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成語中名人故事(通用9篇)
故事:在現(xiàn)實認知觀的基礎上,對其描寫成非常態(tài)性現(xiàn)象。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側(cè)重于事件發(fā)展過程的描述。下面跟著小編來看看成語中名人故事(通用9篇)吧!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成語中名人故事篇1
紙上談兵
戰(zhàn)國時期,趙國大將趙奢(河北邯鄲人)曾以少勝多,大敗入侵的秦軍,被趙惠文王提拔為上卿。
他有一個兒子叫趙括,從小熟讀兵書,張口愛談軍事,別人往往說不過他。公元前259年,秦軍又來犯,趙軍在長平(今山西高平縣附近)堅持抗敵。
廉頗負責指揮全軍,使得秦軍無法取勝。秦國施行反間計,派人到趙國散布“秦軍最害怕趙奢的兒子趙括將軍”的話。趙王上當受騙,派趙括替代了廉頗。
趙括死搬兵書上的條文,完全改變了廉頗的作戰(zhàn)方案,結(jié)果四十多萬趙軍盡被殲滅,他自己也被秦軍箭射身亡。
負荊請罪
戰(zhàn)國時期,藺相如(今河北曲陽人,一說山西臨汾人)“完璧歸”有功,又在澠池秦王與趙王相會維護了趙王的`尊嚴,被提升為上卿,位在廉頗(山西太原人,一說山西平遙人)之上。
廉頗對此不服。藺相如知道后,就有意不與廉頗會面。
別人以為藺相如害怕廉頗,廉頗為此很得意!拔夷睦飼铝畬④姡坎贿^,現(xiàn)在秦國倒是有點怕我們趙國,這主要是因為有廉將軍和我兩個人在。
如果我跟他互相攻擊,那只能對秦國有益。我之所以避開廉將軍,是以國事為重,把私人的恩怨丟一邊兒了!”藺相如這話傳到了廉頗耳朵里,廉頗十分感動,便光著上身,背負荊杖,來到藺相如家請罪。
他羞愧地對商相如說:“我真是一個糊涂人,想不到你能這樣地寬宏大量!”兩個人終于結(jié)成誓同生死的朋友。
三顧茅廬
漢末,曹操坐據(jù)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劉備(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聽說諸葛亮(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很有學識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陽城西,一說為湖北襄陽城西南)臥龍崗去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
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轉(zhuǎn)回去。
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游去了。他們第三次訪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
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成語中名人故事篇2
圍魏救趙的故事
主要人物:孫臏
故事:戰(zhàn)國時,魏將龐涓率軍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求救于齊,齊王命田忌、孫臏率軍往救。孫臏認為魏軍主力在趙國,內(nèi)部空虛,就帶兵攻打魏國都城大梁,因而,魏軍不得不從邯鄲撤軍,回救本國,路經(jīng)桂陵要隘,又遭齊兵截擊,幾乎全軍覆沒。這個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敵人的后方來迫使它撤兵的`戰(zhàn)術。孫臏認為,要解開紛亂的絲線,不能用手強拉硬扯,要排解別人打架,不能直接參與去打。派兵解圍,要避實就虛,擊中要害。
成語中名人故事篇3
東漢末期,劉備攻打曹操失敗,投奔荊州劉表。為了日后成就大業(yè),他留心訪求人才,請荊州名士司馬徽推薦。司馬徽說:“此地有‘伏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眲涠喾酱蚵,得知“伏龍”就是諸葛亮,此人隱居在襄陽城西二十里的隆中,住茅廬草棚,耕作自養(yǎng),精研史書,是個杰出人才。
這時,謀士徐庶也向劉備推薦說:“諸葛亮是個奇才。”劉備為了請諸葛亮幫助自己打天下,就同關羽、張飛一起帶著禮物專程到隆中(今河南南陽城西,一說為湖北襄陽城西南)臥龍崗去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好留下姓名,失望地回去。
隔了幾天,劉備打聽到諸葛亮回來了,又帶著關羽、張飛冒著風雪前去。哪知諸葛亮又外出了,劉備他們又空走一趟。張飛本不愿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得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
過了一些時候,劉備準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一個虛名,未必有真此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他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去隆中拜訪諸葛亮。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就在這間茅廬中,諸葛亮和劉備共同探討時局,分析形勢,設計如何奪取政權統(tǒng)一天下的方略。劉備大為嘆服,愿以諸葛亮為師,請他出山相助,重興漢室。諸葛亮深為劉備“三顧茅廬”的誠意所打動,答應了劉備的請求,離開隆中一展自己的政治抱負。成語“三顧茅廬”由此而來,比喻訪賢求才,真心誠意地邀請別人。
此后,諸葛亮成為劉備的'主要謀士,幫助劉備東聯(lián)孫吳,北伐曹魏,占據(jù)荊、益兩州,北向中原,建立蜀漢政權,形成與東吳、曹魏三國鼎立的局面。
劉備去世后,諸葛亮秉承劉備遺志,繼續(xù)出兵伐魏。他在向后主劉禪上的一道奏表中寫道:“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流露出對劉備給予的知遇之恩念念不忘!冻鰩煴怼
成語中名人故事篇4
東漢末年,曹操帶兵去攻打張繡,一路行軍,走得非常辛苦。時值盛夏,太陽火辣辣地掛在空中,散發(fā)巨大的熱量,大地都快被烤焦了。曹操的軍已經(jīng)走了很多天了,十分疲乏。這一路上又都是荒山禿嶺,沒有人煙,方圓數(shù)十里都沒有水源。將士們想盡了辦法,始終都弄不到一滴水喝。頭頂烈日,戰(zhàn)士們一個個被曬得頭昏眼花,大汗淋淋,可是又找不到水喝,大家都口干舌燥,感覺喉嚨里好像了火,許多人的嘴唇都干裂得不成樣子,鮮血直淌。每走幾里路,就有人倒下中暑死去,就是身體強壯的士兵,也漸漸地快支持不住了。
曹操目睹這樣的情景,心里非常焦急。他策馬奔向旁邊一個山崗,在山崗上極目遠眺,想找個有水的地方。可是他失望地發(fā)現(xiàn),龜裂的土地一望無際,干旱的地區(qū)大得很。再回頭看看士兵,一個個東倒西歪,早就渴得受不了,看上去怕是難得再走多遠了。
曹操是個聰明的人,他在心里盤算道:這一下可糟糕了,找不到水,這么耗下去,不但會貽誤戰(zhàn)機,還會有不少的人馬要損失在這里,想個什么辦法來鼓舞士氣,激勵大家走出干旱地帶呢?
曹操想了又想,突然靈機一動,腦子里蹦出個好點子。他就在山崗上,抽出令旗指向前方,大聲喊道:“前面不遠的`地方有一大片梅林,結(jié)滿了又大又酸又甜的梅子,大家再堅持一下,走到那里吃到梅子就能解渴了!”
戰(zhàn)士們聽了曹操的話,想起梅子的酸味,就好像真的吃到了梅子一樣,口里頓時生出了不少口水,精神也振作起來,鼓足力氣加緊向前趕去。就這樣,曹操終于率領軍走到了有水的地方。
曹操利用人們對梅子酸味的條件反射,成功地克服了干渴的困難?梢娙藗冊谟龅嚼щy時,不要一味畏懼不前,應該時時用對成功的渴望來激勵自己,就會有足夠的勇氣去戰(zhàn)勝困難,到達成功的彼岸。
成語中名人故事篇5
陸游,字務觀,號放翁,是南宋名的愛國詩人。他的詩抒發(fā)了抗金愛國的情懷,一度得到孝宗的賞識,所以入朝當了軍器少監(jiān)。公元1166年,陸游由于力主抗金,受到朝廷里主和派的百般排擠,不斷上書皇帝,誣陷他終日賞花吟詩,不務正業(yè),皇帝偏聽偏信,被免去隆興(今南昌)通判的職務,被遣送回家鄉(xiāng)山陰。
回家途中,陸游去看望臨川(撫州)的老朋友李浩。此時,李浩剛接到受任靖江知府的職務。陸游一方面向他表示祝賀,同時又為自己不能有機會報效國家而感到萬分難過。經(jīng)過一個多月的長途跋涉,陸游懷滿腔的憤怒,終于回到了山陰。陸游回到故鄉(xiāng)山陰閑居三年,靠讀書打發(fā)日子。
話說陸游家坐落在縣西九里以外鏡湖邊上的三山,那里山清水秀,松竹成蔭,屋前場后種海棠、辛夷、杜鵑等奇花異草,是個風景美麗的地方。陸游非常喜愛這個地方。
公元1167年4月的.一天,春光明媚,風和日麗,氣候爽人。陸游獨自一人拄拐杖外出游覽,沿鏡湖,踏上了去西山游覽的道路。走走,山路漸漸盤曲起來。
大約走了一個多時辰,人煙越來越少。當他登上一個斜坡時,只見前面山重水復,無路可走了。陸游游興正濃,不肯回去,便順山坡向前走了幾十步,拐過山角,突然發(fā)現(xiàn)前面有一片空曠的谷地,一個幾十戶人家的村莊掩映在綠柳紅花之中,就像傳說里的桃花源一樣。陸游高興極了,進村去拜訪村民,村民們也擺酒設宴盛情款待了這位來自山外的客人。
那地淳樸的民風使陸游十分感動,所以回到家后,便寫了一首名的七言律詩《游山西村》,其中的“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成為千古傳頌的名句。上述詩句既描繪了大自然的景象,又表達了詩人對未來寄予希望的心境。
成語中名人故事篇6
破釜沉舟的故事
主要人物:項羽
故事:秦朝末年,秦派兵攻打復國后的趙國。趙軍不敵,退守巨鹿(今河北平鄉(xiāng)西南),被秦軍包圍。被項梁、項羽叔侄等各路義軍擁立的楚懷王任命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副將,讓他們帶領軍隊前去援救趙國。但是,宋義把兵帶到安陽就不再前進了,在此停留了四十六天。項羽非常焦急,再三要求他渡江北上,與趙軍里應外合,一舉打敗秦軍。而宋義則希望趙、秦兩軍打得精疲力盡之時再發(fā)兵,以坐收漁翁之利。于是他嚴令軍中不準輕舉妄動。與此同時,宋義又宴請賓客,大吃大喝,而士兵、百姓卻忍饑挨餓。項羽實在忍不下去,便殺死了宋義,將士們馬上擁戴項羽為上將軍。
之后,項羽立即派出兩名將軍,率兩萬人馬渡河解救巨鹿。取得小勝后,項羽下令全軍渡河救援趙軍。在全軍渡河之后,他采取了一系列果斷的行動:把所有船只鑿沉,把煮飯的.鍋都打破,把營房都燒掉,只攜帶三天的干糧,以此表示決一死戰(zhàn)的決心,不給士兵留一點兒退路。項羽領軍到達巨鹿外圍,立即包圍了秦軍,經(jīng)過九天激戰(zhàn),最終取得巨鹿之戰(zhàn)的勝利。
成語中名人故事篇7
一鳴驚人的典故:
春秋時期,楚國的儲君也就是楚莊王在登基后,為了觀察朝野的動態(tài),也為了讓別國對他放松警惕,當政三年,沒有發(fā)布一項政令,在處理朝政方面沒有任何作為,朝廷百官都為楚國的前途擔憂。
楚莊王不理政務,每天不是出宮打獵游玩,就是在后宮里和妃子們喝酒取樂,并且不允許任何人勸諫,他通令全國:“有敢于勸諫的'人,就處以死罪!”
楚國主管軍政的官職是右司馬。當時,有一個擔任右司馬官職的人,看到天下大國爭霸的形勢對楚國很不利,他就想勸諫楚莊王放棄荒誕的生活,勵精圖治,使楚國成為繼齊桓公、晉文公之后的諸侯霸主。然而,他又不敢觸犯楚莊王的禁令,去直接勸諫;他絞盡腦汁也沒有想出使楚莊王清醒過來的辦法。
有一天,他看見楚莊王和妃子們做猜謎游戲,楚莊王玩得十分高興。他靈機一動,決定用猜謎語的辦法,在游戲歡樂中暗示楚莊王。
第二天上朝,楚莊王還是一言不發(fā),這位右司馬陪侍在旁。就在莊王準備宣布退朝的時候,他給楚莊王出了個謎語,說:“奏王上,臣在南方時,見到過一種鳥,它落在南方的土崗上,三年不展翅、不飛翔,也不鳴叫,沉默無聲,這只鳥叫什么名呢?”
楚莊王知道右司馬是在暗示自己,就說:“三年不展翅,是在生長羽翼;不飛翔、不鳴叫,是在觀察民眾的態(tài)度。這只鳥雖然不飛,一飛必然沖天;雖然不鳴,一鳴必然驚人。你放心吧,我明白你的意思了!卑肽暌詠,楚莊王親自處理政務,廢除十項不利于楚國發(fā)展的刑法,興辦了九項有利于楚國發(fā)展的事物,誅殺了五個貪贓枉法的大臣,起用了六位隱士當官參政,把楚國治理得很好。出兵攻打齊國,在徐州擊敗了齊軍,在河雍*勝了晉軍,在宋國大會諸侯,楚國稱霸天下。
成語中名人故事篇8
戰(zhàn)國中后期,燕昭王即位之后,勵精圖治,希望振興國家。他曾筑黃金臺廣招天下賢才,以增強國家的實力。趙人樂毅原本在魏國當官,由于不被統(tǒng)治者信任而離開魏國,投奔到燕國來,向燕王縱論兵法,深得燕王賞識,被拜為亞卿。樂毅忠肝義膽,為燕國盡職盡責,竭盡所能。隨時間的推移,燕國實力越來越強,而它的仇敵齊國卻越來越不景氣。因此,燕王就委任樂毅為大將,聯(lián)合秦、韓、魏、趙四國的軍,一起進攻齊國。
齊王獲悉這一消息后,急忙調(diào)兵遣將,任命觸子為先鋒官,在濟水一帶迎戰(zhàn)。觸子見聯(lián)軍雄赳赳、氣昂昂,為了避其鋒芒,挫其銳氣,堅守壁壘不戰(zhàn)。他認為,聯(lián)軍雖然人多勢眾,但是五國之間都有嫌隙,時間長了肯定要出現(xiàn)摩擦。更何況,五國聯(lián)軍遠道而來,糧食等物資都要從很遠的國內(nèi)長途運輸,長此以往,拖也能把聯(lián)軍拖死。因此,雖然天天有聯(lián)軍的兵士們前去罵陣,但齊軍就是聽而不聞,樂毅這邊也沒有相應的應付之策。
正在樂毅一籌莫展的時候,糊涂的齊王卻幫了聯(lián)軍的大忙。他見觸子只守不攻,覺得有損齊國威風,于是命他趕緊出兵。觸子沒有辦法,只得被迫抗敵,結(jié)果被打得大敗而逃,不知所終。幸虧還有齊將達子引領殘軍且戰(zhàn)且退,一路上又被樂毅的伏兵截殺,從濟水狂奔幾百里,一直退到齊都臨淄以西的一個叫做秦周的.地方才停下來,準備死守臨淄城。
齊軍戰(zhàn)敗后,很是憋屈,士氣不振。達子是個老實人,心里急,他想犒勞士卒以振奮士氣,可是又沒有錢,于是就去求齊王,希望他能發(fā)放城內(nèi)國庫的金幣犒賞三軍。齊王本來對達子的敗退就很惱火,一聽還要他庫房里的金幣,更是火氣不打一處來,他拍案大罵道:“達子你這個殘兵敗將,仗沒有打好,還妄想要我的賞踢!你馬上給我出去死戰(zhàn),否則提你的項上人頭來見我!”
聽完齊王的這番話后,達子不由自主地仰天長嘆,心想:昏君不知審時度勢,必然沒有好下場,齊國肯定沒有希望了。于是,他只能率領殘部沖進敵陣,拼力搏殺,結(jié)果不幸戰(zhàn)死沙場。達子一死,五國聯(lián)軍長驅(qū)直入,殺進臨淄,搶走了齊國宗廟里的重器,還闖進齊王藏金的美唐(地名),將其洗劫一空。就這樣,齊王因貪圖少許金幣而使得國家蒙受巨大損失,結(jié)果自己也只好逃離齊國避難。
上述情景史料記載:“齊王怒曰:‘若殘豎子之類,惡能給若金?’與燕人戰(zhàn),大敗,達子死,齊王走莒。燕人逐北入國,相與爭金于美唐甚多。此貪于小利以失大利者也!边@便是成語“貪小失大”的由來。
成語中名人故事篇9
周公,名旦,是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弟弟,因其領地在周,所以史稱周公或周公旦。他賢能多才,周武王時參加了伐紂滅商的戰(zhàn)爭,功勛卓。
周初,周公受封于魯,但他只讓長子伯禽赴封地,自己則留在鎬京,與召公一起輔佐周武王。伯禽臨行時,周公告誡他說:“我是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對于天下來說我的地位也算很高了?墒俏页3O搭^時幾次握濕淋淋的頭發(fā)跑出來,吃飯時幾次把嘴里的食物吐出來,就為了出來迎接來訪的客人,就是這樣還害怕讓天下人寒心。希望你到了魯國,要勤于政事,愛民如子!
周武王病重時,周公非常焦急,因當時周剛剛建國,天下未定,百業(yè)待舉,國不可一日無君。于是周公來到祖廟,向先王禱告保佑武王身體康復,自己情愿代死。后來,周武王病危,當時太子誦才十三歲,他對周公說:“我擔心誦(即周成王)過于年幼,把這樣大的一個國家交給他,他沒有辦法治理。我考慮再三,在眾多兄弟里面,只有你最有才干,我就把誦、把周國全部托付給你吧!蔽渫跛篮,年幼的周成王繼位,由周公攝政,代行國政。
當初,周公在輔佐周武王時,與武王關系也很融洽,而且睿智過人,才能出眾,處理起政事來得心應手。為安定國家,他制定了嫡長子繼承制和余子分封制,還制定了周禮,對祭祀、占卜、會盟、飲宴、朝貢、婚娶、殯葬時的儀式等都做出了詳細具體的規(guī)定。
武王死后,周公攝行天子職務時,全心全意、大公無私,人們都紛紛稱頌他,這就引起了一些王室貴族的猜忌。因此就傳出流言蜚語,說周公企圖篡奪王位,謠言傳遍京城鎬京,連周公的弟弟召公也產(chǎn)生了懷疑,留在殷都的“三監(jiān)”更是懷疑,甚至產(chǎn)生了不滿。
商封王之子武庚便乘機串通管叔、蔡叔,并聯(lián)合東夷(古代對東方各族的泛稱)發(fā)動了飯亂。面對如此復雜的形勢,周公引用商代歷史,說明輔政大臣攝政是自古以來的傳統(tǒng),輔政大臣為保治殷朝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從伊尹輔佐成湯,到甘盤輔佐武丁,莫不如此。
自己一定會效法伊尹、甘盤,效忠周室,竭誠輔助成王,這才消除了內(nèi)部的誤會,穩(wěn)定了周王室。對外,周公毅然率軍東征,經(jīng)過三年苦戰(zhàn),終于殺死了叛亂的武庚和管叔鮮,俘虜并放逐了蔡叔度。
周公攝政七年,在周成王二十歲時,周公還政于他,自己仍盡心輔佐,并精心創(chuàng)立了周朝的禮樂典章制度。
后來,人們根據(jù)周公對伯禽“一沐三捉發(fā),一飯三吐哺”的言論,引申出“周公吐哺”這個成語。