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武傳》讀后感 推薦度:
- 蘇武傳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蘇武傳讀后感
讀完一本書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后感了。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蘇武傳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讀《蘇武傳》,也不應(yīng)該強迫自己讀出蘇武的忠誠。
這只是蘇武的生存狀態(tài),是“少以父任,兄弟并為郎”的報恩者和把“臣事君,猶子事父”作為自己最高行動準(zhǔn)則的儒生的生存狀態(tài)。
細讀文章,李陵的生存狀態(tài)真實感人。
他沒有衛(wèi)律幸福,他雖然投誠,卻始終以投誠為恥。
他沒有蘇武幸福,沒有蘇武信仰的單純,眷戀著俗世的幸福。
他是一個痛苦的人。
當(dāng)衛(wèi)律去勸降時,威逼利誘,惹得蘇武的一頓臭罵,但李陵去勸降時,蘇武卻沒有動怒。
同樣對勸降者,班固對衛(wèi)律著墨不多,但對李陵卻用了大量的篇幅。
李陵,“飛將軍”李廣之孫,名門之后,他繼承了其祖英勇善戰(zhàn),也繼承了其祖悲劇的命運。
不甘沉默,請纓率五千弓箭兵深入大漠,想一戰(zhàn)成名。
然而最終因彈盡糧絕,突圍不得而被—迫投降。
李陵為什么不殺身成仁呢?將軍戰(zhàn)死沙場,不正是死得其所嗎?然而誰不想活命呢,誰能輕易地舍棄生命呢。
何況他還想以另一種方式來證明自己對漢室的忠誠,“庶幾乎曹柯之盟,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
但不管是真降還是假降,他都覺得自己在人格上已矮了一截了,因此,盡管與蘇武是故友,又同在匈奴,“終不敢求武”。
后受命勸降,其說辭如實地道出蘇武真實的生存困境。
終不得歸漢,忠誠無人知曉;家破人亡,沒有必要歸漢;皇帝喜怒無常,即使歸漢,面對是鮮花還是刀斧尚未可知。
求名、求家人平安、求善終有果,這些都是人之常情,李陵在蘇武守得云開見日出之時,置酒相賀,與武決別,泣下沾襟。
他提出了一個假設(shè),如果漢室能夠赫免他的罪過,保全其老母性命,也一定以反水的方式來表明自己對漢室的忠誠。
李陵內(nèi)心的悲傖全化作了眼淚,當(dāng)初不得不降,禍及老母,今生無家可歸,長作域外之人。
個人在命運面前的無助幻化成了那淚流滿面的李陵。
十九年,天之蒼蒼,但蕓蕓的眾生又有多少個十九年?
蘇武本以十九年書寫著民族不屈的丹青。
記得馬克思說過這樣一句話:“自己的生命永遠小于自身的信念值。
”
在中國,這樣的人也可謂是屢見不鮮,尤其是在古代中國,生命對于一個壯士英雄來說,根本算不了什么,而《蘇武傳》中的蘇武就是這樣一位人物。
他擁有“真金不怕火煉”的偉大氣節(jié),面對衛(wèi)律和李陵的勸降,面對匈奴的威逼利誘,他沒有投降,沒有退縮,他始終信念如磐石一樣堅定,寧死不屈,忠貞不渝。
而和他相比,其他的配角就相差甚遠了,與蘇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張勝,糊涂地幫助了緱王的謀反,在事情敗露后又經(jīng)不起考驗,叛變投降。
而在相比下蘇武清醒地認(rèn)識到使節(jié)行為不當(dāng)會引起兩國的紛爭,欲以死息禍,而面對匈奴的勸降也是種堅定不移的堅守著自己可貴的民族氣節(jié)。
衛(wèi)律的賣國求榮,陰險狡詐與蘇武的忠貞不二,不卑不亢。
李陵的為一己之私而叛國與蘇武的以國家利益為先。
這些都能強有力地表現(xiàn)出蘇武是個愛國忠貞的真君子。
而往往做英雄是要付出代價的,而李陵的一番話也無疑翻起了蘇武內(nèi)心的浪花。
親人的慘死,妻離子散一定使蘇武痛不欲生,可是他仍然舍小家為大家。
為國忠貞的信念戰(zhàn)勝了一切。
他對衛(wèi)律,義正言辭地指責(zé)衛(wèi)律的賣國行徑,并且列舉了慘痛的歷史教訓(xùn)來警告衛(wèi)律。
為的就是告訴他一個道理:多行不義必自斃。
他也是一個鐵錚錚的漢子!
是堅定的愛國信念一直支撐著他,即使始出強壯,發(fā)白歸漢,相信蘇武一定無怨無悔。
【蘇武傳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蘇武傳翻譯10-07
《蘇武傳》教學(xué)設(shè)計12-29
《蘇武傳》優(yōu)秀教案(精選8篇)07-20
《蘇武傳》讀后感03-17
高二語文教案《蘇武傳》設(shè)計10-07
蘇武傳讀后感(通用5篇)10-07
蘇武的故事作文06-06
蘇武牧羊教案07-05
永遠的蘇武作文06-07
永遠的蘇武作文【優(yōu)】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