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論語》有感[薦]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后感了。那么我們?nèi)绾稳懽x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論語》有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因才施教,如樂師之操琴,和其聲而諧其韻”,“因材施教”于語文教學中亦是令教師之教學與學生之學習更具生命力的訣竅之一,是使課堂聲韻和諧的命門之一。
《論語》中有無數(shù)良言,有關孔子,也有關他的弟子,也有關他們之間產(chǎn)生的教與學、思與學,更有關于因材施教蘊含的啟發(fā)性,這才讓良言經(jīng)過千年歲月的沉淀,愈發(fā)香醇悠遠。例如孔子對顏回,一句“賢哉,回也!”,足見師對生之贊美,顏回雖家境貧困,雖是“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但孔子對他有肯定,有贊美,也有滿心敬佩。
那為什么要對這樣的顏回大肆贊美?私下肯定就不可么,為何需宣揚出來呢?
顏回,在物質條件極其惡劣的情況下,自得其樂,這是對苦難的甘之如飴,是在最樸素的生活里追尋最廣大純粹的快樂,是拋開物質去體會本真的精神世界?鬃涌粗@樣的一個精神強大而純凈的人,必然是歡喜之至,也必然是想讓弟子們有所思有所悟,可“灌輸式教育”“填鴨式教育”不是他所喜歡的,將“安貧樂道”生硬地嵌入學生心中也不是他想要的。
他想要的是學生們從這幾句贊美里,感嘆里,自己去體會正確價值觀的所在,去找尋這“貧”與“樂”的平衡和趣味,因而孔子既給予了正確的引導,又給弟子留足了想象空間,激發(fā)學生深度思維,從而實現(xiàn)自發(fā)的良性循環(huán)。
因而其實因材施教并非是對個體進行教學,而是從集體教學出發(fā),選擇對于不同個體采用不同的引導措施,而這種引導措施實際上更側重于啟發(fā)性。所以孔子的“賢哉,回也”,或許一定程度上就是為了在宏觀層面上給予學生精神方向的指引,路對了,后面才是光明的。這么一來,“和其聲而諧其韻”便有了基調。
當然,宏觀層面的指引是教學課堂上的大方向,具體的教學措施也是必不可少的。特別是語文教學里的文言文,對學生來說晦澀難懂,還似乎沒什么用處。如此,我們就更要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了。
七下的第一篇文言文《孫權勸學》,文章不長,但人物形象鮮明,主旨內(nèi)涵也豐富,理解起來難度是不大的。不過學生學習文言文畢竟時間不長,不能針對重點字詞很快地舉一反三,那我們就可以將學生劃為不同的小組,小組之間分配任務,每個同學擔任一定的翻譯任務,遇到較難的字詞可以小組討論解決,發(fā)揮優(yōu)等生的帶動作用的同時也能讓基礎較為薄弱的同學參與其中,主動獲得知識。
當然,小組合作后還需要整理討論筆記,將已學知識融合在新獲知識里,每個人都有所收獲,提高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學習效率。久而久之,孩子們積累的文言字詞多了,接觸的文章多了,它在學生心中就不像“洪水猛獸”般可怕了。
樂師想奏出和諧的韻律,教師也想塑造聲韻和諧的課堂,而每一次因材施教和斟酌思量,便讓我們離其聲諧韻更進一步。
【讀《論語》有感】相關文章:
讀論語有感03-29
讀《論語》有感10-07
讀論語有感10-05
讀《論語》有感10-18
讀論語有感11-11
讀《論語》有感11-21
讀《論語》有感推薦10-06
讀《論語》有感作文10-06
誠信——讀《論語》有感10-07
讀《論語心得》有感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