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仨》讀后感
讀完一本經(jīng)典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和感想記錄下來吧?赡苣悻F(xiàn)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我們仨》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們仨》讀后感 篇1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楊絳的《我們仨》,如清風一樣,拂面而來的是一陣陣幽香。楊絳在垂垂暮年,記下這些珍貴的回憶,幸福的點滴,懷念她一生中最愛的人。他們仨從開始的陌路人,到錢鐘書和楊絳的相識相知,再到小生命錢媛的誕生與成長,一個家庭,兩代學子間的依偎與溫暖,苦難與別離,愛與憂,都化作他們畢生至愛的方塊字,落到了紙面上。
鐘書、楊絳、圓圓組成了他們家里的“吉祥三寶”,彼此尊重,彼此友善,互相支持,相知相愛相守,溫馨的家庭氛圍使他們仨形成了一個穩(wěn)固的三腳架,創(chuàng)造出各自的成績。他們仨的愛都在“石子,這是愛的表達樸實卻又值得回憶。感情真摯與否,行動比語言更重要!笨粗粋個小故事,讀著一篇篇信件,望著一副副漫畫,我看到這個其樂融融的家里,處處有歡笑,有情調(diào),有趣味。父女倆是“哥們”,互相打鬧玩笑,一起“對付”媽媽;父母關愛女兒,不讓父母操心,對爸爸和媽媽,關懷備至,體貼有加。重病期間,還不忘叮囑媽媽要注意身體和飲食,也不忘給爸爸寄賀年卡?粗切┟钊M生的信件,看著那些親昵的稱呼,真讓人忍不住“羨慕嫉妒恨”。“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錢老生病了,圓圓生病了,楊絳每日跋涉在探視的路上,走過一個又一個驛站,走過春夏秋冬幾個季節(jié);圓圓先走了,錢老也走了,“我們仨”失散了,家,成了尋覓歸途路上的驛站,楊絳,也走到了人生邊緣。古道驛站上,一程一程相送,拉成一段萬里長夢。家在哪里?在曾經(jīng)的夢里。真是人生如夢!
親情源于血緣,血緣凝就親情。人世間,依賴血緣的紐帶,常常演繹出一個個可歌可泣亦喜亦悲的親情故事。生活里,親情把我們緊緊包圍,不管發(fā)生什么,都有家人在身邊,我們在這在這濃濃的親情里,融化,融化。有親情,我們才有抗擊生活風雨的勇氣;有親情,我們才有“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執(zhí)著;有親情,才有相知相守的默契,才能彈奏出那溫馨的樂章。讓我們學會去愛,愛身邊的每一個人,給他們幸福與快樂,在其中享受自己的快樂與幸福。
人間沒有永遠,正如人間的愛情不會是王子和公主永遠幸福的'生話在一起。他們仨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在人生的道路上已走到盡頭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楊絳把一家一同生活的歲月,重溫一遍,和他們再次相聚。歲月是無情的,割不開,斷不了。它是佳釀的最好催化劑。兩位攜手走來的老人,無論是一個眼眸,一抹微笑,彼此都已經(jīng)了然于心。
回眸處,燈火闌珊,眺望那相思的彼岸,靜默……愿楊絳能在這尋尋覓覓中永遠懷著他們仨這份曾經(jīng)的幸福,找到他們溫馨的家!
《我們仨》讀后感 篇2
文章以一個夢開頭,垂暮的老人,最怕失去的是相伴一生的伴侶。夢中的緊張和蘇醒后的“埋怨”,讓我為這一對相濡以沫的老夫老妻而動容。
其后,便是一個長長的亦真亦幻的夢的故事。錢老生病了,圓圓生病了,楊絳每日跋涉在探視的路上,走過一個又一個驛站,走過春夏秋冬幾個季節(jié);一邊是老伴兒,一邊是愛女,都停止了和她一起前行的步伐,人生似乎到了無望的邊緣;圓圓先走了,錢老也走了,“我們仨”失散了,家,成了尋覓歸途路上的驛站,楊絳,也走到了人生邊緣。
第三部,用完全寫實的手法,記錄了楊絳和錢鍾書結婚后到英國留學、愛女出生、回國工作直到錢鍾書和錢瑗相繼去世的一系列人生歷程。平凡樸實的故事中,我看到了夫妻之間相互的支持和扶攜,而同甘共苦的風雨人生,讓他們對彼此更加依戀和關愛。記得最深的是他們的“探險”。這是一個多么適合夫妻的“節(jié)目”啊。在“探險”中,交流著各自的想法和觀點,可以談工作,談家事,談路上的景致和行人,可以看到什么聊什么,沒有主題,但在這隨意的聊天中,夫妻間交換了意見,厘清了思路,增進了了解。生活在繼續(xù),溝通沒有斷,感情不斷加深。
圓圓的.出生,給父母帶來了許多快樂?粗粋個小故事,讀著一篇篇信件,望著一副副漫畫,我仿佛看到這個其樂融融的家里,處處有歡笑,有情調(diào),有趣味。父女倆是“哥們”,互相打鬧玩笑,一起“對付”媽媽;父母關愛女兒,女兒也懂事、自覺,不讓父母操心,對爸爸和媽媽,真像是貼身的小棉襖,關懷備至,體貼有加。重病期間,還不忘叮囑媽媽要注意身體和飲食,也不忘給爸爸寄賀年卡?粗切┟钊M生的信件,看著那些親昵的稱呼,真讓人忍不住“羨慕嫉妒恨”。
書中還有個細節(jié),很是觸動了我。他們仨,出差了,喜歡記錄所見所聞或思念之情,在家的也會記下瑣瑣碎碎的事情,這些他們稱之為“石子”,有空會經(jīng)常在一起“把玩欣賞”。書后也附了不少“石子”,“我們仨”的相親相愛都在“石子”里有著真真實實的反映。我想,愛是需要表達的。這些“石子”,其實就是一份份愛的表達--熾熱也好,瑣碎也罷--總之,相互的愛戀和關懷,都讓這些“石子”說盡了。誠然,感情真摯與否,重行甚于言,但是,愛,如果做了,又表達了,不是更讓家人了解和明白了嗎?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曾有的歡樂,而今的寂寞,天人相隔,往事皆隨風遠去。
《我們仨》讀后感 篇3
今天時間要悠閑,所以在圖書館看了一本楊絳先生的《我們仨》,一直知道楊絳先生非常受世人關注,她的書籍,她的文字,她的人生旅程。
我記得有段時間,很多人在詢問為什么楊絳是一位女性,卻用先生稱呼其名。
其實,原先先生不一定就是指男性,而是指達到一定地位的人的一種尊稱。其實“先生”有很多種含義,以下做一下分享:先生”的各類用法
1、老師等教育工作者。古時對有學問的男女都可以這樣稱呼,所以“楊絳女士”會被尊稱為“楊絳先生”。
2、對知識分子和有一定身份的成年男子的尊稱。
3、稱別人的丈夫或?qū)θ朔Q自己的丈夫。
4、舊時,管帳、說書、相面、算卦、看風水等為業(yè)的人也會被稱為“先生”。
5、凡德高望重者,都可以被尊稱為“先生”,有表示尊敬的意思,不一定完全指男士。如宋慶齡、楊絳、冰心、丁玲、葉曼、許廣平等均可稱為先生。
6、現(xiàn)在對所有男性都可以稱為“先生”。這就是我們現(xiàn)代漢語中最常用的用法了。
所以“先生”一詞的用法,說明了大家對楊絳先生的尊敬。
其實很早之前就知道《我們仨》這本書,但是不知道為什么緣故,總是翻了兩頁,或者是因為什么其他的原因,并沒有閱讀完這本書,而今或許跟它有些許的緣分,在此刻翻開了這本書,進入了楊絳先生的世界。
怎么說呢?在開頭的前五分鐘左右的時間里,我覺得這本書寫得十分凌亂,因為我好像跟不上他的思路,并且不知道它這個時間線以及描述的每一件事情之間的內(nèi)在關系,因為以夢為線讓我在閱讀過程當中無法分清楚她描述的情形何時為現(xiàn)實,何時為夢境。可隨著跟楊絳先生逐漸深入的交流,我才摸清她的路線,而后在閱讀到那一段文字的時候,眼淚不自覺的奪眶而出,被這樣樸素卻真摯的文字打動的有一種悲傷的喜悅之情。
我悲傷是因為它在描述那一段圓圓離開的.過程當中,明明悲痛欲絕,卻在懷著這樣的心情里描繪出了一副幸福的畫面;可我也有一部分的喜悅,因為我終于在這一刻融入了楊佳先生的世界,我看到了一個母親的堅韌和脆弱。
我甚至無法說出他的文字的樸素程度,可就這樣平凡的辭藻卻直擊人心,震的你顫顫發(fā)抖然后讓你不自覺的潸然淚下!段覀冐怼返阶詈髤s是她一個人懷念著三個人,承載著三個人的記憶,我說不上這究竟是怎樣的一種心情,幻境中每個人安然無恙,現(xiàn)實里一個人孤獨絕望。明明楊絳先生懷念的是美好,我卻稍稍顯露出了悲傷,但也再一次明白了“珍惜”的深層含義。
感謝這個下午,有陽光,有你。
《我們仨》讀后感 篇4
在烈日炎炎的夏天讀完了楊絳的《我們仨》,這本書似一股清流,每讀起來,便使人心靜,讓人心疼,而又心生佩服!
92歲高齡的楊絳先生,在書中靜靜的回憶他們一家三口的故事,從《我們倆老了》到《我們仨失散了》,作者以夢為引,飄渺而又真實,好像失去是一場夢,但夢回到現(xiàn)實又真的只剩孤身一人。不知楊絳在1997~1998年是怎樣挺過來的,接連失去至愛的女兒和老伴,楊絳用了最為平和的文字,卻給人傳遞出無比心痛的感覺,生老病死,看似自然,卻是至親至愛的失去,痛又無助,但還要堅強的活著。
書中滿滿是回憶,滿滿是思念,思念過去的點點滴滴。我們雖常說不能活在過去的回憶里,但是美好的回憶會讓我們心存感激,對親人朋友的思念,會給我們以動力和方向。話說回來,現(xiàn)在是未來的回憶,我們的現(xiàn)在能否成為未來的動力,能否生成美好的回憶?所以珍惜每一個現(xiàn)在,珍惜身邊的每一個人,讓生活變的有意義!痛苦的也好,快樂的也罷,在未來,這一切都將是故事。
失去親人后,楊絳開始回憶他們?nèi)说纳。從她與錢鐘書先生的相識相戀開始,雖沒有那么轟轟烈烈,但是志趣相投,性格互補,兩個學者、文人,在艱難時期異國求學,卻能苦中求樂,不卑不亢。后來有了他們可愛的女兒,生活更加充滿樂趣。
從他們的故事中,我發(fā)現(xiàn),孩子是生活的催化劑,如果自己能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則會兩相宜,當然得會善于取舍、善于選擇;如果安排不當,優(yōu)柔寡斷,生活瑣事就會侵占工作時間,而工作完不成就又導致生活不開心,如此惡性循環(huán),最終兩頭都抓不住。所以,生老病死是規(guī)律,代代相傳也是必然,怎樣把工作和生活都照顧的很好,則是智慧。
他們回國后,趕上了革命,楊絳夫婦沒有選擇逃離祖國,即使沒有安定的'居所,也安靜的在上海等待解放。他們愛祖國,愛祖國的文化,愛祖國的文學,他們就是倔強的中國老百姓,不愿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這比單純的高喊愛國更加愛國,用切身行動詮釋什么是愛國主義。
最讓我感動的地方,是楊絳對生活的態(tài)度,她們夫婦一生坎坷,但在書中,她對命運的不公沒有抱怨,對經(jīng)歷過的苦難只是簡單略過,而對于生活中細小的感動和美好卻歷歷在目,對幫助過自己的人心存感激。也許這就是幸福!
讀完整本書,就像楊絳所說的,這是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記錄了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家庭,他們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我們仨》讀后感 篇5
親情、愛情和友情,你會認為哪種情誼是相對比較重要的呢?
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回答吧。歷經(jīng)人生各種苦難,回頭看只有親人仍在側的人,可能會認為親情是可貴的;處于戀愛甜蜜期的情侶會認為兩個人相愛是難得的,可能覺得愛情更重要;在職場上、社會上打拼的人,需要朋友和各種人脈,這時他們可能更傾向于友情。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除了上面提到的三種假設之外,我們生活中的`大多數(shù)人會認為親情在三者中是居于首位的,小編就是其中一個。
提到親情,楊絳先生的《我們仨》這本書是值得去看一看的,這本書也是我最喜歡的,書中語言平實樸素,字里行間都流露著滿滿的親情,發(fā)人深思,給人啟迪。
《我們仨》這本書分三個部分講述了楊絳、錢鐘書和他們的女兒錢璦一家三口的故事。
第一部分以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后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深刻情感體驗;第二部分是女兒與丈夫先后病重去世,作者同樣以夢幻的形式表達了自己的情感;第三部分以平實感人的語言文字記錄了自1935年伉儷二人赴英國留學,并在牛津喜得愛女,直至1988年女兒與丈夫相繼過世,這個平凡的小家庭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
本書中我感觸較深的三句話是:一、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碎;二、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三、從今以后,咱們只有死別,再無生離。我們仨最終只剩下我一個,哪怕生活條件變好了,也不可能再回到從前了,楊絳先生筆下的是凄美的思念,種種的回憶。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不要最后變成一個人的思念和回憶,多花時間陪陪父母,別看父母平時很堅強,他們也有很多需要你的時候,他們陪你長大,也希望你能陪他們變老,只愿時光對他們溫柔以待。
記得有一次媽媽身體不舒服去醫(yī)院檢查,是爸爸陪媽媽去的,他們早早就出了門,從他們出門的那一刻,我的心就一直懸著、慌著,就怕出點什么事。
中午爸媽回來吃飯,我表現(xiàn)得小心翼翼,問了下情況,說下午才能拿到檢查結果,我的心繼續(xù)懸著,后來知道媽媽第二天一早要做一個小手術。
媽媽早上八點的手術,手術前被抽了幾管血,我很心疼,后來媽媽進了手術室,我一下子慌了,整個人緊張起來,坐立不安的。當時就是覺得好害怕,那種怕就是源于內(nèi)心深處的。好在最后手術成功,媽媽被護士用輪椅推著出來,媽媽的表情看上去很是難受。
我想要爸媽身體健康、平平安安,也希望自己多抽時間陪他們說說話、嘮嘮嗑,不管做什么,陪在他們身邊就好,珍惜每一次與他們的相聚,同樣也可以用文字或照片記錄與父母在一起的點點滴滴。
如果你愛你的父母親人,就看一看《我們仨》吧!
《我們仨》讀后感 篇6
20xx年出版的《我們仨》,也許并不能說是楊絳最好的作品,但絕對是最感人并發(fā)人深省的一本書。《我們仨》帶給我的感受是復雜的,讀到傷心處,我會落淚;讀到開心處,我會歡笑;讀到離別時,我會心酸;讀到家常處,我則感到認同。這本書讓我深深體會到了親情的偉大和震撼,也感悟到了一本好書的魅力。我想,也許正是因為它的樸實無華,方才顯出情感的真摯動人;也正是因為它的真摯動人,才吸引了包括我在內(nèi)的這么多人的爭相傳閱吧!親情,似乎永遠都能勾起人的心弦。它不需要過多的渲染,普通的平常言語便能表達出親情的溫馨和持久。一位90多歲的老人對家人的追憶,更讓人為之動容。錢鐘書先生一家三口日常時的相扶相幫和患難時的不離不棄,在楊絳老人的筆下一一展現(xiàn)開來。我隨她喜,隨她悲,隨她一路陷入對親人的`思念。我敬佩他們?nèi)说闹螌W嚴謹;也對他們的坎坷人生唏噓不已;欣慰他們的患難與共;羨慕他們的融融親情;也心痛他們的相繼逝世。一個國學大師,一個翻譯名家,一個著名學者,耀眼的頭銜并沒有讓他們失去常人的親情。幾十年來,他們相濡以沫,以讀書為樂,不理會世俗的嘈雜,不計較個人的得失,生活在他們自我設定的祥和的世界里,不幸乎,大幸也!
書分為三部,第一、二部記述了一個夢,或許是人到老年的一些精神狀態(tài)。夢中的情境讀來令人歷歷在目,就連一些生活中的瑣事細節(jié)都清清楚楚。即讓人感受到楊女士對這個社會的恐懼和懷疑,也感知到她對家庭的珍惜和信任。一家人在古驛道上的相聚與失散,正是一個家庭真實的寫照。女兒圓圓去世了,錢鐘書走了,相親相愛的三口之家只留下了這位老人,她說:“三里河的家,已經(jīng)不復是家,只是我的客棧了!
書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話:“往往是我們兩個人從一個地方出來,他一晃眼不見了。我到處問詢,無人理我。我或是來回尋找,走入一連串的死胡同,或獨在昏暗的車站等車,等那末一班車,車也總不來。夢中凄凄惶惶,好像只要能找到他,就能一同回家。”
這是老人夢,老人們都常做。而這一類夢的主題,往往是老伴或兒女失散了,怎么也尋覓不回來,最后一急,人便醒了。在夢中,總是拼命的尋找,尋找,仿佛丟了的,就是整個世界,或許年輕的時候不覺得,可等人老了,就把老伴兒女看成是生命的寄托。
這是一本溫暖人心的書,即使現(xiàn)在我無法做到完全的共情,也無法完全感同身受,但在未來的日子里,若一遍又一遍細細品讀,隨著年齡的增長,也許會有進一步的體會。
《我們仨》讀后感 篇7
《我們仨》,是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家庭。楊絳說:“我們仨,卻不止三人。每個人搖身一變,可變成好幾個人!
確實是這樣,在錢瑗的眼中,爸爸錢鐘書只配當她的弟弟,有時卻又搖身一變,變成教師,她和媽媽都是好學生。但在穿衣吃飯方面卻又需要被人照顧,跟孩子一般弱小。
在危難的時期期間,楊絳和錢鐘書被革命群眾揪出來,成了“牛鬼蛇神”,而錢瑗必須走過眾目睽睽下的大院,貼上大字報,和父母劃清界限。一年之后,他們依然是最可欺負的,而他們仨在如此困難的境遇下,依然能夠享受舒坦和溫暖。
“我們對坐吃晚飯,其樂也融融,因為我們有這么多友人的同情和關心,說不盡的.感謝,心上簡便而愉快!弊x到這樣的文字,誰能不動容一家三口無時無刻的相守相助,讓這些苦難在風雨中遠去,只留下舒坦和溫暖,簡便而愉快。
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能夠像他們?nèi)菢,無論經(jīng)歷了多少風風雨雨,無論身在何處,都能夠感受到家人纏纏綿綿的愛,都能感受到家的溫暖
無奈,完美的事物總是容易消逝。一九九七年早春,錢瑗去世了;一九九八年歲末,鐘書去世;我們仨失散了,就這么輕易的在人世間失散了。以往的永遠,成了漸行漸遠。
就像那首歌里唱的:“時間都去哪兒了,還沒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柴米油鹽半輩子,轉眼就只剩下滿臉的皺紋了……” 相守,相聚,相失!凹以谀睦铮也幻靼。我還在尋覓歸途。”--后記
梅花按語:日本的大地震無疑是今年世界最震撼的新聞,它使人類開始認真地審慎自我的所作所為,應對未來重新認識地球。如果說這場地震屬于自然現(xiàn)象的話,那么從去年年底到此刻,我局一次次的顛覆性的干部變動,用“地震”來形容一點也可是分。從局長“雙軌”引發(fā)的地震,以及隨后涉及的一次次余震,全局乃至全系統(tǒng)20多個直屬單位,上上下下沒有一天消停過。說句實話,我很心痛,此刻誰還在專心工作明年是奧運會,后年就是全運會了,這么折騰下去還有什么事業(yè)可言我是不是太憂國憂民了
央視10套開播了《讀書》欄目,我太喜歡了。此刻,幾乎每一天早上都要準時收看這個節(jié)目,同時還邊做筆記,主要記錄每期介紹的書目,對其中感興趣的書打算買回家來。
許是眼花的緣故,已經(jīng)極少看紙質(zhì)的書了,另外,似乎也沒有耐心再去讀大部頭的書,雖然內(nèi)心覺得如果讀書還是要讀紙質(zhì)的,但確實很少讀了。突然央視有了這么個頻道,眼前為之一亮,邊做我的手工編織,邊聽《讀書》,與我真是一種享受,我太喜歡這種感覺了。
《我們仨》讀后感 篇8
“我曾做過一個小夢,怪他一聲不響地忽然走了。他現(xiàn)在故意慢慢地走,讓我一程一程送,盡量多聚聚,把一個小夢拉成一個萬里長夢。這我愿意。送一程,說一聲再見,又能見一面。離別拉的長,是增加痛苦還是減少痛苦你?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遠,愈怕從此不見”。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媛去世。一九九把年歲末,鐘書去世。我們仨就此失散了,就這么輕易地失散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碎琉璃脆”,F(xiàn)在,只剩下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做“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
從一同出國、一同探險的活力青春,一晃便到了年老多病的晚年。他們一起見證了新中國的誕生,也經(jīng)歷了一系列的折磨與苦難。先生與家人間除了親情,還含著令常人艷羨的高山流水知己情。他們仨的感情真摯醇厚,天地可鑒。一起“探險”,一起“安靜讀書”,一起“玩石頭”。一起做著平凡夫妻做的但又能體味出別樣趣味的生活小事,可現(xiàn)在先生卻一個人在回憶仨人!16年,楊先生也去了,他們仨再也不會分開了吧!
羨慕楊先生。她與錢鐘書先生仿佛天造地設的一對,二人愛好相似,秉性相投。在生活上也是相互包容,彼此照顧。而阿媛,也是一個超可愛的人兒。從小就懂事,會因為爸爸的`一句“好好照顧媽媽”,就當真成了一個保護媽媽的小大人。仨人,亦親亦友,著實令人羨慕。
《我們仨》是阿媛開的頭,楊先生結的尾。結了上個年代的尾,也結了楊先生的時間的尾!拔覀?nèi)司腿绱耸⒘,就這么輕易地失散了”。結尾雖在意料之中,但當真正在文末讀到這一句時,心中仍是濃濃的悲傷。樸素平淡的文字中散發(fā)出的內(nèi)心的溫暖與美好,這是無論外界環(huán)境如何變化都不會改變的溫暖與美好。只要“我們?nèi)嗽谝黄穑傆袩o窮的趣味”。至真至純,如此情緣,如今何去何從?
《我們仨》是楊先生走過人生的風風雨雨,品嘗了生活的酸甜苦辣后,剩下的刻骨銘心的沉淀。整本書讀下來,溫馨而沉重,但又哀而不傷。一個老人,看似平淡卻充滿波瀾的回憶。像是在講述一件平常小事,娓娓道來,平緩和煦。漫長一生,交雜著各種顛簸,最后一切又歸于平靜。也許,這正是楊先生在看遍人生最曼妙的風景后,沉淀下來的淡定與從容吧!
有人說:人年輕時靠希望活,人年老時靠回憶活。那么等到我們走到人生尾聲時,又將如何回憶這一生呢?當回首往事時,最先想起的絕不會是物質(zhì)上的滿足,而應是精神上的愉悅。愛家人,愛生活。閑時,常思考,如果我到了生命的終點,我又將如何敘述我的一生?如此找到自己最在乎最想要的,然后不顧一切的去追求。希望,自己的故事在娓娓道來時,也能多些欣慰,少些遺憾。
《我們仨》讀后感 篇9
第一次接觸楊絳先生的文作,從翻開書頁起,便是沉重的疼痛。
這是她的散文集,講述了一個單純溫馨的家庭幾十年平淡無奇、享受相助、相聚相失的經(jīng)歷。楊絳先生以簡潔而沉重的語言,回憶了先后失去女兒錢媛、丈夫錢鍾書,以及一家三口那些快樂而艱難、愛與痛的日子。
之所以羨慕,是因為感動,感動平凡的夫妻和女兒在一起過的閃閃發(fā)光的日子;之所以難過,是因為共鳴,告別是人生的必修課,我們相互扶持著走過好遠的路,最終要接受分離。
這本散文集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楊絳老年時的一個夢境,以“鍾書大概記著‘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個長達萬里的夢”拉開了全文的序幕。第二部分,楊絳用夢境的方式完整地記錄了這一“萬里長夢”,講述了一家三口在人生最后階段相依為命的深刻情感。那時錢鍾書先生已經(jīng)病得很嚴重了,躺在船上,睜開眼睛的.時間越來越少;楊絳先生住在客棧,白天小心走過橋去看望丈夫;女兒錢媛此時也是一位老人了,奔波于學校和父母之間,體力慢慢不支,也病倒了。后來成了楊絳先生拖著年邁的身軀在女兒和丈夫之間照顧,最后回憶了女兒錢媛、丈夫錢鍾書先后離去的過程,催人淚下。第三部分,楊絳采用回憶錄的寫法,從生活里的每一件小事下筆,記錄了自己1935年夫妻二人赴英國留學生活,在牛津喜得愛女,直到1998年女兒與丈夫相繼去世,這個家庭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這一部分記錄了楊絳先生大半人生的故事,讀來既有生活的樂趣,又有離別的哀痛。
90多歲的高齡,回憶離世的丈夫和女兒,楊絳先生并沒有在書里寫痛徹心扉的悲傷,反而是因為一些生活的細節(jié)而忍俊不禁,可正是這隱忍的克制,讓我心痛不已。“陪他走的愈遠,愈怕此生不見”。
楊絳先生對女兒錢媛的回憶,最讓我動容的是這樣一句:“自從生了阿圓,永遠牽腸掛肚,以后就不用牽掛了。”寥寥數(shù)語說盡了一位母親對女兒一生的愛與呵護,既是擔心牽掛又是歡喜熱鬧,可如今,想再牽掛時人已不再,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隱隱作痛,言語難以表達。寫到這,突然很想念自己的母親。自從離開家鄉(xiāng)赴渝讀書,母親的牽掛就沒斷過,白天詢問天氣,夜間擔心睡眠,雖是難以見面,視頻電話從未間斷。隔著屏幕,隔著萬水千山,總能看見母親臉上隱隱的擔憂,當然也有喜笑顏開的時候,那是看著自家女兒一切安好!
一家人的命運隨著時代的變化顛沛流離起起伏伏,錢鍾書先生在淪陷區(qū)的上海發(fā)愿說:“從今往后,咱們只有死別,沒有生離!敝皇前l(fā)愿之后仍然免不了時時的分離,直到后來讓人肝腸寸斷的死別。在楊絳先生筆下,那些生活中的各種艱難都化作了苦中作樂的快樂和感動。如今三人已在天堂相聚,希望天堂仍舊有一家人喜樂融融的笑聲。
《我們仨》讀后感 篇10
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一年一度的讀書日,并非號召人們要在這一天去讀書,其最大的作用就是提醒我們:讀書,要與人生、生活相伴,如影隨形;讀書,應該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日常閱讀,猶如一日三餐不可或缺,又如呼吸空氣般不知不覺。
家里有本楊絳先生的《我們仨》,很早就買來但有時只是隨便翻看,聽她輕輕講述:“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nèi)齻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苦難,一同承擔,無論什么苦澀艱辛的事情都變得甜潤快樂。一家三口是不尋常的遇合!
1997年春天,他們的女兒阿瑗去世,1998年年末,錢鐘書去世,一家三口從此失散,2016年5月,楊絳先生去世,三個人的故事從此劇終。正如書中所說“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边@本書是楊絳先生在92歲時寫的,書中講述了一個知識家庭兩代人求知、求學的奮斗之路,以及家人之間相親相愛、相互牽掛的感人之情,也折射出時代的變遷和發(fā)展。
時代不同,但每個時代都有“我們仨”。就像當前疫情之下,不斷感動著、溫暖著我們的'愛情親情。醫(yī)療隊隊員黃秀峰隔著玻璃和妻子的吻別;在樓道里短暫相遇擁抱的醫(yī)護夫婦;“你平安回來,我包一年家務”的最美情話。身著一襲白衣,他們是病人眼中的希望、是天使;脫下重重的防護服,他們是愛人眼中的至親,是父母眼中永遠的孩子。疫情是災難,也是教材,教會我們珍惜此刻在身邊的親人,教會我們用心感受生活的美好。
在《我們仨》這本書中,我也體會到一個溫暖美好的家庭環(huán)境是多么重要。女兒瑗瑗這顆“讀書種子”,“過目不忘”的“本領”難道是天生的嗎?并非如此,這是因為父母潛移默化的影響和適當正確的引導。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師、最好的模板,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庭教育非常重要,孩子的行為是家長教育的結果。電影《美麗人生》中,智慧的父親用愛成就了孩子的美麗人生,宅家學習的日子雖單調(diào),但孩子們必須有父母的陪伴、監(jiān)督和督促,用父母的愛和照亮幫助孩子成長。
一本好的書籍,一些好的片段,如同街角盛開的花朵、深夜家里的燈光,總會在不經(jīng)意間觸動我們內(nèi)心某個柔軟的地方。讀一本書,能帶給我們平靜、專注和思考的力量。楊絳先生溫和恬靜的性情,溫馨守靜的生活,堅韌溫文的品格,值得我們敬重,《我們仨》這本書也值得我們細讀品味。
《我們仨》讀后感 篇11
《我們仨》,此書是楊絳女士在20xx年發(fā)表,那時楊絳女士的先生錢鐘書先生離開已五年時間,愛女離開六年時間。楊絳女士將他們?nèi)说钠降钔ㄟ^這本書,以快進方式的形式再次走了一遍。字里行間里表達了楊絳女士對于丈夫于女兒的思念,對于他們仨平凡而又不平淡生活的懷念。另一方面,通過寫自己的生活告訴我們,生活唯有簡簡單單才是真,有了親人的陪伴,才是幸福。
對于楊絳女士與錢鐘書先生的崇拜是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在當時的亂世時代,他們博學多才,為我國文學界貢獻了極大的`力量。對于我個人一直以來,我的文學功底特別不好。本就是個理科生,從初中到大學畢業(yè),文學方面基本沒有什么進步。所以,對于他們文學的寫作我是不能從根本上面理解。但是,閱讀了《我們仨》,我深深的被他們平凡而不平淡的生活深深打動。錢仲書夫婦的低調(diào)和博學讓我衷情,而錢老的幽默和楊老的平和更是讓人生敬。兩老愛女圓圓的博學多才,對父母的關心與體貼照顧。讓我覺得對于一個體弱多病的女子能夠擁有這樣的才華,不愧是錢楊二老的愛女。此書值得多次閱讀,對于我這樣一個沒有文學功底的人來說,閱讀一遍,根本體會不到楊絳她老人家要勾勒出的真正含義。
對于閱讀后的感受,我也不知道怎么表達,只是通過書中內(nèi)容知道,他們一家在面對生活痛苦的平靜淡然,面對榮譽的低調(diào)。為人處世是那么的真誠,只求問心無愧,事實將就跟著自己的內(nèi)心去走,在那個亂世中,他們的思想不被現(xiàn)實生活的殘酷所左右。
可以這樣理解,他們平凡的生活,體現(xiàn)出了他們生活的高貴。這種生活才是我們應該去追求羨慕的生活吧。對于一個文學作家,文學研究家用這樣簡單而樸白的文字寫出一家人的幸福生活,進一步的說明楊絳他老的用心。既而,我們再多的語言也無法表達出她老人家本要表達的本意。那讓我們每個人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去評價吧。
楊絳的文筆真的很優(yōu)美寧靜,平凡家事國家大事從容而談,面對別人的陷害也看不到一絲的恨,只是泰然處之。而前面兩節(jié),三人走失在古驛道,采用虛實相間的手法,經(jīng)夢起至夢醒,一家人走散了,而一家人相聚相守相依相助的往事卻給了楊絳先生最好的回憶。從照片上看,楊絳不算漂亮;老年后,發(fā)現(xiàn)他們是如此得有夫妻相,般配,簡單地從楊絳散文中知道,他們家也曾處世交,于是結成親家,不管當時是否以愛情為基礎,這幾十年的風雨路程,他們相濡以沫,愛情是個什么東西,終將被習慣于依靠代替,為他們的幸福所折服,不管經(jīng)歷了多少的苦。
《我們仨》讀后感 篇12
《我們仨》這本書是楊絳先生為了紀念他們一家三口的生活而寫的,這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中,先生用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后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生活。第二部分,以平實感人的文字記錄了自1935年二人赴英國留學并在牛津喜得愛女,直至1998年丈夫逝世,63年間這個家庭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
第一部分講述一個關于夢的故事,平淡樸素的文字中透露著無言的感動,我們仨失散了。踏上古驛道,夢就開始了。鐘書被一輛大黑汽車接走了,幸好還有女兒阿圓!鞍A一再對我說:‘娘,不要愁,有我呢。咱們明天就能見爸爸了!弊x到這里,我想,這就是親情。不用做太多太多的事,只需要親人的'一句安慰,一句“有我呢”,足矣。的確,我也聽過一句“有我在呢”,那時,心里暖暖的。終于,他們在古驛道上相聚了,只要三個人在一起,只是幾個動作,即使相互無言,仍有一種踏實的感覺。這或許就是平淡的親情最好的詮釋吧。先生的夢在繼續(xù),慢慢地變得沉重,她在病中的鐘書先生和忙碌的女兒阿圓之間不停奔走,后來,阿圓也病重了,她很累,卻又無可奈何地看著他們父女倆一點點地在她眼前消散?催@部分時,淚早已濕潤了雙眼,好像自己也在經(jīng)歷親人的離別。
第二部分寫先生一個人懷念我們仨。先生說“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nèi)齻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倍嗝春唵蔚南敕,多么簡單的要求。在這部分里,我看到書中附帶的幾張照片,有夫妻倆年輕時在巴黎和倫敦留學時的合影;有夫妻倆爭著看女兒自英國寄來的家信;有三人各自認真工作的畫面;最后兩張照片,兩位老人互相理發(fā),“我能用電推子,他會用剪刀”。簡單的幾張照片記錄了一家三口簡單而真實的生活。寫求學牛津時,租房做飯,黃昏時兩人總牽著手出去探險等,充滿了少女般幸福甜美的記憶;寫生下女兒后,錢鐘書燉了雞湯,還剝了碧綠的嫩蠶豆瓣,煮在湯里,盛在碗里,端給楊絳吃,“錢家的人若知道他們的‘大阿官’能這般伺候產(chǎn)婦,不知該多么驚奇”,字里行間里又充滿了為人妻的驕傲。
讀完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觸是父母的行為對孩子的影響是最直接的。楊絳先生夫婦以讀書為生活,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沒有刻意的去教育孩子,但是錢瑗不僅書讀得好,工作能力強,還能時刻關心照顧父母,這樣的孩子不正是我們現(xiàn)在父母教育孩子想要的結果嗎?
《我們仨》讀后感 篇13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這句話我見過無數(shù)次了,真的,數(shù)也數(shù)不清。大多數(shù)人都會問:“哪句話對你觸動很大?”“哪本書最讓你落淚?”等等這些問題,這些問題會讓我想到很多書,很多作家。但是楊絳先生的《我們仨》,應該是我讀過的最娓娓道來的一本書。
第一次讀《我們仨》應該是高中時期十六七歲的年紀,那段時間看過一個關于“失獨家庭”的調(diào)查報告,或許是因為十六七歲本身就是一個極易敏感的年紀,那段時間就一直在腦子里面反復去想一個家庭失去唯一的孩子,對父母應該是多么殘忍的一件事情。然后就在這個期間讀了《我們仨》,初讀時整個人都籠罩在極大的悲傷之中,感覺人生為什么會如此殘酷,讓一個人在垂暮之年先后送走了自己的女兒和丈夫。
第二次讀《我們仨》是大學時期二十二歲,假期在家閑來無事,便又讀了第二遍。脫離了那個敏感易感傷的年紀,在讀時看到的已變成一個鄰家老太太在給你講述兒女情長,父女嬉鬧,相濡以沫這些再平凡不過的日常生活片段,以及世事滄桑,家園變故中的輾轉與艱辛。文中有一句錢先生的話“嘿,從今以后,我們只有死別,沒有生離!边@大概是我聽過的最美的情話了。塵世間的相濡以沫,互相攙扶,即使再多的艱辛苦澀,也變得甜潤。后來又有了女兒,一加一成了三。三口一家,在家里沒有文學泰斗,也沒有翻譯巨匠和建國后外語高等教育的拓荒者,有的只有三個人,你愛我,我也同樣愛你的'溫暖。
第三次讀《我們仨》就是幾天前了,因為這篇讀后感,又重讀了《我們仨》。與第二遍的閱讀時間相差不遠,但身份又發(fā)生了改變從一個學生變成了一個工作者。也隨著年歲的增長經(jīng)歷了新生命的誕生,親人間的離別,還有一對對朋友走入婚姻的殿堂。這些閱歷,讓性格變得更加隨和安靜。就像是文中描寫到的那種暖,不是盛夏七月的驕陽似火,而是冬日的寂靜午后,靜靜的灑在身上,細碎,但入人心。生活中的感動必定是一個個細碎而溫暖小事的堆積,像是渴的時候的一杯水,像是你愛我時我剛好也在愛你。沒有策馬奔騰,也不應該是你死我活。在我看來,婚姻與家庭中最珍貴的回憶絕不應該是物質(zhì)和形式上的,它應該很細碎,一餐一飯,一盞燈一杯茶......就像楊絳先生在書中的點滴回憶那樣,每一件事都是極小的事兒,但恰是這些小事,才藏著這世間最珍貴的幸福。
人生中的美好大概就是有一天我們終將失散,或者分手,全靠那些過往的回憶即可聊度余生......
楊絳先生曾經(jīng)翻譯過蘭德的一首詩,謹以此詩作為文章地結尾:我和誰都不爭和誰我都不屑我愛大自然其次就是藝術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準備走了。
【《我們仨》讀后感】相關文章:
我們仨作文03-20
(通用)我們仨作文10-12
我們仨讀后感12-15
《我們仨》讀后感09-03
我們仨閱讀心得范文11-21
我們仨的讀后感_讀后感01-10
《我們仨》讀后感通用02-06
讀我們仨讀后感06-30
《我們仨》讀后感14篇03-07
我們仨讀后感15篇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