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在线免费视频,亚洲精品免费一级视频,日韩亚洲欧美大陆,又黄又爽免费国产视频

<style id="t465f"></style>
<legend id="t465f"><u id="t465f"><thead id="t465f"></thead></u></legend>

<acronym id="t465f"></acronym>

<sub id="t465f"><ol id="t465f"><nobr id="t465f"></nobr></ol></sub>
<sub id="t465f"></sub>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

時間:2024-02-24 13:20:55 佩瑩 讀后感 投訴 投稿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通用15篇)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總結呢?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通用15篇)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 1

  讀龍應臺和兒子的書信集《親愛的安德烈》。書拿到手,由衷地喜歡。慢慢讀下去,突然明白為什么龍應臺的圖片為什么這么不加處理和修飾,任由歲月的痕跡坦露無遺,原來在這本書里,她只是一個和我們所有的中國媽媽一樣,面對孩子的成長和越來越遠的距離而不斷掙扎的本色母親,心里一下子變得非常溫暖。

  “我們是兩代人,中間隔個三十年。我們也是兩國人,中間隔個東西文化……”正是這樣的兩代人,所受的教育熏陶迥然不同的.兩代人,兩種環(huán)境下長大成人的兩代人。卻相互敞開了心扉,毫無保留地將自己心中的所思所感進行交流。

  在龍應臺的筆下,我們總能獲得一些意料之外的欣喜,不管是那篇曾經(jīng)名噪一時的《中國人,你為什么不生氣》,還是那本風靡全球的《野火集》,又或者是現(xiàn)在被稱為育兒典范的《親愛的安德烈》。

  讀完全書,我驚奇的發(fā)現(xiàn)龍應臺竟一改原本犀利的文筆,儼然成為一名苦口婆心的普通母親,以最樸實無華的言語打動安安的內心深處。遇到兩代隔閡造成看法分歧的一些人、事、物,龍應臺總能用溫柔的口吻。堅定的語氣,訴說中國籍的媽媽為什么會這么想,這么做,不為說服,只是要誠實表達心中感受。

  而這本普通的書籍所包含到的內容可謂包羅萬象,大到嚴肅的人生觀、價值觀,小到微不足道的生活細節(jié),在三十多封書信中,說實話,里面涉及到政治的內容,我讀不太懂,但我感動的是一個母親對于已經(jīng)成年的孩子漸行漸遠的那份不安,那種迫切想要溝通與了解的心情。不管結果如何,這份良苦用心已足以令人感動。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 2

  “你的兒子不是你的兒子,他是一個完全獨立于你的‘別人’。”最近我讀了龍應臺和他的大兒子安德烈合著的一本書——《親愛的安德烈》,封面的這句話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這本書讓我認識了一位知性、貼心的母親和一個睿智幽默、天真爛漫的十八歲男孩,它也同時喚起我對生活的思考。

  書中的安德烈的生活充滿了色彩,自由和樂趣。每天早晨起床,他先要放幾首音樂;在放學后,他可以和幾個哥們去咖啡館喝咖啡或者去酒吧喝啤酒;在周末,他能教小朋友踢足球;在閑暇的日子里,他還會和好友開派對或去旅行……再來看看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早早地起床、匆匆忙忙地上學、沒完沒了地做作業(yè)、上不完的各種補習班……即使偶爾也有短暫的放松和娛樂,也大多是來去匆匆,蜻蜓點水,從來無法盡興,比起安德烈的自由和愜意差得是十萬八千里。更重要的是,安德烈有一位能寬容他、理解他的好母親。龍應臺深知自己和兒子之間有一堵無形的墻,但她沒有越過這堵墻,而是透過墻上的窗戶來仔細觀察自己的兒子,并重新認識他?墒俏覀兊母改改?一心只追求成績,卻忽視了我們內心的感受。當我們成功時,父母總是覺得

  理所當然、不足為奇,殊不知成功是由淚和汗換來的;當我們失敗時,父母滿是責備,卻不知我們心里的委屈和痛苦。

  之后,我總在思考一個問題,是什么造成東西方生活觀念差異那么大?后來,我才知道,是生活的態(tài)度不同造成的。在第20封信中,安德烈寫道,香港人永遠在趕時間,他們來也匆匆,去也匆匆,他們是為了工作而生活,因此他們根本體會不到生活的樂趣。我們又何嘗不是如此呢?為學習,為工作,四處奔波,每天都活在恐懼之中,無法靜下心來去思考生活。而在西方,人們總是熱愛自然,熱愛鄉(xiāng)村,熱愛閑適自在的生活。他們?yōu)榱松疃。他們可以一下午都呆在酒吧或咖啡廳里和朋友聊天,消磨時光,從而體會生活的樂趣。相比之下,我們活得更辛苦,我們體會不到生活的滋味,漸漸地,我們就會失去原有的真而變得麻木。

  因此,在這個飛速發(fā)展的年代里,我們應該放下身上的包袱,還自己一份純真,來體驗生活,感悟生活,熱愛生活。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 3

  這本書是我去表姐家玩,在她家的書柜里看到的,姐夫是一個高中的語文老師,極力推薦這本書,說他的學生看了都很有感觸。拿回來看了之后還真有不少收獲。

  這本書主要是講安德烈十四歲的時候,龍應臺離開歐洲,就任臺北市首任文化局長。等她卸任回到兒子身邊,安德烈已是一個一百八十四公分高的十八歲的小伙子,坐在桌子另一邊,有一點“冷”地看著媽媽。他們是兩代人,年齡相差三十年;他們也是兩國人,中間橫著東西文化。失去小男孩安安沒關聯(lián),但龍應臺必須要認識成熟的大學生安德烈。于是,母子倆用了三年時刻互相通信。龍應臺“認識了人生里第一個十八歲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收入此書的的三十多封書信,感動了無數(shù)被“親子”之間隔閡與沖突深深困擾著的讀者。本書為讀者弭平代溝、跨越文化阻隔、兩代人溝通交流帶來了全新的思維和方法。

  平時生活中也聽到很多w家長在抱怨自己的小孩不懂事,不發(fā)奮,而孩子們也抱怨家長不明白他們,甚至覺得自己的'父母都落后了,跟不上時代,從而引發(fā)了一些不愉快的家庭事件,有的孩子還離家出走。

  在我身邊就有一些很真實的例子,因此看到這本書我就特有感觸,好像是把鑰匙打開心中的鎖,正因孩子和父母之間的不合會給家庭帶來很大的傷害,親人變成敵人真的讓人無法想象。從這本書中我看到到了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尊重,我想這是此刻很多中國家長很難做到的,他們往往以愛的名義去剝奪孩子的自由,覺得自己做什么都是為了孩子,因此就就應聽他們的,否則就視為不聽話,不懂事。

  我個人覺得這反而會讓孩子有叛逆心理或者會覺得壓力很大,好像做的一些發(fā)奮都是為別人,很被動,當這種壓力超過必須的限度就會選取逃離,也就引發(fā)了一系列的杯具。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很難說誰對誰錯,只是缺少相互明白、相互尊重,其實人與人之間都就應做到這一點。在這本書中還讓我看到了兩個字用心,用心去做一件事情,用心去體會,用心去發(fā)現(xiàn),就會有很多意外的收獲。期望這本書會給你們也帶來一些不一樣的感覺。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 4

  當合上《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時,我總有種想再讀一遍的想法!队H愛的安德烈》這本書,是一人為人母的中年女人和她已成年的兒子通了3年的36封信。通信的時間,總讓我感慨。

  “我要認識這個十八歲的人”。這是龍應臺與她的兒子安德烈寫信的初衷。而一開始,安德烈,這個完全不想與母親交談的人,完全是為了賺稿費,才寫信的。因此,他們倆就抱著不同的心態(tài)通信著。即使安德烈不是真正想寫信,但龍應臺卻想走進兒子的內心,想讓安德烈與自己的關系得到緩解,想認真研究自己的兒子。然而,母親細膩的言語,也讓安德烈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安德烈到最后,通信的目地僅僅是為了與母親交談。當然,他們彼此認識了對方。

  龍應臺有的.地方,讓我感觸很深,面對著自己兒子的不耐煩、不想說,她并沒有以逼迫的方式去做。即使自己的幾行文字只能換來兒子的三言兩語,但她仍舊字字引導,希望安德烈能多說一點。她只是想了解自己的兒子。這是何等偉大的母愛啊。

  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樣的,他們?yōu)榱宋覀兏冻隽撕芏唷W约壕退闳杖找挂购沽鳑驯,操心不已,但為了孩子,又有何怨言?如何孝敬父母,使他們舒心,我們都知道。端一杯茶,捶一下背,說一句話,等等。但是,在平時的生活中,又有誰能時刻想到這些,并經(jīng)常去做。而父母對我們的關心,我們卻會把它當做嘮叨,當做耳旁風,不去理會,有時還嫌煩,與父母頂嘴。我們長大了,只顧著與朋友玩,只顧著去享受自己的美好時光,卻總是遺忘了撫養(yǎng)我們長大,為我們擔心的父母,他們正在漸漸老去,一日不如一日。我們能給予父母最好的回報,就是像兒時一樣,常陪陪他們,多在他們身邊,與他們聊聊天。

  想到這兒,我不禁為自己有時因心情不舒暢,而惹父母生氣,讓他們傷心的事感到羞愧。從此以往,我將時刻控制好自己的心情,多體諒父母的難處,理解父母的用心,并多多地去幫他們做些我力所能及的事情,爭取不讓父母擔心。

  《親愛的安德烈》中,讓我看到了母愛的呈現(xiàn)。父母的地方,就是家,一個不論你身在何處,卻長伴與你的家。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 5

  《親愛的安德烈》是龍應臺與她18歲的兒子之間的36封書信的集子,內容涉及人生觀、

  價值觀、世界觀甚至性和戀愛。

  我按照自己的理解,把這本書劃分成認同和歸屬、清狂等幾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認同和歸屬。這是兩個怎樣的詞匯呢?在閱讀這篇文章之前我對于認同的定義僅僅局限于一個人或一件事物的看法,或者說是一種感覺。但在閱讀這本書之后,我發(fā)現(xiàn),自己的看法竟是如此的幼稚可笑!我生活在杭州,這個美麗的城市。在這個城市中很少發(fā)生自然災害。但也許就是因為這個城市實在是太過安逸,以至于當我聽說唐山大地震,5.12大地震等等災害發(fā)生的時候,我是如此的麻木。我的反應讓我感到極度的羞愧!每次在電視上看到某個地方又發(fā)生了災害,我都會有這樣的疑問:為什么每次災害發(fā)生之后都會有那么多感人的故事?為什么只有在受災之后才開始進行防范?為什么人性道德這種本就該存在的東西現(xiàn)在竟變成了奢侈品?在這里,人們生活都極其的安逸,這直接導致了現(xiàn)在的我們不知道如何在社會中生存,甚至不會燒飯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在我們的心中根本沒有對自己明確的定義!我能干什么?我會干什么?這兩個問題誰能準確而又自信的回答呢!

  龍應臺在這本書中不僅講述了如何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還講述了這

  個社會的生存法則以及處世態(tài)度。

  “清狂”與“輕狂”,這是兩個讀音完全相同的詞匯,但所包含的意思卻完全不同!“輕狂”的意思是輕佻,自傲;“清狂”的意思卻是放蕩不羈。一個貶義一個褒義。“清狂”在古人的詩詞中早有明確的定義。在杜甫的《杜游》中曾有這樣一句話:“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鼻蹇竦娜瞬粫患彝チb絆;不會為責任束縛;更不會為自己的野心左右……“清狂”與“自由”。自由是我們90后一直在追求的!我們一直都希望不會被家長管束,不會被老師管束,希望能夠自己決定要做什么和不要做什么。每當我們的家長要管束我們的時候,我們常常會這樣對父母說:“老媽,我已經(jīng)不是小孩子了,我自己知道該怎么做的!干嘛總是想管著我?給我點自由的空間好不好!”但是,我們從未想過,現(xiàn)在的我們還太年輕,我們各種觀念尚未成熟。我們這種希望是不被允許的!在我們長輩的心中,現(xiàn)在的放任自由就意味著在將來的社會競爭中放棄角逐!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中,我們如若放棄角逐就會被社會淘汰,淘汰就意味著被社會拋棄甚至是死亡!所以,體諒一下父母,體諒一下自己的將來吧。不要再叛逆了,這樣做沒有多大的意義,只是在浪費時間而已。

  道德,這是一個引人深思的詞匯。正如我在前文所提到的,在古時候被定義為道德底線的東西在現(xiàn)在已然被拋棄了。我們不會因為有人正在挨餓就將自己餐盤中的東西吃得一干二凈,也不會因為有地方發(fā)生旱災就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停水一兩個小時就令我們抱怨個不停。當然了,這些并不是意味著我們沒有道德,只是因為時代的變化改變了我們的道德底線。古時候的道德是如此重要,我們耳熟能詳?shù)牡赖鹿适路浅6。從前,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是為人之本。百事孝為先,在古代,不孝是會被殺頭的。不孝,不遵從父母之命即為不孝。而現(xiàn)在已經(jīng)頻繁發(fā)生。與父母頂嘴,欺騙長輩更是變成了家常便飯!但社會已然如此,我們能改變什么,我們也不需要改變什么。

  《親愛的安德烈》,一本好書,在這本書中有一句話尤其令我印象深刻:“我們自己心里得痛苦不會因為這個世界有更大或者更“值得”得痛苦而變得微不足道,對我們自己來說,每一次痛苦都是絕對的,真實的,很重要,但也很痛!每一次的受傷都是人生的必修課!”

  一本書,幾行字,只是對生命的感悟。因為我閱讀,我成長。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 6

  其實我一開始并不愿意看這本書,因為里面只是一封封枯燥無味的信。比不上小說的奇異有趣,漫畫的絢麗多彩,笑話的夸張搞怪?傊,自從它被買回來,我甚至壓根兒沒正眼瞧過它,直到曾老師要求帶。

  課堂上,我看著封面上的幾段話,心中的興趣不由得濃了一分,那類似獨立宣言般的文字把我的胃口吊了起來。于是我翻開了它。

  直至看完一遍,我還有些發(fā)愣,一對母子從原本的哪怕有時間坐在一起也沒話說變?yōu)閹缀鯚o話不談靠的是這一封又一封的信?我細細地回想,從商討獨立到思考政治,我最感興趣的是哪一段?哦……

  記得有一封信講了旅游景點的人只看錢,為了賺取最大的利益把許多人思象中寬廣遼闊永無邊境的草原象圈搖錢樹一般圈起來賣票收錢,進入了,照相業(yè)要收錢。當時我也說不出是什么情緒,他們有錯么?沒有。他們的景點收錢時應該的',可我仍覺得心里不暢快。再看到后面的寺廟中的僧人們手上沾著香灰便開始數(shù)那油膩膩的錢,這……我覺得什么信仰各方神圣的都不神圣了,他們只是信仰錢吧?!我覺得惡心,特別的惡心。

  再看后邊,龍應臺與安德烈對于很多事的不同看法,一方代表中國文化思想,一方代表德國,或直接說一方代表中年人,一方代表少年——一個國家的新鮮血液吧。它們對于這些事的看法完全不同。如一箱蘋果,龍應臺或說是家長認為應先吃快壞的,這樣可以吃完,而安德烈或說是少年認為應先吃新鮮最好的,不然豈不是一直吃的都是半壞的?

  我看了覺得很有趣,這些信中所言幾乎是我和媽媽之間故事的一個影子。我嘗試著用書中所表露的方法與媽媽相處,果然少了很多麻煩與不快。

  總而言之,這本書使我受益匪淺,不但學會了與父母相處,還學會了許多事情。希望我與媽媽能與書中的母子一樣,一步一步地走近。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 7

  《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一個中年接近老年的女人與她成年的兒子之間3年的通信。

  這本書的語言直接到讓人感到一種痛徹心扉的感覺。龍應臺與她的兒子帶著不同的心態(tài)寫信,兩人之間的感情不斷地在變化。我看到了一位努力深入兒子內心,想要打開那扇無形大門的母親。與這位偉大的母親相對的是一個青年對不母親的不屑與桀驁,可隨著母親的.漸漸深入,兒子的態(tài)度也出現(xiàn)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一開始所謂的為了稿費而寫,直到純屬是想要與母親交談而已。

  書中的一個個深奧的問題,敲打著我的心靈,或許我從未想過如此復雜的國家、信念、家人之間的那層不明的關系,可作者龍應臺卻看透了這一層關系。用龍應臺在書中的一句話叫:我是一個難民的女兒,是一個靈魂的漂泊者,那也許是文學的美好境界,卻是生活的痛楚。

  想想現(xiàn)實生活中的我,雖然懂得那些孝敬父母懂事的大道理,卻永遠也做不到,父母的一句關心,會被我當成嘮叨。我只顧著自己的花樣年華,卻不顧父母的日漸老去?傄詾樽约汉苈斆,到頭來才發(fā)現(xiàn)那個聰明,其實是愚笨。我們總是不顧一切的大步向目標走去,絲毫不知道在背后,有著一雙關切的眼睛,有一雙渴望的眼睛,等著你回頭來看看她。

  龍應臺用她優(yōu)美具有色彩的語言向我描述了父母的無奈與辛酸,讓我懂得,無論你走到哪里,總有一個家,在等著你。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 8

  龍先生的《孩子你慢慢來》中的安安才幾歲,一個剛開始做母親的媽媽充滿欣喜和好奇的看著兒子的成長,歲月悠悠,可愛的安安已長成親愛的安德烈,在《親愛的安德烈》中,母子的書信交流,龍應臺對正處于叛逆的青春期孩子的教育給我深刻的啟示。

  讀了龍應臺的《親愛的安德烈》,我有一種找到了知音的感覺,更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書中那些關于父母與子女的關聯(lián)的描述,那些在我獨到的見解令我耳目一新,書中那個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爛漫的安德烈更是給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在此書中作者討論的話題包羅萬象,例如對感情世界的迷惑、自我價值的追結、對全球化的看法及討論,也有讀者的回應引申出人省思的`議論。不僅僅動人,而且滌蕩人的胸懷!

  現(xiàn)實生活中,孩子的教育問題令多少人有一種難以名狀的壓抑?身為教師的我也不知道如何去觸動孩子的心靈,《親愛的安德烈》中母子之間的睿智對話,觸及了我的神經(jīng)。

  從這本書中,我看到了對孩子的尊重和肯定是多么的重要:菲力浦在第34封信《獨立宣言》中總結歸納出一個十分精辟的結論:歐洲人看人是看年齡的,只要滿十四歲了,連老師也要用“您”來稱呼學生。但是,中國的家長和老師卻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齡,而是刻意的去強調輩分、尊卑,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經(jīng)長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媽媽或是老師身邊,他的身份就永遠只能是“孩子”,永遠不能得到尊重,永遠只能選取服從。難道在中國人眼里,孩子只能算一個成人們隨身攜帶的物件?中國人之因此不肯尊稱一個14歲以上的少年為“您”,僅僅是為了保全那點少的可憐的面子嗎?順著菲力浦的遭遇探究下去,我又發(fā)現(xiàn)了一點,那就是中國的父母在夸贊孩子時總是對他的父母說:“你的兒子真厲害!”,“你的女兒真棒!”諸如此類,真是可笑,這到底在夸誰呢?由此看來,在東西方在對待孩子的觀念真的有著巨大的差異。

  其中最令我感動的篇章是《給河馬刷牙》,資料是作者安德烈對他的母親說:“我覺得我將來的事業(yè)必須比不上你和爸爸……,要理解一個事實,那就是,你有一個極其平庸的兒子!倍垜_回答:“對我而言,最重要的不是你是否有成就,而是你是否快樂。我要你用功讀書,不正因我要你跟別人比,而是正因我期望你將來能擁有有選取的權利……”“平庸”是跟別人比,“心靈的安適”是跟自己比。

  我們最終極的負責對象,千山萬水走到最后,還是“自己”二字。讀完這一段,龍應臺對要求兒子讀書的精辟詮釋,帶出另一種想法,“用功讀書”其實是讓自己有更好、更多的選取權。從事自己喜愛的工作而不是為了謀生,這才會在心中產(chǎn)生成就感,而成就感會給我們快樂。

  為了傳遞這一信息,我也特意讓女兒也讀一讀這本書,個性是對于龍應臺關于“讀書”的精辟見解,我們母子之間還進行了一次討論:想從事自己喜愛的工作,就務必具備必須的競爭潛質,就務必發(fā)奮學好本領。為了將來的快樂,這天務必用功讀書?磥怼坝霉ψx書”并不是我們中國孩子的“專利”,我們崇羨的西方人要用功讀書。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 9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必追。

  ——龍應臺《親愛的安德烈》

  臺灣作家龍應臺在她的書《目送》中的這段話,很多人都非常熟悉,因為它觸動了我們心底最柔軟最在意的那根弦。而已為人母的我也是因為這段話,開始讀龍應臺的另一本書《親愛的安德烈》。

  依然清晰的記得,念大學的時候,往返市區(qū)跟學校的公交車上,總在播放一條叫做"Family"的公益廣告。母親一直在追孩子,從頭發(fā)黑亮、身形挺拔,追到白發(fā)蒼蒼、氣喘吁吁。而孩子,從家跑到小學、高中,再從大學進入社會,最后,才在疲憊的晚上停下了腳步,想起了家中步履蹣跚的母親。就這樣,在短短幾十秒的時間里,幾乎兩代人的一生濃縮其中,不由讓人感慨萬千。

  而在《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中,龍應臺對母與子關系的描繪,也很有意思,與之前看的公益廣告有幾分相似。她形容母親與兒子是萍飄,水浪一打,就四處散去。她說父母是孩子在大雪天登高跋涉時偶遇的小木屋,小木屋里有熊熊燃燒的柴火,她的兩個兒子安德烈與菲利普在里面短暫歇腳,避風取暖,天亮時柴火熄了,又繼續(xù)上路。她還說,母與子的緣分,就是一次一次看著孩子離開,對著他的背影默默揮手。這些描繪有意思在于,它們都以離開與被離開的關系力證了父母與孩子日漸疏離的不可抗事實。

  世上的愛多以聚合為目的,愛他/她,所以要和他/她在一起?晌ㄓ懈改笇⒆拥膼郏且苑蛛x為目的。愛他,就給他自由,讓他獨立。在漫漫生命之旅中,我們的上半程沒有孩子同行;孩子的下半程,我們也不可能與他們共度。無論我們和孩子彼此多么相愛,都無法一路相伴,他的旅程只能自己去走。為人父母,能為孩子做的,只是給他無條件的接納,對他堅定不移的支持,讓孩子時刻有被愛的把握,分享我們的人生經(jīng)歷和建議,幫他建立起照顧自己的能力,最終成就他自己。

  所以,龍應臺在《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里,記錄了很多她與孩子共同成長的片段。我最印象深刻的是這一篇:安德烈二十一歲的時候,在爭取交換留學的競爭中落榜了。十歲那年,安德烈參加一場音樂測試,表演曲目是《兩只老虎》,因為太緊張,加上沒自信,唱出來的'聲音就像指甲在刮著黑板壁,忽高忽低,一會兒斷掉,一會兒又續(xù)上,歌詞大半都忘了。而這些都不由讓龍應臺想起自己十四歲那年,從臺灣的鄉(xiāng)下苗粟縣進入了臺南大城市的經(jīng)歷。苗栗縣的學校旁邊是水汪汪的稻田、綠油油的清水池塘,體育課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進行,少了那么幾分"正式"的味道。而臺南的學校,操場的周圍被鋼筋水泥的"森林"包裹著,上體育課就是操練各種器械,鉛球,標槍,跨欄……這些全是身為鄉(xiāng)下孩子龍應臺沒見過也不會使用的東西。扔鉛球是城里孩子的基本活動,鄉(xiāng)下孩子不會扔,會被笑,因為城里孩子從未見過不會扔鉛球的人。

  所有這些安德烈與龍應臺經(jīng)歷的,就是我們常說的"失敗"。交換留學賽場上的安德烈是失敗者,城里大學校操場上的龍應臺也是失敗者。做一個失敗者的滋味不好受,就跟跌倒會痛,被落下會失望,被放棄會氣餒一樣。

  世界上有許許多多關于"失敗者"的奇怪定義。就跟龍應臺的一個比喻一樣,同樣一個操場上,有人在跑五千米,有人在百米沖刺,有人在散步。五千米的人可以把慢悠悠散步的人稱為"失敗者",百米沖刺的人可以把氣喘吁吁的跑五千米的人稱為"失敗者",氣定神閑的散步者也可以把滿面通紅的百米沖刺者歸為"失敗"的。然而,實際上是,大樹有大樹的長法,小草也有小草的活法。小草充大樹不行,大樹裝小草,也同樣不行。

  龍應臺在體育課上的失敗啟蒙,給她的教訓,不是要稱為"成功者"的一員,而是在于反抗由所謂的"成功者"對失敗下的定義。"失敗者"要在失敗的當下,四腳朝天、一敗涂地之后,"從容地爬起來,有尊嚴的走下去"。"失敗"的智慧,就在于你從中明白了自己的跑道,并獲得堅持下去的勇氣。這是他們共同的成長與所得,不是做母親居高臨下的給予,而這也是我在書中觸動的地方。

  安德烈曾經(jīng)問過母親一個問題:如果你能搭"時光穿梭器"到另一個時間里去,你想去哪里?未來,還是過去?為什么?

  龍應臺說她要坐著時光機先去過去,看看孔子時期的中國。她還要去未來,到2030年,那時安德烈四十五歲,弟弟菲利普四十一歲。龍應臺想偷看一下,安德烈與菲利普是否幸福。但她又不想去,因為她可能不敢看。

  你呢?如果把這個問題拋給你,你有時光機,你想回到哪兒去?如果是我,我想回到過去。我想回到父母還年輕的那段時間里去。

  那時候媽媽還穿那件涼涼的藍格襯衫,頭發(fā)綁起來,在青春里恣意飄散,跟現(xiàn)在我身邊的漂亮女孩一樣。我可以和她做朋友,聽她講她的秘密,幫她做她不會的數(shù)學題。

  那時候爸爸也許很貪玩,70年代的娛樂,樣樣都會。冬天穿大黑呢子衣,再掛黑色大圍巾。春天穿夾克,下面配高腰牛仔褲,卷起了褲腳,再蹬一雙白球鞋。

  那時候爸爸媽媽還沒有我這個煩惱,他們的人生好像還有無數(shù)可能。就跟我現(xiàn)在一樣,在他們身后,還有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注視。

  在那段時間里,我有的青春父母都有過。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 10

  《親愛的安德烈》最能打動我的是他們之間坦誠的交流,以及龍應臺先生打破了身份意識,平等的對待子女的態(tài)度。

  安德烈與龍應臺先生分割數(shù)年。正如書中描寫的他們分隔后初次見面的場景—安德烈只是冷冷的看著她,仿佛把她當做一個熟悉的陌生人。龍應臺先生選擇通過書信的形式與安德烈進行交流,通過對周末趣事、夢想、人生價值觀等各方面的交流,他們彼此之間變得坦誠。又因為這坦誠交流,龍應臺先生推倒了他們母子之間的墻,重新認識了自己十八歲的兒子。同樣,安德烈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書信正是他們彼此坦誠交流的橋梁,也是他們給予彼此的‘份’。

  這不禁引發(fā)我的思考。古代中國父母過度干預子女的時代已經(jīng)過去了,愚孝的觀念也已被時代所拋棄。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親子之間越來越注重坦誠的交流。

  父母生育孩子,養(yǎng)育孩子。兒行千里母牽掛,為他擔憂,為他付出一切……孩子感恩父母,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但父母不能因此強求孩子,親子之間都應該平等的對待對方,坦然去交流。而現(xiàn)如今,父母還抱有一種身份意識,因此過度干預子女的事情屢見不鮮,他們打著“為你們好”的旗號固執(zhí)的替子女做決定,想讓子女按他們心中的樣子去活。這些父母初衷是好的.,可是過強的身份意識讓他們把愛給弄混了。愛是‘緣份’,是父母孩子之間親密無間的交流,愛不是占有式的替子女作決定。這種占有式的“愛”是對子女的限制,是子女無法打破的枷鎖,隔絕了親子之間坦然交流的可能;是一把鋒利的刀,把親子之間的‘緣份’給切斷。最終釀成難以挽回的悲劇。龍應臺先生也曾想過這樣干預孩子,但她最終還是選擇了放手!皭巯M貓螅貓缶褪且环N索取。愛,有時候也會變成侵犯,既然是侵犯了,就不可能真正視對方獨立平等不可強求不可冒犯。”龍應臺先生如是說到。她打破了身份意識,讓她與安德烈可以享受彼此平等的愛。親子之間的相互平等才會促使彼此之間坦誠的交流。正因為這坦誠的交流,才會使他們鑄造了深厚的母子情誼。

  父母還應該在與孩子坦誠的交流中互相學習,與孩子共同成長。就像《傅雷家書》中傅雷所說“他反復給傅聰寫信,第一是把傅聰當作一個討論藝術、討論音樂的對手。第二是極想激發(fā)出傅聰?shù)囊恍┣嗄耆说母邢,讓自己得些新鮮的養(yǎng)料,同時也可以間接傳播給別的青年。第三是借通信訓練傅聰?shù)奈墓P和思想!边@正是親子之間坦誠交流后互相學習的表現(xiàn)。他們彼此坦誠的交流使他們對生活各方面進行激烈的討論,他們不斷汲取對方言語中的養(yǎng)料,共同成長。龍應臺與安德烈也是如此,他們似母子更似朋友般的互相提問,又對彼此的問題進行解答。在這種問答式的交流中,他們彼此之間坦誠相待,互相學習,共同成長。而現(xiàn)如今,親子之間雖然能做到彼此坦誠交流,但有做到彼此之間相互學習,共同成長,還任重而道遠。長輩總把“我走過的路比你吃過的鹽還多”這句話掛在嘴邊,他們不屑去想晚輩學習,些許殘留的身份意識也使他們不下身段去學習。在這方面,傅雷與傅聰,龍應臺與安德烈,無疑給這些家長做了很好的榜樣。一味的固守只會原地踏步,在交流中互相學習,才可以與孩子共同成長。

  打破身份意識,相互平等對待,才會有坦誠的交流。于坦誠交流中互相學習,才可以與孩子共同成長!队H愛的安德烈》一書,對當下父母,或是將來要為人父母的,如何去處理與孩子之間的關系,都有所啟發(fā)。最后,如龍應臺先生在《目送》中所言:“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就是眼看著這個你深愛的孩子越走越遠,而且他的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 11

  很早之前就看過的書,再看花了兩個晚上,暢快淋漓。對我,這是一本值得看了再看的書。仍被安德烈和妹妹在信中談論的各種政治、道德、東西方文化、藝術等問題震懾到,很佩服安德烈強烈的獨立意識和張揚個性。而只比安德烈大4歲的我,18歲時,在想什么呢?應該就是學分、考試吧……8年后,我的孩子18歲時,他又會思考些什么呢?而我又能給他什么樣的答案呢?沒有辦法像妹妹一樣跟安德烈有這種深層次的溝通,或者我可以給他看看這本書。

  我喜歡《兩種道德》《在一個沒有咖啡館的城市里》中關于道德和文化的討論。尤其是后者,安德烈、妹妹、讀者還有菲利普的信,不同的人所理解的香港文化,讓人共鳴。其實,我們每一個中國人內心何嘗不都在嘆息著文化信仰的缺失呢!雖嘆息卻無能為力,只能盡全力做好自己的事情,這應該也算是一種消極道德吧。

  妹妹是我難以企及的高山。當然,每每信中透露出作為母親的關切,又讓人覺得倍感親切,哈!世間的父母都是一樣的。安德烈的獨立思考也是我年輕時最缺乏的,從小到大的乖寶寶,基本空白的人文藝術熏陶,認真學習,努力考試,畢業(yè)后找到一份父母眼中的'安穩(wěn)工作。有了孩子以后,希望他比我們有更多的見識,更獨立的人格。我們一起看書,一起看電影,一起游學,也努力充實著自己。有一天,我的孩子和我說:“媽媽,其實我覺得我就是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男孩子,什么事情都不會太優(yōu)秀,但也不會太差!蔽蚁胝f,孩子,我也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媽媽。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 12

  這本書還是我初中的時候讀的,當時是我爺爺買給我的,因為我爺爺是個老教師,最喜歡讓我看書,小時候覺得爺爺好煩啊,老是要我背古詩什么的,現(xiàn)在很感謝爺爺了,給我買了那么多書,很多書我其實沒有怎么認真看,因為提不起興趣,講實話,龍應臺的人生三書我全部都認真看完了,完全是自己要看的那種,她,很吸引我。

  《親愛的安德烈》首先很奇特,至少當時書讀的不多的我是這樣認為的,是龍應臺與安德烈的書信往來,所以很真實很自然。當時的安德烈十八歲。我覺得她屬實是一位很成功的母親以及教育者!皭,不等于喜歡;愛,不等于認識。愛,其實是很多不喜歡、不認識、不溝通的借口。因為有愛,所以正常的溝通仿佛可以不必了。不,我不要掉進這個陷阱。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沒有關系,但是我可以認識成熟的安德烈。我要認識這個人。我要認識這個十八歲的人!

  十八歲,十八歲的安德烈是個成年人了,他的生活充滿樂趣,他喝酒、聊天、開派對、旅行……身為母親的龍應臺,很想走進兒子的內心,去重新認識這樣一個成年人。

  在信中,他們談國家意識,談文化認同,談世界觀、人生價值,談愛情觀,也會談抽煙問題……有爭論,有認同,有時會吵起來,我覺得有趣極了,我當時羨慕極了這樣的'母子關系。但是現(xiàn)在我不羨慕,因為現(xiàn)在我十八歲,我成年了我長大了,我回頭去看我的成長歷程,我的母親也是一位極棒的母親,從小到大給了我很大的尊重,給了我絕對的自由,并且在一些不能放任的方面對我絕對嚴格。越長大越覺得母親真不容易。

  “對我最重要的,安德烈,不是你有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樂。我也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這一段話,我深深地喜歡著。人生如果是鋪滿荊棘的曲折小道,充滿了泥濘和坎坷,那么父母就像是系在我們身上的安全繩,不論我們去往何處,都守在我們身邊。看了這本書,當時年少,更多的是對安德烈的羨慕,如今回首,更多的是理解和感恩。我十分感恩我的母親,她很偉大,溫柔似水,教會我太多溫暖的東西。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 13

  當我看完《親愛的安德烈》時,我總有一種想再讀一遍的感覺。《親愛的安德烈》是一位中年母親和她已成年的兒子在三年多的時間里寫的36封信。讀了里面的信,總是讓我感慨萬千。

  “我要認識這個十八歲的人”,這是龍應臺與兒子安德烈寫信的初衷。起初安德烈根本不想和他母親說話,只是為了錢才寫信,因此他們有不同的寫信心態(tài)。即使安德烈并不是真的想寫一封信,但龍應臺想深入兒子的內心,想自身和安德烈的關系得到緩和,想認真研究兒子。然而,母親細膩的話語,也讓安德烈產(chǎn)生了翻天覆地的轉變。到最后,安德烈寫信只為了和母親交流。當然,他們對彼此的認識越來越深。

  龍應臺的一些地方,讓我感覺很深刻,面對兒子的不耐煩和不想說,她沒有使用逼的辦法。盡管她自身寫的幾行字只換來了兒子的`只言片語,但她還是用每句話引導著兒子,希望安德烈能多說幾句。她只是想認識她的兒子,多么偉大的母愛。

  所有的父母都是一樣的,他們?yōu)槲覀兏冻隽撕芏。即使他們日夜流汗,時刻操心,但對于孩子們,他們有過什么可抱怨嗎?我們都知道如何尊敬父母,安慰他們。然而,在平常的生活中,誰總能想到這些,并經(jīng)常做到。

  父母對我們的照顧,我們會把它當成嘮叨,充耳不聞。有時還會和父母頂嘴。我們長大了,只和朋友們一起玩,只享受自身的美好時光,卻總是忘記撫養(yǎng)我們、為我們著想的父母,他們在一天天變老。我們能給予父母的最好回報就是和花更多的時間和他們在一起,和他們聊聊天、說說笑。

  想到這,我不禁感到羞愧,我有時使我的父母難過,使他們傷心。從現(xiàn)在開始,我會控制自身的情緒,多體諒父母的,多幫他們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盡量不讓父母操心。

  《親愛的安德烈》讓我看到母愛的呈現(xiàn),有父母的地方就是家,是無論你身在何處都永遠陪伴著你的地方。

  父母,多好。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 14

  “你18歲的時候,最快樂的事是什么?最遺憾的是什么?你和你父母談過嗎?”在一年的班主任生涯中,很多學生都會問我這些問題。當時,他們與父母的溝通出現(xiàn)了各種各樣的問題,他們的關系甚至處于冰點。所以,我決定和我的學生們一起讀一本書《親愛的安德烈》。

  這本書的作者是臺灣作家龍應臺。她是一位兇猛的文學斗士,被譽為中國最強大的筆;她也是一位敏感的母親,有兩個反叛獨立的混血兒子!薄队H愛的安德烈》是龍應臺和大兒子安德烈的書信集。它包含36個字母。這36封信反映了母子心靈的碰撞,以及中西不同文化對個體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它們記錄了兩代人為消除隔閡和沖突所作的努力,為中西文化碰撞提供了清晰生動的例證。

  在序言中,作者說:“要遇到一個18歲的孩子,你必須從頭開始。你必須放手!辈还芪覀兪钦l,我們18歲的孩子可能很熟悉,相信理想,向往自由。但面對我們18歲的學生或孩子,我們總是在他們的地位和身份方面與他們進行不公平的溝通。他們會反抗,他們會掙扎,他們甚至會開始逃跑。我們生活中許多18歲的孩子和父母都生活在同一個環(huán)境中,正如作者所說,“就像水上的浮萍,他們彼此分離,對世界其他地方漠不關心”。我們更需要的是一起努力。讓我們在生活中再遇到一個18歲的孩子。他們也第一次認真地了解父母。無論是通過信件、對話還是游戲,我們都需要找到孩子和父母之間的聯(lián)系。

  想想我18歲的時候,忙碌緊張的高中,我早晚都遇到了父母。我們的談話似乎都是關于“你想吃什么?”今天學習怎么樣?”考試怎么樣?”這樣的關心和問候,F(xiàn)在學生的情況也差不多了。家長更注重孩子的學習。似乎他們對孩子的情感、愛好和愿望知之甚少。更不用說深入的交談和理解了,更何況,幾天不跟家長說一句話是不可能的。”我只知道有多少父母和孩子住在同一個房間里,但沒有什么可談的。他們彼此相愛,卻不認識對方。他們渴望接觸,卻找不到一座橋。在《親愛的安德烈》中,兩代人之間的對話可以如此廣泛和直接,沒有說教,而是敞開心扉。從“當?shù)聡嗽诘聡咔驎r,你會為他們歡呼嗎?”為了探索兒童對歷史和國家的理解,從一部關于階級與貧富差別的電影和社會公正兩方面探討生活中的兩種道德,從一夜之間的新聞事件談起民主理想主義的觀點,從香港和德國的咖啡館談起文化。從彼此的問題中談論死亡和未來。我想如果你想更全面地了解一個人,你可以試著瞄準一個問題,不僅是你的提問和回答,而且是互動交流,這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

  如果18歲的擔心不是生死攸關,肯定是一些小事,但會影響一整天的`心情。家長會告訴我們,我們需要學會像雞湯一樣平衡,但很難體諒別人的感受,照顧好自己的位置。但這是我們生活中應該學會處理的麻煩,因為我們的思想是獨立的,但我們是社會群體中的人。對于未來,我們需要牢記龍應臺的話!睂ξ襾碚f最重要的不是你是否成功,而是你是否快樂。而在現(xiàn)代生活的框架下,什么樣的工作更有可能給你帶來幸福?首先,它給你意義。第二,它給你時間。你的工作對你很有意義。如果你的工作沒有綁架你,讓你成為工作的囚徒,讓你充分體驗生活,你就更有可能幸福。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時,你就會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了你時間,又沒有剝奪你的生命時,你就有了尊嚴。成就感和尊嚴感會讓你快樂。”長久以來,無論是高考、考研、就業(yè)、升學、戀愛、婚姻、家庭等,都需要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真正的自我,認清生活的本質。我們的最終責任對象是“我們自己”。而那些18歲的老路,無論誰有高人的指點,有多少深坑和險情你都要避免,還是自己走。

  安德烈與母親龍應臺的交流,是我們生活中的望遠鏡和放大鏡,它使我們能夠看到遠處的天空,以及我們生活中的困難和平凡。我們也可以在這里找到18歲問題的正確答案。我們也慢慢地用眼淚和離開去理解:所謂的父母是那些不斷地快樂和悲傷到背后,想要找回擁抱卻不敢說出來的人。

  在這個世界上,這是第一次出生并成為人類。再說,他們是第一對父母。我們也是第一批孩子。事實上,我們都在成長。當孩子因為父母而幸運時,他們?yōu)楦改父械津湴。這是我們必須獨自走的路!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 15

  一直都很喜歡讀龍應臺的書,有人說:“讀龍應臺的雜文,可以感受到她的萬丈豪情!钡,讀《親愛的安德烈》,我卻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她作為一個母親面對孩子時的萬丈深情。不管她的頭上有多少讓人仰慕的光環(huán),但是,在孩子面前,她和我們一樣,只是一個柔腸百結的母親。

  用了一天讀完了《親愛的安德烈》,給我的最大震撼是書中那些關于父母與子女的溝通的`描述,那些在我這樣的中國孩子看來新奇無比的教育且見解獨到的方式,令我耳目一新,那個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爛漫的安德烈更是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書中的安德烈的生活充滿了樂趣,他喝酒、聊天、聽歌、開Party、旅行,簡直是五光十色,豐富多彩,再來看看我們學生時代的生活:早早地起床、匆匆忙忙地上學、沒完沒了地做作業(yè)、上不完的各種補習班,即使偶爾也有短暫的放松和娛樂,也大多是來去匆匆,蜻蜓點水,從來無法盡興,比起安德烈的自由和愜意差得何止十萬八千里;安德烈遇到了挫折,媽媽龍應臺來安慰他,而當我們遇到這種情況時,卻往往收獲的是家長和老師的聯(lián)合斥責;安德烈成功時,媽媽、弟弟和朋友會為他送去衷心的祝賀,但我們取得的成功卻永遠是理所當然,不足為奇,甚至在老師和家長眼睛里永遠是那樣微不足道,與他們的期望相距甚遠。這難道就是東西方教育理念的不同嗎?

  菲力浦在第34封信《獨立宣言》中總結歸納出一個非常精辟的結論:歐洲人看人是看年齡的,只要滿十四歲了,連老師也要用“您”來稱呼學生。但是,中國的家長和老師卻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齡,而是刻意的去強調輩分、尊卑,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經(jīng)長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媽媽或是老師身邊,他的身份就永遠只能是“孩子”,永遠不能得到尊重,永遠只能選擇服從。難道在中國人眼里,孩子只能算一個成人們隨身攜帶的物件?中國人之所以不肯尊稱一個14歲以上的少年為“您”,僅僅是為了保全那點少的可憐的面子嗎?順著菲力浦的遭遇探究下去,我又發(fā)現(xiàn)了一點,那就是中國的父母在夸贊孩子時總是對他的父母說:“你的兒子真厲害!”,“你的女兒真棒!”諸如此類,真是可笑,這到底在夸誰呢?別以為對方是“小孩”就可以剝奪他的努力和成就!“小孩”也是人,也是有資格獲得尊重的人,也需要平等的對待,難道所謂的“人人平等”在孩子身上就不適用了嗎?由此看來,在東西方在對待孩子的觀念真的有著巨大的反差。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相關文章:

《親愛的安德烈》閱讀心得05-28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筆記(精選11篇)03-08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筆記(通用20篇)03-08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筆記范文(精選16篇)03-08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10-06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04-03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02-15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范文10-07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精品】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