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讀胡適文章有感
讀完一本經(jīng)典名著后,你有什么總結(jié)呢?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后感如何寫了哦。千萬不能認為讀后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讀胡適文章有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讀胡適文章有感1
偶獲一本胡適先生談治學的書籍,正在讀中,頗有感慨。
民國時期,胡適先生已經(jīng)談到“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治學方法。在材料與方法一文中,提到新材料及新工具的重要性。正如先生所言,“大膽假設,小心求證”這個方法不僅僅可以用于治學,還可以用于解決工作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
然而,為何如我,也算接受過中國的一流教育,九十年代初接受了一流大學本科的教育,后又讀過一流大學的研究生,但,在處理事情時,卻往往是提出假設,然后直接把假設當作結(jié)論呢?而在我周圍,像我這樣的`人很多。這種現(xiàn)象可能是有以下原因所造成:
首先,原因可能還是在自己。雖好讀書,但多喜歡讀輕松的書。日常生活中,不愛思考,雖喜歡提出問題,但不愛深究答案。
其次,尚無法確定目前的教育體系如何,但九十年代我所受到的教育好像沒有足夠的培養(yǎng)學生思考能力的訓練。教學課程往往還是以記憶類為多,思考訓練類為少。這可能是教育界人士能力問題。民國時期有不少學貫中西的大家,可惜這些大家或去了臺灣,或留下來但無法再發(fā)揮應有的作用。經(jīng)過右派、牛棚這些事情,留存下來的教育界人士或人云亦云,或有能力但不再發(fā)揮。當然,也可能是政治上的原因,或許并不希望高校培養(yǎng)出獨立思考、獨立判斷的學生,因而在教材的設計上思考訓練類的課程較少。
思維方式的不同,可能會導致做事情的結(jié)果有很大差異。公司中有一同事,很優(yōu)秀,從小在美國受教育,雖然很年輕,但是適應環(huán)境能力很強,情商也很高,面對困境能夠掙扎出一個新的局面。這位同事所表現(xiàn)出來的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及應對挫折的能力又豈能與他從小所受的訓練沒有關系呢?
讀胡適文章有感2
今年春節(jié)的最后三天,我做了一件有意義的事情,讀完了胡適先生的《四十自述》。讀罷,神清氣爽,醍醐灌頂,心曠神怡,那真叫一個“過癮”。鑒于剛剛制定寫讀書筆記的好習慣,我便從小做起,從一點點的感悟談起,學習胡適先生的杜絕“茍且”,從我做起。
通讀全篇,這本書是胡適先生記錄的自己40多年來生命中比較重要的時間、空間等碎片記憶,從零散的記憶里我們可以感觸到胡適先生當年的風采,這里有幾點小感悟:
一、胡適先生的文字。讀罷此書,我越發(fā)的對中國文言文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因為先生的每個字,每個詞,每句話,你都不覺得多余,與當前時代背景下繁冗的文字游戲大相徑庭,可以說先生的文字代表了那個年代的特色,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中國語言藝術的上品。我雖然不懂得如何從專業(yè)角度去分析,但字里行間的感覺是當?shù)匚淖炙鶡o可比擬的。感覺是文字無法形容的,還需要大家細細的去品味。
二、胡適先生的膽魄。胡適先生真可謂中國白話文字的先驅(qū),本書有一大部分是在記述胡適對中國文學革命所做的貢獻,這里傾注了胡適先生一生的心血,他用一己之力影響人,改變?nèi)耍疑跏蔷磁,當代中國最缺乏的就是像他老人家這樣,敢講真話,敢動真格,敢直抒胸臆的人才,我斗膽命名為膽魄,胡先生的膽魄全中國人應為之敬也。
三、胡適先生的思想。胡老的思想是最難得的,本書的最后附錄一部分都在寫胡適的思想,讀的酣暢淋漓。這里我佩服的一方面是胡適看問題的角度,直擊要害,從不拐彎抹角,找的準,說的狠。比如在《旬報》第三十六期上發(fā)表一篇《茍且》,痛論隨便省事不肯徹底思想的毛病,說“茍且”二字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場大瘟疫,把幾千年的民族精神都瘟死了。別說當時,就在當下,“茍且”的瘟疫依然再繼續(xù),吾國吾民何時能夠被喚醒?吾心之痛堪比亡國。再比如,他形容中國文學的病癥,吾國文學大病有三:一曰無病呻吟,二曰摹仿古人,三曰言之無物。傾所作詞,專攻此三弊,豈徒責人,亦以自誓耳。句句如針扎,針針戳痛處。最后我想展示胡適思想的.精髓,我認為的就是“透“,一個”透“字蘊含了多少哲理,我們暫且不論,看看胡適先生怎樣評價”多研究問題,少談些主義“:凡是有價值的思想,都是從這個那個具體的問題下手的。先研究了問題的種種方面種種事實,看看究竟病在何處,這是思想的第一步功夫。然后根據(jù)一生的經(jīng)驗學問,提出種種解決的方法,提出種種醫(yī)病的丹方,這是思想的第二步功夫。然后用一生的經(jīng)驗學問,加上想象的能力,推思每一種假定的解決法應該可以有什么樣的效果,更推想這種效果能否解決眼前這個困難問題。推想的結(jié)果,揀定一種假設(最滿意的)解決,認為我的主張,這是思想的第三步工夫。凡有價值的主張,都是先經(jīng)過這三步工夫來的。
不言自明,這本書非常值得一讀,而且適合重復閱讀,尤其是附錄《介紹我自己的思想》一章是本書的精華所在,我認為很有比較重復閱讀,并拜讀胡適先生所列出的文章,例如《問題和主義》、《新思潮的意義》等等。
停筆,閉目,盡是適之之思想。
韜奮,前行,滿是適之之精髓。
崛起,未眠,是時代呼喚適之。
讀胡適文章有感3
近日翻看胡適的著作,讀到了他的《我們走那條路?》(載《胡適論學近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一文。這篇文章最初發(fā)表在1930年《新月》二卷10號上。記得早在上世紀80年代末那樣一個文化躁動不安的時候,我就讀過這篇文章(大概收在臺灣出版的一本胡適的文集上)。心境不同,感受也迥異。當年還是鹵莽青年,一心想著反傳統(tǒng);如今已是身心俱老,愈加覺得傳統(tǒng)的可愛。初讀胡適文章,為其傾倒;今天再來讀,倒更愿意保持距離了。自晚清以來,“認識老中國,建設新中國”始終是縈繞國人心頭的一個結(jié)。胡適的這篇文章就是想回答這個問題的。這個問題至今也未過時,所以胡適提出的觀點仍不失討論的價值。
胡適提出:“究竟我們要一個怎樣的社會國家”?“究竟我們應該走那一條路才能達到我們的目的地”?他認為,這就需要解決兩個問題:“我們第一要問,我們要鏟除的是什么?這是消極目標。第二要問,我們要建立的是什么?這是積極的目標”。問題是胡適找的病根是否準確?開出的藥方是否有效?胡適認為,我們要鏟除打倒的是所謂“五大仇敵”,曰貧窮、疾病、愚昧、貪污、擾亂。不過這實在沒有說到點子上。變革也罷,革命也罷,改良也罷,其目標都不是這些,因為它們的存廢不過都是結(jié)果,而非根源。魯迅當年學醫(yī)改行,就是個例子。醫(yī)術固然能夠醫(yī)好人身上的病,但醫(yī)不好社會的病。而且這些社會痼疾不是哪個社會制度特有的,不同的制度下它們只是表現(xiàn)不同、程度各異而已。大同社會當然不在此列。胡適的社會改良思想是一種西醫(yī)式的思路,即針對的是癥狀而非根本的原因。
未來的出路何在呢?胡適說:“我們一開始便得解決一個歧路的問題:還是取革命的路呢?還是走演進(evolution)的路呢?還是有第三條道路呢?——這是我們的根本態(tài)度和方法問題!彼J為,所謂演進的路是自然而然的非人為的進化,其弱點一是不經(jīng)濟、過于緩慢,二是演進的結(jié)果總是保留下許多舊制度的殘余。與此相比,革命的路則沒有這個缺點,因為它借助于“人功促進”,人為的成分為多。但胡適把革命區(qū)分為兩種:一是和平的人功促進,一是暴力的人功促進。他堅決反對后者,認為暴力革命只能帶來以暴易暴的破壞,而不能造成建設性的后果。他說:“我們都是不滿意于現(xiàn)狀的人,我們都反對那懶惰的‘聽其自然’的心理。然而我們也不能不反對現(xiàn)在所謂‘革命’的方法”。基于這種判斷,胡適認為唯一能夠接受的選擇,既“不是懶惰的自然演進,也不是盲目的暴力革命,也不是盲目的口號標語式的革命,只是用自覺的努力作不斷的改革”。這種所謂的“自覺的改革”,在胡適看來,“就是認清了我們的敵人,認清了我們的問題,集合全國的人才智力,充分采用世界的科學知識與方法,一步一步的作自覺的改革,在自覺的指導之下一點一滴的收不斷的改革之全功”。其實,胡適的改良藥方說到底仍然偏重于演進的路,只是加上了自覺的`成分而已。這里可以看出他的知識背景和學術訓練對其文化態(tài)度的影響。早年去美國留學,最初學的是農(nóng)學,得了自然科學的訓練,這種底色不能不影響到他的方法和預設。再就是他的美式自由主義立場,也使其難以接受革命的路,只能選擇改良的路。他的主張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哈耶克和波普爾的政治哲學。
中國的革命的確帶來了一些負面的后果,但是否因此就證偽了它的歷史合法性呢?鄙人認為不能輕率地作肯定的回答。這不僅是由于歷史不能假設,更是由于如何看待革命的歷史真實性才恰當?shù)膯栴}。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告別革命”的觀點是革命“幻滅”后向當年胡適立場的一種回歸。但問題是,革命者對革命的理解可能有誤,對革命的操作也可能不當,但這同革命本身有否理由,完全是兩碼事。試圖把它們捆綁在一塊,以歷史的悲劇性后果來否定革命本身,在道理上是講不通的。
讀胡適文章有感4
“如果我學得了一絲一毫的好脾氣,如果我學得了一點點待人接物的和氣,如果我能寬恕人,體諒人——我都得感謝我的母親。”——現(xiàn)代著名學者胡適的那幾句感人肺腑的話語,那種對母親刻骨銘心的真情流露,一直回旋在我的腦海里。一氣讀罷胡適的《我的母親》,我也不禁潸然淚下,深感它對每一個已為人父母的,還是那些即將為人父母的,或是那些將來為人父母的,都將是一筆彌足珍貴的財富。胡適的母親和胡適用他們的真愛和真情詮釋了這樣一個家庭教育的哲理——用真愛換取真情的一生。
胡適自幼失去了父親,母親用那瘦弱的身軀撐起了整個家。在家里,母親一人擔當起了慈母和嚴父兩個角色——既要把母愛傾注給孩子,讓他們感受家的溫馨,又要嚴格管束孩子,讓他們學會怎樣去做人。事實證明,胡母的慈愛和嚴厲,實踐了她作為家長的責職,也贏得了孩子對她的尊敬,這不得不讓我們對她肅然起敬,同時我們從中也悟到了成功的家庭教育的真諦:真愛等于愛而有度,嚴而有格。
人們常說,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的,家庭教育既是啟蒙教育,又是終身教育。美國、英國、日本等發(fā)達國家面對新世紀的教育,明確指出“教育成功的主要因素在于家庭環(huán)境內(nèi)”、“改革教育應從家庭著手”、“家長作為第一任老師”的系統(tǒng)工程早已開始全面實施。
由此可見,家庭教育在現(xiàn)代社會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我國的家庭教育有著光榮的傳統(tǒng),孟母、岳母教育子女的故事家喻戶曉,但是現(xiàn)代家庭,大多是獨生子女,教育實實在在存在著這樣一個誤區(qū):愛而無度,嚴而無格。對孩子的“溺愛”“寵愛”,使孩子從小失去了在艱苦環(huán)境和挫折中磨練的機會,形成任性、自私、自理能力差等;另外“棍棒教育”、“恨鐵不成鋼”,過高期望成泡影,使不少家長失去了教育方向,一種“看不見的災難”,嚴重的扭曲了孩子幼小稚嫩的心靈。種種跡象表明,家庭教育的現(xiàn)狀令人堪憂,因此我們期待著更多的`“孟母”“岳母”“胡母”的出現(xiàn),讓更多的孩子在健康的家庭教育中得到真愛。
胡適在《我的母親》中是這樣說到他的既是慈母又是嚴父的母親的:她每天催我早起、早學,要我學父親做一個完全的人;她從來不在別人面前罵我一句,打我一下,在我犯錯時,無論怎樣重罰,母親總不許我哭出聲來,她教訓兒子不是借此出氣叫別人聽的;我母親待人最仁慈,最溫和,從來沒有一句傷人感情的話,母親很剛氣,不受一點人格上的侮辱。胡母對孩子的早期教育的理念和做人原則堪稱先進,母親的言傳身教影響了胡適的一生,母親的人格魅力使胡適成為了一個大度、大氣、大智的一代名人,胡母用真愛換得了胡適的真情。在這里,我期待著更多的“胡適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我更期待著成功的家庭教育不斷出現(xiàn)新熱點、新氣象、新模版,我真切希望“岳母”“胡母”的故事催生一個又一個,一批又一批新時代的好家長的成長、成熟、成功。
轉(zhuǎn)眼間,我們離開《我的母親》所記載的那個年代已經(jīng)很久了,但是"愛"這種教育的方式卻永遠不應該遠離我們,特別是教育戰(zhàn)線上的工作者,又其是教師,既是文化知識的傳播者,又是人類靈魂的塑造者,我們要全身心的去愛我們的每一個學生,關心他們的成長,為他們的每一點進步而欣慰,用愛的泉水去滋潤孩子們幼小的心靈,讓孩子們沐浴在愛的陽光中,自由,健康的成長!
《我的母親》中,把愛比成很多,確是這樣又不僅僅是這些。我想,“愛是什么”不會有明確的答案,但我已經(jīng)完成了對于愛的思考——愛是博大的,無窮的,偉大的力量,是教育中所不能缺少的。真情需要付出,真愛必有回報,有情的日子才是好日子,有愛的生活才是好生活。胡適用心、用情表露了自己對母親的真情、真愛,同時他的作品也告訴了我們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唯有真愛才能換來真情。愿全天下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父母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能從胡適母親教育子女的啟示中悟到家庭教育的真諦——真愛等于愛而有度,嚴而有格。
【讀胡適文章有感】相關文章:
胡適經(jīng)典名言07-27
胡適的名言80句07-26
胡適的名言13篇02-05
胡適的名言(13篇)02-05
胡適的名言9篇02-18
胡適我的母親教案02-01
讀魯迅文章有感11-30
胡適我的母親教案7篇02-04
關于適合主播讀的情感文章09-28
讀活著文章心得體會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