說一點,“學會愛別人”在人際交往中的另外一個特征就是學會關注別人的自我。人都有喜愛突出自己個人觀點的偏好,但這是人性的誤區(qū)。如果你總是試圖想讓人認為你才是世上最好的,都來關注你,那你難以成功!白砸娬卟幻鳎允钦卟徽。”意思是,自認為不錯,這是不明智的。自以為是的實際是糊涂。因此過分關注自我的人是愚蠢的,真正聰明的人從來不讓自己的注意力離開別人的自我,這實際上就是處下!兜赖陆洝穼懙溃骸昂笃渖矶硐龋馄渖矶泶。”這就是貼合“道”的要求,在社會競爭中要想贏得方方面面的人的支持,關鍵就在于要時時關注他人的敏感點,以成就他人的抱負而成就自己的事業(yè),你的事業(yè)往往會做得更大、更成功。
6、謙卑處下,時懷感恩
“萬物恃之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衣養(yǎng)萬物而不為主!币馑际牵瑸槿f物生長而不辭辛勞,成功了而名不歸己有,依靠它滋養(yǎng)萬物而自己卻不為主。因此“道”的偉大在于:本來是“道”哺育了萬物生長,而它自己卻不爭功名;明明是“道”滋養(yǎng)了萬物成長,而它自己卻不充當主人,這是多么崇高的情懷!這就是“處下”(不爭)——雖然成功,有了豐功偉績,但還是把自己視作很平凡的人,不突出自己。“功成而弗居,是以不去。”意思是,成功了而不自居,因此就不會失去。我們都知道:世上真正成功的人都是很謙卑的,這就是處下的品質,正因這是貼合“道”的,因此這種品質就能將成功長久地持續(xù)下去。相反,居功驕傲是不貼合“道”的,那樣成功就只會是曇花一現,不能長久,而這實際上還算不上真正的成功。因此我們不僅僅要成功,更要把成功長久地持續(xù)下去。
另外,處下的品質還包括感恩。正因在每一個人成功的道路上,都有很多人在付出,因此要從內心感謝每一個幫忙過你的人,不僅僅包括那些給你支持和鼓勵的人,還包括那些以前傷害、拒絕過你的人,正因正是他們才使你堅強起來,正是他們才鍛煉了你的“道性”,使“道”的品質能深深地扎根你的內心深處。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善德。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信之,信德。”
因此成功之人要具有“善德”和“信德”,要心懷感恩,要牢記你的成功離不開別人的幫忙。這樣你就會很快樂,每時每刻都感受到世間的溫暖。
7、應對競爭——不爭而善勝
無論在自然界,還是人類社會,還是商戰(zhàn),還是體育競技,到處都存在著激烈競爭,這是自然的。問題的是我們該如何應對這種激烈的競爭?
實際上,在應對競爭對手時,人就應明確:真正的對手是誰?要戰(zhàn)勝的是誰?明確這一點就掌握了獲勝的法寶,答案是“不爭而善勝!
我們都知道,勝利的獲得是有條件的,而這個條件就是人對自己的有效控制,即“自勝者強”。因此真正的對手其實就是我們自己,要競爭的物件就是阻撓自己成功的內心干擾,要戰(zhàn)勝的就是自己的弱點。一門心思地想戰(zhàn)勝對方,這就是“有為”,這決不是明智之舉,風云突變就會使人的精神處于緊張之中,而導致心身內耗,患得患失,這反而不利于個人客觀地看待問題,從而影響個人正常地發(fā)揮自己的潛質。不想去戰(zhàn)勝對方,而是視自己為對手,不斷地讓自己內心持續(xù)清靜的狀態(tài),這就能有效克服自己的弱點,冷靜地看待問題并持續(xù)與客觀變化相適應,從而“無為而無不為”。因此在競爭當中要想成功,必須不好把注意力盯在如何成功和怎樣才能戰(zhàn)勝對方上方,而是要時刻注意持續(xù)自己內心的清靜無為。對成功與勝利無所謂,以“無為”的心態(tài)去應對,這樣你才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自己的潛質,因而能“無不為”。
在《道德經》里有句話:“戰(zhàn)勝,以喪禮處之!蹦抢镏傅氖窃趹(zhàn)場上,意思是,打了勝仗,就用喪禮來處理。為什么?正因你勝了,就意味著對方的不幸,故應用喪禮對待之。因此,以“道”的原則處事是十分具有人文關懷的。這并不是說不好勝利,而是說不好把勝利看成至高無上的。那么引伸到日,F實中,我們就不好總把勝利看得那么重,要給對手同樣以必要的關懷,而給對手以必要的關懷才是真正成功者的風范。“江海因此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成功者的風范并不是以勝利為唯一標志,就是處于下風、或失敗了,仍然有著內心的坦然,“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這樣的心態(tài)才是成功的心態(tài)。
很顯然地,這樣的心態(tài)是建立在慈善和關愛的基礎之上的,因此“不爭而善勝”的本質還是人內心的慈善使然。
8、為學者日益,為道者日損
《道德經》是提倡學習的:“為學者日益”就是要學習各種科學,業(yè)務知識越多越好,正因這些知識是我們事業(yè)發(fā)展的條件。因此我們要發(fā)奮學習,終生不殆。但是,人生的成功,知識其實只占較少的份量,而大部分因素取決于人的心理素質,即道性的豐富程度,因此人還務必要不斷損掉人性中那些不貼合自然的想法與私欲,而這不是學習知識能辦得到的,這要靠修道才能辦到,這就是“為道者日損”。
“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那些不自然的、不合理的主觀成分都去掉了,人就無為了,即人的想法和心理活動都順應自然了,那么處事為人就都會因貼合客觀而感到順心自在,萬事如意,人的潛能也因此會得到充分開發(fā)。因此人生的成功,“為學”與“為道”務必并重——不僅僅要學習知識,還要透過修道來修煉本性,用道性換掉人性,這個過程同樣十分重要。
9、成功的定義
成功是不是意味著掙更多的錢、身居高位和手握大權呢?
在《道德經》看來,這只是“勝人者有力”,并不必須代表成功,它可能還代表著為貪婪和冷漠所支配而帶來的擁有,它可能是欲望的奴隸,因此不是“道”的好處上的成功。《道德經》里的成功是做人的成功,是“自勝都強”、“道法自然”。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意思是,住在別人不去的地方(意即不出風頭、不突出自己),情緒舒暢深遠,經常給別人以仁愛,他的話是值得信任的,為人正直和藹可親,處事的潛質很強,出動又善于選取時機。他唯一的不與人爭斗,因此無憂無慮。
一個到達這樣境界的人難道不算成功嗎?這是金錢、地位和權力能夠換得來的嗎?
當一個人能夠正確地管理自己的思想和正確地管理自己的金錢和時刻時,這就是成功。正確地管理自己的思想就意味著“方而不割”(大腦思維方寸不亂)和“自勝者強”;而正確地管理自己的金錢就意味著節(jié)儉、仁愛和富有遠見;正確地管理自己的時刻意味著智慧、實干和值得信任。按照現代的標準,這就是道德水平、情商、智商和潛質都十分高的人,這就是“道”的好處上的成功!因此成功最重要的標準在于擁有一個不隨環(huán)境、金錢、權力、地位的變化,而只屬于心靈素質里的某種堅韌的東西。
四、實現人生完美
“絕學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不學習(害人的)知識,唯一的是與“道”相伴,兩者差幾多呢?意思是,在這個各種利益沖突的人世間要想生存地好,若不去學那些圓滑世故、爭斗不休的伎倆,那就只有修道,依道行事。那么這兩者(一個學圓滑世故、爭斗不休,一個修道、依道行事)相差幾多呢?言下之意是相差得很多。這也就是說,人生與“道”相伴,經常地背誦《道德經》修道修德,那么,不去學虛偽狡詐,老實本分也照樣能夠生存、能夠成功,而且能活得更自由、更快樂。因此,真正成功的人生其實就是健全心靈、用道性換掉人性的過程,這就要求人要學《道德經》,把握好“道”的成功法則和成功的定義,將“道”的品質刻畫到內心世界里,從而使心意與行動合二為一。這個過程光靠學習知識是辦不到的,只有修道才行,即背誦《道德經》修道修德才能實現。
因此,《道德經》教我們修道,就是使我們每一個人都能盡自己的天性來實現完美的人生。
道德經讀后感(三):
道德經的智慧讀后感
《道德經》短短五千言飽含人生智慧,其無為的思想深刻影響后世,辯證的觀點更是在西方產生強烈反響。
老子在《道德經》第四十五章寫道:“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庇眠@天的話來翻譯即是:“最完美的東西,就好像有殘缺一樣,但它的作用是永遠不會衰竭的。最充實的東西,就好像空虛一樣,但它的作用是無窮無盡的。最正直的東西,就好像有彎曲一樣;最靈巧的東西,就好像很笨拙似的;最卓越的辯才,看起來好像很木訥似的。清靜能克服躁動,寒冷能克服寒暑。清靜無為萬事萬物就能和諧自然地發(fā)展下去!痹谶@一章節(jié)中,最為突出的就是老子的辯證思想,在我看來,辨證思想就是綜合運用某項事物的正反兩個方面的思想,尤其是以其反面顯襯其正面。其實,這種辨證思想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見,例如,最危險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最富裕的人往往穿著最樸素,還有美術中的留白,音樂中的斷弦之音。
而“大辯若訥”的辨證思想是一門語言藝術,不管是處于什么年齡段,什么職業(yè)的人都需要學習這種“大辯若訥”的語言藝術,尤其是正處于年少氣盛階段的即將步入社會的大學生,如何說話、如何得體地說話,對其仕途、事業(yè)、婚姻、以至整個人生都有重要的影響。
我根據其藝術程度的高低,把“大辯若訥”的語言藝術分為三個層次,即是:傾聽、慎言和巧言。
傾聽,是最有效的溝通方式。要做到“大辯若訥”的“訥”首先要學會傾聽。人是富含情感的動物,時常需要宣泄自己的情感。在跋涉的道路上,跌倒時需要有人扶持;憂慮時期望有人分憂;寂寞時期望有人陪伴;失去期望時期望有人鼓勵。這都需要傾聽的伙伴。有效正確而全面的傾聽,成為了最有效的溝通方式。就拿銷售人員來說,那些最成功的銷售人員往往不是滔滔不絕地勸誘顧客購買的人,而是那些詢問顧客的需要、傾聽顧客的需要,站在顧客的角度上去看待產品需要程度的人。這種銷售人員運用了傾聽的語言藝術,既銷售了產品,又建立了長久的客戶關聯,才有資格被喻為成功的銷售人才。
除了要學會傾聽,還要學會慎言。慎言能夠將人性的弱點轉化為人性的優(yōu)點。人,很容易看出別人的缺點,卻對自己的缺點視而不見。因此,人總習慣于批評別人,然而,話從嘴里說出來了,便永遠也收不回來了,尤其是惡言。即使是不經意脫口而出,也會傷人與無形之中。因此,我們要學會慎言,不好隨便批評別人,如果必須要批評別人,那必須要注意方式。例如,有位家長對孩子說:“孩子,我們真的以你為榮,你這學期成績進步了。但是,如果你代數再發(fā)奮的話,就更好了。”這段話表面看起來是表揚,但是“但是”二字卻給孩子更多的失落感。但若家長能換種方式來說,例如“孩子,我們真的以你為榮,你這學期成績進步了。而且,只要你下學期繼續(xù)發(fā)奮,你的代數成績就會比別人更高了!
比慎言更加巧妙的,就是“巧言”。要做到巧言,不僅僅僅需要經驗的積累,更需要的是智慧。例如,龍永圖在回憶中國加入WTO時提到,1998年時,在談判的最后環(huán)節(jié),中美之間只剩下7個問題無法達成共識。在雙方準備“后事”時,朱镕基總理板著面孔對大家說“這天必須要簽協議,不能讓美國人跑了,我跟他們談!苯Y果,朱總理在談判桌上讓大家捏了一把汗。當美國人拋出前三個問題時,朱總理都只有一個回答“我同意!蔽抑绷耍@豈不是要全盤放下嗎?我不斷給朱總理遞條子,寫著國務院沒有授權,沒想到朱總理一拍桌子,說“龍永圖,你不好再遞條子了!蔽耶敃r真沒面子。想不到,當美方拋出第四個問題時,朱總理說“后面四個問題,你們讓步吧,如果你們讓步,我們就簽字!饼堄缊D回憶到那里時,仿佛回到了當年的現場,他舒了口氣說:“大家總算放心了。我之后想想,國務院不就在這兒嗎?之后,美方五分鐘后就同意了中方的意見。事實證明,后面四個堅持沒有放下的問題,如汽車貿易等是我們的底線,這就是我們對優(yōu)先次序的決定,更是朱總理的智慧體現!
在那里,朱總理的表現就是“大辯若訥”中的“巧言”,讓步在先,而且把人情送得很大方、很爽快,甚至讓人覺得不可思議。如果就這樣“送人情”下去,還叫什么“談判”呢?正當在場人員面面相覷、驚詫莫名時,一個智者的形象出現了!皝矶煌嵌Y也”,此刻輪到美方忍痛割愛了。如果美方不讓步,就意味著沒有誠意,也不給面子。而后面那些問題恰恰是中方無法讓步的。這就是“巧言”的魅力。
其實,“大辯若訥”的語言藝術最典型的體現就在于《道德經》,僅用短短五千言就論述了博大精深的智慧哲理。而對于我們普通人來說,若能掌握大辯若訥中傾聽、慎言、巧言這三種語言藝術,并加以巧用,其一生可謂受益無窮。
道德經讀后感(四):
老子《道德經》的另一個廣博在于任何人讀之能夠感悟出個體自己領域內的內涵和外延,也就是每個人都能夠讀出自己貼切的答案和個體標準。
以上是從宏觀上對《道德經》的感受。而在微觀上,老子對自然存在、科學、宇宙守恒、人文、國家管理、戰(zhàn)爭、人性、生命、名利、權位甚至物理都有自己獨到精確和細致的認識。
下方對《道德經》的某些段落、重要的文句與自己的觀念給出個人的感受:
。1)首句:“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保1章)
“道”能夠泛指,自然的方面能夠指自然規(guī)律,如:星系的戶外軌道,物質的自然混成及固有的戶外軌道和方式;人文方面能夠指人道、道德、人類發(fā)展的自然規(guī)律。
“可道”是指出宇宙自然規(guī)律的確定性和因果關聯。也就是宇宙的自然規(guī)律的能夠被人類認可和確定的現象。
“十分道”又指出人類一旦用言語文字來表達就存在著不確定現象。用物理的觀念來分析就能夠認為是一種動態(tài)的存在使一切都不確定。也能夠認為是指出人類的有限性而難于道出自然界的全部或準確的自然動態(tài)。
“名可名”就是人類對一切現象的命名,名可名是老子認可了人類思想活動對自然的命名。另一方面,又用“十分名”區(qū)分了“人類的名”和“自然的不可名”。
因此這樣的一對排比句道出了宇宙無常和人類有常的界限。前面簡單的6個字“道可道,十分道”就道出了人類不一樣參照系下的各種理論體系的存在是一種自然存在的現象。
(2)“無為而無所不為”是一膾炙人口的名句。
無為,不是字面上的直解不做任何事情,而是不做不貼合自然規(guī)律的事情。當你不做違反自然和違反社會規(guī)則的事件時,你所做的其它事件就是無所不為。當然,在那里對“什么是違反自然和社會規(guī)律”的“無為”事件的決定是務必具有各種層次的經驗和高度智慧。
舉一些在自然低層次且簡單的例子;例如:你不會游泳,就不好只身跳入海里。不跳海就是一種“無為”。這種不跳入水里就是一種經驗的“無為”,而這種無為會給你的生命存在帶來關于該問題的保障,這種保障就是一種變相的“無所不為”。上方舉的例子是較為簡單而淺顯的例子,任何人都能夠根據經驗給出相應的、各種參差不一樣層次的“無為”和“無所不為”。
(3)人發(fā)地,地發(fā)天,天發(fā)道,道法自然。(25章)
這是一句用大小來定性宇宙存在的相互包容順序,個性是老子在那個時代能夠發(fā)現出了我們所看到的天被“道”所包容是一件十分了不起的宇宙觀。更有對宇宙的存在給出了終極的自然存在觀,而不是給出“神造”的自我臆測,這也是當時時代難能可貴的自然客觀存在觀念。
在這一章里,還有一句話是“人也大”,這一句主要是對人類精神偉大的特指,換句話,能夠認為,人類的精神思維世界能夠包容天地而存在。
。4)戰(zhàn)勝以喪禮處之(31章)
老子在強兵反戰(zhàn)與孫子的方法思想同出一轍,是以不戰(zhàn)而勝為上上,而戰(zhàn)勝以喪禮處之。說明老子對生命的尊重和不得以而為之的戰(zhàn)爭策略。
(5)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42章)
在這一句話里,是很搞笑和抽象的。本解突出用現代物理的思路與之對應。為何老子認為三生萬物,是說明老子認可這個宇宙是只有三樣最基本的東西嗎?那么,尋找這三樣事件與現代物理學對應的是什么?就個人的分析就是“戶外”、“空間”、“自然力”這三樣;能夠認為萬物都是這三個事件組織而成的事件,沒有更多于這三樣的東西存在。這是對三生萬物的物理分析。
從此能夠推出,二生三的物理好處!岸本褪恰皠印薄ⅰ傲Α边@二個事件的存在產生物質的“三”。三就是萬物。再往上推,“一生二”中的“一”指的是整體的宇宙,就是我們這一個宇宙,而宇宙是產生動、力這“二”個現象的根源,從物理學的角度分析,進一步能夠認為動力互相轉換是自然存在的因果關聯。
最后,老子認為,道是宇宙存在的基本源頭,也能夠認定在自然角度上這個道是指特定的戶外軌道。在人們對老子的分析中,主要認為他的道,因此把他稱為“道家”。其實,對于德,是老子不能忽略的另一個主要元素。德產生道和道產生德是互存的兩個基本元素,這也是81章用《道德經》命名的一個主要內涵。與之對應的是物理學上的《動力學》;能夠認為道是由德決定的。對應于戶外軌道是由力產生的物理現象。任何軌道如:導彈的運行軌道,物體的戶外軌跡都脫離不了力的作用。也就是道是被力所決定的因果關聯。反過來,力是由戶外的道所產生的現象是人類難于直觀覺察到的事件。關于這一點,將來的物理學定會給與正確的認識。因此,宏觀地能夠認為道德經能夠對應于動力學,這是從物理學方面給與抽象觀測的認定。由于當時動力學沒有得到普遍的認識和推廣,把“德”對應于“力”對于我們分析老子的自然科學觀或許會有點牽強附會。
然而,在社會科學方面,道德更多的是指人類社會的基本規(guī)范。由于人類更注重于社會問題,因而在社會上指人類遵從的社會公德是一種道。在人類道德方面,老子在社會公德提出了比孔子“以直報德”更高層次的“德”是“以怨報德”,關于這一方面的分析范文有很多的解釋更好,我就不在那里進行更多的瞎扯。
另外老子對于宇宙自然的相對性、物極必反、中庸之道、道無常、柔弱剛濟、處事處世、大小上下、重輕強弱等等相對、絕對的分析都能給出最大參照系的分析和包容,甚至對不確定性、悖論的數學物理關聯都能給出抽象的合理分析,這種分析雖然不能給出方程的確定性,然而卻能指出方程的不確定性問題。也就是他當時的思維能夠直達物理學目前的最高境界“不確定性原理”。
總而言之,《道德經》是在哪個時期,甚至在當代仍然不失為一部對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直至“天人合一”的簡明而客觀的經典著作。
上方的分析僅僅是一家之言,著重用與當代物理學有一些必然聯系的視角來分析,使之有以更寬的視角和不一樣于專業(yè)道家的分析來充實<道德經>的內涵。至于和各專家有南轅北轍的分析結論也正是《道德經》的魅力之所在。自然是簡單的,因此《道德經》本身也是簡單的,僅僅是他所包含的參照系是一個最大的參照系而已。這也是《道德經》的偉大之所在!
道德經讀后感(五):
《道德經》只要五千余字,后人分其八十一章。固然字數不多,卻是章章錦繡,字字珠璣?芍^曠世奇書。個中道理自然“玄之又玄”,故而讓很多人望“道”興嘆。這也不奇,畢竟此書森羅萬象,其中涵蓋宇宙觀、人生觀、價值觀的辯證辦法,包括治國之道、處世哲學、人性涵養(yǎng)、軍事哲學、養(yǎng)生之道的聰慧。
中外許多人都曾給《道德經》寫過書評,還有人曾為其寫書。例如魯迅,他曾說:“不讀《道德經》一書,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理!痹俦确秸f日本的魯川芳郎,他以為此書有一種共同的魅力,它給世俗世界壓榨下疲憊的人們一種神奇的力氣。確實,往常我們所處的時期就象一棵枯萎的秧苗,盼望吸取《道德經》中的精髓。畢竟,人性的虛榮與愿望充滿其中。而我們沒有足夠的定力去靜心、凈心。少私寡欲。因此,我們要學“道”。
假如我問你什么是“道”,你可能會講出一大堆東西,他人聽得云里霧里,以至連你本人也不分明本人在講什么。似乎沒有人能給道一個規(guī)范的解釋。老子在第一章開頭就做了詮釋:“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币簿褪钦f,道要是能說出來,就不是普通的道了。我們難以了解道,因此追求的人不多,而成道者更少;诖耍覀兯熘某傻勒叽蟮质悄切┛雌萍t塵,頓入空門的高僧道佬。假如只是這樣的話,這本書的好處就太淺了。當在我緊蹙雙眉而對“道”一頭霧水時。第八章的“上善若水”提示了我,老子以為“道”就好比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虛懷若谷,容納天地,以無欲普濟生靈,借虛懷渡盡群生。道,就像水一樣,大名鼎鼎無為而養(yǎng)萬物,水就是道的一種表現方式。但它所承載的道,只是其中極小的一局部。
那么,我們該怎樣了解“道”呢?
“道”,似乎很難解釋,我們經常用“道”,卻不知其意。在科學中,我們不曉得一個人為什么會有壽命,于是給了一個很廣泛的概念,由于有時刻。而這本書中僅用一“道”字就深入的詮釋了人的終身,雖簡卻精。同樣,在已知科學中我們曉得質子中還有夸克,而夸克中還會有東西,以至還有!我們不得而知,于是又以道喻之。關于人們難以解釋的事物或事情,這本書中都給出了簡約卻確切的答案——道。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個“自然”是什么好處?“自”便是自由的自身,“然”是當然如此。因此道是“自然”如此,“自然”便是道,它基本不需求效法誰,那么道就是宇宙的本原及它的規(guī)律。
道哺育了萬物,以地球為例,道讓萬物各廝各職,演化出一套穩(wěn)定的生態(tài)系統,死而又生,生而又死。不使其中任何一員太興或太衰。植物腐后可成為自然養(yǎng)料,為下一片長在那里的植物以充足的營養(yǎng),食草動物憑仗這些植物填飽肚子,鳥類和食肉動物又以這些東西充饑,這些動物死后,又為新的植物發(fā)明養(yǎng)料!萬事萬物都從它的基本動身,那么一切事物也就簡單而明朗了。“道”之大,可大到宇宙構成,“道”之小,可小到電子運轉。星球的公轉自轉,周期必須,循環(huán)往復,從不連續(xù),是規(guī)律!電子的有序排部,是規(guī)律!可能這樣會更容易了解,更容易被承受。但是,這只是我的一種解讀,而我對道的了解也只能說是粗淺的。道就像數學中sinα的函數圖象一樣,函數兩邊永遠沒有止境,且循環(huán)往復,而我們只能不停的探究……去尋覓道的真理。
有人或許會以為我們人類是個例外,由于我們有高超的聰慧,興旺的科技。既然人類有這么興旺的科技,為什么“生物圈二號”的實驗還是失敗呢?緣由很簡單,人類永遠不可能超越自然,超越道!假如我們一再違犯道的規(guī)律,反其道而行,那么我們必將遭到道的懲罰。難道你沒有看到人類獨斷專行的結果嗎?頻繁的地震現象以前從未有過,氣候異常也愈演愈烈……人類還以本人比其他動物略大的頭腦與“道”比高,卻不知“道”的聰慧是你難以揣摩的,它浸透在每一件事物中,而這些事物又被道所包含,誠能夠說是“眾妙之門”。
至此,我們就應懂得依照道的規(guī)律行事。人類有無量無盡的愿望,但是我們只能恰當地釋放愿望,不能恣意妄為。其實也就是道家所謂的“無為”。無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不妄作為。也就是不違犯道的規(guī)則而胡亂作為。有些人被愿望沖昏頭腦,胡作非為。而處在青春期的我們,有時為了虛榮相互攀比,穿名牌衣服,戴貴重的飾品。其實,他們都不懂:真正美的東西是不需求任何裝飾的。更明白來說,他們不懂“道”。貪欲過度只會讓你墮入苦海,商紂王后宮佳麗無數,還要征集民間美女,吃肉喝酒便罷,非要設酒池肉林,以供消遣,百姓難以忍耐,遂有武王伐紂,商王朝也被推翻,于是后人稱紂王為無道昏君。虛榮心也常常害人不淺,《項鏈》中的女主角由于虛榮,白白消耗了十幾年青春。道讓萬物繁衍生息,而無欲無私,順其自然無為之道,利萬物而不求報答。我們這個被金錢與愿望所充滿的社會中,短少的就是少私寡欲的優(yōu)秀質量,熾熱的愿望讓我們難以靜心、凈心。道無量無盡的聰慧通知我們要“至虛極,守靜篤”,方能活得自由。
不好讓愿望與虛榮控制本人,要理性的看待外在的世界和本人的內心,不好背叛道的規(guī)律。只要這樣,我們就能夠“無所不為”,什么都能夠做,只需遵照道的規(guī)律和規(guī)則。
《道德經》不愧是我們中華文化的珍寶,其中妙理,還得是你親身去讀才可,每個人讀“道”,都可得不一樣之“道”。
道德經讀后感(六):
學了《道德經》,一個個性強烈的感受是老子思想所處的智慧高度和對自然的領悟及對人類社會關聯的宏觀視角。對事物發(fā)展的辯證和轉化能給出融入自然規(guī)律的基本解剖。個性難能可貴的是能夠脫離“從眾定勢思維”的習慣而獨立地接近于自然。
老子《道德經》的另一個廣博在于任何人讀之能夠感悟出個體自己領域內的內涵和外延。也就是每個人都能夠讀出自己貼切的答案和個體標準。
以上是從宏觀上對《道德經》的感受。而在微觀上,老子對自然存在、科學、宇宙守恒、人文、國家管理、戰(zhàn)爭、人性、生命、名利、權位甚至物理都有自己獨到精確和細致的認識。
下方對《道德經》的某些段落、重要的文句與自己的觀念給出個人的感受:
(1)首句:“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1章)
“道”能夠泛指,自然的方面能夠指自然規(guī)律,如:星系的戶外軌道,物質的自然混成及固有的戶外軌道和方式;人文方面能夠指人道、道德、人類發(fā)展的自然規(guī)律。
“可道”是指出宇宙自然規(guī)律的確定性和因果關聯。也就是宇宙的自然規(guī)律的能夠被人類認可和確定的現象。
“十分道”又指出人類一旦用言語文字來表達就存在著不確定現象。用物理的觀念來分析就能夠認為是一種動態(tài)的存在使一切都不確定。也能夠認為是指出人類的有限性而難于道出自然界的全部或準確的自然動態(tài)。
“名可名”就是人類對一切現象的命名,名可名是老子認可了人類思想活動對自然的命名。另一方面,又用“十分名”區(qū)分了“人類的名”和“自然的不可名”。
因此這樣的一對排比句道出了宇宙無常和人類有常的界限。前面簡單的6個字“道可道,十分道”就道出了人類不一樣參照系下的各種理論體系的存在是一種自然存在的現象。
(2)“無為而無所不為”是一膾炙人口的名句。
無為,不是字面上的直解不做任何事情,而是不做不貼合自然規(guī)律的事情。當你不做違反自然和違反社會規(guī)則的事件時,你所做的其它事件就是無所不為。當然,在那里對“什么是違反自然和社會規(guī)律”的“無為”事件的決定是務必具有各種層次的經驗和高度智慧。
舉一些在自然低層次且簡單的例子;例如:你不會游泳,就不好只身跳入海里。不跳海就是一種“無為”。這種不跳入水里就是一種經驗的“無為”,而這種無為會給你的生命存在帶來關于該問題的保障,這種保障就是一種變相的“無所不為”。上方舉的例子是較為簡單而淺顯的例子,任何人都能夠根據經驗給出相應的、各種參差不一樣層次的“無為”和“無所不為”。
(3)人發(fā)地,地發(fā)天,天發(fā)道,道法自然。(25章)
這是一句用大小來定性宇宙存在的相互包容順序,個性是老子在那個時代能夠發(fā)現出了我們所看到的天被“道”所包容是一件十分了不起的宇宙觀。更有對宇宙的存在給出了終極的自然存在觀,而不是給出“神造”的自我臆測,這也是當時時代難能可貴的自然客觀存在觀念。
在這一章里,還有一句話是“人也大”,這一句主要是對人類精神偉大的特指,換句話,能夠認為,人類的精神思維世界能夠包容天地而存在。
(4)戰(zhàn)勝以喪禮處之(31章)
老子在強兵反戰(zhàn)與孫子的方法思想同出一轍,是以不戰(zhàn)而勝為上上,而戰(zhàn)勝以喪禮處之。說明老子對生命的尊重和不得以而為之的戰(zhàn)爭策略。
(5)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42章)
在這一句話里,是很搞笑和抽象的。本解突出用現代物理的思路與之對應。為何老子認為三生萬物,是說明老子認可這個宇宙是只有三樣最基本的東西嗎?那么,尋找這三樣事件與現代物理學對應的是什么?就個人的分析就是“戶外”、“空間”、“自然力”這三樣;能夠認為萬物都是這三個事件組織而成的事件,沒有更多于這三樣的東西存在。這是對三生萬物的物理分析。
從此能夠推出,二生三的物理好處!岸本褪恰皠印、“力”這二個事件的存在產生物質的“三”。三就是萬物。再往上推,“一生二”中的“一”指的是整體的宇宙,就是我們這一個宇宙,而宇宙是產生動、力這“二”個現象的根源,從物理學的角度分析,進一步能夠認為動力互相轉換是自然存在的因果關聯。
最后,老子認為,道是宇宙存在的基本源頭,也能夠認定在自然角度上這個道是指特定的戶外軌道。在人們對老子的分析中,主要認為他的道,因此把他稱為“道家”。其實,對于德,是老子不能忽略的另一個主要元素。德產生道和道產生德是互存的兩個基本元素,這也是81章用《道德經》命名的一個主要內涵。與之對應的是物理學上的《動力學》;能夠認為道是由德決定的。對應于戶外軌道是由力產生的物理現象。任何軌道如:導彈的運行軌道,物體的戶外軌跡都脫離不了力的作用。也就是道是被力所決定的因果關聯。反過來,力是由戶外的道所產生的現象是人類難于直觀覺察到的事件。關于這一點,將來的物理學定會給與正確的認識。因此,宏觀地能夠認為道德經能夠對應于動力學,這是從物理學方面給與抽象觀測的認定。由于當時動力學沒有得到普遍的認識和推廣,把“德”對應于“力”對于我們分析老子的自然科學觀或許會有點牽強附會。
【道德經讀后感】相關文章:
道德經典誦讀活動總結07-03
道德經的經典語錄10-06
道德經典誦讀活動總結10-06
《道德經》讀后感10-06
道德經學習心得07-10
老子《道德經》讀后感10-07
老子《道德經》讀后感09-02
《道德經》讀后感六篇10-07
名著《道德經》的讀后感范文10-07
道德經讀后感(精選7篇)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