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國藩家書讀后感 推薦度:
- 曾國藩家書讀后感 推薦度:
- 《曾國藩家書》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讀曾國藩家書有感范文【匯編3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需要寫一篇讀后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么我們?nèi)绾稳懽x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曾國藩家書有感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讀曾國藩家書有感范文1
曾國藩是中國歷的傳奇人物,后世對他的評價極高,“晚清中興四大家之一”,“古今第一完人”等等,其作品流傳后世的不多,但是極有分量,讀之,讓人受益無窮,從《曾國藩家書》可以略知一二。
名為“家書”,實那么不然。作品用書信體的格式,文字淺顯易懂,內(nèi)容意味深長,仔細品讀,覺得它像糧食,可以維持精神生命的延續(xù);又像醫(yī)院,可以療救心靈的傷痕;也像超市,豐富的東西任由你的取舍......
第一,關(guān)于讀書與修身養(yǎng)性。
曾國藩認為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有志之人才不甘為下流之輩;第二要有識。有識,那么知學問不盡,不敢以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井蛙之窺天,皆無識者也。“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第三要有恒,有恒,那么斷無不成之事。
對于看書的過程,要一本一本的看,一本書沒有看完,一定不要看其他的書,東翻西閱,都是為外界所左右的緣故。此外,讀書人還講究養(yǎng)氣,即心平氣和,無不可對人言之事,氣藏丹田,坦坦蕩蕩。講究保身,即節(jié)欲,節(jié)勞,節(jié)飲食。太多的欲望,只會給人帶來煩惱,而過分的勞累,會讓人身心疲憊、萬念俱灰。第三謹言。讀書人說話要時時刻刻小心留意,所謂“禍從口出”。
第二,關(guān)于功名。
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關(guān)于讀書人的功名,是一個經(jīng)久的話題,幾千年的仕途歷史,可以說是對讀書人“成者為王,敗那么為寇”終極評價,但是曾國藩對于這一評價標準,也有他自己的見解。從家書中他得知四弟、六弟未能考中,心里悵然,他認為科名無早遲,是前生注定的,絲毫不能勉強。讀書人的兩個目的:一是加強品德修養(yǎng),講求誠意、正心、修身、齊家之道,以期不辱沒先人;二是讀書取功名之道來成就一番事業(yè),以延續(xù)自己的生命。而延續(xù)生命的事情,莫過于養(yǎng)活自己。農(nóng)民,手藝人,商人,勞力養(yǎng)活自己,讀書人勞心養(yǎng)活自己,都是一樣的。讀書人的勞心,如果考中,那么在朝中食俸祿,如果不中,或教授于鄉(xiāng),或為食客門吏,或入幕為賓,這一切都需要計算自己的本領(lǐng)才能食之無愧。退一步說,即使榜上有名,朝中為官,也須計算自己的才德,不至于將來尸位素餐。然而這一切,終究是得與不得,全看天意,而業(yè)精不精,那么由自己做主,但是世間沒有業(yè)精而衣食無著的人,就像農(nóng)民的.耕種,即使有荒年,也一定會有豐年,就像商人的商品被積壓滯銷,也一定會有暢銷的時候。那么讀書人,如果業(yè)精,終究會得功名,即使不得,也一定會有其他方法養(yǎng)活自己。在曾國藩看來,功名不是主要的,謀生才是關(guān)鍵。
在他的這種教育理念下,兒子曾紀澤不但在中國的詩文書畫方面皆有造詣,對西方的數(shù)學,物理,化學以及語言學也產(chǎn)生了強烈的興趣,有過許多學術(shù)專著,他還自學了多國文字,通曉英文,后來成為清朝的外交家。比曾紀澤小九歲的曾紀鴻參加科舉考試的時候,政治腐敗,科場舞弊成風,曾國藩恰好封了侯爵,他怕兒子誤入歧途,在開考前特地囑咐兒子不可“場前不可與州縣往來,進身之始,務(wù)知自重”,發(fā)榜前,再次叮囑兒子自重。曾紀鴻屢次應(yīng)試不中,后學成才,成為中國近代的數(shù)學家,有數(shù)學專著傳世。兩個兒子的身上,表達了曾國藩的功名思想“功名得與不得,全看天意,而業(yè)精不精,那么由自己做主”此等見識,才是大遠見。
后學成才,成為中國近代的數(shù)學家,有數(shù)學專著傳世。兩個兒子的身上,表達了曾國藩的功名思想“功名得與不得,全看天意,而業(yè)精不精,那么由自己做主”此等見識,才是大遠見。
第三,君子之憂。
古人曾說“人生識字憂患始,姓名初記可以休”,是說一個人一旦讀書識字,他一生的憂患坎坷就開始了,曾國藩認為人的憂患有君子之憂和匹夫之憂,君子的心胸有包容萬物與萬民之量,有內(nèi)自省與外輔王之能,然后讓父母不以生養(yǎng)自己為辱,這樣才能不愧為天地之人,所以君子以自己不如舜,不如周公為憂,以自己品德修為,學業(yè)不長進為憂,以百姓冥頑不化、邊民狡詐,以小人在位、君子遠遁為憂,當然,這是上等人的憂慮,是悲天憫人的情懷。匹夫會因日,嵥榈囊患褐疁仫,世俗的榮辱,虛名的貴賤而憂,在曾國藩看來,匹夫之憂缺乏為慮。仔細想來,確實如此。人之一生,一日不過三餐,一生不過七尺,“縱有千年鐵門檻,終歸一堆土饅頭”,何必為了區(qū)區(qū)蝸角虛名,蠅頭微利而戚戚焉?
第四,識盈虛之有數(shù)。
萬物盛衰,自有定數(shù)。在曾國藩與家人的書信來往中,曾有一事:曾國藩給家里寄了一千兩銀子,交代了用六百兩家用和還債,四百量用于饋贈親友,曾家并不富裕,作為家里的長子,要支付家里的各種費用以及弟弟們讀書的學費,曾國藩自己也是經(jīng)常借錢度日,但是在這樣的境況下,曾國藩為什么還要擠出錢來周濟親戚呢?其中原因,用他自己的話來說,認為是自己家運太盛,不可不格外小心,以為持盈保泰之道。曾國藩是清朝歷升官最快的人,創(chuàng)下了“十年七遷”的記錄,這樣的奇跡,固然跟他的政治才能有關(guān),但是另一方面,也跟他高度的政治洞察力分不開。曾國藩出生平民,沒有任何背景和靠山,然而他熟諳官場的險象環(huán)生,如履薄冰的官場經(jīng)歷讓他步步小心,為了自己的仕途經(jīng)濟,不僅嚴格要求自己,甚至嚴格要求家人,生怕由于自己的官職在改變家人經(jīng)濟狀況的同時,滋長了家人的不良習氣,所以要在自己也困難的情況下資助親戚,而且在還債一事上也格外小心,“舊債盡清,那么好處太全,恐盈極生虧;留債不清,那么好中缺乏,亦處樂之法也”。窮形盡相不好,得意忘形也不妙。
除了以上四點,《曾國藩家書》的看點還有很多,比方關(guān)于家和,關(guān)于交友,關(guān)于治軍等等,讀一部家書,閱曾國藩的千古風流,讀一部家書,看一個家族的興衰榮辱,讀一部家書,乃知心假設(shè)沉著,身何勞苦!
曾國藩,何許人也?竟在他死去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不但沒有在歷史上銷聲匿跡,相反,曾國藩被在中華大地上的有名人物予以很高的評價。
讀曾國藩家書有感范文2
寒假,我懷著崇敬的心情,閱讀了《曾國藩家書》一書,感觸頗深。
孟子曾說過“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當一個人處于失敗與挫折時,正是磨練英雄意志之時。起初曾國藩一個儒生而帶兵打仗,失敗真是一個連著一個。尤其是他曾經(jīng)竟然四次想要自殺,他受到的挫折與失敗,豈是一般人所能承受的?
那么曾國藩是怎樣戰(zhàn)勝失敗的呢?曾國藩一生屢戰(zhàn)屢敗,吃盡了苦頭,但他一點也不怨天尤人,調(diào)整情緒,“打脫牙,和血吞”,臥薪嘗膽,屢敗屢戰(zhàn),最終戰(zhàn)勝了自我,取得了成功。他的不世之功,無不從屢次失敗中來。
而當我們面臨考試失利,又或者遇到了人生的挫折,我們能不能學一學曾國藩呢,勇于面對困難,而不是一味的退縮,雖說不至于“打脫牙,和血吞”,但也要有一定的吃苦精神,就算再宏大的坎坷,也可以輕松越過。
曾國藩的.一生是成功的,是靠著一次次失敗走向成功,我希望我和同學們能找到曾國藩的“寶藏”,以追求人生更高的境界。曾國藩,在中國近代是一個很顯赫也是一個很有爭議的人,《曾國藩家書》主要是記述曾國藩一生主要活動,反映其從政、處世、治家、治學、治軍的重要思想。毛澤東評價曾國藩,“余于近人,獨服曾文正”,可見曾國藩影響之大。讀完所有家書,對我個人觸動的主要是以下四個方面:
01、學習其養(yǎng)生之道
曾國藩重視養(yǎng)身益壽之道,在許多書信中提到“謹守父親保身之訓”,“節(jié)勞、節(jié)欲、節(jié)飲食”,正是由于他對養(yǎng)生之道的重視,才有了強健的體魄,使在身體上能夠保證其南征北戰(zhàn)和幾十年擔當國家棟梁之大任。
02、學習其讀書方法
“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恒。讀書要樹立一個目標,通過廣泛讀書、堅持不斷地讀書,才能夠取得成功。
03、學習其治軍之道
曾國藩與其弟曾國荃諸多的書信所談,非政即軍。對曾國藩的治軍之道,其時曾國荃鎮(zhèn)守南京,已是萬軍之將。曾國藩在信中一條是勸他戒躁,處事一定要沉著、冷靜、多思;另一條是勸他要注意及早選拔替手,說‘辦大事者,以多項選擇替手為第一義’!
04、學習其為人之道
《曾國藩家書》通篇展現(xiàn)了曾國藩“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畢生追求。例如,在寫給弟弟的信件中,屢次語重心長的叮囑、期盼和警醒:“吾人只有進德、修業(yè)兩事靠得住。“傲氣既長,終不進功,所以潦倒一生,而無寸進也”。曾國藩一生奉行為政以耐煩為第一要義,主張凡事要勤儉廉勞,不可為官自傲。是晚清第一中興名臣,湘軍的創(chuàng)立者和統(tǒng)帥,后世曾譽為“千古第一完人”。
讀曾國藩家書有感范文3
曾國藩作為中國近代史上地位顯赫而又最有爭議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國藩家書》是研究曾國藩其人及這一時期歷史的重要資料。曾氏家書行文沉著鎮(zhèn)定,形式自由,隨想而至,揮筆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蘊含真知良言。盡管曾氏著作留傳下來的太少,但僅一部家書足以表達他的學識造詣和道德修養(yǎng),從而贏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稱贊,并使其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國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體此刻他寫給兒子紀澤、紀鴻以及諸弟的家書中。曾國藩的家書,共有330多封,是歷史上家書保存下來最多的一個。全書分為治家類、修身類、勸學類、理財類、濟急類、交友類、用人類、行軍類、旅行類、雜務(wù)類,共10大類。曾氏家族,向來治家極嚴,也很有章法。
曾國藩受家風熏陶,對子弟也要求極嚴,并諄諄加以教導。他的家庭教育指導思想中,有許多可取之處。諸如在教子弟讀書、做學問、勤勞、簡樸、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繼承和發(fā)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從政要學曾國藩,經(jīng)商要學胡雪巖!弊越詠碓鴩捅徽缛宋锓顬椤肮賵隹!。他熟讀中國歷史,對官場之道參深悟透,積淀了一整套官場絕學,用之于中國官場,攻無不克,戰(zhàn)無不勝。
曾國藩是最好的兒子,能使父母寬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導和照顧弟妹,體貼入微;曾國藩更是仁慈的父親,是兒女的好典范。他的家書講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養(yǎng),在骨肉親情日漸冷淡、鄰里親戚形同陌路的現(xiàn)代社會里,確實有勸世化俗的價值,值得每個人一讀。
大多數(shù)官宦之家,盛但是三代,而曾氏家族卻代代有英才,出現(xiàn)了像曾紀澤、曾廣均、曾約農(nóng)、曾寶蓀、曾憲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詩人、教育家、科學家和高級干部。
一年前我在百度中搜索曾國藩關(guān)鍵字時出現(xiàn)一個推送:曾國藩到底有多可怕。其中談到了曾國藩的自律程度,令人感慨。自此,我開始閱讀曾國藩的相關(guān)書籍,《曾國藩家書》是寫給父母兄弟,更是寫給我輩讀書濟世之人,字里行間盡是一位滄桑老人的人生感悟,一位古圣先賢的諄諄教導。
如今社會的開展迫使我們辭別了書信,同時辭別的還有紙張獨具的溫情。讀《曾國藩家書》感覺特別親切,它讓我們看到曾國藩的另外一面,一封封家書,無論長短,字里行間充滿了對親朋好友的掛念、關(guān)心和關(guān)心,每一句話都感受得到作為父親,兄長濃濃的親情。曾國藩在困苦之境也不忘關(guān)心弟妹,是的哥哥;繁忙之境也不忘教導子女,是仁慈的父親;窘迫之境也不忘接濟族人,是的親友。
曾國藩在教子弟讀書、做學問、勤勞、簡樸、自立、有恒等方面,都繼承和開展了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曾公在家書中上千次的提到兄弟的學習狀況,從中可以看出曾公對學習的重視。改變?nèi)说乃刭|(zhì)真正的根源還在于教育和文化,物質(zhì)極度開展的今天,文化的`匱乏帶來很多社會問題,這也是我們急需解決的,中國強那么少年強,少年強那么中國更強。文化和教育的開展才是改變一個民族和國家素質(zhì)的關(guān)鍵。
曾公在一封信中有寫到“蓋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恒。有志那么斷不甘為下流,有識那么學問無盡,不甘以一得自足,如河伯觀海,如井蛙之看天,皆無識也。有恒那么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他為兄弟們設(shè)立課程表,從早到晚,從詩到經(jīng),從讀書到修身,詳細至極。在曾國藩的家書中真正體會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
曾國藩作為國之棟梁,在330多封家屬中,他講求人生道理,道德修養(yǎng),他說:“凡人皆望子孫為大官,余不愿為大官,但愿為讀書明理的君子”。我們的教育似乎太重視“才”,無視了“德”的教育,假設(shè)想成才,必要加強道德修養(yǎng)。我們定當思考一味的追求技能,而不懂何為“孝”,何是“任”,如此何以“修身”,怎能“齊家”,何談“平天下”。正如魯迅先生所說:唯有民魂是值得珍貴的,唯有他發(fā)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
【讀曾國藩家書有感】相關(guān)文章:
讀《曾國藩家書》有感11-07
《曾國藩家書》讀書心得02-11
曾國藩家書讀書心得03-18
《曾國藩家書》讀后感08-26
曾國藩家書讀后感09-28
《曾國藩家書》讀書心得個人感觸07-04
曾國藩家書讀后感(精選10篇)03-08
《曾國藩家書》讀后感15篇02-05
《曾國藩家書》讀后感(通用35篇)03-14
曾國藩家書讀后感(通用35篇)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