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昆侖殤》讀后感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這時最關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昆侖殤》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昆侖殤》讀后感1
《昆侖殤》是畢淑敏處女作,她以自己在西藏當兵的所見所聞寫下了這篇小說,發(fā)表后一舉成名。她所描寫的是邊疆一支兵團在世界最極端殘酷的條件在昆侖山進行拉練的故事,故事中的幾位主人公有著不同的歷史背景、人生、結局,但他們最終的目的只有一個,創(chuàng)造世界軍事史上拉練的一個傳奇,讓中國軍人鐵一般堅硬的軍魂屹立世界。
故事中頭號是主人公是一位代號為一號的首長,這里也許不方便寫出他的名字,但他卻是一位鐵骨錚錚的軍人,為了完成上級交給的任務,他帶領著他的軍隊行走了世界氣候最嚴酷的無人區(qū)之一,只為了保護他所堅信的信念。也許有人會覺得他不近人情,為了完成目標不惜讓士兵們冒險,以致有人還失去了生命。這也是他最矛盾的地方,要完成任務就要不惜一切代價。
作為首長,他心痛自己的部下;作為首長,他必須完成任務,因為他要為中國軍隊訓練一支世界是最強大的軍隊、最能克服任何惡烈環(huán)境的軍隊、最能吃苦的軍隊,所以他必須狠、必須絕情、必須下令,甚至可以為犧牲戰(zhàn)士年輕的生命。號手李鐵為了吹響前進的沖鋒號,用盡最后一絲力氣,金喜蹦為救甘蜜蜜被大風卷下了深淵;年輕而美麗的女兵肖玉蓮倒下后,再也沒能爬起來,鄭偉強坐在一號為了趕時間不讓檢修的車中,和汽車司機一起車毀人亡……
金喜蹦因為一點可有可無的政治問題不能以烈士之名安葬,鄭偉良和肖玉蓮是一對情侶,因為政治問題不能在一起,為了戰(zhàn)士的榮譽和軍人的`紀律,他們生前不能在一起,死后不能埋在一起,甚至在甘蜜蜜的懇求下不能埋在一起,正如一號所說,死了也是戰(zhàn)士,就要為戰(zhàn)士榮譽分開。看到這里,覺得一號很殘酷無情,人都死了,為什么不能給死人一點溫暖,讓他們的墓離得近點,僅此而已。只因他們是軍人。軍人只是軍人。
書的最后,一號把自己唯一的兒子,一個稚氣未脫的孩子送到那里,沒有幾個人知道他其實是一號唯一的兒子,他來這里是要走過前輩們走過的路,看到這里,又覺得一號大公無私,為了祖國,他們可以一代一代的犧牲,一次又一次的奉獻。對他的怨恨又少了一些。一號最后的愿望是和永遠留在昆侖,留在這片他付出和令他感動的土地上,雖然沒能如愿,但他曾經來過。
這里是沒有硝煙戰(zhàn)場,有的只是昆侖山的靜寂和人心的痛,有的只是寒冷的風和一支無畏的軍隊,但是用什么來彌補人心的痛呢。也許只有昆侖山呼嘯的風低低的為他們痛哭了。
畢淑敏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和細膩的筆法寫下了這本書,寫得真實感人,質樸而純,也只有這樣真實的故事才能真正打動讀者的心,震撼讀者的心。是要讓我們永遠記住一群年輕的人用生命與尊嚴鑄就了一段傳奇、一段歷史、一段軍事勝利!皻憽迸c“傷”同音,但“殤”更能體現(xiàn)出悲壯,所以畢淑敏選擇了“殤”,用它來寄托作者的情情和感情,不只是為了表達作者情感和衰痛,也是為祭奠那群年輕而可歌可泣的生命,為了讓人們不會忘記在祖最遙遠的邊疆,有一群平凡也最不平凡的人在守衛(wèi)著,為此,他們獻出了青春、熱血、親情、愛情,乃至生命。
《昆侖殤》讀后感2
《昆侖殤》是畢淑敏的處女作,主要講述了昆侖防區(qū)部隊進行軍事拉練過程中發(fā)生的事。這項軍事拉練是嚴格和殘酷的,有許多士兵被高原嚴寒的氣候凍傷凍殘,有的甚至失去了年輕寶貴的生命。
小說主人公一直沒有被寫出名字,而是用“一號”來代替。這個“一號”代表了一種最高的'威嚴!耙粋除了零以外最小的數(shù)字,又是一切天文數(shù)字的開始。誰能逾越過“一”呢?”
一號在小說中是一個矛盾的人物,他心里備受煎熬。一方面他痛惜那些在拉練中犧牲的戰(zhàn)士,感到悲痛,不斷地譴責自己,因為是他要在海拔五千公尺的高原上拉練,是他要進入無人區(qū)?梢哉f戰(zhàn)士們的犧牲一部分原因來自于他的個人決斷。另一方面他是一名軍人,作為昆侖防區(qū)最高軍事指揮官,他必須重視使命,他必須為國家和人民訓練出一支高素質,能吃苦的邊疆守衛(wèi)軍。
后悔?不后悔?這些字眼在一號的腦海里盤旋過很多次,或許從個人情感方面他后悔了,他的命令把喜愛的警衛(wèi)員金喜蹦,救命恩人的兒子鄭偉良,美麗善良的肖玉蓮,李鐵推向了死亡。但從國家立場上考慮,我相信一號是不后悔的,祖國和人民的安全高于一切,并且他會為之繼續(xù)奮斗。
小說結尾一號要被調離他為之奮斗一生的地方——昆侖,離開埋在這兒的戰(zhàn)友和士兵們,但他的心永遠地留在了這一片土地上,因為他愛這片土地,愛得深沉。
《昆侖殤》讀后感3
《紫色人形》這部小說給我一種強烈的震撼,畢淑敏用一種幾近殘酷的方式為我們講述了一個用生命作為誓言的愛情故事。一塊看似普通的油布,一段相隔已久的時間,一次穿越流年的講述,描繪出一雙相守不渝的戀人所經歷的最初的也是最后的愛情。
兩張相距很近的病床,卻足以構成隔斷了一對戀人的距離,但是有誰說過,在最遠的距離,心麗的最近,因此他們選擇了將歌聲化為翅膀,在拘束的病房中就能展翅翱翔。
最終,當呻吟的低沉割斷了歌聲的命脈,冥冥之中已經為這對戀人判了死刑。我想,他們并不是失敗的,他們的愛情短暫的,正如他們的身影永遠鐫刻在陳舊的油布上卻總也無法清洗一樣,不要說什么海誓山盟,刻骨銘心的愛情最終是刻在兩個人的心里,可在時間的流沙中的。
紫色人形,我一直在想,他們的皮膚應該不是紫色而是黑色的吧,但是讀到文章的最后我才明白,他們,擁有了最浪漫的顏色,最耀眼的.愛情。
《昆侖殤》一群普通的軍人,用生命與感情寫就了一段回響在世界最偉岸山脈上的凱歌。作者之所以用"殤"這個字,不是為了夸張深重的面對死亡的悲痛,也不僅僅是為了弘揚軍人的光輝,我想或者畢淑敏有著最單純的表達,這只是一群人的祭歌,但是這群人,卻讓整個昆侖背負了難以排遣的沉重。
在拉練的一路上,太多的軍人有著想說卻說不出的話,他們已經沒有機會訴說。有太多的軍人失去了本可以成為親人的戰(zhàn)友,他們已經沒有機會表達。在惡劣的自然條件下,行軍隊伍如一條巨龍盤臥在昆侖的脊梁,但是誰都知道,他們又是那樣的脆弱,因為在自然的面前沒有誰能稱的上是堅強。
人是如此,感情亦是如此。愛情,親情,它們都被埋在了昆侖的冰封白雪之下,鑄就了永遠卻不久遠的殤。
看完這篇文章,沉重的不是見證生命的隕落,只是為那總也不能說明的,久久不能排遣的情感糾結不清,念念不忘。
《預約死亡》文章開頭的幽默讓人覺得心情沉重。一張預約死亡的診斷書,一段臨終呼吸的錄音,不得不說,這是震撼人心最好的證據(jù)。"臨終關懷"四個字有多少人不屑去了解,有多少人不敢走近,又有多少掙扎在死亡邊緣的人們期待著社會的關注。
從臨終關懷醫(yī)院普通的護士,到院長,再到迫于出國又無法承受道德譴責的兒子,一個個人物形象展現(xiàn)的不僅僅是不同的人對于死亡不同的看法,我想更多的還是我們每個人內心中對于死亡的矛盾心理。
文章想要喚起的是人們對于這樣一個特殊群體的關注,更多的也是對于生命的關注,如果親情不再,責任不再,那么,生命的尊嚴也就不再;蛘撸@也是血緣所不能解釋的存在吧。
【《昆侖殤》讀后感】相關文章:
離殤10-07
青花殤散文10-06
雞殤散文10-06
殤憶的作文10-07
別離殤美文10-06
愛之殤散文10-05
《殤雪》歌詞11-21
江南殤作文10-06
攜手共鑄昆侖夢10-07
青海昆侖泉導游詞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